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訊,還記得1997年橫空出世的克隆羊「多莉」嗎?它是世界上首列沒有經過精、卵結合,而由人工胚胎放入綿羊子宮內直接發育成的動物個體,它的出生也是當年最引人注目的國際新聞之一。我國的科學家們也取得了轟動世界的科研成果——昨天,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成果,兩個克隆猴在2017年年底先後誕生,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在體細胞克隆技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克隆猴的誕生在醫學、生物學上都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將以封面文章在1月25日在線發表此項成果。
通過視頻可以看到,兩個可愛的小猴子「中中」、「華華」享受著嬰兒般的待遇,它們的「房間」裡有舒適綿軟的小床,有溫度溼度計、毛絨玩具、積木等玩具,還有喝水用的飲水器。兩個小猴子都是雌性,因為採用了同一隻猴子的體細胞核,它們的模樣也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兩個小猴機靈頑皮,片刻不能安靜,它們在房間裡爬上爬下,一會兒抱住飲水器喝水,一會兒又調皮地追逐打鬧,有時還會親密地抱在一起互相抓癢。而它們的小妹妹「夢夢」預計也將於本月底或下月初出生。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自1997年首個體細胞克隆動物「多莉」羊出生以來,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不僅誕生出包括馬、牛、羊、豬和駱駝等在內的大型家畜,還誕生了包括小鼠、大鼠、兔、貓和狗在內的多種實驗動物,但與人類最為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難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近20年來,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等多家科研機構在此方面進行不斷探索和嘗試,但始終未能成功。一個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供體細胞核在受體卵母細胞中的不完全重編程導致胚胎發育率低。同時,用作受體的卵母細胞數量有限,且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操作技術尚不完善,也是影響實現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重要因素。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突破了這個生物學前沿的難題。他們在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克服重重困難,為了趕猴子的生殖期,團隊成員連春節都沒有休息,為了發現猴子的生殖跡象,獸醫需要一直盯著監控。
專家介紹,體細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於能在一年內產生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使用體細胞在體外有效地做基因編輯,準確地篩選基因型相同的體細胞,然後用核移植方法產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載體懷孕出生一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猴群。這是製作腦科學研究和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關鍵技術。
目前,克隆猴最主要的應用在醫學領域。絕大多數腦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療,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研發藥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類相差甚遠,研發出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
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表示,這一成功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這一突破也實現了「領跑、彎道超車、三個面向」的目標,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科學家在我國即將啟動的靈長類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中的主導地位。
人們都在《西遊記》當中看到過孫悟空拔根猴毛就能變出百子千孫的神奇法術,此次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將天馬行空的想像變成現實,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蒲慕明院士笑稱:「吳承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預測了克隆猴的出現。」
當初克隆羊「多莉」誕生時就曾經引發過人類克隆的倫理學爭議。「如今,非人靈長類克隆的障礙已經打破,從理論上講,複製人也是可行的。但我們的目的不是複製人,而是克隆動物為人的健康服務。科技是把雙刃劍,每一種新科技都可以為人類造福,但也有可能帶來危機。這需要政府和社會做一個正確的抉擇,設立各種規則來規範科技的使用。」蒲慕明說。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