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拍攝影社區文章推薦:來自@Haida濾鏡
當技術與藝術發生碰撞,M15誕生了;當M15與燈泡頭發生碰撞,大片誕生了!M15濾鏡支架給我的最大印象就是,自從有了它,就徹底擺脫了在燈泡頭上使用濾鏡的繁瑣操作。
如果有一隻鏡頭能夠讓風光攝影師魂牽夢繞,那它一定是一隻優秀的燈泡頭!
如果有什麼事情能讓風光攝影師又愛又恨,那一定是給這隻燈泡頭配一套輕便快捷操控性好的濾鏡系統!
都快2020年了,在這麼二的年度裡,發展了幾十年的濾鏡系統還在比拼什麼呢?
架子的做工?細節?手感?濾鏡的鍍膜?肖特基玻璃?通通不是,因為在9102年之前,這些問題通通都被解決了!
對於燈泡頭濾鏡系統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做到輕便快捷。
以前,輕便快捷是個難題;今天,自從有了M15濾鏡支架之後,這個難題也解決了!
今天的測評分享來自風光攝影師李勇,接下來讓我一起看看這篇乾貨滿滿的測評吧!
/
攝影師介紹 - 李勇
理學博士
暢銷書《RAW數碼底片演義》作者
Haida濾鏡品牌合作攝影師
《攝影之友》合作攝影師
視覺中國籤約攝影師(創意+CFP)
圖蟲網資深攝影師和2015年度優秀攝影師
攝影培訓師,2015年度視覺中國創意攝影大賽優秀獎
作品賞析
/
01-- 燈泡頭+濾鏡=難?
為什麼非要選擇燈泡鏡頭?
燈泡結構在大光圈超廣角鏡頭上的優勢,是風光攝影師選擇燈泡頭的唯一理由。現在焦距短於16mm的大光圈超廣角鏡頭,可以說被燈泡頭壟斷了,為了獲得優秀的成像素質,燈泡頭成了超廣角的最佳選擇。
▲燈泡頭前端都有一片像燈泡一樣突出出來的鏡片
為什麼要使用濾鏡?
這也是風光攝影中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雖然現在後期軟體越來越強大了,但有些效果如果在拍攝時不使用濾鏡,要麼後期很繁瑣,要麼後期也無法解決。
通過下面的對比圖就能說清楚這個問題。
▲上圖是沒有使用濾鏡的原圖效果,下圖是加載漸變鏡GND0.9和減光鏡ND1000的效果
注意太陽周邊和水面的差別。GND0.9消除了太陽周邊天空大面積過曝的情況,ND1000延長了曝光時間,消除了水面波紋。
通過前後對比可以發現,這兩張照片主要有兩個區別,一是亮部和暗部的曝光,二是水面的效果。要想保證陰影曝光正確,同時天空不會出現大面積的過曝,需要使用到中灰漸變鏡GND;如果想延長曝光時間,柔化水面,需要使用到減光鏡ND。
因此,要通過一次快門曝光獲得這兩個效果,需要同時用到兩片濾鏡。否者,即便是現在動態範圍最大的數位相機也難以獲得平衡的曝光,即便使用最低的感光度和最小的光圈,也難以獲得長達十幾秒的曝光時間。
為什麼燈泡頭不容易加載濾鏡?
主要是兩個原因:
一是燈泡頭前面沒有螺紋結構(否則也不叫燈泡頭了),無法通過螺絲緊固的方式將濾鏡支架保持在鏡頭前端;
二是燈泡頭的直徑相對都比較大,再加上視角很廣,需要的鏡片尺寸大(一般寬150mm),從而架子也會很大。
▲燈泡頭前端加載M15濾鏡支架的效果
隨著微單的普及,短法蘭距給鏡頭的卡口端預留了很大的空間,可以實現濾鏡後置,但後置的濾鏡還不能完全取代漸變鏡,因為漸變線還無法上下移動。所以,後置濾鏡可以用於減光鏡,還難以用於漸變鏡。
▲後置濾鏡
因此,方片濾鏡還不能被後置取代,並且適用於燈泡頭前端的漸變鏡尺寸也難以縮小,在這些前提下,如何將150mm的濾鏡系統儘可能輕便化,就成了研發重點。
/
02-- M15濾鏡套裝到底有哪些優勢?
1、 安裝快
M15將三腳架的鎖緊方式經過創造性的改造,融入到了濾鏡支架中,在使用時,不需要卸下鏡頭,只需將支架放入鏡頭前端,然後通過扳動扳扣或者旋轉旋圈就能快速將支架安好。
而早先的支架在使用時,需要先卸下鏡頭,然後將支架的轉接環套進去,最後再將架身與轉接環旋緊卡在鏡頭上。這個過程是很繁瑣的。
現在,M15可以將支架直接卡在鏡頭前端,只需一兩秒就完成了安裝,不再需要拆卸鏡頭。
2、可以通過磁吸使用圓形濾鏡
M15不但可以使用方片濾鏡,還能使用圓形濾鏡。圓形濾鏡的安裝既不是卡扣,也不是螺紋,而是快捷的磁吸方式。這個改進不但實現了快速安裝,還縮小了濾鏡體積,更主要的是,在低溫環境下使用更方便。
3、雙撥輪設計
M15支架上設計有兩個對稱的撥輪,在使用磁吸式偏振鏡CPL時,可以通過這兩個撥輪旋轉CPL,實現精準的消光控制,讓攝影師更專注於取景器中的畫面變化。
4、兼容性好
如果不打算購入新的磁吸式濾鏡,M15仍然可以使用原先購入的150mm方片濾鏡。並且,M15不但可以用於燈泡頭,還可以通過多種轉接環用於不同口徑的常規鏡頭上。
綜合來看,M15不但做工精良,細節完美,而且融入了當前燈泡頭關於濾鏡快速安裝、便捷操控的所用元素,可以實現鏡頭前端快速安裝,也能通過磁吸加載圓形濾鏡,雙撥**控CPL十分靈活。
用於常規鏡頭的M10濾鏡支架曾經給我留下過深刻印象,這次使用的M15再次給了我一次驚喜。這兩款濾鏡已經不只停留在技術層面,甚至可以把他們當做藝術品來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