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批准人-動物混合胚胎實驗:利用動物培育人類器官可行嗎?

2021-01-08 知識就是力量

據《自然》雜誌報導,日本政府開全球之先河,批准了國內一項人-動物胚胎實驗。日本科學家進行的這種實驗不是一些影視作品中所表現的依靠交配進行的「人獸雜交」,而是將人的iPS細胞注入不會生長某些器官的動物的胚胎內,以實驗看這種細胞能否在這種動物體內長出相應的器官,從而為探索人體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

近日,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的報導透露,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Juan Carlos Izpisúa Belmonte教授與西班牙穆爾西亞天主教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製造出「人-猴細胞混合胚胎」。根據這一尚未經證實的報導,研究團隊將人類的幹細胞植入猴子胚胎中,從而期待在動物體內培育出人體器官。

不過,研究人員在胚胎發育14天之前終止了這些胚胎的發育。就在上周,日本政府批准了一個利用動物培育人類器官的研究項目,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Juan Carlos Izpisúa Belmonte教授,圖源:網絡

在醫學方面由於人類器官的長期短缺,科學家將人體的幹細胞注入其他物種的胚胎中(如羊、小鼠、豬),從而可使該物種身體上長出人類的器官,該技術也稱為「囊胚互補」,可向我們提供移植器官供給的新途徑。

倘若醫學研究真達到這般地步,在未來,實現器官的私人定製也成為可能。相關試驗也引發了不少科學家對於倫理問題的擔憂。為何會用動物來培養人體器官?「囊胚互補」技術對人類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想要了解這些,就需要從一項政策開始說起——解除「十四天禁令」。

「十四天禁令」,一項影響世界的政策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位試管嬰兒誕生於英國奧德姆總醫院,取名為路易斯·布朗。伴隨著他的誕生,整個世界都陷入了熱議之中。有關於「胚胎生命權」的討論在全社會蔓延開來,瞬間匯聚成一道「熱浪」。在倫理上,胚胎在多久後算是一個真正的人?發育多久的胚胎就不能被用於實驗……

▲1988年3月10日,中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

隨著人類胚胎學研究的深入,科學界提出了「十四天禁令」——對於醫學研究而言,全球各國禁止超過14天的含有人體細胞的動物胚胎的生長或將這些胚胎移植到替代子宮中。

這條禁令,包含著人類對於一個生命誕生的共識。「人-動物雜交胚胎」一直是個飽受爭議的國際性話題。儘管此類實驗一直處在進行狀態,但各國科研都遵循著「培養時間不得超過十四天」的規定。

▲2017年熱議的「人豬胚胎」研究方法:科學家培養出人豬嵌合體,但還無法利用該技術培育人體器官,圖源:網絡

為何是十四天?因為,十四天是人類胚胎拉長並形成原線(primitive streak)的時間,這條線標誌著脊髓最終生長的通道。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教授阿里·拜爾納婁(Ali Brivanlou)教授說:「換句話說,這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不是離婚,也不是結婚或者生孩子,而是你把『頭』和『屁股』分開的時刻。」

這項規定雖然沒有在國際上有任何的法律約束,卻是許多國家都在自覺遵守的「倫理守則」。這項守則還受到包括英國在內的12個國家受法律保護,包括美國在內的5個國家被當作指導方針。

出於人體胚胎的前沿科學研究以及人體器官移植的長期供需短缺等因素,這項禁令即將面臨解除。2019年7月26日,據《自然》雜誌報導:日本政府批准了一項人-動物胚胎實驗:可以創造含有人類細胞的動物胚胎並將其移植到代孕動物體內。同日,美國總統批准了關於在研究中使用人胎兒組織的限制措施(《科學》雜誌報導)。

▲《自然》雜誌對此事進行的報導(圖片來源:《自然》雜誌)

▲《科學》雜誌對此事進行的報導(圖片來源:《科學》雜誌)

可以說,未來人體命脈的密碼掌握在科學家手中。儘管各國仍舊限定不能將異種胚胎移植到人類子宮中,但是「十四天」禁令正面臨著解除。此項日本政策解除了此前必須在14天內終止人類動物胚胎的限制,為開展涉及人-動物嵌合胚胎(將人類多能幹細胞植入發育早期的動物胚胎中獲得)研究開了綠燈。進而放大了科學家在人類胚胎學的研究領域,這意味著舊的共識即將被打破,新的時代便即將來臨。

異種器官,醫學發展的「雙刃劍」

對於從事幹細胞研究的日本科學家Hiromitsu Nakauchi(中內啟光)教授來說,2019年7月30日是一個值得永遠紀念的日子,在這一天他獲得了日本的首例批准,準許他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小鼠和大鼠體內培養人類細胞。

▲Hiromitsu Nakauchi(圖片來源:史丹福大學)

Hiromitsu Nakauchi,「人獸嵌合體」的研究者,東京大學教授及史丹福大學教授。他的研究目的,是培植出具有人類細胞的器官,並最終實現器官移植。由於此技術使用病人自身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簡稱「iPS細胞」),理論上可以避免組織排斥的問題,因此「人獸嵌合體」的研究非常具有臨床器官移植應用的潛力。

▲大鼠胚胎(圖片來源:Science Pictures ltd/SPL)

人獸嵌合體,也被稱為「人獸混合胚胎」,是指同一個動物體內擁有動物和人兩種細胞。它可能是人和動物的受精卵混合在一起發育的,也可能是通過移植入人類細胞或器官而形成的,還可能是人類細胞核移入動物去核卵細胞。目前做的最多的是鼠、羊、豬和猴的嵌合體。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人-動物胚胎實驗」這項研究同樣如此,這是一把鋒銳的「雙刃劍」,可以服務人類,為器官移植尋找「新途徑」;也存在倫理風險。不少人提出疑慮,若是人類細胞偏離要發育的目標器官,進入正在發育的動物大腦,會不會影響動物的認知,從而產生擁有一定人類智慧的生物。這種事情在一些科幻電影中也並不少見,悄悄一個疏忽便會危急整個人類社會。

▲科幻電影中科學家培養出新型「生物」,圖源:網絡

對於公眾普遍的顧慮,中內啟光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做法與研究思路,目前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胰腺。中內啟光教授計劃緩慢進行目前的實驗,在一段時間內不會試圖使任何雜交胚胎足月。首先,他將分別培養雜交小鼠、大鼠胚胎至14.5和15.5天。然後,他將申請在豬身上培育雜交胚胎,最長可到70天。

他還補充說道:「我們正在嘗試進行有針對性的器官生成,這樣一來,細胞就只能到達胰腺。」教授的做法是:首先對實驗鼠受精卵進行基因編輯,使其不能產生胰腺,而後向受精卵中植入人類iPS細胞,之後再將培育的含有人類細胞的動物胚胎「動物性集合胚」移植回實驗鼠子宮。

▲Nakauchi教授將要進行的人-鼠胚胎實驗示意圖,圖源:Nature

日本批准的這項實驗與人們想像的「人獸雜交」有一定的區別,科研團隊將一種名為iPS的細胞注入到不會生長某些器官的動物的胚胎內,以實驗看這種細胞能否在這種動物體內長出相應的器官,從而為探索人體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同時,他們也時刻監控實驗鼠的大腦,一旦發現它的大腦中有超過30%是人類的,就會立即終止實驗,防止人性化動物誕生。

明知有風險,為什麼還要研究人-動物胚胎?

對於人類進行「人-動物胚胎實驗」的議論不休,不少人並不看好此項研究,認為可能培育出人獸雜交的怪物來。也有一部分人力挺,認為研究成果將大大造福人類。其實,日本並不是第一個能夠合法進行「人獸胚胎」試驗的國家,英國才是西方第一個允許進行人獸胚胎實驗的國家。就像當年「試管嬰兒」誕生一樣,同樣存在著倫理風險壓力,但是現在來看,試管嬰兒技術是一項成熟可控、一項造福人類的醫學技術。

▲2008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30萬人死於肝衰竭,100萬人在透析,只有1%能得到移植。圖源:網絡

據悉,我國每年有150萬病患急需移植器官,但最終能獲得供體,並接受移植的病人不到1萬。為了活命,大概沒有人會介意移植一個豬的器官。只要能用就行了。但是,豬的器官有個免疫排斥問題。然而,人獸嵌合體培養出的器官理論上沒有免疫排斥的問題。因此,在器官極度匱乏的前提下,能夠在動物中培育出人體器官,進而可以挽救大量面臨器官衰竭的病人,這將是世界醫學的又一次革命。

此外,建立人獸嵌合體利於疾病研究治療。比如愛滋病、伊波拉等病毒就可以在實驗動物(老鼠等)體內複製了。科學家通過這樣的實驗方法,就能加快該疾病治療方法的研究。

延伸閱讀:

除了人獸嵌合體培養出器官的研究,目前科學家們還通過器官豬的器官異種移植,幹細胞誘導分化為器官等方法解決器官短缺的難題。目前,豬的異種器官移植進展很快,其中基因修飾豬胰島移植到糖尿病猴體內發揮降血糖的功能長達400天,因此,基因修飾豬的異種胰島移植可以很快進行治療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研究。

作者:牟麗莎 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研究員,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會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異種胰島的大動物試驗」課題組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異種器官移植。

本文轉載自:騰訊科普

相關焦點

  • 日本首次批准動物胚胎中可培育人體器官
    科技日報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近日消息,一個利用動物培育人類器官的研究項目,首次獲得了日本政府支持。該研究引起廣泛爭論,因為其最終可能導致人類可供移植器官出現新來源,但異種移植目前仍需要克服來自道德倫理和技術上的巨大障礙。
  • 日本批准人獸胚胎實驗,網友:基因變異怎麼辦?
    但沒想到,最近日本的一項政策,卻讓一些人看到了獸人誕生的可能。前兩天,國際性科技期刊英國《自然》雜誌,報導了一則相當讓人震驚的新聞——日本政府批准了第一例「人獸雜交胚胎實驗」,允許研究者將這種胚胎「生下來」,並養大!日本稱,這突破了「將胚胎終止在胚胎狀態」的限制,人類將會迎來第一批「人-動物混合胚胎而成生物」。
  • 利用人類骨髓幹細胞培育嬰兒還有多久?
    2007年,一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項驚人的發現:他們利用從人類骨髓中提取的幹細胞培育出了「類精子細胞」。然而,短短兩年後,這項研究由於被控抄襲而被撤回。13年過去了,從幹細胞中培育出功能正常的人類精子依然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問題。20到30年來,科學家一直試圖從幹細胞中培育出功能正常的人類配子,包括卵子和精子。
  • 科學家人猴胚胎計劃中止 2年年成功培育過人豬胚胎
    科學家人猴胚胎計劃中止 2年年成功培育過人豬胚胎  Emma Chou • 2019-08-03 17:19:54 來源:前瞻網 E3783G1
  • 動物體內育器官、人造皮膚變手機……這些科學突破正改變你的未來
    在日前舉行的2020騰訊科學WE大會上,來自六個國家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通過線上方式齊聚,分享了從人造皮膚到異種培育器官,從腦機接口到宇宙各領域的最新探索及研究。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面對困境,我們採取的行動將很可能改寫這個時代。」
  • 「定製器官」有希望了!皮膚細胞培育出微型人類肝臟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利用皮膚細胞培育出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肝臟,並首次移植到老鼠體內,這為未來器官移植帶來了希望。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將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幹細胞,然後誘導這些幹細胞形成肝臟細胞。
  • 「中華」克隆猴領跑世界,率先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
    劉真博士藉助顯微設備對卵母細胞進行「去核」操作他們注意到,克隆胚胎發育較差,「囊胚發育率」和「囊胚優質率」均較低。這也是美國俄勒岡靈長類研究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日本志賀醫科大學等科研團隊在培育體細胞克隆猴時未能翻過的「坎」。
  • 「人獸雜交」在日本獲批!網友: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但沒想到,最近日本的一項政策,卻讓一些人看到了獸人誕生的可能。前兩天,國際性科技期刊英國《自然》雜誌,報導了一則相當讓人震驚的新聞——日本政府批准了第一例「人獸雜交胚胎實驗」,允許研究者將這種胚胎「生下來」,並養大!
  • 人類基因被插入猴子胚胎,導致其大腦快速進化,實驗讓科學家不安
    而其他動物們的大腦,雖然有些比人類的大,但是它們大腦的表面是光滑的,看起來是這樣的:這就造成了自然界其他的動物大腦沒有人類大腦神經元的數量多,也沒有人類大腦複雜,這一點就造成了人類和其他動物大腦最大的區別。
  • 「人獸混合體」胚胎研究開啟!奇美拉神話成真?
    所謂嵌合體,簡單地講就是將一個動物的胚胎幹細胞注射到另一個動物的囊胚當中,所創造出來的混合物種。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唐騁向記者介紹,這種囊胚注射的方法發明於上個世紀中葉。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人類如果想要製造同種物種的嵌合體——比如,製造出任何小鼠品系之間的嵌合體——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
  • 實驗動物日 | 腦洞大開的前沿科技,讓動物不再被實驗折磨
    4月24日,是「世界實驗動物日」,1979年由英國反活體解剖協會(NAVS)發起的重要的實驗動物保護節日,呼籲人類減少和停止動物實驗。而對於星球,我們並不是呼籲減少或優化動物實驗,而是通過替代的方式,逐漸停止動物實驗。我們都是地球公民,作為人類是沒有禁錮、利用和傷害其他生命的權利。
  • 人獸雜交試驗應該進行下去嗎?科學家:利弊全在於能否把握好度!
    其實這項技術在提出之後就被禁止了,科學家們擔心這人類細胞與動物胚胎的結合體如果真的成功研發,可能會引起一系列的倫理問題。如果讓有心人利用,會讓社會動蕩,成為災難的源頭。所以日本很早以前就禁止了這門技術的研發,然而2019年的3月,這項技術又開始了,人獸雜交試驗可以合法進行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如何看待人類給動物雜交?
    人類的這種動物雜交是強制性的對兩種不同,屬性存在差異化的動物進行了雜交,那這就是違背了自然法則。同時一般情況而言,這種雜交都是帶有目的性的,而不是生物之間必須的選擇,所以我們就針對問題來說明了下。當然如果不在人類的強制性之下,動物之間確實多數都是自然選擇為主,這個是不可否認的。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30期:美國富豪欲造「超級人類」 建「嬰兒...
    日本政府批准在動物胚胎中培育人體器官,用於人體移植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近日消息,一個利用動物培育人類器官的研究項目,首次獲得了日本政府支持。該研究引起廣泛爭論,因為其最終可能導致人類可供移植器官出現新來源,但異種移植目前仍需要克服來自道德倫理和技術上的巨大障礙。
  • 昆明動物博物館開展「實驗動物-我們的朋友」主題活動
    攝影:孫羽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張文凌)「實驗動物的種類有哪些」「實驗動物的家是什麼樣的」」「實驗動物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哪些貢獻」。9月22日,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動物博物館開展的「禮讚共和國、智慧新生活」、實驗動物-我們的朋友主題活動,吸引了昆明不少中小學生參與。攝影:孫羽本次活動由中國實驗動物學會、雲南實驗動物學會、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動物博物館、大理白族自治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心(雲山保護)、在地自然主辦。
  • 中國突破靈長類動物克隆難題 讓《西遊記》這一「法術」變為現實
    2018年1月25日訊,還記得1997年橫空出世的克隆羊「多莉」嗎?它是世界上首列沒有經過精、卵結合,而由人工胚胎放入綿羊子宮內直接發育成的動物個體,它的出生也是當年最引人注目的國際新聞之一。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自1997年首個體細胞克隆動物「多莉」羊出生以來,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不僅誕生出包括馬、牛、羊、豬和駱駝等在內的大型家畜,還誕生了包括小鼠、大鼠、兔、貓和狗在內的多種實驗動物,但與人類最為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難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
  • 從2021開啟友善動物生活方式
    化妝品的動物實驗主要是用來檢測化妝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常用的實驗主要有眼睛刺激測試、皮膚刺激性測試、檢測毒性的3LD50測試三種。常見的化妝品動物實驗對象有兔子,天竺鼠,倉鼠,老鼠和狗,這種實驗非常殘忍,是將測試物直接塗抹在實驗動物的眼睛裡或者暴露的皮膚上並限制動物行動,以觀察其在14天內的變化。
  • 性學專家動物冰桶實驗遭炮轟:陳光標作假貓狗遭殃
    這一舉動又惹惱了長沙市的動物保護組織。9月3日上午,長沙市小動物保護協會正式發出抗議:「陳光標作假,憑什麼拿貓狗來做實驗,就欺負它們不會說話嗎?」  動物冰桶實驗遭抗議  「動物的體溫、對寒冷的耐受性以及生育能力和人類都有差別,用動物的實驗數據來模擬人的,不一定合適,而且傷害了動物保護者的感情。」長沙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長周燦英認為,讓動物「代替」陳光標泡「冰桶」然後採集實驗數據,做法不合適。
  • 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數據出爐,動物實驗對治療疾病有多重要?
    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時,中國醫學院的科學家發表了首個新冠疫苗的動物實驗數據,結果樂觀。如今,動物實驗已成為醫學實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關係著人類健康甚至是動物的安全。那麼,動物實驗是如何進行的?管理體系又是怎樣的?
  • 新冠病毒研究火熱,動物模型供不應求
    然而,在臨床試驗之前,相關的動物實驗也極為重要。不僅如此,動物模型還有助於揭示病毒感染的具體發展過程,包括SARS-CoV-2,使我們對這些病毒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在美國緬因州的一個寂靜小鎮上,位於巴爾港(Bar Harbor)的傑克遜實驗室(Jackson Laboratory)是一家培育實驗小鼠的機構。該實驗室正忙於培育一批轉基因老鼠,科學家們希望這些老鼠能幫助了解SARS-CoV-2。「我們已經被各種各樣的請求壓得喘不過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