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雜誌
親歷英國抗疫:華人膽戰心驚,老外跟風囤貨
文 | 《財經》駐英國特約作者 文靜
本文3831字,約5分鐘
義大利確診數破千時,大部分英國人還在隔岸觀火,有人甚至拿新冠病毒開玩笑。如今英國人聚集的社交網絡上多的是祈禱上帝保佑的推文。有人調侃說,老外都跟在華人後面逛超市,華人買什麼他們就買什麼
誰也沒想到英國會在全球抗疫中以這樣的方式登上熱搜。「群體免疫」的政策主張一提出,國內外都炸了鍋。我和先生定居英國多年,深知英國NHS(國家醫療系統)的脆弱,但還是沒料到在這麼強大的病毒疫情面前,有專家會給政府出這樣的奇招。近日中國很多朋友發來慰問,想知道在英國的華人同胞們到底在經歷些什麼?從我個人經歷來看,這次疫情暴發前後,真有坐過山車一般的遭遇。
今年2月底,新冠疫情在義大利確診數破千時,大部分英國人還在隔岸觀火,有人甚至拿新冠病毒開玩笑,比如將coronavirus(新冠病毒)比成恰巧同音的一款啤酒corona,準備靠黑色幽默獲得神奇的免疫力。所幸,這家啤酒公司還沒出來找大家損害其商譽的麻煩。
從我們在英國工作生活周邊和網絡上的一些言論,也可以一窺本國人對病毒的態度:
「上次你得流感是幾年前?——我是20年前了。」——語氣傲嬌。
「這個病毒只有老年人死亡率高,年輕人得了也沒事。」——你是專家嗎?
「我們英國人可是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都活下來的人。」——......
相比英國人的普遍冷靜,部分在英國的華人群體則走向另一個極端。畢竟從2019年12月底到今年2月份,中國的艱苦抗疫轟轟烈烈,海外華人們在社交媒體看到太多生離死別,和國內家人視頻大家都語氣嚴肅,警告我們待在家裡,早日囤貨。
在這樣的警覺下,很多華人一看到義大利的確診數,就早早買了口罩。有在英國的香港朋友2月底就在亞馬遜商城買了3箱口罩,寄回國一半,自己留一半。當時還是買2送1,價格大概6英鎊一包,折合人民幣不到50元,我們還覺得有點誇張了。誰知大概一周多的時間,亞馬遜就開啟限購,需要有牙醫或特殊醫療用途證明才能買到,直到3月中旬全部下架。
英國確診病例維持個位數時,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主要宣傳多洗手,打噴嚏遮擋嘴,每次洗手唱兩遍「生日快樂歌」,並沒有提到口罩和其他措施,也許是為了不引起公眾恐慌。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面對疫情蔓延,不少英國人繼續喝著啤酒唱著歌,要開party一樣。華人社區則憂心忡忡,覺得是時候購買洗手液等消毒用品了。
疫情急速蔓延
很快,英國人就發現,病毒和疫情的蔓延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進入3月短短數天,英國的確診數量飆升,3月初從個位數突破50人.
英國政府終於坐不住了,3月3日公布了行動計劃,分四個階段:控制,拖延,研究,緩解。然而,不到一周就宣布控制失敗,直接進入拖延階段!感覺第一階段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病毒之前主要集中在倫敦,後來離我們所在的小城越來越近,距我家車程5分鐘的地區出現了確診病例,是一位去過義大利的小學教師。附近唯一一所大醫院出現了一例死亡病例(70歲左右)。倫敦作為金融中心,感染數字每天都在飆升,佔全英國確診數量一半左右。
我們開始擔心孩子,計劃讓娃回家不去幼兒園了。但學校的老師以及其他英國家長依然「迷之淡定」,出入如常。我和同事討論,為什麼英國人不愛戴口罩,他說因為他們從小沒見過口罩,平時診所連醫生護士都不戴口罩,覺得只有生病才需要戴。
但華人不管這些,紛紛頂著巨大的壓力戴起了口罩,常常被路人以複雜目光注視,每次去超市都要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怕死不可笑,死了才可笑。
當時國內流傳一個視頻,義大利議員在國會戴口罩被嘲笑隨後暴怒,他也說出了我們的心聲:「如果你們聰明,就應該也趕快戴上!」
期間,我家3歲的娃摔破頭還去了一次急診,醫生、護士和急診室的病人都沒有戴口罩,還和往常一樣談笑風生,其中有一位護士瘋狂咳嗽,也沒人躲閃。只有我和先生輪流帶著孩子在通風處站著,遠離所有人。說實話,這種反差真是我距離「文化衝擊」這個詞最近的一次。
我和先生覺得是時候囤貨了,本以為算行動快的,沒想到倫敦中國超市裡的米麵已經所剩不多並迅速漲價。華人群裡有人甚至購買冰櫃囤貨。朋友婆婆是英國人,不太理解她的囤貨行為,直到一周後超市連洗手液都買不到了,英國婆婆開始著急,跑到一個很遠的超市買回來跟她說,「我去超市拿走了貨架上最後三瓶洗手液,心裡還有點愧疚。」
最好笑的是,不知哪裡來的傳言,說英國的廁紙主要是中國生產的,而且和口罩是一種原料,英國人很快就沒有廁紙供給了,於是大家開始瘋狂囤廁紙——遭到全球群嘲。
爭議「群體免疫」論
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官發表了提出群體免疫概念的著名講話,鮑裡斯還在此基礎上加上了一句「我們將失去摯愛親朋」。——輿論瞬間發酵,WHO以及英國醫學專家都對這種說法進行了抨擊,說英國是在拿人命冒險。
在英國的華人更不淡定了。直接效果就是各大航空公司的機票價格忽然哄抬,一些人甚至討論要包機回國避難。國內的親人也勸我們趕快回去。
(3月19日攜程從倫敦飛北京經濟艙的單程機票價格,飛行時間都超過30小時)
演講如同一瓢冷水,終於澆醒一部分英國人,最直接的改變是:越來越多英國人也開始往超市衝;需要配送服務的很多商家開始推行零接觸送貨(放下就走,無肢體接觸)。零售商、幼兒園、活動中心等紛紛致信消費者,稱自己的店鋪、工作環境等都經過了嚴格消毒,可以最大程度保證安全,隔絕病毒。
一些流言開始在華人圈肆虐,有人說包機是騙局,警告大家不要上當,也有說政府隱瞞消息了,真實死亡案例比公布的要多,有開始倒賣中藥的,還有很多華人被種族歧視——有華人店鋪收到威脅信,用惡毒骯髒的語氣攻擊中國人;中國留學生被外國孩子聚眾毆打……
——這些壞消息讓不少在英國的華人膽戰心驚。
一百八十度轉彎
就在群情激憤全球聲討英國政府時,3月16日,鮑裡斯話鋒一轉,在最新疫情公告中語氣嚴肅通知70歲以上老年人在家自我隔離,其他人則保持社交距離。很多人猜測鮑裡斯是「欲擒故縱」,假裝不作為,以激發民眾的緊張情緒。真假不得而知,但效果還挺明顯,英國人開始重視防疫,跟著囤積各種物品,大大小小的超市真的空了。
但我覺得鮑裡斯並不是在虛張聲勢,因為NHS常年缺乏床位、資源,全英格蘭只有8個實驗室可以做核酸檢測,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英國目前當務之急就是減緩增長曲線,不讓大量重症導致NHS崩潰。據流出報告顯示,政府最終預測這次疫情會導致26萬人死亡。他無情的講話可能只是早早攤牌而已。
以英國的非緊急醫療求助電話111為例。平時該電話接通大概需要20分鐘左右,急救人員或護士會通過電話回答一些有關基礎病的問題,多數就是個心理安慰,情況嚴重的會建議你去看社區醫生。疫情爆發以來,政府不讓疑似患者自行去醫院,建議先打電話給111,由於流量過大,人手不夠,打通基本要30分鐘到1小時,很多人都放棄了。
3月16日後,英國政府公布了輕症患者出現症狀自行隔離在家14天,醫院只有能力收治重症。111電話的提示音也變了,內容令人心涼:「如果你是輕症患者,不必告訴我們,請自行在家隔離。如果你需要隔離建議,自行在官網查找,電話不會提供。除非你症狀嚴重,呼吸困難,日常生活無法繼續,否則你不需要和我們通話。」
3月17日,我兒子突然發燒38度,伴隨咳嗽,我懷疑是普通感冒,但也隱隱擔心。我們打給111確認,結果對方說醫院和急診目前都不收治輕症,也不做測試,根據我們的情況,只讓孩子在家隔離。我們也不敢冒險去醫院,於是只能在家,還好兒子很快退燒了。朋友中不止我們一家有類似情況,瞬間感受到什麼叫無助和靠自己。以英國的醫療條件,也許這場持久站真的只能憑藉自身免疫力。
學校紛紛關閉
3月18日,義大利單日死亡創下新高475例,英國總的死亡人數達到104人。在大家(主要是華人)的期盼下,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早已採取關閉措施後,在英國提出群體免疫不到一周後,鮑裡斯終於宣布英格蘭關閉所有學校,建議私校和幼兒園也關閉,只留下一部分人力照顧醫護人員、警察、社工、送貨司機等關鍵崗位人員的子女,並繼續提供很多家庭非常需要的學校免費午餐。建議70歲以上老人和孫輩分開隔離。
鞋子終於落了地。英國華人們心也稍微安穩了一點,畢竟我們有祖國的經驗,贏在起跑線。朋友圈有人調侃說,老外現在都跟在華人後面逛超市,華人買什麼他們就買什麼。
(全英12家超市近日聯名發信,稱會盡全力確保日常貨品供應)
很多本地僱主都出臺應急預案,包括輪崗,部分甚至所有員工在家工作等措施,相信離全面回家辦公,倫敦封城也不遠了。身邊很多人在網上註冊了志願者,給70歲以上的隔離在家的獨居老人送日常物資等。部分超市和藥房開放了「老年人專門購物時段」,確保老人日常生活正常進行。
(來自3月17日,YouGov針對2000多名英國人做的調研,依然有41%的人不準備待在家裡)
關閉學校能否實現鮑裡斯說的放緩增長速度的目的?英國遲緩反應是否已經讓大家錯過了最佳機會?沒人知道答案。
截稿前,我身邊的英國人表面看上去依然鎮靜,不知道這種淡定還能堅持多久。一個重要變化是,英國網絡社交媒體上近日已很少有關於新冠病毒和疫情的黑色幽默了,取而代之的是紛紛祈禱上帝保佑的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