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無用之用」是如何推動社會進步的?

2020-12-07 王庶文講壇

哲學方生方死

哲學自從達爾文與愛因斯坦而來,一直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尤其是物理學界,對哲學最有微詞。這也難怪,達爾文與愛因斯坦聯手拉下了哲學最後的遮羞布,人們發現可以將,原本屬於哲學範疇的研究分散到各個更加精密的學科裡。

「宇宙的終極真理」被物理學家接手;「我們從哪裡來?」被生物學家接手;「我們要到哪裡去?」被社會學家和遺傳學家接手。最可氣的是那些文科範疇的內容也被瓜分殆盡,形成語言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

也因如此,現代「學術之生,源於哲學之死」。這是生死轉換,按照老子的說法叫做「無有同源而異名」;佛陀則會先感嘆一番「諸行無常」的道理,然後發出:「有為法的世界,成住壞空,生生不息」的感嘆;至於莊子會怎麼說?似乎他並不會發表任何擲地有聲的意見,只會悄悄告訴你:「哪裡有什麼學科分類?哪裡有什麼哲學?他們本質上沒有區別」。

哲學是無用之學

從古希臘的角度來看,哲學無非是:超脫與求真。這兩點是一體兩面的說法,求真本身就帶來超脫的生活態度;想要有超脫的態度,生活也必然是求真的。我們的現實環境告訴我們,人類在絕大部分時間裡都是求存,很少有求真的事情發生。

求存是實用主義,「人類畢竟是腳落地,很難做到頭頂天」,所以為了生計人們喜歡那些現學現賣,拿來就用的知識,這類知識無論有多深不可測,也僅僅屬於「手藝」的範疇,很難與哲學掛鈎。

探究「人類、宇宙、萬事萬物、道、天、命、性、名、理」的知識,很難對生活提供直接益處,就像「王庶文講壇」的受眾其實很小,從始至終或許我的內容除了給您增加談資之外,對升職加薪,毫無用處,喜歡這些內容的人都很超脫,都是求真的人。

從實用意義上來說,哲學家都是社會的寄生蟲,除了整天研究一些對誰都沒有好處的事情之外,無所事事,甚至有的時候「求真」確實會傷害大家的情感。比如:霍布斯的《利維坦》一出版就引起大眾譁然與不滿。

幸運的是,在霍布斯的年代裡哲學還包含了很多科學研究的主題,霍布斯除了《利維坦》之外對數學與光學也有深刻研究。這裡我們必須要明確一點:科學與技術是兩碼事。在中國古代很有技術傳統,但缺乏科學傳統,從而更加缺乏哲學傳統。

西方人說中國沒有哲學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哲學是「無用之學」而中國的思想學術目的都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當年王國維立志學西洋哲學,就是想從西方學術的根源上找到其強大的本因。

晚清時期中國主流思潮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我們自認為自己的核心價值與哲學至高無上,只要從西洋人手裡學習實用技能就好。可是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學習,我們才發現原來一切都錯了。

中國的核心思想根本不具備西學實用的土壤,所以王國維才會走那麼遠,一定要去刨根問底看個究竟。遺憾的是,王國維的時代哲學早已成為了「夕陽產業」,更要命的是當王國維苦心經營一方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西洋哲學就是「無用之學」,這種精神氣質與中國千年傳承是高度不匹配的。

讀到這裡您可能會有一點疑惑,既然哲學是無用之學?那麼他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那為什麼西洋厲害的洋槍大炮都發生於西洋哲學這塊土壤之上?

無用之用的妙用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不拿出莊子「無用之用」的道理來,一切看似無用的東西其實都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周圍的人。在西方古代能夠既有時間又有錢研究哲學的,必然都是那些豪門貴族,他們並不講究實用,對哲學的研究也抱著打發時間的態度。

比如「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斯賓塞,他在年輕的時候為了生計,並沒有太多時間進行哲學研究,直到繼承了姑媽的大量遺產,開始研究穀物種植、茶葉泡法與水的關係之後,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哲學生涯。

這樣豪門貴族肯定不會在意哲學的實用性,但是周圍的人卻不一樣。比如一個哲學家總結出:白天很喧鬧,晚上很安靜的道理後,那些注重實用的人就能夠從這個規律中發現自己的生活規律,應該白天上班,晚上睡覺;當然還有另外一部分更為奇特的人,他們會發現大家晚上都睡覺了,正是偷盜的好時機,於是將自己定義為了晚上工作,白天睡覺。

我們從歷史經驗中也不難發現,哲學越往後發展其實越是能夠體現有用的一面,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哲學家們高高在上,周圍普羅大眾則能夠受其啟發進而實用,這與中國古代又大不一樣,無論是孔子還是韓非子、孟子,他們思想的目的只有實用一途,是一種從上而下的灌輸;而西方則是自下而上的影響。

到了今天,哲學傳統基本已經在人類世界中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精密的分科,但是不能否認那些學科中依舊有哲學傳統,比如一個科學技術的發明,背後往往是一個很不靠譜的理論猜想,這也是哲學無用之用的證明。

好了,關於「哲學方生方死」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四點:第一,哲學在今天並不太受到重視,它的研究地盤已經被各學科瓜分殆盡;第二、哲學的本質是無用之學,中國古代是缺乏哲學傳統的;第三、哲學越往後發展,越接近實用;第四、中國古代的思想是從上而下的灌輸,而西方則是自下而上的影響。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哲學無用,無用之大用
    哲學沒有用,大家都在談房子車子孩子,你卻談斯多葛第歐根尼和盧梭?那你就要被笑掉大牙了,敬你是一位「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不打人,敬而遠之。 《莊子》有一篇故事,講莊子和弟子去山裡看到一棵巨大的大樹,問伐木者:「這麼好的木材,怎麼一直沒有人來砍,能長這麼大啊?」
  • 哲學之所謂無用之用
    哲學,好像沒有什麼用,其實它對人生,對做事,都是非常有用的。這種用不同於具體科學知識或專門技能,這就是所謂無用之用。各種專業知識,例如,學經濟,學法律,學這個專業,學那個專業,都是學一種專業知識。專業知識的特點是專,是專用; 一專一用; 而哲學不是專用,不是只用於某一部門,而是普遍適用,因為它不是單純知識,而是智慧。智慧不應有邊界,有點像孔子說的「君子不器」。器皿,大多是專用,一器一用。廚房裡,鍋有鍋的用途,碗有碗的用途,筷子有筷子的用途。各有其用。而哲學與專業知識的區別,就是「器」與 「非器」。知識是專業專用,超出它的範圍就無用。
  • 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推動新時代社會進步的根本要求丨...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 馬雲:數學的用處是無用之用數學學的是不同之同
    不敢想像今天的疫情下,沒有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我們會如何生存。「所以各位同學,人生無時無刻地在提醒我們,數學非常重要,數學很重要,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刻地都離不開數學。」馬雲稱,數學的用處是無用之用,數學學的是不同之同。數學跟哲學一樣,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基礎。
  • 馬雲再談數學的重要性:數學是無用之用,學的是不同之同
    此前,馬雲曾指出 " 數學之用是無用之用,才最有價值 "。時隔一年多再談數學,他認為,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基礎," 數學的用處是無用之用,數學學的是不同之同。" 數學和哲學一樣,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基礎。馬雲說:" 數學好的同學都很聰明,但聰明不等於智慧。
  • 如何理解莊子的「無用之用」?
    第四篇是人間世篇是如何在惡劣壞境中求生存。在人間世篇中,莊子敘述戰國時期的國君的殘暴和專橫,也在此篇發明他的「無用之用」的哲學,此哲學的確可以表達當時的知識分子之無奈與無助。讀過此篇後,假如我們將此篇分為三部分,則更容易了解此篇的宗旨。
  • 不懂「無用」之用,難成大器
    莊子反駁惠子「大而無用」的例子,並不是說一個人應當做廢物,沒有任何特長才安全(廢物在社會上沒有生存能力)。實際上他是提醒在亂世中才智之士不可急功近利為統治者役用,否則很難有好下場。這不是與「亂世出英雄」相悖嗎?所以還是在於個人選擇,見仁見智。
  • 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 李雙林
    找個己土多之人、少聚、找個大很多的?答:這些問題,都不重要,不要多想。既然研究哲學,應該把這些轉為智慧,而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之上。要明白,未來心不可得的道理。所以不要去想以後如何,因為你想的都不會實現。人生建議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就比如每天的念經,在很多人看來是無用的,因為不管怎麼念,都無法解決溫飽問題,飯還是要吃的,錢還是要去賺的。但很多看似無用的事情,往往才是大用,正因為這些無用,才讓我們做回了自己,也才能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 哲學是無用之學?讓我們來看看莊子和亞里斯多德是怎麼說的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哲學是無用之學」。尤其是在我們這個追求速度、追求效益的時代,哲學究竟能幹什麼呢?或者說,這門學問本身的用途是什麼呢?哲學之人常常自我安慰說「哲學雖無用」,但「無用視為大用」。關於無用的觀點甚至可以追溯到莊子。有一次,惠施對莊子說:「你看這棵樹,盤根錯節、碩大無比,沒用!」莊子回答說:「怎麼沒用?你如果把它放在荒野之中,能夠為長途跋涉的旅人提供一塊歇腳的陰涼,你怎麼能說他沒用呢?」
  • 樓宇烈:無用之用為大用
    中國哲學強調在實踐中體悟,而不是純理論的推理。王陽明認為,「格物致知」中的「格」不是外在地去看,格是「正」之義,是要拿心去正。人都有良知、良能,萬物之理都在人心之中,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外求,而是內省,就是要用心中之理去規範外在之物。
  • 莊子: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世界上本來就有許多無用的東西,無用之用是透明的,看不見的。 正如莊子所說: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但最為幸運的是,是他們從無用中看到了有用。有時,無用和有用甚至是一回事 以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而言--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因在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方面做出貢獻而獲獎。
  • 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鍾無用之情,終成無用之人
    世間人要做許多無用之事,比如琴棋書,愛與等待,高曉松如是說。是啊,一個人要做太多無用的事情。唯有機器人不會做無用功,它們永遠一絲不苟,永遠不會花費多餘的時間做無用之事。所以有的家長只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機器人。
  • 有用之書必不可少 無用之書計之久長
    可當我們長大了,每天早出晚歸,面臨著來自生活工作的巨大壓力,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枕邊書從《飄》《瓦爾登湖》變成了《如何理財》《怎樣做個會說話的人》……需要什麼補什麼,我們不自覺地,開始將讀書這件事功利起來,就像小時候的長輩一樣。其實,不論是讀有用之書,還是讀無用之書,都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讀書。
  • 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意思就是說山上的樹木,砍下來去做了斧柄,於是斧頭又用來砍樹,說白了,就是自己砍自己。油膏可以點火,火反過來又可以燒油膏,這其實就是自己燒自己,故「自焚也」。這種有用的結果,就是傷害了自己。
  • 靜坐丨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
    靜坐丨無用之用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一則凍瘡藥的故事流傳很廣。說宋國一個村子裡,冬天大家洗衣服的時候塗抹一種藥,這樣手不會有凍瘡。後來有一個精明的商人得知這一消息,出錢買下了這個秘方。他拿著這個「專利」來到南方的吳國。
  • 學哲學用哲學,「磨刀不誤砍柴工」
    新華網北京2月1日新媒體專電 2015年第5期《瞭望》新聞周刊將發表慎海雄的署名特稿:學哲學用哲學,「磨刀不誤砍柴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當前,我國社會各種利益關係十分複雜,這就要求我們善於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係,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
  • 《莊子》:無用的詩意,即無用乃大用
    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這段對話飽含了莊子的大智慧,天地之大,人站立的地方,有用的也就那麼一小塊,若認為沒有佔到的土地無用、多餘,將其挖掉並一直挖到黃泉,那麼站立的地方還會有用麼?
  • 「社會生態人」假設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哲學解讀
    」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參考範式,對於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迪。鍾貞山教授所著《「社會生態人」新人性假設與人的全面發展——基於價值哲學的視角》,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價值哲學的獨特視角對「人性危機」「生態危機」和「心態危機」進行了深刻審視分析,對「人-境和諧共生」狀態下的理想人性進行美好展望,構建了「社會生態人」這一新人性假設的理論模型,提出了諸多值得借鑑和參考的塑造「社會生態人」人格進而有效破解「三大危機」的實踐路徑
  • 走進莊子,看「無用」下的有用之說
    個人對此排列也深以為然,莊子之所以排在眾子之首,自有他的道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在哲學上的集大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有時候德國人會洋洋自得地說」全世界的哲學都是用德文寫的「,這當然有著極高的炫耀成份,但是後來,他們讀到老子和莊子後就不再說這樣的話了,據統計,現在幾乎第個德國的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書,可見其在德國普及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中國。
  • 無中生萬有,無用乃大用
    有用者,其用有盡,無用之用,其用無窮上個月,把一直沒看完的《中國哲學簡史》看完。裡面說到「《莊子》裡有一些話讚美無用之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記得去年年底,自己寫過一段話,其中有一句是「有一個詞non-instrumental,似乎需在這新的開始請到生命中來」,而non-instrumental意譯便是無用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