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不驚,桃花始開,自此漸盛,這樣過驚蟄就對了
驚蟄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出走矣。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驚蟄|桃始華(初候·三月五日~十日前後)
24節氣中,最喜歡驚蟄。
這個驚字,用的真好,萬物溼潤,蟄蟲驚而出走矣,有驚天動地的大美。
驚蟄原為「啟蟄」。中國最早的一部傳統農事曆書《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始發蟄也。」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並將其挪至雨水節氣後,驚蟄變成了農曆二月節。
日本的二十四節氣中,也採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歷。「啟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暦的時候。因此,「啟蟄」的名稱便在日本保留了下來。
驚蟄春醒,桃始華。本來那個周六跟朋友約好,去萬畝桃園的,結果被一場春雨阻了行腳。到底不甘心,於是另抽空去了桃園。
這四海八荒之內最火的桃花,非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莫屬。自古以來,「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林桃花總是帶著那麼點神仙氣息的。
若說到桃花可食,《神農本草經》載,桃花具有「令人好顏色」之功效。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有這樣的唱詞:「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下妝樓,桃花粥吃個飽。」
桃花具有活血悅膚、瀉下利尿、化瘀止痛等功效。史傳楊貴妃就曾泡飲桃花茶,不但能減肥,而且能使臉色白裡透紅。因為桃花性寒,經期間不能喝,不宜久服,否則會耗人陰血,損元氣。
|順肝潤燥|
世間水果千千萬,為何要挑這一個?
梨,唯一在二十四節氣中佔一席之地的水果,古人稱梨為「果宗」,即「百果之宗」。
驚蟄之時,民間有吃梨的習俗。吃梨,有順肝潤燥之效,還有「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
古人吃梨,其實並不是當作汁多味美的水果來吃的,更注重梨潤肺降火的效果。《本草綱目》說梨:「潤肺涼心,清痰降火,解瘡毒酒毒」。
尤其在唐朝,梨是要蒸著吃的。貫休的《田家作》寫道:「田家老翁無可作,晝甑蒸梨香漠漠。」這詩句說,唐朝老翁白天閒著沒事,會在家蒸個梨吃。
如今的秋梨膏,相傳是在唐朝誕生的。唐武宗李炎得了病,口乾舌燥,心熱氣促,一名道士用梨、蜂蜜及多種中草藥熬製成蜜膏,李炎吃後病痊癒。這個方子便升級成宮廷秘方,直到清朝才由御醫傳出宮廷,流傳到民間。
驚蟄時節,天氣明顯變暖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吃梨有「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腑之陰」的效果。
印象裡冰糖和雪梨更相配,其實還有治療咳嗽有奇效的吃法:
風寒咳嗽:花椒蒸梨
若是患了風寒感冒,則應該以辛溫解表為主。
做法:梨1個,洗淨,靠柄部橫斷切開,挖去中間核,放入20顆花椒,2粒冰糖,再把梨對拼好放入碗中,上鍋蒸30分鐘左右即可,分兩次吃完。
風熱咳嗽:川貝蒸梨
而若為風熱感冒,那麼則應用辛涼解表之法。
做法:梨1個,洗淨,靠柄部橫斷切開,挖去中間核,5~6粒川貝敲碎成末放入梨中,再放入2~3粒冰糖,把梨對拼好放入碗裡,上鍋蒸30分鐘左右即可,分兩次吃完。
丨驚蟄·食帖丨
折耳根雪梨湯
驚蟄第一味
折耳根,今天請它來,是為你在冬天的放肆還債的。
你是否在冬天寒涼浸體時沒有來的及調理,是否吃多了辛辣、肥厚、油膩的食物,是否冬天經常熬夜、疲勞傷神,還的有有小的火鬱積在身體裡,在春天生發的時候,相火不藏,就會容易上火、發熱、感冒。
折耳根清熱降火,雪梨亦有不錯的涼潤之效,有著湯水淡淡的甘甜,而自然奇妙的一點在於,此季生此物,此物又恰是此季調理的良方。
食材:折耳根50克,雪梨1個。
做法:1.雪梨去皮、去核,切塊;折耳根洗淨,切段。
2.放入鍋中,煮15分鐘即可。
驚蟄|倉庚鳴(次候·三月十一日~十五日前後)
有時幸福也是可以不要錢的。
驚蟄次候:倉庚鳴。何為倉庚?黃鸝也,《詩經.七月》曰: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倉庚,最早感知春意的靈物。
小野菜們也帶著渾身鮮嫩和撲鼻的野氣,鋪陳出最清新的自然之味。好在人間的野花不要錢,地裡長出的野菜不要錢,這小確幸也是可以不要錢的。
如果整個春天,可以去野地裡薅野菜,最先想到的是薺菜,這才是春天該有的樣子。薺菜的味道很特別,那是我心目中的野味了。
南方的親說:好想吃薺菜,廣州沒有薺菜,對於我來說,就像是沒有春天。
薺菜,在初春它才是菜,等到暮春山花爛漫時,它就是野草而不是野菜了。
《本草綱目》中記載薺菜:「明目。補五臟不足,治腹脹,去風毒邪氣,久服視物鮮明。」
薺菜就像甘草,是菜中的甘草,有調和藥性的作用。它平和,不偏寒,也不偏熱,能祛火但不傷身,能祛寒但不會上火。
無論你是寒熱不均引起的春日不適;還是冬天的寒氣鬱結變成了火,那就好好吃一頓薺菜羹吧。
東坡先生的《菜羹賦》:東坡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稱家之有無。水陸之味,貧不能致,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
這種灶臺之趣,古時「東坡居士」也很受用。
驚蟄時節,繁花似錦,很多春天花粉過敏、上火的朋友,讓我推薦吃什麼好,考慮再三,能讓我安心拿的出手的也就是薺菜了。
|避風如避劍|
避風如避劍,這是一句老話。
驚蟄時節,風為這一節氣的主氣,此時風邪最猖狂,應注意保暖 避風邪。
《黃帝內經》曰:「風者,百病之長也」。春季則多風,傷人會從表皮、肌膚、經脈、骨骼滲透到五臟六腑,故而古人提出了「避風如避劍」的養生觀點。
而古人所講的「避風如避劍」之「風」,是指超離自然現象中正常之風的「虛邪賊虐」之風,因此,很注意風的入侵部位,從後腦到背,大致就是圍巾搭在後背遮住的幾個穴位,所以一定不要暴露。而女性在春天洗頭後,用電吹風把頭髮吹乾,順便吹吹後脖頸,不讓水帶著溼氣從這幾個地方進入。春季早晨還是有一些寒涼,出門前喝一杯紅糖薑茶,以預防感冒。
丨驚蟄·食帖丨
椒油拌韭芽
驚蟄第二味
「正月蔥,二月韭」,韭菜自古就享有「春菜第一美味」的美稱,每年農曆二月是吃韭菜最最佳的時節。
韭菜看似平常,在民間被稱為 「洗腸草」。韭菜有散瘀、活血、解毒的功效,有益於降低血脂,防治冠心病、貧血、動脈硬化等疾病。
初春的韭菜莖葉最為肥嫩多汁,辛香微甜,搭配綠豆芽,白綠相間,清爽可口,是一種舊時最喜歡的味道,與此菜餚為伍,恬淡的端然,帶有悠長的意味,真切人間煙火的踏實。
食材:韭菜150克,豆芽200克。
調料:小米椒2個,花椒10粒,鹽3克,糖6克,生抽10克,香油適量。
做法:1.豆芽洗淨。
3.小米椒切片。
4.韭菜放入鍋中,燙一下撈出,時間不能過長。
5.豆芽放入鍋中焯熟,撈出。
6. 將韭菜、豆芽菜、辣椒片放入熟食碗中,加入鹽、糖、生抽、香油。
7.鍋中放油,下花椒炸香,倒入菜中,拌勻即可。
廚房小語:韭菜燙一下撈出,時間不能過長。
驚蟄|菜蟲化蝶(末候·三月十六日~二十日前後)
蟲蟲消消樂的民間大聯歡。
在中國,驚蟄末候叫「鷹化為鳩」,鷹和鳩是截然不同的鳥,怎麼可能隨意變化呢?實在令人費解。
而日本的驚蟄節氣,依然沿用了中國古代的叫法「啟蟄」,它的第九候也就是末候「菜蟲化蝶」,倒是我們司空見慣的。
小時候洗菜,遇到的菜蟲不少,現在多施農藥,很少見菜蟲,菜蟲可化蝶的,最常見的是愛吃白菜和甘藍的菜青蟲,變成蝴蝶後也沒有什麼好稱道的。
在古人看來,驚蟄雷動,百蟲「驚而出走」,從泥土、洞穴中出來,各種昆蟲包括毒蟲甦醒,開始頻繁活動,為了避免毒蟲的傷害,各地民間均有不同的除蟲儀式,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
不論東西南北,或燻或妙,取的皆是炒蟲、驅蟲之意,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最樸素的願望,滅蟲除害,企盼家人健康和莊稼豐收。
|回南天|
北方妹子聽到回南天:啥,什麼回南天?誰回南天?
回南天,是對南方一種天氣現象的稱呼,每年春天34月間,氣溫開始回暖而溼度開始回升的現象。
話說這鬼畜的天,恐怕每個南方小夥伴都能寫出本一千零一夜來。一到回南天,無所不在的溼氣瀰漫在周圍,抓一把空氣,可以擰出水來。甚至被網友調侃道:在廣東,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溼」和遠方。
回南天,除了衣服不幹讓人難受之外,重要的是人體容易受到「溼氣」這個小妖精的侵害,抵抗力再好的小仙女皮膚也容易過敏、出現痘痘、甚至生溼疹等。老人還容易產生骨蒸潮熱、乏力倦懶,腹脹便溏等,這都是北方人不能領略的痛。
中醫上講,溼為陰邪,故而回南天祛溼正是重中之重。真正的祛溼,必須要健脾益氣,溫中理氣才可起到最佳的效果。
扁豆陳皮山藥粥,是一碗平和的健脾化溼粥,白扁豆味甘,性微溫,健脾化溼;山藥味甘,性平,滋養脾胃,不熱不燥,滋而不膩;陳皮有健脾開胃、理氣和中的功效。
白扁豆20克,山藥15克,陳皮3克,大米50克,一同放入鍋中,文火熬煮,等煮爛即可。
且記白扁豆要煮熟後才能食用,一次的進食量不可過多,寒熱病患者(症狀如腹脹、腹痛、面色發青、手腳冰涼,怕冷等),不可食用白扁豆。
丨驚蟄·食帖丨
香芹花生芽
驚蟄第三味
黃豆芽、綠豆芽這些芽菜都不陌生吧,花生芽呢?
發芽的花生能激活花生中的各種養分,讓營養成分翻倍,尤其發了芽的花生中白藜蘆醇含量比普通花生高出100多倍。而白藜蘆醇是天然的抗癌藥物。
春季要想舒肝散熱,芹菜是首選食材。
劃下重點:一定要人工發芽的花生才營養健康,而自然受潮發芽或黴變的花生芽有毒不能食用。
食材:花生芽300克、香芹2棵,青尖椒1個、紅尖椒2個
調料:鹽2克,生抽10克,香蔥末適量,花椒幾粒。
做法:1. 新鮮花生芽去除根須、外皮,用清水漂洗乾淨。
2. 用手把花生芽掐成寸段。
3. 青尖椒、紅尖椒和香芹分別切絲。
4. 鍋內水燒開後放一小勺鹽,把花生芽焯半分鐘左右撈出瀝乾。
5. 鍋燒熱倒入葵花籽油,放幾粒花椒炸香後撈出丟掉,隨後放入香蔥末炒香,下香芹、青、紅尖椒絲翻炒。
6.放入花生芽大火快炒。
7.調入鹽、生抽翻炒均勻即可出鍋。
廚房小語:花生芽不宜炒的時間過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