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6月1日電 據《歐洲時報》報導,英國自5月起疫情進入下行,禁令逐步解封。英國抗疫一路走來,華人各行業在經歷「寒冬」之餘不乏竭力調整、奮力反擊:餐飲業旅遊業韜光養晦,線上服裝和物流小範圍內逆流而上;中超華社撐起華人疫時生活半邊天;建築業遵守防疫規定,堅持工作;華文媒體加班加點,充分發揮信息橋梁作用;華人也逐步適應在家辦公。從普通人的故事裡,可以窺見英國疫情之下華人行業之一斑。
華人餐飲業重創 轉戰線上「疫」中求新
說起飲食,中餐總是在英國的美食榜上牢牢佔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但封城期間,中餐業遭到巨大打擊。在倫敦利物浦街附近的一家米粉店老闆陳先生,也跟記者分享了疫情期間餐館的經營狀況。
陳先生在2019年初創辦了這家米粉店,讓他引以為傲的是,經過不斷的研發食譜和提高食品質量,這家年輕的小店在短時間內就成為附近留學生之間口口相傳的「網紅店」。「我們店在英國出現第一例死亡病例的時候,華人顧客驟減,第二天直接少了一半」,陳先生說,疫情直接影響到這家店的核心客源。
面對現狀,陳先生還算冷靜:「疫情期間或許還有生意做,一旦解封大批留學生會立刻回國,在國內的留學生可能短期內也難以再來英國,語言課取消和新生不來報導也是很大的問題。再加上暑假本身就是淡季……」他還向記者透露,有一家熟識的中餐廳老闆,受疫情影響也面臨即將倒閉的困境。
但談到疫情過後的未來發展,陳先生不無樂觀地表示,作為80後90後的創業者,他相信通過平時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及時調整可以快速恢復。由於之前留學生群體數量驟減,他計劃今後從口味開始更偏向本地化,吸引以本地顧客為主的多樣化客戶群,同時英國政府提供的「反彈貸款」(Bounce Back Loans)和企業員工工資補貼等援助計劃也為渡過難關提供了一定幫助。
雖然陳先生在疫情期間堂食和外送均被迫叫停,但外賣整體而言成為了疫情期間餐飲業的頂梁柱。不僅炒飯和菜餚等紛紛搬到線上,火鍋也在此期間大面積開展外送業務。
海底撈在英國開業雖然還未滿一年,但自疫情開始流行,便迅速根據形勢調整,開展了外送服務。海底撈負責人告訴記者,1月23日該集團就成立了防控小組,在中國和新加坡等地邀請專家顧問,成立防疫專家顧問團,協助建立防疫組織架構、按防護標準照顧門店員工。
海底撈總指揮部藉助防疫專家指導意見制定了相應的防範要求,如顧客到店需進行體溫測量並噴灑醫用酒精消毒、所有員工每天需量體溫、環境設備等需要進行嚴格的消毒、員工佩戴口罩上崗等。
在封城前期的3月20日,海底撈英國門店根據英國政府防控部署停止堂食供應。不過在3月初,海底撈就逐步將火鍋「送」到了有需求的客人家裡--通過「無接觸配送」,消費者可通過海底撈微信小程序和送貨軟體預定。
基於顧客居家烹飪的需求,海底撈英國門店還推出了方便菜餚,將一道菜的主料、輔料和醬料包製作成半成品分別包裝,讓消費者進行簡單的加工即可使用。
旅遊產業遇「寒冬」 「休眠」同時漲知識
旅遊業是在英華人主流產業之一,這次疫情中受到打擊較為嚴重。海諾旅遊副總經理張宇告訴記者,海諾主營英國目的地B2B(企業對企業)地接社業務和英國市場B2C(企業對接消費者)組團社業務,分別服務於國內的組團社客戶和在英華人及留學生。
旅遊業需要一個非常穩定的社會環境來保持運作,一方面是出於安全問題的考慮,另一方面是報團客人的顧慮和出遊意願的降低,海諾停止了英國市場的所有組團社業務。
旅遊業是這次疫情受影響行業的重災區,而像海諾這類做英國地接和英國組團的旅遊公司則是重災區中的重災區,當疫情發生後,海諾第一時間分別與客戶和供應商進行溝通,採取取消、延期、退款等措施。同時,在安排員工在家工作和休整期間,他們也安排了線上培訓,並努力尋找副業機會,儘量彌補收入損失。此外,公司根據疫情的發展情況每個月調整一次計劃安排。
張宇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在英國境內「清零」前,公司很難恢復正常業務。鑑於目前疫情的不確定性,不排除在可預見的未來極長時間內繼續會是「旅遊寒冬」。
張宇說,「只要疫情一過我們馬上就能重振隊伍投入工作,恢復以往的正常運營。在疫情期間,我們也會保持對團隊的針對性培訓,並繼續深挖目的地資源和研發新產品,爭取在恢復正常後給客戶帶來更好的服務和旅遊體驗。」
張宇談到,英國疫情防控是一場持久戰,對在英的中資企業特別是旅遊業的影響是相當大而且非常持久的,希望英國政府能持續關注這類企業並繼續提供幫助。
華人物流業謀轉型求突破
疫情期間華人各行業普遍都受到了巨大衝擊,唯一「反其道而行之」的似乎就是物流業了。當大批留學生希冀將行李運送回國或是寄存,物流業仿佛一夜之間成為眾人眼中的「香餑餑」,但從事物流業多年的海龍國際物流運輸集團負責人Andy卻向記者道出了自3月中旬就開始的華人物流業辛酸故事。
和陳老闆的飯店一樣,海龍國際90%的顧客都是留學生,因此當大批訂單湧來時他們也面臨著最主要的兩大挑戰——海關清關和人手不足。首先,臨時增加的大量行李單都需要跟海關溝通,加之由於航班限飛等客觀因素導致空運價格上漲,兩倍到三倍價格也是常有的事情,整個物流行業的時效性也有大幅度下降。
其次,「今年情況特殊,往年留學生比較穩定,從4月起到7月都是旺季,但今年從三月中旬,尤其是英國封城前和疫情達到高峰前兩星期,眾多留學生回國需要寄運行李,人手根本不足」,Andy說,「不少員工小孩停課需要在家帶孩子,還有很多顧客由於航班變動也是不停聯繫客服,當時我每天早上起來從9點到12點片刻不停,微信每天都有一千多條未讀信息,壓力非常大。」
由於主要客源是留學生,Andy說秋季入學及之後的情況也並不樂觀,對比英國本地物流,華人物流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更大衝擊和影響。從宏觀角度看,物流業的確在疫情期間快速發展,據Andy觀察,英國本地物流公司業務激增,亞馬遜等購物網站和生鮮及雜貨店的外送服務業非常火爆,「許多英國人原本不是很熱衷於線上購物,現在也全都轉戰線上了。」
因此,以行李運送為主的華人物流業也不得不思考疫情後的轉型問題,Andy告訴記者,目前計劃拓展業務多樣性,考慮與當地華人超市合作開展配送業務,英國政府的援助資金雖然起到了一定幫助,但之後希望能開發更多樣的客戶群體。
不想打價格戰的線上服裝品牌
在英國創業11年的英國復古服裝Miss Patina創始人汪雅婧也向記者展示了疫情期間服裝業面臨的窘境。特別的是,Miss Patina以電商銷售為主,在疫情期間反而逆流而上,爭取到相對更多的生存空間。
汪雅婧說,整個時裝零售業都受到重創,大量服裝在倉庫積壓,許多品牌取消訂單,也有拖欠甚至拒付訂單尾款的現象發生。幸運的是,作為主營線上銷售的品牌,儘管在實體店的銷售無法進行,但線上卻得以保持,再加上通過新舊款搭配和主推適合在家上班的經典款式,Miss Patina可以靈活地應對疫情帶來的打擊。
但因為時裝有應季的限制,春季款式積壓無法在夏季上貨,是大家共同面臨的困境,汪雅婧坦言,為了減少壓力她也取消了10%左右的訂單。
網絡在疫情期間成為各行業不約而同開展陣地的主戰場,深諳在線運營的汪雅婧也通過在社交媒體上與顧客互動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她說,「本來電商在社交媒體上就需要和大家多互動,此時更是如此,在我看來,品牌不僅僅是賣東西那麼簡單,承擔社會責任也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貓咪是Miss Patina最具代表的特色,汪雅婧筆下的小貓們也化身宣傳大使,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的提示以小貓的形象出現在Miss Patina的各個社交平臺和網站上。同時,為了鼓勵大家待在家裡,Miss Patina還抽取部分將自己「宅家」活動展示出來的顧客,為他們提供優惠折扣。不少參與的用戶說穿著可愛的貓咪在身上感到十分治癒。
強調客戶粘性是汪雅婧一直以來秉持的重要經營理念,儘管這次疫情為數字營銷帶來了巨大機遇,但她並不想打「價格戰」,她說:「我知道自己的市場和目標客戶群在哪,作為非大眾商業街的獨立設計師小眾風格品牌,我不想做第一,但我想做那個唯一。」
因此即使擔心疫情過後多數服裝公司都會通過減價、打折等促銷手段「回血」,擠壓其他價格堅挺品牌的生存空間,汪雅婧還是始終想以賦予設計文化內涵,讓每一個設計背後的故事賦予服裝生命,和穿著者產生連接來獲得大家對衣服發自內心的喜愛。
中國超市為方便華人加大線上業務
優西網絡商城(UKCNSHOP)是一家成立超過十年的大型網上商城,公司貨源來自全球各地,貨物主要銷往全英境內及部分歐洲國家,主營產品包括來自中國的熱門流行零食與傳統中國食品。
自3月底英國實施 「封城」 措施以來,優西商城的訂單大幅增長,送貨頻率增加,導致送貨速度有所減緩。原本只需要2-3天的送貨時間,在疫情期間要4-5天才可以送達。
此外,大量留學生歸國、供應商漲價及運輸費用的提升均導致商城部分商品價格合理上浮。不過,在英國封城以來,公司員工並未出現縮減情況,甚至還有新員工加入。對此,優西商城的客服「跳跳糖」解釋道:「疫情期間,公司在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開拓了新的業務,有了更大的市場,因此需要更多人員的加入。」
5月初,在英國的防疫措施放寬後,優西商城的訂單量有所下降,但送貨效率取得了大幅提升,貨物在兩天之內即可抵達英國各地。對於疫情後期的恢復計劃,「跳跳糖」稱,公司近期開始成立市場部門,力圖在各大媒體平臺對公司做更多的推廣與宣傳工作。「在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英國及歐洲各國市場的潛力,打算在知名度上面下功夫,讓更多的客戶了解到我們,」 他補充道。優西商城的官方帳號已在微信和微博上線,目前正籌劃擴展至小紅書、抖音等平臺。
對於商城品牌的優勢所在,「跳跳糖」 稱,優西精選的產品種類多、面向群體不僅有留學生和在英華人,還有英國本地人前來購物,這些皆有助於公司在恢復期的發展。然而,「跳跳糖」也提到了一些未來需要克服的不足:「公司的倉庫在南安普頓市,除了這一城市可當日運輸,其他地區需要發物流,送達效率就不及一些本地的中國超市或英國本土超市了。」
何老闆94年起旅居英國,目前在謝菲爾德經營著一家名為德益行的中國超市。疫情期間,德益行也像大多數中超一樣,轉向了線上訂購送貨。有時,一些訂購的顧客也會建議何老闆放心開店,表示在中國人的店裡面,大家防護做得都很好,所以沒有問題的。「(顧客們說)我要進去挑,慢慢選東西。想了想,前兩天我還是又開門了。」何老闆說到。
何老闆分享了一個讓他哭笑不得的囤貨故事:「剛開始聽說(封城)的時候,人們都來搶購。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個人在買太多了以後,又問能不能退回來。」雖然退回的貨品不能再次被出售了,何老闆還是回答說:「那好吧,那就退一點。」
「再後面呢,學生少了,陸陸續續回國。目前貨壓得很多,賣不掉的半年以後就會過期,損失很大,所以開始打八九折了。不求賺錢,(只求)能夠全部賣出去吧。」對於英國來勢洶洶的疫情,何老闆表示,中國超市的客源主要是留學生,英國本地顧客很少。因此對德益行這樣的在英中超衝擊非常大。
好在英國政府也頒布了一些政策,來支持德益行這樣的小商鋪。「原本有一萬鎊的地稅,現在全免除了。另外,因為平時繳納了地稅等,現在英國政府派回給我兩萬五英鎊,無條件支持我,繼續把店面開下去。」
此外,疫情期間,德益行申請了英國推出的「工作保障計劃」,由原本的四名員工減少到兩名。臨時停職的兩名員工工資由英國政府支付80%,僱主承擔20%。「這個待遇是真的挺好。這兩個(臨時停職的)姑娘,疫情過後我還會僱她們的。」對此,何老闆說到。
對於未來的打算,何老闆表示:「如果疫情穩定或者疫苗研發出來,學生們慢慢回來,店就繼續開著,大不了再重新進貨。如果疫情仍然不樂觀,學生都回國了,我就把東西都賣了,把店關了,休息個兩年也無所謂。」他補充道:「就跟著英國政府的政策走吧。」
對於2020年,何老闆原本是有很多願景的,他早在鄰街盤下了一個新的店面,辦了很久手續,計劃開一個專門面向中國留學生的多功能商鋪。除了品種豐富的中國食品,還將開設小吃、奶茶等手作檔口。而如今,這家已經進行到七成裝修的新店鋪只能被迫暫停。
在英華人社團與疫情「博弈」
新冠肺炎疫情在英國甚至全球都有極大的影響,倫敦「依士靈頓華人協會」的中心經理馮兆雄說,英國的華人社區在政府的限制令下,不僅所有的社區中心需要暫時關閉,中餐館及華人超級市場也要強制關閉。不能在酒樓餐館用餐,華人超市也只能提供有限度的送貨服務,對華人生活有著不少的衝擊。
作為有34年歷史的華人社區中心及慈善志願服務機構,在新冠病毒還未擴散的時候,「依士靈頓華人協會」中心內已進行一系列的清潔防疫工作,包括提供所有來訪人士可享用的免費消毒洗手液、紙巾,如有需要,也會免費送給來訪人士面罩;每次午餐時也會宣布、更新有關英國疫情的消息及要注意的事項,以提醒大家避免社區感染。
新冠肺炎疫情下,受到影響最嚴重的要數老年人,作為服務於華人的組織,倫敦華人社區中心主席丘玉雲MBE和倫敦「依士靈頓華人協會」的中心經理馮兆雄均告訴記者,中心有專門安排負責定時給老年人打電話溝通的員工,盡全力滿足老年人的心理及物質需求,若有長輩反映需要物資,中心會第一時間派人前往幫助。
馮兆雄說,即便中心兩月前便暫停開放,但所有中心辦公室的職員也繼續「在家工作」,並設有手機熱線,以便讓會員、公眾及外界能緊密接觸協會,能提供適時的幫助。協會的職員各盡其職,每星期提供中心各職員所分享的訊息,名為「一箋牽心」的雙語通訊,讓會員了解中心的近況之餘,亦能與中心有密切的連繫。
此外,儘管線下活動紛紛遭到取消或延期,但華人社區中心和「依士靈頓華人協會」在疫情期間不間斷組織文化藝術、強身健體、語言等方面的線上教學班,延續服務社群的需要,豐富會員的居家生活。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案件被疫情激化,丘玉雲說,社區中心也經常與倫敦警察廳進行溝通交流,雙方都很關心在英華人,極其重視此事件。
「依士靈頓華人協會」還製作了一段由協會職員及會員所提供的資料、感受及分享的信息,製作名為「明天會更好」的視頻,一方面表揚在前線工作的人員,包括NHS醫護人員、送貨司機、垃圾收集工人……等幕後英雄,另一方面,也表示依士靈頓華人協會眾人上下一心,對抗疫情的決心,以及提醒如何做好防疫設施等等。
疫情過後,馮兆雄表示,將更加重視中心公共健康衛生,繼續配合政府指引,避免疫情捲土重來。疫情必將給社會帶來變化,「協會未來的規劃,也要按照現時疫情的發展趨勢,才能好好計劃」,馮兆雄說,有需要時,或許會向政府及有關撥款機構爭取資助,讓協會的發展更到位、更實在、更趨完善。
華人僱員:「疫情或讓在家辦公成為未來主流」
在英國汽車行業工作多年的魯先生也跟記者分享了他的觀點。他說,英國汽車行業整體在疫情期間受到重創,4月的銷售量同比去年減少9成。魯先生負責汽車產品開發,他認為,儘管科研開發受到客觀限制有所降速,但如果能夠保持最大的機械化和全自動化操作,那就能在儘量保持大家安全的基礎上穩步進行現在的工作。
魯先生提到,自從疫情開始蔓延,大家都通過網上會議交流,在家工作,時間和工作方式都是全新的模式,需要適應,找出最佳的節奏。如何重新管理和規劃十分重要,這樣才能有效率地,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
同時,這也讓他不禁開始思考許多工作是否都可以在家完成。「這次疫情讓我們不得不在無形中大規模地踐行了在家工作,除了負面影響,能得到哪些積極的信號和反饋也是疫情期間的收穫」,魯先生說,即使疫情過去,可能很多工作也可以延續現在的形式。
在線選車就是企業與個人同步調整的重要一環,魯先生告訴記者,現在顧客不用親自到店挑選,在線選車不僅在特殊時期方便顧客,也減少了對銷售的影響,讓大家可以在保持社交距離的情況下滿足顧客需求。
談到疫情後行業如何反彈恢復,魯先生認為,汽車作為居民生活的主要交通出行方式之一,其需求量與供需規律高度相符,因此即使有短期促進消費的調整,長期來看還是有待大環境與生產消費都向好後,更有恢復的潛力和動力。
魯先生說,很感謝大使館和各個華人組織帶來的幫助,讓大家在疫情期間更踏實地繼續生活。英國政府的指導方針和意見也為個人適應現狀和企業未來反彈提供了重要方向。
華人建築業:「我們還在奮戰 就是更會保護自己」
來英超過15年的陳師傅擁有一家華人建築施工隊,客戶裡華人佔比很大。承接的項目包括商業和住宅,長期駐紮倫敦的隊伍,業務範圍也經常延伸到幾百公裡以外的威爾斯、英格蘭中部甚至北部。
陳師傅告訴記者,對於華人建築業來說,疫情總體來說影響沒有特別大,因為在建項目大部分無人居住。加上中國疫情開始時,很多建築施工隊也已經提前休工,隔離了一段時間,也減少了一些新項目的承接。「我們還是很注意的,工地上有業主的項目已經基本停工了,大部分空的工地,工人也是有距離在作業。不過還是希望疫情能儘快過去,因為不少客戶已經取消了今年下半年的一些施工合同。」
而封城之後的影響更多在於各種建材的供貨延遲,導致工期延遲。屋主李女士對記者透露,自己家裡擴建的項目2月份剛開始,找了華人施工隊伍,原本計劃8周內完成的,可是已經到了5月末,整個擴建項目才完成一半。
在英華文媒體:「疫情中充分發揮媒體信息橋梁的作用」
當地華文媒體《歐洲時報》英國分社負責人李強介紹,在英華文媒體包括紙媒及線上媒體。由於封城,華人普遍很少出門,取閱報紙的頻率降低,因此紙媒受疫情影響嚴重。此外,在英國,旅遊、餐飲等華人支柱型產業受影響較大,對線上媒體而言,廣告收入縮減。
雖然英國封城,但該分社的所有工作還在按部就班地進行,包括紙媒、線上媒體,以及線上活動都在持續進行。李強說,「其實我們在疫情之前就開始做調整,由線下向線上轉型」。英國分社在中外各社交及媒體平臺都非常活躍,包括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等傳統線上平臺,還有近些年流行的短視頻平臺抖音、Tiktok等。
英國政府近日開始放鬆封城措施,談到恢復公司運轉,李強認為分為短期和長期。從短期來講,隨著英國政府逐漸對疫情部分管控的放鬆,人們逐步開始復工,英國分社原有業務可以更加自如地運作。從長期來看,作為媒體行業,還是應該要更加積極地去面對,疫情所造成的經濟影響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各行業的運作模式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積極面對變化。
「作為媒體行業,起到信息橋梁的作用,疫情下我們更需要發揮這樣的功能」,幫助大家一起渡過難關,李強表示。英國分社面向中西方兩個市場,因此對比其他媒體,優勢在於不受單一市場限制。「如何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做好一家媒體」是疫情給英國分社出的一道「考題」。疫情期間,英國分社全面報導在英華僑華人的抗疫故事,在海外媒體平臺推動居家線上活動,鼓勵海外人民積極面對疫情。(餘梁意、陳斯睿、田皓雪子,蔡蕊、李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