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報導
在美國政治「打壓」中國企業的行政命令下,美國金融服務機構、證券交易所等相關方紛紛動作。
繼富時羅素指數、標普道瓊指數刪除多家中國企業發行的證券之後,12月14日,擁有最多中概股的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發布聲明稱,決定將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芯國際」)等4家中國公司從相關指數的成份股組合內剔除。
針對納斯達克指數的這一調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稱,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日益提升,國際投資者配置中國公司的股票日趨便利,個別企業不在一些國際指數之內,並不妨礙國際投資者通過其他多種方式投資於這些企業,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與此同時,汪文斌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國政府無端打壓中國企業,將繼續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
《中國經營報》記者通過多家中概股企業內部及第三方人士了解到,業界普遍對於美股指數調整的動作並不意外,認為這是美國對中國部分企業的限制政策在資本市場的逐步落地,未來不久此類動作或許將繼續出現。
美股指數紛紛動作
根據納斯達克的聲明,決定將中芯國際、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中車集團公司四家從指數中剔除。
在納斯達克指數之前,標普道瓊指數通過官方網站表示,將在12月21日股市開盤前從旗下所有指數中移除包括中芯國際、杭州海康威視數位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康威視」)在內的10家中國企業的A股、H股(即港股)和美國存託憑證(ADR),同時還將於明年1月1日前從其「固定收益指數」中刪除11家中國企業發行的證券。
更早前,另一家富時羅素指數就表示將移除海康威視、中國航天衛星等8家中國公司的股票。
記者注意到,三家股市脂數公司在聲明中都提及美國政府在今年11月禁止美國投資者購買列入其「黑名單」的公司證券的行政命令。此番涉及的大多數企業為「中字頭」,由國資控股或具有國資背景。
眾所周知,股市指數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市場行情變化的一種供投資者參考的指示性數字,全球各個資本市場的指數供應商數量眾多,計算方式各不相同,每個統稱的指數旗下又包含多個「子」指數,既有綜合指數,又有行業指數,可謂「五花八門」。一般業界較為熟知的美股三大指數,即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道瓊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其中後兩者是由標普全球(NYSE:SPGI)的子公司標普道瓊指數公司創建。中國內地A股、中國香港H股的上市股票往往也被美股指數公司納入其指數體系,比如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指數公司將一定條件下的中國A股納入體系內。
北京郝俊波律師事務所主任郝俊波指出,此番股市指數除名的這些公司中,除了中芯國際擁有在美國上市後又退市的經歷,其他均未在美國股市交易,這意味著其投資者以國內投資者為主,在A股、H股投資參照指數更多使用的是滬指、深指、科創50、恒生等指數,美股指數的除名更多的只是象徵意義,對這些中國企業來說實際影響不大。
公開信息顯示,中芯國際曾於2004年3月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於2019年5月退市,而今年7月16日,中芯國際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成功IPO。根據中芯國際發布的2020年三季報顯示,今年1~9月,該公司營業收入實現208億元,同比增長30.23%,淨利潤達到29.5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13億元大幅增長314%。從主營業務的地區分布來看,今年第三季度,北美洲地區的營收佔比為18.6%,無論是同比還是環比都呈下降趨勢,而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的營收佔比持續上升。
中芯國際管理層在三季報公告中表示,「2020年外部形勢複雜多變」,「目前公司正常運營,短期內出口管制對公司產生一定影響但影響可控,公司會繼續跟進此事,並持續評估影響」。
中國企業積極應對
此番美股部分指數剔除多家中國企業並未激起太多的水花,一位中概股企業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美國對中國企業的「打壓」已非一日之事,企業在面臨國際環境變化的情況下,早已打「預防針」,部分業務短期內肯定會受到衝擊,但只能積極應對,謀求新出路。
事實上,自2018年8月起,美國就開始通過政治力量對中國科技企業進行限制,先將44家軍工科技企業列入「出口管制清單」,2019年5月又將華為及70家關聯企業列入其所謂的「實體清單」,同年10月將8家中國企業列入美國貿易管制「黑名單」,禁止與美國企業合作。今年5月至7月間,美國商務部、國防部等先後擴充「實體清單」,限制的中國企業範圍進一步擴大。今年12月初,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對非美國公司在美國上市提出了額外的信息披露要求,比如證明自身不受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要求發行人連續3年不能滿足美國監管機構對會計事務所檢查要求的,將禁止其證券在美國市場交易。儘管該法案適用於美國之外所有國家的公司,但業界普遍認為其矛頭對接中國的意味非常明顯。
艾媒諮詢CEO張毅認為,長期來看,包括《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在內的美國政府頻頻動作,本身具有中美經濟脫鉤的主觀意圖,對於中國企業而言,額外的信息披露成本和證券行業政治化,毫無疑問會打擊他們赴美上市的熱情。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4日,美國納斯達克、紐約兩大主流證券交易所分別有176家和80家中概股企業,還有38家中國企業等待在美上市。
記者注意到,近兩年來,無論是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業,還是列入美國「實體清單」的中國企業,都不同程度地調整業務結構,以及做一些應對準備。比如自去年11月阿里巴巴登陸港交所以來,在港上市的中概股接踵不斷,如京東、網易、中通快遞、華住集團等,「回流」趨勢非常明顯,二次上市既是為企業打開更多募資通道,也是在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分攤風險。與此同時,一些新興的獨角獸企業,如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的依圖科技、雲從科技等人工智慧公司,不約而同地將目光瞄準A股科創板,而不再優先選擇納斯達克等美國資本市場。根據Wind數據顯示,目前在科創板排隊等待上市的企業高達283家。除此之外,一家「出海」主要靠海外市場營收的企業的創始人告訴記者,在今年「雙循環」的大趨勢下,將從國內市場尋求增長點。
(編輯:張靖超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