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歪果仁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不管是為了吸引人才,還是為了進一步擴大開放,總之是罵聲一片。國人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已經有太多的文章討論這個,今天我們就換個「有趣」的話題:如果外國人真的「永久定居」中國了,那他們身份證上的「民族」一欄,到底該填什麼呢?(下圖:拿到「綠卡」的老外)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的數據,在我國境內常住的外國人一共有593832人,且多分布於東部沿海,美國、日本、菲律賓三國排在前三名。2019年,這一數字預估增長至720307人,9年間增長了12.6萬。這些老外來華的主要目的有三個:商務、工作就業以及留學。(下圖:拿到「綠卡」的老外)
我國本身就是非移民國家,外國居民佔總人口的比例,也是全世界最低的。但考慮到我國的人口基數,並不能單純地看比例數字,而要看數字絕對值。以上海為例,僅僅這一個城市,就有21.5萬外國人在此工作,估計全國的外國人之和已經超過百萬。
歪果仁想在中國永久定居,就必須申請永久居留許可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綠卡」。但是,我國的綠卡申請難度是世界上最難的。從2004至2018年,我國一共才發放了7356張綠卡,相比之下,美國一年就發了100萬張,可見我國的綠卡申請有多難。
然而,拿到了中國「綠卡」,只代表可以在中國長期合法定居,並不代表有了中國國籍,而是入籍中國的前提。換言之,想拿到中國身份證,先搶到中國「綠卡」再說吧。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總共才有1448位外國人加入中國籍,除了解放前的國際友人之外,還有90年代蘇聯來我國的科學家。(下圖:馬政委雖然有綠卡,但國籍還是美國)
只有這些「入籍」的外國人,才有真正的身份證。不過,他們的民族那一欄要填什麼,還要分三種情況。
第一,如果本人的民族在中國存在,就填寫本民族。比如,俄國人就填俄羅斯族、越南人就填京族等等。
第二,如果本人的民族在中國不存在,也不想加入我國任何一個民族,就填「國家名(入籍)」或者血統,比如美國(入籍)或者美國血統。
第三,如果本民族在中國不存在,但是想加入中國的民族,那麼身份證上就填哪個民族。比如,河南大學的吳雪莉教授,她原來是美國人,但身份證上寫的是漢族。
雖然中國國籍還是這麼難拿,可是一旦《條例》通過,拿「綠卡」的門檻就降低了許多,尤其是「婚姻」這個口子,一旦開了後患無窮。對此,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