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2月14日報導:「小時候和爸爸去武康大樓領牛奶,一張牛奶卡,領掉後,奶站工人用原子筆劃一條槓。爸爸還碰到孫道臨也來拿……人生第一次燙頭髮,就是被媽媽按在紫羅蘭理髮店的闊大的椅子上燙的。」攝影師朱屹講述了自己與武康大樓的童年記憶。12月14日,上海市民文化節「老建築的故事」市民創意創作大賽頒獎典禮在上海圖書館舉行,獲獎者們走上舞臺,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賦予了老建築血肉與生命。
本次大賽2019年3月正式啟動,通過老建築閱讀之旅、「閱讀上海筆記」創作作品徵集大賽、「閱讀城市」攝影大賽、「老建築的故事」應用開發大賽等一系列活動,吸引市民重新走近老建築,挖掘老建築的歷史和故事。大賽總計徵集故事近千篇,開展講座活動83場次、閱讀行走活動44場次,參與人次達8553人;全媒體平臺訪問人次數達462966。最終,經賽事評委會評審共選出85篇佳作,分獲一、二、三等獎及優秀作品獎。同時,線上全媒體徵集也評選出了最佳人氣獎及優秀人氣獎。
投稿的作者中很多都是老建築或該街區的原住民,或自己的父輩曾經在此生活或工作過,他們通過與家人共同回憶,查找資料,或同附近的老人聊天,挖掘出有關建築、街區和小鎮的故事,沿著城市的經脈向歷史的深處追溯。
圖為朱屹拍攝的武康大樓
90多年前,福州路上有家開明書店,它為茅盾、巴金等左翼作家出版、再版過眾多名著,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薛關鈞表示,自己的父親與葉聖陶同年進的開明書店,最初的時候,書店設備簡陋,「有人買書,需要扣幾下門方可進來」。父親健在時常同他提起往事,通過父親保留的筆跡、老照片、開明書店內部資料等,再加上本人的親身經歷,他寫成了《在福州路上尋覓》,記載了章錫琛因「失業而出版一點書」「因出版書而成了營業機關」等故事。如今,福州路原開明書店278號門牌號已無,現在是280號三開間的文化用品商店。當薛關鈞重返故地時,店內職員和周邊居民無人知曉這段歷史,讓他心痛,也促使他寫下這篇文章,圓了父親的心願。
上海灘聞名的「三灣一弄」,「一弄」就是藥水弄。上世紀60年代末,翟篤鈞從黃浦江畔搬至蘇州河長壽路地段。在日常生活中,他看到藥水弄簡棚陋屋、亂搭亂建,整個區域道路窄小、彎彎曲曲。到了80年代,他見證了藥水弄改造:「當地居民抱頭痛哭,感慨願望終於實現了!」為了記錄下這段歷史,翟篤鈞採訪了兩位在藥水弄住了一輩子、近九十歲的老人,了解了當時人們生活的狀況,最後寫成《話說藥水弄的變遷》。「每天清晨天還沒亮各種汽笛聲此起彼伏叫聲各異,這不同的汽笛聲在該廠工作者分辨得非常清楚。不多會神色萎糜、腳步拖沓下班的工人魚貫而行步出廠門,走向那刺鼻的棚戶連遍的藥水弄。」勞苦者在江蘇藥水廠附近搭個棚,避風擋雨湊合度日,給窩棚起名「滾地龍」,期盼著有一天能有「撐天龍」的居屋。如今,他們實現了夢想,昔日的藥水弄成了現在的長壽新村。
參加大賽和活動的居民,有老上海人憶往事,有年青人說起童年,還有一些投稿者是新上海人,但是無一例外,在他們的字裡行間都流露出自己最真的情感和依戀。
圖為李豔華拍攝的新場古鎮一角
80後的李豔華是一位新上海人,初次來上海是一個冬天,路過新場古鎮順便溜達一圈,弄堂裡青石板上的苔蘚印記,沿河兩岸的長廊下燈籠和清風茶樓的酒旗映倒映在河水中,彎彎的石拱橋在冬夜裡古樸安靜,她便喜歡上了這座古老溫情的小鎮。來到上海工作後,她便在古鎮水邊人家租屋居住,一起床,就能看到侍弄滿院花草的房東老太太,閒時有清風茶樓上閒聊,長廊上彈吉他、跳舞、打牌、下棋的人們,中秋賞月,橋頭人影攢動。在《古鎮裡的溫暖時光》一文中,她寫道:「雖處異鄉,亦能讓我心安。」淳樸的古鎮、平凡而溫暖的人間煙火氣息,是她愛上這座城市的理由。
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院研究員陳祖恩表示,市民的故事中,最讓他感動的就是寫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對自己生活過的建築寄託著珍貴的情感,這是人與生活、人與建築的故事,不管多少年過去,還可以通過這些建築感受曾經的或正在經歷的上海生活,而這是任何一位專家、學者都無法研究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