南岸區南山街道放牛村,漫山遍野開滿了杜鵑花,吸引不少市民賞花、拍照、遊玩。(攝於四月七日)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這裡有滿山遍野的鮮花和盆景,綠樹成蔭、空氣清新,靜謐祥和令人流連忘返。」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從浙江來重慶旅遊的陸先生發了一條朋友圈,對此行中的南岸區南山街道放牛村讚不絕口。
放牛村位於重慶南山風景區北部,地廣、人少、樹多。過去,當地流傳一句話:南山有個放牛坪,山高坡陡路不平;上街下街出門難,肩挑背磨累死人。
如今,放牛村大變樣。環境美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77.85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6萬元,先後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重慶市小康村、綠色示範村、「一村一品」示範村、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為什麼過去毫不起眼的一個山凼凼,現在成了遊客休閒旅遊打卡地?守著綠水青山,怎樣才能換來金山銀山?帶著疑問,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到放牛村進行了採訪。
瞄準花木市場
以花卉苗木產業為核心走綠色發展之路
「別看現在它們不起眼,再過兩個月,這裡可就是香飄滿園了。」10月25日,放牛村村民鄭曉容一邊在自家的苗圃裡打理臘梅樹,一邊和記者擺起「龍門陣」。
「1997年我嫁到這裡時,從山腳坐了一兩個小時的公共汽車,再走了1個多小時山路,才到他家。房屋都是土牆,我們全家人都反對這門婚事,是我自己拿出4000元積蓄,置辦了婚禮的酒席。」提起23年前的放牛村,鄭曉容稱「相當惱火」。
放牛村農村常住人口1130人,森林覆蓋率72%,自然生態良好。但是,由於耕地資源匱乏,全村人均耕地不足0.5畝,上世紀90年代,放牛村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是典型的貧困村。
窮則思變。
「村裡先後辦過採石場,搞過養雞場,直到後來大家認識到綠色生態的重要性,放牛村才徹底變了樣。」一位村幹部這樣說。
2000年前後,放牛村依託自身資源優勢,確定了種植附加值高的花卉苗木作為發展方向,把散戶經營有規劃、有組織地整合起來,村委會牽頭成立了放牛村花木專業合作社。僅2009年,全村花卉苗木銷售收入就達2600萬元,人均年收入近1.6萬元。
放牛村並未滿足於此。村委會積極探索出一條以花卉苗木產業為核心的綠色發展振興之路,不斷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斷把生態產業做大做強。
2010年,放牛村依託南山多年的桃花種植傳統,由村委會牽頭,將村民閒置多年的邊坡地集中起來,修建了集健身、休閒、觀光、賞花、度假功能為一體,佔地200畝的南山桃花園。每年桃花盛開的時節,桃花園門前的公路車水馬龍,每年門票及餐飲收入就接近40萬元。
此後,該村又修建了「南山臘梅園」「映山紅生態園」「南山石斛生態園」「南山盆景生態園」等,將花木產業從零散經營模式升級為集約化經營,實現了傳統優勢產業的提檔升級。據統計,放牛村連續兩年人均年增收3000元,初步形成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美麗圖景。
「事實證明,踐行『兩山論』,走好『兩化路』,不斷壯大鄉村產業,提升鄉村融合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才能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放牛村黨支部書記唐紅東說。
做強花木產業
資源整合發展產業,實現「村民富、集體強」
「去年,我們放牛村集體股份合作社、南岸區林閣花木種植股份合作社進行了分紅,170萬元現金分發給村民,我分得2萬元。」放牛村村民謝淑蓉說。
近年來,放牛村打造「花木經濟」品牌,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為抓手,核心產業為帶動,致富帶頭人為示範,激發了村集體、合作社、農民內生動力,實現「村民富、集體強」。
唐紅東介紹,2018年,「三變」改革初期,放牛村村民普遍對改革心存顧慮,擔心自家土地林地資源入股得不到分紅,參與改革積極性不高。村委會從變思想、變認識入手,通過召開村組幹部會、黨員會、群眾大會等方式,廣泛宣傳「三變」改革重大意義,促進了群眾觀念由「要我變」向「我要變」轉變。
同時,該村對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等物質性資源,民俗、古樹等人文資源及已有集體經營性資產進行清產核資,共清理集體資產8868萬元,並將經營性資產1900萬元全部折價入股組建成立南岸放牛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作為村集體資產的經營主體。引入社會資本4000多萬元,與集體經濟合股聯營,聚力打造五大生態園和「南麓」「南山裡」「鑑寬山房」等特色民宿,實現集體資產專業化經營,促進集體經濟持續增收。
深耕花木經濟
培養鄉村發展帶頭人,打造森林康養基地
用油桶改建的花盆、掛在鋤頭上的布藝玩偶、院壩整齊擺放的小花……10月25日中午,當記者走進放牛村大竹林組村民胡明德家的院壩時,被眼前乾淨整潔、意趣盎然的景象所打動。雖然沒有經過專業設計,但庭院的每件物品都散發著質樸清新之美,彰顯著胡明德一家人對生活的熱愛。
「這些花兒是我在山上挖的,這幾盆是鄰居送的;放花盆的木雕是我在山上找的,牆上的畫是我孫子畫的……」50多歲的胡明德自豪地說,村裡環境好了,我們也要做愛美之人。因為這份愛美之心,2018年,胡明德家的院子被市文明辦等單位聯合評為「重慶最美庭院」。
事實上,漫步在放牛村,隨處可見單門獨院、園林樓閣、水塘連廊,山林間還不時傳來陣陣鳥鳴。每家每戶都根據自家實際情況掛出了量身打造的家訓牌。
該村還重點對農村房前屋後院壩、屋面、圍牆、廣場、堰塘、綠化等進行環境整治,增設太陽能路燈、便民座椅、文化書屋等公共服務設施。通過設置村民文明榮譽榜,制定興辦酒席公約,使村民自覺培育良好家風,以家風促民風,以民風帶鄉風,讓鄉村文化既有傳承又有創新。
如今,放牛村已成為我市20個鄉村振興示範村之一,也是南岸區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示範村。正如遊客陸先生在他的朋友圈裡所說:放牛村的美,美在山水、美在生態,更美在人文、美在精神。
「下一步,放牛村將以創建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為抓手,培養一批鄉村發展帶頭人,打造森林康養基地,力爭兩年內形成『一園、八景、一基地』的產業與生態融合發展新格局。」唐紅東說。(記者 匡麗娜 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