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影片通吃、四大檔期分化、好萊塢式微……2019的電影中場戰事

2020-12-13 唆麻

「冬天唯一的好處就是什麼感覺也沒有,一切都凍僵了,連哭都不能。」

這句出自電影《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最後一幕的臺詞多年來流傳甚廣。西伯利亞寒風的無差別攻擊,使得早已習慣海濱溫暖氣候的德國士兵無心作戰,腦子裡唯一的念頭便是如何活下去。

史達林格勒一役,不僅將奉行閃電戰的德軍拖入泥沼,更使得二戰的歐洲戰場走向轉折。而站在70 餘年後的今天來看,似乎也預示著電影市場也正醞釀著一場新的變革。

縱覽大盤數據,總票房達到642.66 億,較 2018 年同比增長 5.4%,中美差距被進一步縮小;而衝破 600 億票房的時間相比去年更是提前了 24 天,大大超越了預期。

但看似平靜的湖面之下,早已暗潮湧動。

一邊,野蠻生長走到盡頭,據不完全統計 2019 年已有 1884 家影視公司關停;另一邊,新生勢力嶄露頭角,貓眼、阿里、騰訊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勢力逐漸走到聚光燈下。

此消彼長之間,2019 年的大盤數據顯然有了更多象徵性意義。過去的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又改變了什麼?透過貓眼娛樂聯合微博電影於 1 月 1 日發布的《2019中國電影市場洞察數據》,我們不難摸清這一場中國電影史達林格勒戰役的脈絡。

01

三大趨勢預示「質變」正在開始

不過幾天以前,#哪吒票房補錄後破50億#衝上微博熱搜。不少自稱「吒男吒女」的粉絲自發聚集在官微之下,慶祝《哪吒》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第二部單片票房破 50 億的影片。

這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做是影片票房兩極化,頭部效應增強的一個縮影。

《報告》顯示,2019 年 20 億以上的 6 部影片貢獻了 36.9% 的票房,相較於 2018 年提升高達 7 個百分點;而 1000 萬以下電影僅貢獻 0.8% 的票房,回落到 2017 年水平。

這很大程度上源於觀影人群的審美能力正不斷提升。《報告》顯示影片「劇作」和「製作」是觀眾的主要評分依據。劇作上,觀眾更關注劇情、故事、情節、內容、淚點、愛國等;

而製作方面,特效、場面、畫面、場景等則成為了關鍵詞。從中不難看出,大眾對於影片評價標準正逐漸走向專業化、多維度,好內容更容易引起大眾共鳴。

頭部效應對於票房的影響不止體現在影片分布,更體現在檔期分布。

《報告》顯示四大檔期吸引全年半數人次觀影。具體而言,傳統的春節、暑期、國慶、賀歲四大檔期觀影人數持續上漲,2019 年的這一數據已經逼近 50%;

相較於2017 年到 2018 年的 0.4% 的增幅,去年的增幅陡增至 3%。相較於其餘三個檔期的微增甚至下跌,獻禮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的主旋律大片則撐起了國慶檔的人次翻倍。

全民扎堆四大傳統檔期的同時,《報告》也指出市場面臨人均觀影頻次的下降,近一半用戶一年只看一次電影。國內平均觀影頻次從2018 年的 3.06 下滑至 2019 年的 2.88;同時,高頻觀影人群佔比也從 2017 年的 5.1% 大幅下滑至了 2019 年的2.8%: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可喜變化是國產影片市場佔有率增強。《報告》顯示,2019 年進口片數量保持穩定,其 22.3% 的佔比還高於 2017 年,但票房佔比反而從 46.2% 下滑到 35.9%:

具體而言,除《復仇者聯盟4》掀起全民狂歡捲走 40 億票房創下進口片內地票房紀錄外,《星球大戰9》《終結者6》《雙子殺手》《霹靂嬌娃》等一眾大片先後擱淺。

論及好萊塢大片票房不佳的原因,核心在於質量。《報告》顯示,2019 年度票房前 10 名,進口電影只有 2 部,為歷年最低。而票房 TOP20 中,好萊塢電影核心三項評分均低於國產影片。

頭部影片通吃、四大檔期分化、好萊塢式微……從一系列的變化不難看出,觀影人群在面對狂轟濫炸式的宣發已經趨於理性,不僅不再迷信IP與流量,更有了滿足各自喜好的評價標準。

換句話說,手上的一張張電影票在用戶認知中已經開始具備選票的角色,每一次的選擇都意味著為影片質量投出一票,「這屆觀眾不行」逐漸成為過去式,中國電影市場正迎來「質變」。

02

貓眼為何成為爆款製造機

2018 年時,當第一季度大盤就突破 200 億時,絕大多數人都給出了樂觀的預測。但形勢隨即急轉直下,全年多達 6 個月票房同比出現下滑。最終以同比增速 9.06%,堪堪突破 600 億收尾。

究其原因,核心在於觀眾逐漸走向成熟,這體現在一方面打著流量明星招牌的影片紛紛「院線一日遊」;另一方面,觀影人次增幅已經開始大幅落後於票房和放映場次的增幅。

簡單來說,如果沒有好電影,觀眾寧願不再走進電影院。

2019 年春節檔便是行業壓力的一次典型釋放,8 部電影同臺競爭,其中多部具備「大賣體質」。但最終交出的答卷卻是觀影人次下降高達 10%,依賴場次和票價拉動才使得總票房微漲 1.1%。

「觀影人次焦慮」使得「節流」與「開源」成為了 2019 年的兩大主題:

一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提升具備固定觀影習慣人群的粘性,穩固基本盤。這意味著上遊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的能力必須進一步強化,保證潛在的消費需求能被完全滿足。

另一方面,對於不具備固定觀影習慣、價格敏感型的觀影群體,想方設法從與眾多娛樂形式爭搶用戶時間。對於這類群體,則必須為影片賦予穿透圈層,上升為社交議題的能力。

一手生產一手宣發,缺一不可。

被稱為「爆款製造機」的貓眼便是一個典型案例。2019 年期間,其交出了參與出品電影43 部的答卷,無論是總票房還是數量都已穩居頭部。

其中,主控或參與發行不乏《飛馳人生》《老師·好》《反貪風暴4》《使徒行者2》《葉問4》等兼具票房與口碑之作;參與出品亦實現了《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等為代表的檔期頭部全覆蓋;

助推《白蛇·緣起》《大人物》等成為黑馬,扶持《送我上青雲》《羅小黑戰記》等多類型和新人作品,以及賦能社會責任與商業價值並重的《受益人》《少年的你》《送我上青雲》等。

不難看出,貓眼實際上極好地兼具了上文提到的「節流」與「開源」兩大主題,既能以爆款吸引非典型觀影走進影院,又能為固定觀影人群提供多元化選擇。

其一,向上遊輸出能力助力內容生產;

具體而言,在前期策劃階段,平臺便能通過整體票房、觀眾購票信息採集對標影片的市場表現、觀眾畫像、輿情評論等信息,分析出以往作品的優劣勢,供創作者參考;

而在宣傳發行階段,則可以通過分析平臺上的觀眾的搜索、瀏覽、購票等行為數據,判斷目標群體的觀影偏好,提前針對性地制定策略,降低營銷受眾錯位的成本損失。

其二,緊抓社交網絡的放大器效應,以全場景撬動票房;

復盤過去過去兩年,既有創下首日票房紀錄次日便迎來排片暴跌的爛片,亦有首日排片不足卻在隨後逆襲成功的幸運兒。正如《報告》指出,不少小眾佳片便憑藉高口碑實現了以「小」博「大」。

這一現象背後,正是源於社交熱度能夠迅速轉化為受眾口碑,進而放大到票房。反過來,如果影片質量尚可,通過前期的精準營銷便能配合映後的借勢推廣,便能實現以口碑撬動更高票房。正如《報告》顯示,雙微博繼續發力,但短視頻成為了宣發新陣地:

在這方面,貓眼在微博、抖音、今日頭條、嗶哩嗶哩等平臺長期高居文娛類帳號排名榜首位置,為品牌方形成口碑勢能起到了極大作用。一方面,常年霸榜抖音電影類NO1的@貓眼電影 開闢了豎屏電影宣發新方式;

在《哪吒》的宣發中,貓眼電影發布的影片首支預告片點讚量300w+,播放量 8500w+,引發影片全網熱度暴漲;國慶檔貓眼抖音矩陣相關內容播放量佔全抖音該電影話題播放量的 1/8;

另一方面,通過@有隻小婉 與明星合拍抖音小視頻等方式拉長宣發周期,以頭條旅遊月榜No1的@小小莎老師 為代表的旅遊垂類帳號,以及與微念科技 MCN 合作聯動等方式打破圈層。

換言之,通過將物料「內容化」,貓眼實現了毛細血管式的宣發觸達,在更廣的場景鎖定了受眾。

03

平臺化剛需進一步凸顯

回望完2019,我們更需要展望 2020。

早在2018 年,四大檔期便只有春節檔保持了一貫的大漲,國慶檔票房和人次分別下滑高達 28.1% 和 30.7%;結合上文提到的數據,四大檔期對整體票房的拉升作用已接近瓶頸。

如果說「銀幕紅利」是電影行業的「第一引擎」,那麼 2020 切換到「第二引擎」——「KOC紅利」。

實際上,由於窗口期縮短、影院經營成本上升等諸多原因,票價上漲已成必然趨勢,「下沉紅利」的撬動難度並不低。這必然需要更多的腰部影片以充實冷門檔期,實現大盤的結構性升級。

所以「KOC紅利」的本質上是擴大有固定觀影習慣、有較高審美的觀影人群。一方面提高這部分人群的觀影人次;另一方面,基於其掌握的話語權,將更多電影上升為社交議題。

例如2 億票房的《南方車站的聚會》、7085萬票房的《被光抓走的人》、6470萬票房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等影片大多質量不錯,卻往往在分帳很難在票房上實現盈利。

但對於傳統影視公司而言,發力腰部並不現實。

不少傳統影視公司的已經開始下調中等體量影片的投資比例,原因在於這類影片對大公司而言「性價比並不高」。之前炮轟「漫威不是電影」的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一方面,腰部影片往往缺乏大牌影星等票房保證,風險較高;另一方面,整體宣發成本被拉高的前提下,會進一步壓縮本就捉襟見肘的腰部電影預算,最終影響硬體出品。

所以,破局點便在於讓創作者專注於創作,將不擅長的宣發交予更高效的行業夥伴。

正如貓眼娛樂CEO 鄭志昊曾在三年前表示:「貓眼希望開放數據和自身能力,在電影產業鏈每一個環節裡,貓眼去充當水、電、煤為行業鋪建基礎設施,去促進電影行業整體發展。」

除了早年貓眼沉澱出的「貓眼通」和「場館通」兩大產品平臺外,今年中成立的騰貓聯盟便通過在數據層面依託和整合各自優勢,實現了行業提供決策引導進一步深挖了腰部作品的價值。

一方面體現在頂級電影宣發體系,以2019 年初上映的《老師好》的其中一個環節為例:貓眼研究院預測其評分將達到 9.1-9.3 分。但基於「購票指數」發現,其映前熱度太低,首日高票房難度較大,於是推動其選擇 3 月 22 日上映。最終斬獲 3.5 億票房。

另一方面體現在全鏈路文娛消費平臺,比如貓眼作為獨家票務合作夥伴不僅嵌入微信QQ後,更入駐騰訊視頻多個頻道,實現用戶觀看相關內容時便能完成一站式購票;

並且打通包含貓眼全文娛營銷平臺,各自的微信小程序在內的核心資源,相互推送視頻內容、宣發物料等資源,通過流量融合實現對用戶和渠道全覆蓋,以轉化更多潛在消費者。

正如貓眼前不久在金雞百花電影節上,以「從相加到相融」總結了過去幾年「網際網路+電影」的發展脈絡。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大背景下,網際網路將愈加深刻地參與到電影行業中,而定位為大文娛服務平臺的貓眼亦將撐起更大的想像空間。

相關焦點

  • 中信:2019年電影行業檔期及頭部內容集中度提升,影院經營持續承壓
    要聞 中信:2019年電影行業檔期及頭部內容集中度提升,影院經營持續承壓 2020年1月21日 09:20:39
  • 中國電影市場對檔期的開發程度還遠遠不夠
    不過這一切在電影方面卻被趨同了,或者說,中國人現在在電影中國電影都會找到共同的價值觀訴求。 這也就表明,如果拋開以上的那些因素,理論上可能限制中國電影,特別是頭部電影和腰部電影的區別,只能從檔期的優劣差異來區分了。
  • 2019年電影行業642億票房 業內呼籲生產更多腰部電影
    去年年底收穫了642億的成績單,但這個數字背後也留給了市場很多思考,例如觀影人次上升幅度變小、四大檔期戰績顯赫、國產電影揚眉吐氣……去年是中國電影市場更趨於成熟和完善的一年,充滿了艱辛與振奮,新京報從全方位解讀2019年的電影市場,探討電影市場的經驗與前景。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主題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樂英文歌曲歌詞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主題曲背景音樂是女聲合唱團Scala & Kolacny Brothers演唱的《Heroes》和Destiny’s Child演唱的《Soldier》。  特別是此次預告片特地重新編曲大衛鮑伊經典之作《Heroes》作為配樂,預告配的音樂,旋律柔情入耳,一如李安的面相與脾性。
  • 電影行業2019年回顧與2020年展望:疫情下的電影行業
    2019 年影片產量的減少主要源 於故事片數量降低,19 年故事片同比 2018 年 902 部下降了 5.8%。同時 19 年紀錄片相較 18 年減少 10 部。影片生產數量降低,但國產電影的質量在穩步提升,日益凸顯的優質影片 需求抑制了低質量影片的產出,市場供給結構趨於成熟。影片供給日益多元化,二八分化進一步加劇。
  • 貓眼數據: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642.66億票房刷新紀錄
    2020年1月1日,貓眼數據聯合微博電影發布《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數據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刷新642.66億的紀錄,較2018年同比增長5.4%,其中四大檔期吸引觀影人次佔全年的49.8%,尤其是國慶檔觀影人次翻倍,拉動了2019年檔期觀影人次的增長。
  • 2020情人節檔期電影,全部撤檔
    ▲今年情人節檔期定檔影片-來源【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 其次,兩部影片有著原本不同的票房體量,作為原春節檔的頭部影片,《囧媽》在開啟預售後曾一度佔據預售票房/排片榜的第二位,並且擁有著橫店24億的巨額保底的底牌在。即便通過網絡平臺放映後,口碑反饋不如預期,但是如果作為院線電影來看,《囧媽》仍然具備著首日(大年初一)衝擊2億+,最終票房10億+的實力。
  • 2019年全國電影總票房642億 優質內容是剛需
    去年年底收穫了642億的成績單,但這個數字背後也留給了市場很多思考,例如觀影人次上升幅度變小、四大檔期戰績顯赫、國產電影揚眉吐氣……去年是中國電影市場更趨於成熟和完善的一年,充滿了艱辛與振奮,新京報從全方位解讀2019年的電影市場,探討電影市場的經驗與前景。
  • 2020電影檔期新秩序
    正如春節檔影片的到底哪天會開啟預售一樣,或許我們並不會獲得任何官方形式的統一開業時間。 在收到通知之前,只能繼續等。 起碼,就快了。 而在影院開門後,最值得關注的問題,莫過於就是什麼樣的影片會率先上映,以及今年後續檔期的影片布局情況。作為內地影史迄今為止最特殊的一年,今年後續影片的檔期安排,會呈現一種什麼樣的新規律與新秩序呢?
  • 電影2019焦灼中有驚喜 國產類型片佔絕對優勢
    好萊塢大片式微重映經典流行不論是從票房數據上,還是觀眾口碑中,我們都能明顯感覺到好萊塢大片的吸引力在下降,或者說它們的吸引力沒有變化,但相對吸引力在下降。除了《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成功以外,2019年引進的好萊塢大片都表現平平。反之,倒是那些曾在電影節有所斬獲的外國影片,雖然相對小眾,反而擁有不錯的市場,而且接下來將具備持續吸引增量的潛質。無論是年初的奧斯卡大贏家《綠皮書》,還是主打情懷的重映版《千與千尋》,數碼修復後復映的《海上鋼琴師》《美麗人生》都在質量、熱度和口碑上有很大的突破。
  • 電影檔期經濟學——我的電影到底周幾公映好?
    影片集中於周五上映的慣例顯然借鑑於好萊塢的傳統。周五處於一周工作日的最後一天,人們開始放鬆身心迎接周末休息日,觀眾具備了走進影院的意願。影片選擇周五上映已經可以帶動影市大盤,並推動大盤票房在周末走向高峰。 網際網路無疑也在推動影片公映時間向周五集中。
  • 李安新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120幀版票價出爐:288元一張
    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將於11月11日在國內上映,做為北京唯一一家可以看到李安新作120幀版本原畫的影院,博納影院北京朝陽門悠唐店今日開始預售11月10日晚上24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120幀/4K/3D點映場影票。
  • 中影南方電影新幹線總經理張海燕:國慶檔期票房太火 帶動經濟發展
    如今放假之後看一場電影,成為很多中國人很日常的消費習慣,尤其是國慶檔期,有較高的票房應該說在意料之中。第二,今年國慶檔期觀眾可選擇的高質量影片比較多。比如說,國產電影《八佰》,以50%的上座率拉動了將近30億元的票房,這是相當了不得的一個成績。《我和我的家鄉》契合了今年我國即將脫貧奔小康的大背景,中國女排在中國觀眾中人氣很高,《奪冠》的檔期也順延到國慶檔期,也自然火了。
  • 2019年好萊塢電影檔期+中國港臺翻譯(沒有奇俠沒有神鬼)
    2019年好萊塢電影中國內地譯名——中國香港譯名+中國臺灣譯名玻璃先生—異能仨—異裂王者少年——權力劍神——魔劍少年阿麗塔:戰鬥天使——銃夢:戰鬥天使——艾莉塔:戰鬥天使忌日快樂2——死亡無限2次LOOP——祝你忌日快樂
  • 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白皮書:642億票房增長了,但暴露的問題更多
    2019年過去了,回首這一年的中國電影市場,有巨大的驚喜,也有一些遺憾。驚喜主要表現在中國電影總票房迎來新高,多部口碑佳作位居電影票房榜前列以及多個類型都有巨大突破等方面;而遺憾則體現在一些檔期的影片布局依然不合理,多個檔期的票房未能獲得應有的成績,影片票房增長也有票價直接上漲的因素,電影市場依然不夠健全。
  • 國產小投資電影借力母親節 小節日能否成「新檔期」?
    對於投資小、體量小的國產電影而言,檔期的選擇是影片能否取得優秀票房成績的一個關鍵因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不湊熱鬧」,避免給「大片」陪跑,成為炮灰。儘管隨著觀眾欣賞水平和觀影口味的不斷提升,一些質量上乘的小體量電影憑藉良好的口碑不斷獲得觀眾的認可,但並不是所有的影片都能有這麼好的運氣,大多數小體量的影片都還是在宣傳強勢的「大片」面前夾縫中求生存。2016年上映的文藝片《七月與安生》,選擇在中秋檔上映。同期上映的電影都是中小成本的電影,口碑都不算特別出色。
  • 電影在什麼檔期上映最好?
    一部電影要想取得可觀的票房,必須要有人去看,如果上映期間大家多忙著工作、上學沒有時間去看電影,那麼即使電影製作的再優秀,票房也會折損一部分;相反如果選擇在大家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消費進入電影院的時候上映,只要電影品質不是太次,一般票房也不會太差。
  • 11月告訴我們,最好的檔期能讓票房翻番
    但相反,對於11月的影片來說,卻是能夠吃到理論上最大值的排片,對於它們的加持幾乎達到了上限。由於從業者普遍認為11月太冷,因此沒有任何一部具備體量的影片敢於定檔於此,也導致了11月成為小眾類型片的狂歡。
  • 電影檔期一延再延 好萊塢開始放棄2020年
    《花木蘭》、《信條》……多部大片的檔期被一延再延,許多電影的上映日期都已經推遲到2021年。在嚴峻的疫情面前,好萊塢各電影公司在今年秋冬的上映計劃也都一一成了泡影。Still from film A Quiet Place: Part II.
  • 拼多多2019淨虧70億;2019好萊塢電影盈虧榜:《復聯4》最賺、《黑...
    兩部《碟中諜》推遲上映  4月25日,《碟中諜7》北美檔期由原定的2021年7月23日,推遲至2021年11月19日;《碟中諜8》北美檔期由原定的2022年8月5日,推遲至2022年11月4日。  蘿拉獎獲獎名單揭曉  4月25日,第70屆德國電影蘿拉獎獲獎名單揭曉。《系統破壞者》橫掃最佳影片(金)、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女主角(海倫娜·曾格爾)、最佳剪輯等8項大獎;《亞歷山大廣場》拿下包括最佳影片(銀)、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在內的5獎;阿爾布雷希特·舒赫也憑藉以上這兩部影片,同時斬獲了最佳男主&男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