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最近美股跌幅不斷創造歷史,很多想抄底美股。很多人沒有境外帳戶,只能眼饞機會不能抄底麼。不不不,我們國內還可以買納指ETF來抄底美股。不過近期由於太多人想抄底美股,導致國內的美股ETF溢價率過高。
3月20日,國泰$納指ETF(SH513100)$溢價18.79%,廣發$納指ETF(SZ159941)$溢價10.46%。所以20日漲幅,溢價率低的廣發(6.04%)漲幅明顯大於溢價高的國泰(3.27%)。
我下午梳理了國內現有可以投資的美股指數,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是寬基類,納斯達克100、標普500,還有一些增強策略標普100等權、標普500等權。二是行業主題:標普500信息技術、標普500醫療、標普可選消費品精選等等某一行業主題的。
那現在溢價這麼高是投資的好時機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溢價的原因
這是由於外匯投資額度限制,相關基金大多暫停場外申購,這個情況下,導致最近供給減少,溢價變高,有人願意花更多的錢加價18%,在場內二級市場買到這隻ETF,有點厲害…
1、解釋一下ETF折價溢價原理
上次有人問我溢價、折價是什麼意思?ETF套利怎麼玩?
我稍微解釋一下,套利聽起來高深,本質其實就是「倒賣賺價差」。兩個市場定價不同,比如同一款包包,在美國賣1萬元,在中國賣1.3萬元,那麼就可以從美國買回、在國內賣出,賺個差價3千元。(不是要搞代購……)
ETF作為可以同時場內場外操作的基金,場內叫買賣,場外叫申購贖回,也有兩套價格。作為基金,我們用「淨值」衡量它的價值;作為可以在二級市場自由買賣的資產,我們又用「交易價格」衡量它的價值。
基金淨值,大家都知道,主要受到ETF持有一籃子股票價格漲跌的影響,而交易價格,跟場內股票價格一樣除了公司基本面價值,還受到市場情緒、供需強弱的影響。
ETF的實際淨值每天收盤後才會公布,而在盤中也有「實時」淨值參考,交易所會根據ETF持倉每15秒給出一個實時估算淨值作為參考,叫做IOPV。
這樣方便ETF投資者在股票交易系統裡,參考估算淨值報出一個市場價格下單,從其他投資者手裡購買ETF份額。
理論上,ETF市價應等於實時公布的淨值。但是在實際交易中,因為市場交易情緒變化、成分股報價延遲等,ETF交易價格與估算淨值之間會有一定的的偏差。大部分不會差太多。
一條正常的IOPV線,是醬紫:
現價圍繞IOPV波動
一條誇張的IOPV線,這樣子:
IOPV遠離現價
種種原因,當場內價格與淨值差別較大時,ETF就出現了「賺差價」即套利的機會。
聰明的錢嗅覺靈敏,哪裡有價差,哪裡就有套利機會,尤其是機器交易。馬上從一處買得,到另一處賣出。
折價:當ETF場內價格低於日內參考淨值IOPV,就叫做折價,此時市場情緒一般比較悲觀,有人願意打折脫手。由於當日場內買入的份額,當日在場外能贖回,兩個市場可以變相實現T+0。
這樣我們就可以在二級市場買入ETF後,然後向基金公司申請贖回,得到一籃子股票,然後將這些股票在二級市場上賣出,馬上能賺到一份差價。
溢價:當ETF場內價格高於其參考淨值時,就叫做溢價,此時市場情緒一般較高或者供不應求,有人甚至想加價買入。我們就可以場外申購、場內賣出套利。
(這裡僅是一種ETF套利玩法,還有事件套利等回頭說。)
2、納指ETF也來套利?
有人就說了納指ETF這麼大幅溢價,我們也來套利?
請注意,因為ETF場外要求實物申贖(部分有現金替代),且要求100萬份起的高門檻,一般做ETF套利的都是專業投資者,有專門的套利系統,才可以把上面說到的操作迅速做完。有的套利者還會利用股指期貨或期權工具做對衝。
往往,當ETF折溢價的程度過大時,ETF的申贖機制也會幫助其價格快速重新回歸公允,達到一種動態平衡。
而這次納指的大幅溢價是因為供給減少的原因。
我們先看美股寬基類。跟蹤納斯達克100的主要是這些基金:
可以看到大部分場外暫停申購,因為QDII基金外匯額度限額。國泰家納指ETF場外已經暫停申購,廣發納指ETF場外開放申購,但查了下每日限額300萬申購,而且單筆申購100萬份起,你是搶不到的。(廣發納指規模也偏迷你,近幾天資金流入才9千萬盤子。)
怎麼說呢,這種溢價套利,本就更適合機構參與,按淨值算廣發納指場外申購需要400多萬,把錢換成一籃子股票去申購ETF,個人投資者別搞了,機構下單比我們快多了。
倒是手裡已經有持倉的,可以趁著這麼高溢價先賣掉,等溢價下去再買回來;想買的,別追,你看看IPOV淨值才3.47,你確定要花4塊買嗎?等溢價收斂後再上吧…
看好美股科技趨勢的,場內還有一隻跟蹤納指100的易方達納指LOF基金開放申購,LOF基金也可以場內買賣,只是不是ETF效率高而已。還有一隻行業主題的標普科技LOF可以替代(回頭再寫),但周五這幾個也有溢價,可以看看交易日情況,注意成交量流動性,幾百萬的成交額:
話說納斯達克100指數近幾年的年化收益真不錯,近7年年化回報20%。不愧美國/全球最強科技指數,它剔除了金融股,強調納斯達克的強項——科技公司。
100隻成分股均具有高科技、高成長和非金融的特點,可以說是美國科技股的代表。納斯達克100的權重股,都是響噹噹的名字,特別是FAANG-M六巨頭(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Microsoft)。
納斯達克成分股主要屬於信息技術(67.9%)、可選消費(19.3%)、醫療保健行業(5.3%)。
看著納指當前估值不便宜,但也還沒有泡沫化。
3、國內的科技指數未來能不能PK?
納指100可以說是精選的科技指數了,從1985年100點開始,到今天是9623.58點。35年上漲了96倍,科技的長期超額收益簡直「觸目驚心,駭人聽聞」!
證明科技創新的長期投資價值。
寫到這裡,心裡只有一個想法,我們國內的泛科技指數,有沒有能夠爭氣的!?
我悄悄地把之前我們挑的偏小盤成長風格的新興科技100指數(對應科技100ETF515860)放進去看了看:
看看納指100的穩定增長,放長線來看,急跌是多好的買入時機啊。
歷史回測,也不錯嘛。當然兩隻指數不能完全對比,因為兩個市場對科技創新公司上市的板塊不同。本質上,這背後需要國內科技公司們加油成長了。
美股可投指數中還有跟蹤標普500的兩隻開放申購的,想分散投資美股的可以考慮,大選對美股行情或許有擾動。但這個位置我們的滬深300也不差啊,低位不怕。
今天還看到一句話,分享給大家:今年的投資是要優先投「政策積極」,而不是「經濟企穩」
作者:研員的誕生連結:https://xueqiu.com/3906956964/144796270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