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咱們關注的一件科技圈大事兒,是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報告,說經過了一年多對美國科技企業,尤其是像蘋果、谷歌、Facebook、亞馬遜這樣的科技巨頭的調查,這些科技公司——報告的原話是——
「已經成為我們上次在石油大亨和鐵路大亨時代看到的那種壟斷」。
報告一共將近450頁,從多個聽證會、訪談以及130萬份文件當中得出了剛才的結論,呼籲更新反壟斷法。
如果審查結果成立,審查建議被採納,這意味著這些大型科技巨頭,可能會面臨被拆分的命運。
我們之前介紹過遊戲開發商Epic大戰蘋果的來龍去脈。調查報告的一部分內容就是關於這些科技巨頭如何利用軟體商店的壟斷地位,對軟體開發者施加壓力的。
報告認為:
這些科技巨頭往往有一個類似於關鍵分銷渠道的守門人,他們對這片市場的準入有著絕對的控制權,這些巨頭完全可以左右這片市場當中誰是贏家誰是輸家。因為掌握了生殺予奪的巨大的權力,他們可以向進入這個市場的人收取高昂的費用,強加壓迫性的合同條款,並且從依賴他們的人和企業那裡獲取有價值的數據。
我們來翻譯一下這段話,比如蘋果公司在iOS設備上的軟體應用分發方面具有完全的壟斷地位。作為一個軟體開發者,你的軟體能否在iOS上出現,完全取決於蘋果公司是否同意。
蘋果對軟體商店APP Store的控制權,就是剛才說到的,對關鍵分銷渠道的控制權。
所以蘋果首先禁止任何APP Store的替代品出現在iOS設備上——你在iPhone手機上找不到第二個可以安裝軟體的應用商店,如果用戶想在iPhone上安裝一個軟體,App Store幾乎就是唯一的選擇。
作為軟體開發者,如果想要獲得iOS設備的用戶,就必須在App Store上架,那就必須學習並且遵循蘋果的遊戲規則。
比如,必須上交30%的「蘋果稅」,而且不能引導用戶在其他渠道為軟體付費,以此來規避「蘋果稅」,否則蘋果會直接下架你的軟體,讓你和蘋果用戶說再見的機會都沒有。
這就是Epic和蘋果大戰的直接原因。
接下來報告更進一步,指出這些科技巨頭在獲得關鍵渠道的壟斷地位之後,相當於掌握了數字時代的基礎設施,它們可以利用這些設施對其他企業進行調查,以此來識別潛在的競爭對手,通過買斷或複製,切斷其競爭威脅。
這就厲害了。調查委員會直接拿出谷歌作為例子,說谷歌已經形成了廣泛的壟斷,而且利用這種壟斷優勢,在偏袒自己的同時,貶低競爭對手。
和蘋果相同的是,谷歌也對一個關鍵渠道有著絕對的控制權,那就是搜索。
在美國,谷歌佔據了81%的桌面搜索和94%的移動搜索量,在搜索方面的絕對掌控力,讓谷歌可以迫使網站交出有價值的數據。這就可以讓谷歌可以更有效地進入臨近的市場。
這就相當於坐擁整條商業街的谷歌,可以盤問每一個飯館老闆:你家的祖傳秘方是什麼?
然後緊接著自己開一家。
於是,做搜尋引擎起家的谷歌,得以在手機的安卓作業系統、視頻網站、網絡瀏覽器、地圖和郵件服務等等領域所向披靡。
比如,現任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在2009年的時候是谷歌Chrome網絡瀏覽器開發團隊的領導。皮查伊當時的策略就是,利用谷歌的網站來推廣Chrome瀏覽器,並且想方設法讓用戶把Chrome瀏覽器設置為他們的默認瀏覽器。
於是,在谷歌的搜索頁面上,Chrome瀏覽器開始大範圍推廣。如果這個行為還算可以接受,接下來就忍不了了。
幾年之後有用戶發現,自己習慣使用的瀏覽器在訪問谷歌系網站時,總是會有些小問題。比如打開谷歌旗下的視頻網站,加載速度就要慢一些;在手機上同樣使用谷歌搜索,如果使用的是其他瀏覽器,顯示的效果就比較彆扭。
大家輸入的明明是同一個網址,訪問的是同一個頁面,Chrome瀏覽器的效果就是要好一些。但如果這個網址頁面不是谷歌系的,那就沒區別。
用戶沒理由刨根問底,自然而然地換用了谷歌的Chrome瀏覽器。但是像Firefox火狐瀏覽器、蘋果的Safari瀏覽器、微軟的Edge瀏覽器以及我們國家阿里旗下的UC瀏覽器等等,就吃了大虧。
如今Chrome瀏覽器穩坐市場佔有率第一,很多瀏覽器後來被迫改用Chrome內核才能生存,瀏覽器市場皮囊萬千的表象之下,谷歌早已一統江山。
論如何優雅地幹掉競爭對手?谷歌開個夜校一晚上也講不完。
大概十年前,點評類的服務開始興起,當時國外最大的點評公司叫做Yelp,谷歌看上了這個服務想要收購Yelp但是被拒絕,於是轉而收購了Yelp的競爭對手Zagat。
想要搜索哪家餐館好吃?Zagat牢牢霸佔搜索首頁,而人氣明明更高的Yelp的搜索結果,只能排到第三…頁。
點評類網站最怕的是人氣低?沒關係!數據都在谷歌手裡,Zagat直接抄襲了大量Yelp用戶的點評。後來谷歌乾脆趕走Zagat團隊的核心成員自己幹,把點評業務和地圖業務整合在一起。在運營模式甚至產品形態上,都完全照搬了Yelp。
終於,2016年開始,谷歌成功超越了所有競爭對手,成為點評類軟體第一名。Yelp包括被谷歌收購的Zagat一落千丈甚至消失在網際網路的歷史長河裡。
流量是網際網路世界裡最寶貴的資源。谷歌可以讓自家產品的搜索排名靠前,競爭對手想要「屈居第二」,都要付出一筆不小的廣告費。
即便如此,用戶依然會被搜索頁面裡置頂的,展示效果更討喜,更吸引眼球的谷歌系產品奪走注意力。
要麼被收購,要麼被幹掉,成為了這個時代創業團隊面對科技巨頭的兩個終極歸宿。
當科技巨頭的觸角不斷延伸,從每一次點亮手機屏幕,到每一次出行的位置,從消費金額,到閱讀新聞,從給朋友點讚評論,到心跳呼吸的實時數據,美國的消費者也都在懷疑:
我的手機是不是竊聽了我的談話?不然它怎麼能這麼精準地預測出我想要幹啥,我想要買什麼東西?
事實情況是,手機沒有,也沒有必要竊聽。科技巨頭通過對用戶多個維度的數據採集,已經具備了預判的能力。預判得不準時,人們選擇忽略,預判得精準時,人們就驚掉了下巴。
面對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的這份調查報告,谷歌、蘋果已經紛紛駁斥並且表達抗議。
蘋果說:在我們的軟體商店裡,開發者不僅不是受迫害者,相反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們抽取的佣金費率也是主流標準。對於用戶隱私,保障安全是我們蘋果的核心理念。
谷歌說:反壟斷法的目標是為了保護消費者,而不是幫助競爭對手,但這份調查恰恰相反。對於谷歌來說,我們的搜索、地圖和郵件等等服務都是免費的產品,造福了數億美國用戶。
如果拆分谷歌或者對谷歌進行反壟斷打擊,對美國消費者甚至對美國,都沒有明顯的好處。
科技巨頭據理力爭,到底是造福還是作惡,咱們不妨一起期待反壟斷調查結果能夠給出答案。
歡迎關注科技富能量,網際網路頂尖科技播客,給您分享最酷科技訊息,最in科技產品!還有最新最潮的語音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