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領略一路舊事繁華的海派風情,那就來武康路吧。
「走進這裡,不會寫詩的人想寫詩,不會畫畫的人想畫畫,不會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覺美妙極了。」80多年前,僅在上海停留了短短一天的大文豪蕭伯納,為武康路寫下了如此詩意的讚美。
武康路原名福開森路,以美國傳教士約翰·福開森命名,南北連接了繁忙的淮海中路和幽靜的華山路。
這條路安靜、雅致,還帶著點歲月薰染出來的滄桑,梧桐婆娑,名人故居雲集,刷爆朋友圈的精緻小店隨處可見。
淮海中路1850號武康大樓
要說到「顏值擔當」,就非「武康大樓」莫屬了。道路兩旁種滿了法國梧桐,匯聚了各式各樣的老式建築。
這棟形似巨輪的建築,原名諾曼第公寓,由鄔達克設計,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其中,最底層就像羅馬鬥獸場中的拱門。
曾經,入住公寓的一般都以上層僑民為主,後來包括趙丹、王人美、秦怡、孫道臨、鄭君裡、王文娟等名人曾在此居住過。
趙丹
金城武和周冬雨主演的電影《喜歡你》中,男女主角坐在公寓裡一起看日落,公寓的取景地正是武康大樓。
圖片來源於網絡,電影《喜歡你》截圖
淮海中路1843號 上海宋慶齡故居
武康大廈東面有片綠樹掩映的洋樓,這一幢德式紅頂白瓦的船形建築便是宋慶齡的故居。故居房前是一大片草坪,四周是終年蒼翠的樟樹。
從1948年到1963年,宋慶齡在這裡工作、生活達15年之久,是她一生中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也是她從事國務活動的重要場所。
這裡存放了包括徐悲鴻贈送的"奔馬"國畫、毛主席1961年來此看望她時的留影以及孫中山逝世前一年與她的合影、史達林贈送的一輛「吉姆」牌轎車等珍貴物品。
最柔軟的一處要屬那件宋慶齡穿過的藏黑色香雲紗旗袍。旗袍顏色素淨,領口和袖口有鏤空花樣。想必當年,她就是穿著這件旗袍在武康路上緩緩走過。
武康路393號黃興故居
這棟沿街的現代式大樓建於30年代,是革命家黃興於1916年在上海居住過的寓所,人稱「黃公館」。
雖然黃興只在此生活過不足4個月,但期間孫中山曾兩次來這裡與他共商要事。
後來1932年蔡元培、吳稚暉等還在此創辦上海國際圖書館,這也是中國第一家國際專業圖書館。
現在這裡則成為了徐匯區旅遊諮詢中心,內部有多幢等比例縮小製作的老房子模型,可以盡覽武康路老洋房。看看建築、想想歷史、聽聽資訊,實在愜意。
武康路376號 武康庭
武康路376號並不是一幢老洋房,而是新式的裡弄,建於2007年。大門頂部的柵欄上寫著「Ferguson Lane」幾個英文字,中譯為一個很美麗的名字「武康庭」,也有人稱「武康新裡」。
門左邊的指示牌標明庭內有超過10家的店及其Logo。從這裡望去,可以看到武康庭與舊式裡弄完美融合在一起,這裡有部分的住宅樓,也有很多家網紅店,許多老外都喜愛來這裡和朋友享受下午茶。
武康路113號 巴金故居
武康路上還有一個文學愛好者的聖地——巴金故居。
這裡是巴金在上海最後的寓所,也是巴金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長久的地方,《隨想錄》以及《團圓》、《創作回憶錄》、《往事與隨想》等作品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巴金故居於2011年底對外開放,是一棟獨立式花園洋房,完整保存了巴金一家的生活原貌和連續八十年的史料。
樓前一棵玉蘭樹佝僂著身姿,盡情地散發著熱情。老先生生前最喜愛玉蘭,這棵玉蘭就是他當年親手種下的。
如果你是文學愛好者,或者想追尋巴老的足跡,這裡非常值得推薦。
武康路204-212號羅密歐陽臺
走出巴金故居,再往前走一點,一棟米色拉牆洋房橫亙眼前。住宅主入口處圓拱形門與牆面處理成弧形,就順勢設計成對著轉角與二樓窗戶的「小陽臺」,這便是大名鼎鼎的羅密歐陽臺了。
陳丹燕在著作《上海的風花雪月》裡對它有一段傷感而優美的描述:
「路邊的一棟黃色的小樓,我猜想是義大利人造的,雖然如今已經那麼那麼舊了,可羅馬人那種暗藏殺機的浪漫,還是深刻地留在了那房子在陽光中的陰影裡。
不知道是哪個朋友曾經點著它說,那是羅密歐要爬的陽臺,從此,大家都叫它羅密歐的陽臺。慢慢經過那義大利式的半圓的陽臺,看明黃色的牆面上暮色初合,再看暗著燈、玻璃髒髒的陽臺長窗,耳畔突然想起的,是羅密歐的歌聲:聽不懂的愛情宣言。」
欣賞武康路令人無限遐想的「羅密歐陽臺」是武康路之遊中最為浪漫多情的地方。
武康路391弄1號周旋故居
就在黃興故居的旁邊,是一幢類型和其它小樓不盡相同的三層樓房,便是鼎鼎大名的「金嗓子」周璇的故居。
這裡見證了「金嗓子」從息影,到復出,又大紅的歷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1943年,周璇從長樂路留園12號的家中搬了出來,來到淮海中路1754弄最後一排最西頭的小樓裡,即如今的這座小樓。
也是在這年夏天,周璇先後拍了《漁家女》、《鸞鳳和鳴》、《紅樓夢》、《鳳凰于飛》,場場爆滿,聲譽再起。
抗戰勝利後,周璇離開上海去香港拍戲,於解放初回到上海,再沒回到這個小樓。
武康路240號開普敦公寓
開普敦公寓是一棟西方現代派建築特徵突出的公寓住宅,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最大的設計機構公和洋行的後期傑作。
這是一幢混合結構四層樓現代公寓。其沿街立面十分簡潔,外牆體塗上淡黃色,樸實無華又充滿朝氣。長方形與四方形的窗框外凸,讓室內充滿陽光,方窗旁鑲嵌著小圓形的窗洞,內鑲四方形的小鋼窗。
最讓人吃驚的是,進大門口的三樓體外形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艦的銳角形船頭,劈風斬浪地航行。
可以說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築了。
復興西路147號 柯靈故居
這棟位於復興西路147號的西班牙式公寓住宅便是柯靈故居。有趣的是,該幢建築外觀看似獨立式花園住宅,但內部具有明顯的公寓建築特徵。
1959年起至2000年,柯靈先生與夫人陳國容就住在這棟樓的203室近半個世紀。
也是在這裡,柯靈完成了電影劇本《不夜城》,撰寫了散文名篇《遙寄張愛玲》《錢鍾書創作淺嘗》和《回看血淚相和流》,還開始了長篇小說《上海一百年》的寫作……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處故居不僅在柯靈個人創作史上舉足輕重,同時也見證了中國當代文壇近半個世紀的風雲變幻。
五原路288弄3號張樂平故居
走進幽深的弄堂,陽光正好,牆兩側掛著三毛的漫畫。抬眼望去,這棟近代獨立式花園住宅便是「三毛之父」張樂平的故居。
1950年6月-1992年9月,張樂平在這裡繪製了大量的美術作品,畫室至今基本保持著原樣,仿佛依然飄著墨香。
故居修繕後對外開放有兩層,一樓大概有四五個小房間,基本都是生平介紹和作品展覽,二樓則完好保留了房間的舊貌。
其中一件房間是張樂平子女的房間,也兼用作飯廳。
1989年4月,以「三毛」為筆名的臺灣著名女作家陳懋平千裡來滬認張樂平作義父時,曾經居住在這間屋子裡,牆上至今掛著兩人的合照。
武康路位於五原路和復興西路中間這一小段轉角路段,是武康路上最安靜最與世獨立的一小段路,武康路99號昔日英商正廣和汽水公司大班的住宅,後來著名愛國人士社會活動家劉靖基也曾居住於此。
武康路99號,福開森公寓
但對於年輕文藝青年而言,這棟大門深鎖的英式鄉村風格老洋房,最深的記憶就是《色戒》當中,老易為王佳芝準備的那間福開森路上的洋房公館,如今只能從高聳的圍牆外,透過翠綠的梧桐葉窺知一二。
行走其間,武康路這條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的馬路,讓人仿佛穿越了時空,進入了那個夢幻的老上海。
這裡的歷史太多太多,不經意間就是一段故事,像是周作民舊居、密丹公寓、陳果夫舊居、原義大利領事官宅等都在這條路上。
找一個陽關撒落的午後,在武康路上放空自己沒有目的性的走,你會發現更多的驚喜。
圖文整理自各景區、上海發布、樂遊上海、千景旅遊
關注遊上海,收穫最實用上海遊玩資訊!
點擊下方,收穫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