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新聞人(四):一股火燒病魔、雷劈疫疾的勁兒

2020-12-17 人民網

近日,我們專訪了人民網8位戰「疫」新聞人,走近他們的抗「疫」故事,聆聽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並在此人有品公號上進行連載。

2月14日,情人節這天,作為人民日報社第二批增援記者,劉陽與韓基琛「逆行」抵達武漢。到達武漢第一天,他們便深入「疫線」。

此後,劉陽還冒著被病毒感染的危險,去武昌方艙醫院做網絡直播,還採訪了雷神山出院患者、逆行2500公裡的醫護等等。

韓基琛幾乎跑遍了武漢的醫院,曾在醫院路口記錄送別殉職醫生劉智明的感人瞬間;也曾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ICU重症病房,與醫務人員共同駐守5小時。

劉陽:記者是一個傳遞正能量的職業

人民網記者劉陽

Q1:為什麼會去湖北(武漢)採訪?

劉陽:當時我在人民網健康部,做新冠肺炎的報導本身是工作職責,從春節前開始我幾乎全部精力都在這上面,第一時間聽到要派記者再去武漢的消息,我覺得我應該去前方,因為可以協調人民健康和健康部的內容團隊,也許在做報導的時候更有優勢。

去之前我自己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有可能會被感染,但作為一名記者,這個採訪機會太難得了,一座大城市全面封閉讓你去採訪,幾乎只要走出門口到處都是新聞,這對一個記者來說是難逢的機會,在採訪的時候根本不會去想害怕,也沒有時間去想。我在武漢接觸到的記者都差不多,看到新聞點幾乎是一窩蜂就衝上去了,可能是對記者來說危險越大意味著新聞性越強吧。

Q2:「逆行」採訪,家裡人支持、理解嗎?

劉陽:家裡人比較支持,但也對安全性比較擔心。我愛人幾乎天天看網上的消息,把一些病毒相關的研究進展分享給我,每天提醒我吃提高免疫力的藥品。

我老家在農村,農村對病毒的理解跟城市不一樣,我母親當時的反應像是永別,能看出來她很擔心,她天天關注我微信圈裡的運動「步數」,看我每天走了多少路。我父親是一名退伍軍人,非常支持我去報導,我去武昌方艙的直播,他先後看了四次。

Q3:堅守採訪了多長時間?都去了湖北哪些地方?外出需要的防護裝備怎麼解決的?

劉陽:我們是人民日報第二批赴武漢記者,2月14日情人節那天坐動車到武漢,3月27日統一返京,大約是43天。因為武漢「封城」,我們只能在武漢採訪,一些主要的場所我們幾乎都去了。

一到武漢就發了防護物資,裝備比較齊全,但有一些不是專業設備,比如防護服沒有腳套,防護帽也比較少,每次採訪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消毒和衝澡。2月份武漢比較冷,沒有暖氣,一開始空調也不敢開,洗澡、睡覺都是比較痛苦的事情。

人民網記者劉陽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

Q4:鍾南山說,「武漢是一個英雄的城市,肯定能過關。」您對武漢這座城市和武漢百姓的切身感受是什麼?

劉陽:武漢的人有一種「不服周」的精神,接觸到的基層社區工作者、志願者都超負荷工作,沒有怨言,工作認真,我們晚上十二點多去採訪,沿途看到的門衛、警察、環衛工等都一絲不苟,值守自己的崗位。印象比較深的還有很多初愈的患者紛紛去獻血,都在為戰「疫」貢獻力量。

Q5:採訪的諸多人和事中,讓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動的是什麼?

劉陽:我大約有三次落淚,一次是一位福建的護士對著我的鏡頭說,第二天是她女兒一周歲的生日,她是在女兒十個月的時候來武漢的,兩個月沒見到女兒了,她對著鏡頭祝福自己女孩生日快樂的時候,我控制不住眼淚流下來了,幸虧我戴著防護鏡,別人看不到。

另外一次是最後一座方艙武昌方艙關閉時候,我們進艙採訪,患者和護士在離開之前來到之前的活動場地,重新唱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國》才離開,那個場景很感人。

還有一次是貴州醫療隊離開武漢,我們去現場採訪,當時武漢的市民通過窗戶送別,歡迎他們再回來,當運送醫護工作者的大巴啟動的時候,武漢街頭上的汽車一起鳴笛,聲音連綿起伏,非常感染人。

Q6:採訪中,遇到同行,會不會互相打氣?

劉陽:相互打氣的時候比較少,在採訪現場,醫生和患者是大家關注的對象,來不及想自己。

Q7:身處疫情中心,會害怕嗎?有沒有哪一刻覺得特別擔心呢?

劉陽:會有後怕,有幾次比較危險的經歷。一個是在「紅區」採訪,出艙脫防護服的時候,不小心在感染區把口罩弄掉了,我旁邊就是收集醫療廢棄品的垃圾箱,風險很大。

另外一次在方艙採訪,在裡面待了5個多小時,由於口罩戴了兩層,呼吸困難,就用嘴巴來呼吸,出來後發現我的護目鏡有縫隙,可能是肺部有損傷,之後一直咳嗽,為此還做了核酸檢測和CT,所幸沒有問題。

Q8:這次一線採訪,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得到了哪些收穫與成長?

劉陽:最大的收穫就是,看到了整個社會的正能量在一個時點集中,看到了在災難面前集體和個人爆發出來的力量。

Q9:疫情平復之後,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劉陽:將來帶兒子再回武漢看看,去那些我採訪過的地方跟他「吹吹牛」。

Q10:經過此次戰疫報導,如何評價自己的職業?

劉陽:大家在鏡頭裡看到的是一個人在前方,其實是整個團隊在作戰,後方有很多人在支持和配合,公司領導也非常關心前方記者,一再提出對安全性的要求,有了大家的支持我們才能堅持到最後。這個職業是一個傳遞正能量的職業,和所有「逆行者」一樣,記者也應受到大家的尊重。

韓基琛: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武漢正在發生的現實

人民網記者韓基琛

Q1:為什麼會去湖北(武漢)採訪?

韓基琛:我想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武漢正在發生的現實,見證歷史,反映事實。

Q2:「逆行」採訪,家裡人支持、理解嗎?

韓基琛:母親和我說,不支持也不反對,不支持是不想你身處危險,不反對是你作為新聞工作者該有擔當和責任。兒行千裡志在四方,家人支持你的決定。

Q3:堅守採訪了多長時間?都去了湖北哪些地方?外出需要的防護裝備怎麼解決的?

韓基琛:我們是2月14日出發,那天北京正下著大雪,3月27日回京。在武漢,我們幾乎跑遍了武漢的醫院。曾在武昌方艙醫院連續採訪拍攝4個半小時;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ICU重症病房,與醫務人員共同堅守5小時。

我們從北京出發時,單位配備了口罩、防護衣等防護用品。到達武漢後,前方報導組的同事會經常補充我們的防護用品。

Q4:鍾南山說,「武漢是一個英雄的城市,肯定能過關。」您對武漢這座城市和武漢百姓的切身感受是什麼?

韓基琛: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漢的人民也是英雄的人民。在武漢,我看到社區工作者身上的堅守與責任,志願者身上的奉獻與樂觀,還有廣大醫護人員身上的勇敢與擔當。我感受到這座城、這裡的人都有一股 「不服周」的勁兒,一股火燒病魔、雷劈疫疾的勁兒,一股中國人與生俱來,眾志成城的勁兒。

Q5:採訪的諸多人和事中,讓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動的是什麼?

韓基琛: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武漢的「門」,門後發生了太多的故事。「門」是兩個空間的連結和阻斷,它讓人們既產生疏離又產生安全感。

有一次,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我和即將換班的醫護小組一起,穿戴防護裝備準備進入重症病房。大家雖然都在認真地準備,但氣氛輕鬆,還會為防護服上寫什麼字開著玩笑。當我們穿戴完畢,跨過貼有「汙染區」字樣的大門時,氣氛變得肅穆起來。而後的五個小時,除了醫護隊員偶爾的工作交流,耳邊響起的是病房內各種機器的「滴答」聲,還有重症患者持續的呻吟和沉重的呼吸聲。醫護隊員在我眼前不停的走動著,為患者接尿、更換熱水袋、吸痰、捶背……五個小時,他們沒有一刻休息過。

脫防護服、手消、開門,脫鞋套、手消,脫頭套、手消、開門,脫第二層.....當離開潛在汙染區時,耳邊的笑聲又回來了,大家互相拍照錄視頻。「這是我們一天最輕鬆的時刻」,一名護士告訴我,「他們現在都是拍照和抖音達人。」

在「門」的外頭,他們是樂觀的普通人;而「門」的那頭,他們是捍衛生命的天使。回程的大巴上,耳邊的笑聲只持續了幾分鐘,一回頭,才發現他們已沉沉得睡去。

人民網記者韓基琛(右)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症病房採訪值班護士組

Q6:採訪中,遇到同行,會不會互相打氣?

韓基琛:遇到同行時,我們會經常問對方在武漢多久了,而後會一起發出感嘆:在武漢,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Q7:身處疫情中心,會害怕嗎?有沒有哪一刻覺得特別擔心呢?

韓基琛:在武漢的時候,有朋友和同事也曾經問過我怕不怕。我說擔心是有的,但是想想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我們真的不算什麼。

Q8:這次一線採訪,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得到了哪些收穫與成長?

韓基琛:在武漢,情緒像是在坐過山車。上午在醫院採訪殉職醫生的家屬,眼前是悲傷的淚水和無盡的追思;下午,在另一家醫院迎接康復出院的患者,滿眼是重生後的希望和感恩的喜悅。在情緒和真假消息的旋渦裡,作為新聞記者,我收穫了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在現實面前有良心,在責任面前有血性,在情緒面前有理性。

Q9:疫情平復之後,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韓基琛:有機會去武漢的街頭走一走,吃一碗熱騰騰的熱乾麵。

Q10:經過此次戰疫報導,如何評價自己的職業?

韓基琛:冷眼看世界,熱血擔道義。

主編 | 趙岍

編 輯 | 陸周莉 袁悅 夏溪

朱君超 李丹陽 魏欣寧 李奇

相關焦點

  • 山東戰「疫」最美新聞工作者丨孔冠軍:勇敢應戰 當好「新聞輕騎兵」
    第一條戰「疫」一線VLOG《山東首批醫療隊抵達黃岡 那裡現在怎麼樣了?》網絡閱讀量過億。飛機落地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時,第一篇用手機打字寫出來的記者手記《出發黃岡,致敬逆行者》也在閃電新聞發出。挺進紅區 做抗擊疫情的記錄者戰「疫」前線,哪裡最危險,醫務工作者就在哪裡,記者就應出現在哪裡。湖北黃岡,曾是除武漢之外疫情最嚴重的城市。
  • 【戰「疫」日記】佟盛磊:我和我的戰「疫」姐妹們
    【戰「疫」日記】佟盛磊:我和我的戰「疫」姐妹們 2020-03-07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戰「疫」 中小學生徵文:《這樣的人讓我敬佩》
    同舟共濟 全民戰「疫」 山東省中小學徵文大賽中學組徵稿展示:作品:《這樣的人讓我敬佩》
  • 戰「疫」中的環保人(80)丨感受廣西南寧的戰「疫」環保力量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戰「疫」中的環保人。眾志成城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越是困難時刻,越能見證守望相助的真情;越是緊要關頭,越要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在這場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的疫情阻擊戰裡,從生態環保鐵軍到環保企業,南寧環保人緊密團結、迅速行動,匯聚起磅礴的戰「疫」環保力量!
  • @盈江人:戰「疫」!戰「疫」!請繼續帶好口罩!
    @盈江人:戰「疫」!戰「疫」!請繼續帶好口罩!在當前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階段,一些人無視規定,「放飛」自我,確實令人費解。 這種行為缺乏邊界意識。公共場合畢竟不是自家客廳,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在自家摘下口罩抽菸,妨礙不了別人,但在公共場合不戴口罩,不僅驚擾周圍,也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利,對公共安全構成了威脅。
  • 戰「疫」青年講述初心故事—新聞—科學網
    「高舉團旗跟黨走,唱響抗疫青春歌!」「心有大愛,疫散花開!」「十年磨劍,初心不變!」高喊著口號,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 「初心·傳承」戰「疫」青年故事會暨第九屆復旦大學十大醫務青年分享會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舉行。
  • 手繪動畫丨「疫」線成長,00後戰「疫」記
    力量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00後00後,在許多人印象中還是孩子然而當疫情降臨人們忽然發現,孩子長大了從需要被別人保護,到挺起肩膀嘗試保護起別人來曾有一種論調說——00後成長在蜜罐裡,是「垮掉的一代」00後用行動證明青出於藍,自己是勇於擔當的一代這是他們的時代故事一:廣東援鄂醫療隊護士劉家怡
  • 我們是新聞戰士——懷化日報人齊心戰「疫」掠影
    在懷化戰「疫」隊伍中,有一群懷化日報人,他們沒有身披戰袍,卻用手中的鏡頭、筆和鍵盤,用權威的報導、準確的信息、精心的策劃、精美的製作踐行著新聞工作者的初心,採編有溫度的報導,把戰「疫」信心、防控舉措和科普知識傳遞給市民,為匯聚起戰「疫」的磅礴力量而吶喊。
  • 成都首張防「疫」抗「疫」清單正式出爐 助力戰「疫」能力升級
    中新網四川新聞2月5日電 (吳平華)2小時內可實現96份樣本快速檢測的西南地區首個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空氣消毒設備、手持測溫儀……5日,為助力戰「疫」能力升級,成都首張多達
  • 以中國戰疫堅定「四個自信」
    原標題:以中國戰疫堅定「四個自信」  【教育探索】 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高校要通過在線思政課、形勢政策課、主題黨日、主題團日等途徑,講清楚戰疫中的四大事實,引導大學生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
  • 抗擊疫情 志願同行——雷鋒精神在戰「疫」中閃亮
    戰「疫」當前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無私奉獻,匯愛成海不懼病魔,攜手向前3月5日是第57個學雷鋒紀念日我們探尋雷鋒精神於是遇見了他們飛馳在武漢的藍色小車2月29日零時十分這五位「新生命的擺渡人」全天待命,在他們的幫助下有23位武漢留守孕婦順利到醫院生產,無一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他們說,他們是最幸福的人,送的是希望,看到的是新生命。
  • 【戰「疫」進行時】戰「疫」微評:心向光明 步穩且堅 堅決打贏
    讀後引人深思、給人啟迪、催人奮進。當前,值此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緊要關頭,我們每個人無論身在何處,置身哪條戰線,都是這場戰鬥的重要參與者,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唯有人人堅定必勝信心,激燃英勇鬥志,匯聚起領導帶頭、黨員率先、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才能最終完全徹底地贏得這場戰「疫」的偉大勝利。
  • 戰「疫」樹旗幟 創「文」摘桂冠
    2020年11月,東莞市疾控中心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單位。從戰「疫」的亮麗表現,到創建全國文明單位的凱旋,貫穿始末的是市疾控中心全體人員恪盡職守、奉獻自我、服務社會的職業操守。  科學抗疫 前沿陣地顯本色  今年1月23日,隨著東莞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出現,東莞與新冠病毒的交鋒正式開始,東莞疾控人與時間賽跑、與疫情鬥爭的緊張大幕迅速拉開。
  • 同心戰「疫」的「濟南密碼」_山東各地 _山東新聞_新聞_齊魯網
    及時應對 果斷決策凝聚起同心戰「疫」的磅礴力量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城市何以應對有方、處變不驚?市委市政府是全市人民的「主心骨」。一條條科學果斷的決策,體現了決策者的擔當和對局面的駕馭能力;一個個奮力戰「疫」的關鍵時刻,勾畫出省會決戰決勝的全景圖。
  • 以詩戰「疫」,桃江教師在抗疫後方為祖國加油
    視訊中國·為民網訊(通訊員:萬成)「一聲聲召喚心繫人民;一雙雙大手呵護百姓。抗擊病魔,疫情就是命令;大江南北,我們眾志成城。背上行囊,帶上初心;不懼風雨,我們向前衝。桃江教師勇於擔當,迅速行動,用自己的方式,書寫、描繪一個個令人難忘的瞬間,創作出了一系列以「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為主題的文藝作品,尤以詩歌創作突出,至2月6日,詩歌創作達100餘首,旨在為全民阻擊疫情加油,為武漢加油,為祖國加油。以詩戰「疫」,此活動中,教師隊伍中湧現了張孝凱、夏支左、夏可池、丁新正、文玉書、鍾愛群、危平等數十名詩詞創作者,其作品在抗疫前線和文藝圈內反響較大。
  • 戰「疫」前線的「風火輪」
    戰「疫」前線的「風火輪」。紅網時刻2月9日訊(通訊員 李兵 黃桂山)「王師傅,快,送第一機動隊到市第二人民醫院。楊師傅,你現在送第二機動隊去湘南人家。」這邊,剛到郴州市二醫院的王師傅又接到新的指令,立即去郴州市市疾控中心,那邊的楊師傅還沒到目的地,手機又響了,耳機裡傳來急切的聲音,你把三隊送到後馬上回來,運送防控物資到蘇園賓館。這兩位師傅都是郴州市蘇仙區疾控中心聘請的臨時工,一位叫王海斌,另一位叫楊仕鬥,雖然二位師傅是臨時工,面對高強度的出車率,他們毫無怨言。一天下來,「頭都轉暈了」,楊師傅如是說。
  • 【我們的2020】武漢戰「疫」故事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國際形勢嚴峻複雜年終歲末,新聞聯播推出系列報導《我們的2020》,和您一起說成就,話收穫,感受時代變遷,滿懷信心昂首邁入2021年。  今天(12月22日),我們首先來看發生在武漢的戰「疫」故事。  做康復操、行走訓練、澆花看書,這基本上是武漢市民秦志江現在每天的生活。老秦說,2020年,他無疑是經歷了一次重生。
  • 【最美戰「疫」人】田輝:一位「降魔者」的熾熱忠誠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現年49歲的宣城市人民醫院感染病科主任田輝,投身感染病防治事業已25年。從普通醫生到主任醫師,從熱血青年到共產黨員,從碩士醫學生到三項市科技進步獎獲得者、醫學高校優秀教師、感染病學教授,他一路風雨兼程、執著追求,讓「健康所系、性命相託」和黨徽光芒一路閃耀。
  • 羽絨服、消毒液、機器人……閔行企業抗疫情、保生產 | 戰「疫...
    羽絨服、消毒液、機器人……閔行企業抗疫情、保生產 | 戰「疫」中來 2020-03-16 14: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醫附一院感染科一線醫生的戰「疫」自述
    疫情當前,一線醫生是如何戰「疫」的,備受公眾關注。今天,我們邀請重醫附一院感染科賈蓓醫生來講講他們所在的重慶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醫療救治第6組的相關工作是如何開展的?以下是他們的自述:2020年的春節註定是所有中國人一生中刻骨銘心,永世難忘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