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突破靈長類動物克隆難題 讓《西遊記》這一「法術」變為現實

2021-01-11 北晚新視覺網

2018年1月25日訊,還記得1997年橫空出世的克隆羊「多莉」嗎?它是世界上首列沒有經過精、卵結合,而由人工胚胎放入綿羊子宮內直接發育成的動物個體,它的出生也是當年最引人注目的國際新聞之一。我國的科學家們也取得了轟動世界的科研成果——昨天,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成果,兩個克隆猴在2017年年底先後誕生,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在體細胞克隆技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克隆猴的誕生在醫學、生物學上都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將以封面文章在1月25日在線發表此項成果。

通過視頻可以看到,兩個可愛的小猴子「中中」、「華華」享受著嬰兒般的待遇,它們的「房間」裡有舒適綿軟的小床,有溫度溼度計、毛絨玩具、積木等玩具,還有喝水用的飲水器。兩個小猴子都是雌性,因為採用了同一隻猴子的體細胞核,它們的模樣也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兩個小猴機靈頑皮,片刻不能安靜,它們在房間裡爬上爬下,一會兒抱住飲水器喝水,一會兒又調皮地追逐打鬧,有時還會親密地抱在一起互相抓癢。而它們的小妹妹「夢夢」預計也將於本月底或下月初出生。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自1997年首個體細胞克隆動物「多莉」羊出生以來,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不僅誕生出包括馬、牛、羊、豬和駱駝等在內的大型家畜,還誕生了包括小鼠、大鼠、兔、貓和狗在內的多種實驗動物,但與人類最為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難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近20年來,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等多家科研機構在此方面進行不斷探索和嘗試,但始終未能成功。一個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供體細胞核在受體卵母細胞中的不完全重編程導致胚胎發育率低。同時,用作受體的卵母細胞數量有限,且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操作技術尚不完善,也是影響實現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重要因素。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突破了這個生物學前沿的難題。他們在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克服重重困難,為了趕猴子的生殖期,團隊成員連春節都沒有休息,為了發現猴子的生殖跡象,獸醫需要一直盯著監控。

專家介紹,體細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於能在一年內產生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使用體細胞在體外有效地做基因編輯,準確地篩選基因型相同的體細胞,然後用核移植方法產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載體懷孕出生一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猴群。這是製作腦科學研究和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關鍵技術。

目前,克隆猴最主要的應用在醫學領域。絕大多數腦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療,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研發藥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類相差甚遠,研發出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

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表示,這一成功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這一突破也實現了「領跑、彎道超車、三個面向」的目標,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科學家在我國即將啟動的靈長類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中的主導地位。

人們都在《西遊記》當中看到過孫悟空拔根猴毛就能變出百子千孫的神奇法術,此次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將天馬行空的想像變成現實,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蒲慕明院士笑稱:「吳承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預測了克隆猴的出現。」

當初克隆羊「多莉」誕生時就曾經引發過人類克隆的倫理學爭議。「如今,非人靈長類克隆的障礙已經打破,從理論上講,複製人也是可行的。但我們的目的不是複製人,而是克隆動物為人的健康服務。科技是把雙刃劍,每一種新科技都可以為人類造福,但也有可能帶來危機。這需要政府和社會做一個正確的抉擇,設立各種規則來規範科技的使用。」蒲慕明說。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3

相關焦點

  • 「中華」克隆猴領跑世界,率先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
    「孫悟空拔一把毫毛,變出數百個猴子」,《西遊記》描述的神奇場景早已深入人心,五百多年後,神話終於變成了現實。1月25日,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在線宣布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
  • 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21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跨越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屏障」。  克隆猴為什麼難?它的誕生有什麼價值?帶著這些疑問,新華社記者在克隆猴的誕生地——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第一時間採訪了研究團隊。
  • 為了與非人靈長類動物交流,科學家都做過什麼實驗?
    非人靈長類動物中,與人類最為相近的就是猿類,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二者最基本的區別就是群體之間是否能夠用語言進行交流。靈長類動物學家常常會對靈長類動物的行為進行長期觀察,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進行互動,教它們說話是其中最有趣,也是最有意義的互動方式。
  • 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陳丹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3日報導,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0多種脊椎動物後預測,白頰長臂猿、蘇門達臘猩猩和西非低地大猩猩等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因與人類遺傳相似性,尤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研究牽頭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態學和進化學教授哈裡斯·盧因說:「圈養或野生的瀕危靈長類動物暴發類似冠狀病毒疫情的可能性非常高。」
  • 寵物克隆這件「小」事
    從實驗室邁向商業化動物克隆並不是一件新鮮事,早在1996年,世界上第一隻克隆動物雌性綿羊多利就誕生在美國,很快,包括老鼠、牛、豬、兔子等克隆動物相繼被科學家創造出來。相比其他的哺乳動物,克隆狗的技術更加複雜和棘手。
  • 發揮非人靈長類動物在試驗區產業發展的優勢和作用
    作者:浙江省醫學科學院教授 薩曉嬰  隨著生物醫藥的迅猛發展,國際上對非人靈長類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靈長類動物資源已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戰略資源之一。因此,發展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是防城港實驗室產業發展的核心優勢。  發展非人靈長類動物平臺將發揮聚集醫學實驗資源的作用。建設一個服務於生命科學研究,以食蟹猴為主要對象的防城港醫學實驗室產業園(大動物實驗基地),把資源保存、模型篩選、模型創新研究以及應用服務相結合起來,打造融合繁殖、飼養、研究、創新、應用、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簡歷:動物轉基因克隆研究領軍人物
    工程院院士李寧簡歷及個人照片曝光,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內動物轉基因克隆研究領軍人物。  中文名李寧  國 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 族漢  職 業學者  畢業院校江西農業大學  主要成就:2007年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2年出生於江西南昌,82年畢業於江西農業大學。
  • 最新研究: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3日報導,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0多種脊椎動物後預測,白頰長臂猿、蘇門達臘猩猩和西非低地大猩猩等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因與人類遺傳相似性,尤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 上海開啟國內最大靈長類動物聚居地 上野「靈猴天地」迎客
    東方網記者曹磊4月27日報導:靈長類動物是我們星球上最智慧的一類物種,甚至我們人類都起源於這一群體。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宣傳靈長類動物及動物科普知識。今天上午,上海野生動物園全新打造的「靈猴天地」新展區正式與遊客見面。
  •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這些成果解答了這些生命科學的難題。  據了解,本年度的獲獎項目中,非院士主導項目所佔比例較往年大,聯合體認為這體現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後備力量強大。
  • Nature:發現一種新類型的中間神經元僅存在於靈長類動物大腦中
    科學家們傳統上依靠從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身上提取的樣本來研究這些疾病是如何產生的。但是,一個問題一直揮之不去:這些受試對象的大腦是否與人類足夠相似,從而產生有用的新見解?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了雪貂、小鼠、非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大腦中的幾個關鍵差異,這些差異都集中在一種稱為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的神經元上。
  • 克隆狗堪稱騙局?你的愛犬只能克隆身體而無法複製靈魂
    雖然克隆可能完全複製寵物的基因組,但它們絕非是同一隻狗,因為它們不會有同樣的生活。 「每隻小狗都很獨特,有自己的個性。你可以克隆狗的樣子,但你不能複製它的靈魂。」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小小許多科幻作品都展示了克隆技術的強大潛力,也有很多人在現實中追求克隆自己失去的寵物。
  • 為何科學家大多用小白鼠做實驗,而不用靈長類動物?
    即使是高中或者大學裡面的生物課,很多實驗對象也都是小白鼠,可以說,大大小小的實驗中,幾乎試驗品和犧牲品都是小白鼠,那麼,為何科學家們一定要選擇小白鼠做實驗,而不選擇與人類更為接近的靈長類動物,特別是被稱作人類近親的黑猩猩呢?科學家給出了幾個原因。
  • 王者榮耀:克隆大作戰,這幾位才是真正的王者
    克隆大作戰,一直是王者榮耀附帶的一個非常受玩家歡迎的娛樂模式。就是每隊五個玩家,在選人階段看選擇哪個英雄的人最多,然後就會讓五個玩家都選擇這同一個英雄進行遊戲。因為兩方的五位玩家各自選擇的英雄都一樣,就會出現很多有意思的情況發生。
  • 恐龍可以被克隆重生嗎?︱恐龍不好惹-88
    期待未來有一天,人類可以具備更先進的技術來解決這一難題。 DNA 是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縮寫,它是儲存、複製和傳遞遺傳信息的主要物質基礎,可以組成遺傳指令,相當於生命發育的「藍圖」。
  • 25萬「復活」一隻貓,38萬「復活」一隻狗:寵物克隆生意經
    (IC photo/圖) 從長遠來看,寵物市場的火爆、克隆技術的突破以及法無禁止的監管 空白,正在催生一門「高端」寵物克隆消費市場。寵物主人愛寵心切,願意花重金「復活」自家寵物的願望無可厚非。但克隆動物實驗通常用於疾病治療等科研領域,商業化克隆寵物是否合適,仍存爭議。
  • 花38萬元克隆狗,貴嗎?
    克隆技術無法克隆小狗的靈魂,卻能用「本體的同一性」說服停留在往昔回憶的薈薈快樂起來,找回她那一份遺落在時間中的柔軟。38萬元的克隆費用,一部分來自薈薈的工作積蓄,另一部分則是向較為殷實的父母打欠條借來的。從彌補薈薈的實際情感需求,以及其家庭經濟狀況來看,以克隆手段延續與小狗「小迪」的緣分,都算不上過分。
  • 探秘「內在宇宙」,他要做中國智腦的「探險家」
    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籌劃「中國腦計劃」並發起「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蒲慕明給自己定下的奮鬥目標是:在世界腦科學界為中國奠定領跑地位!去年9月,「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中國工作組在上海成立。這一大科學計劃將結合「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的任務布局,依託上海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和松江G60腦智科創基地,採取聯合攻關、逐步推進的方式實施,力爭在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的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繪製。「我們有優勢領域!」
  • 啞巴生物顛覆「靈長類沙文主義」—新聞—科學網
    作為該水域的兩種頂級捕食者之一,人們預計石斑魚和海鰻可能會為食物競爭並避開彼此,但Bshary看到它們合作捕獵。這種意料之外的合作讓他十分驚訝,如果不是嘴裡含著氧氣管,他可能會驚呼。 這次水下觀察是Bshary一系列有關魚類社會行為驚人發現的第一步。他發現,魚類不僅可以彼此發出信號且進行跨物種合作,它們也會欺騙、安慰或懲罰彼此,甚至展示對自身名望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