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給深藍20年後,棋王卡斯帕羅夫說:智能機器不是人類的威脅

2021-01-16 量子位

陳樺 編譯整理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1985年,22歲的棋手卡斯帕羅夫拿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世界冠軍,再也沒有人類能撼動他在西洋棋界的地位。

1997年5月11日,卡斯帕羅夫對陣IBM「深藍」第六局,決勝局。卡斯帕羅夫走了19步,雙手掩面,俯首稱臣,然後起身聳了聳肩,一臉無可奈何地離開了棋室。

這一時刻,被媒體解讀為「人類的挫敗」,當時人們的恐慌,比近20年後李世乭向AlphaGo投子認輸更甚。

如今,這位已經退役的昔日「棋王」,首位被計算機擊敗的世界冠軍,已經走出了陰影,在即將出版的新書《深度思考:人工智慧的終點和人類創造力的起點》中,呼籲社會以樂觀的心態去接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

以下內容由《華爾街日報》節選自卡斯帕羅夫新書,量子位編譯整理:

當我成為西洋棋世界冠軍時,計算機剛剛達到了世界冠軍的水平。這是我的幸運,也是我的不幸。1997年5月11日與IBM「深藍」的最後一盤比賽中,我認輸了,從而成為了首個在傳統比賽中被計算機擊敗的世界冠軍。

毫無疑問我並不喜歡失敗,這一失敗也令我感覺失落。然而,敗給一臺計算機並沒有給我帶來沉重打擊。我並沒有感覺到許多人認為的「人類的挫敗」。《新聞周刊》當時將這場比賽稱作「人腦的最後防線」。1997年的6盤比賽給數字時代的「人機對決」投下了陰影,這與蒸汽機鋼鐵時代,約翰·亨利與氣鑽機比賽的故事一樣。

不過,我和「深藍」的遭遇戰也帶來了完全不同的經驗。20年過去,在對這個領域有進一步了解之後,我堅信,我們必須停止將智能機器視為人類的對手。智能機器帶來了變革,但並不是對人類的威脅,而是巨大的福利。這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機會,能拓展我們的能力,改善我們的生活。

在計算機科學發展早期,許多知名人物都夢想開發機器去下西洋棋。艾倫·圖靈(Alan Turing)於1953年發布了首個象棋軟體。當時能運行這個軟體的計算機還不存在,因此他在紙上運行自己的算法。這種「紙張機器」能下出非常漂亮的象棋對局。

我們花了比預期中更長的時間,才讓計算機有能力挑戰最優秀的西洋棋選手。到80年代初,強大的硬體具備足夠的性能去精通西洋棋,這被認為只是時間問題。當時的研究結果表明,計算機不需要模仿人類思維,就能成為西洋棋大師。

「深藍」並不會像我一樣思考,應該走哪一步棋,就像一臺計算器在進行複雜的計算時並不需要紙和筆一樣。我們用到的原材料很類似,包括記憶、評估和計算。象棋大師會根據經驗來專注於最具相關性的因素,而機器會遍歷雙方所有可能的選擇,並逐漸深入。

在我成為西洋棋大師的20年時間裡,即1985年至2005年,西洋棋計算機的水平從弱得可笑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冠軍。獲得第一手的體驗令人非常震驚。計算機的快速發展無法不令人感到恐慌,甚至充滿威脅。

隨著智能機器在一個又一個領域取得突破,今天許多人也有類似感覺。我比許多人都要更深刻地體會到計算機帶來了的激烈競爭。然而,人類被自動化,或者說不可見的算法挑戰、超越或取代的感受正逐漸成為當代社會的一種標準現象。

基於痛苦的個人經歷,我認為這是對待這類問題的錯誤看法,當我們需要更樂觀時,往往會產生負面影響。「人類對抗機器」的故事從工業革命就已開始,當時農業和製造業中蒸汽機和機械自動化的規模不斷擴大。隨著60至70年代機器人革命的興起,這樣的故事又再次盛行。更精確、更智能的機器開始搶佔製造業的工作崗位。信息革命隨之而來,「殺死」了服務和支持行業的許多工作。

目前,我們正看到故事的下一篇章,即機器正在「威脅」了解這些機器的人們。每天,我們都看到有新聞報導介紹,機器如何挑戰律師、銀行家、醫生,以及其他白領人士。毫無疑問,情況確實如此,但這正是好消息。

所有職業都將感受到壓力。情況必定是這樣,否則這就意味著人類已經停止進步。談論技術搶走了人類的工作崗位就好像是抱怨抗生素令許多掘墓人丟掉了工作。從人類文明的起步之初,勞動任務就開始從人類向人造發明轉移。這與多個世紀以來人類生活標準的提升,人權的改善密不可分。

坐在空調房間裡,一邊通過口袋裡的設備獲取人類知識的結晶,一邊哀嘆我們不必再用自己的雙手勞動,這是多麼大的一種奢侈!在全球許多地區,人們仍然需要整天用自己的雙手勞動,同時缺乏乾淨的水源和現代化的醫療條件。實際上,他們正是由於技術的缺乏而被淘汰。

歷史不會後退,只會前進。我們無法選擇技術進步將於何時停止,止於何處。工作崗位遭遇自動化威脅的人們擔心,當前的技術發展將會讓他們陷入貧困。然而,他們也需要依賴下一輪的技術進步去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新工作。

我能夠理解,要求數千萬被淘汰的冗餘工人「為資訊時代重新接受培訓」,或是「加入創業經濟」,這件事總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又有誰知道,新培訓的技能在多長時間裡就會變得毫無價值?在當代社會裡,哪一種職業可以稱得上「對計算機免疫」?

今天的許多工作在20到30年前還不存在。這樣的趨勢將會延續並加速。移動應用設計師、3D列印工程師、無人機操作員、社交媒體經理、基因顧問,這些都是最近幾年才剛剛出現的工作崗位。儘管專家級的人才總是很搶手,但更多智能機器正持續降低利用新技術的門檻。

可以看到,目前小孩子幾分鐘就能學會使用iPad,而10年前使用PC去完成基本任務仍需要具備豐富知識,耗費大量時間。數字工具的進步意味著,工作被計算機取代的人們只需更少的時間就能獲得培訓。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將我們從日常重複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我們以更具效率、更具創新性的方式去使用新技術。

在機器取代人類勞動之後,我們可以更關注人類的本質,即內心。智能機器將繼續推進這樣的過程,承擔人類認知活動中更多次要的部分,提升我們的精神能力,包括創造性、好奇心、美感,以及愉悅感等。與揮舞榔頭,甚至下西洋棋相比,這些才是讓人類與眾不同的關鍵。

註:卡斯帕羅夫目前是「人權基金會」主席,以及牛津馬丁學院的高級訪問學者。

招聘

相關焦點

  • 20年前輸給了計算機的西洋棋冠軍,說別把機器當對手|TED2017現場...
    第一天的會議上,TED設置兩個跟人機競爭有關的話題,「我們的機器人霸主」和「人類的反應」。「這故事始於1985年、22歲的我成為西洋棋世界冠軍……」登臺後的卡斯帕羅夫以此為開場白,開始一段時長16分鐘左右的演講。站在舞臺中間的卡斯帕羅夫,他以自己和IBM深藍計算機之間的人機大戰,談了自己對人類和機器競賽的看法。
  • 被IBM「深藍」擊敗西洋棋大師:我和機器和解了
    北京時間2月24日午間消息,23年前,俄羅斯西洋棋大師加裡·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輸給了人工智慧深藍(Deep Blue);23年後,卡斯帕羅夫在媒體採訪中表示,人類需要學會與機器合作。他說,你需要「把人工智慧算法向正確的方向引導」。
  • 1997年人機大戰震驚世界 電腦深藍戰勝國象棋王
    1997年電腦深藍首次戰勝國象棋王卡斯帕羅夫  1996年2月10日至17日,在美國費城舉行了一項別開生面的西洋棋比賽,報名參加比賽者包括了「深藍」計算機和當時世界棋王卡斯帕羅夫。  1996年2月17日,比賽最後一天,世界棋王卡斯帕羅夫對壘「深藍」計算機。在這場人機對弈的6局比賽中,棋王卡斯帕羅夫以4:2戰勝計算機「深藍」,獲得40萬美元高額獎金。人勝計算機,首次西洋棋人機大戰落下帷幕。  「深藍」計算機是一臺由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技術人員歷經6年時間研製成功的帶有31個處理器並行的超級計算機。
  • 從慘敗到復仇:"深藍"背後的他回顧技術進步的20年
    圖: Stan Honda Getty Images)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譯者|孫文文編輯|郭浩20年前,IBM研發的「深藍」計算機成為第一臺擊敗西洋棋冠軍的機器,一時聞名世界。計算機戰勝人類引發了人們關於自身被機器超越的擔憂,當然卡斯帕羅夫和其他一些人也一直懷疑IBM通過作弊取得了勝利。
  • "深藍"勝人類20年紀念 柯潔或能為人類扳回一城?
    年前的1997年5月11日,西洋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與IBM公司的西洋棋電腦「深藍」的六局對抗賽,揭開了人類與計算機對峙的序幕。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就已經開始攻陷人類圍棋領域。1997年5月,卡斯帕羅夫與「深藍」展開六局對抗賽,每場對局結束後,IBM研製小組都會根據卡斯帕羅夫的情況相應地修改特定的參數,「深藍」儘管不能思考,但這些工作實際上起到了強迫它學習的「作用」,這也是卡斯帕羅夫始終無法找到一個對付「深藍」的有效辦法的主要原因。
  • 最強蝸牛深藍電腦怎麼樣 深藍電腦屬性介紹
    最強蝸牛深藍電腦屬性怎麼樣?深藍電腦厲害嗎?深藍電腦背景故事是啥?
  • 從「深藍」到「阿爾法狗」, 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大步
    卡斯帕羅夫曾在1989年的兩場比賽中輕鬆擊敗「深思」,於是IBM團隊繼續改進他們的超級計算機,1993年將其重新命名為「深藍」,這是Deep Thought和IBM藍色LOGO的組合。   1996年2月17日,卡斯帕羅夫對陣IBM「深藍」計算機,最終,卡斯帕羅夫以4:2戰勝「深藍」,一舉奪得40萬美元獎金。
  • 最強蝸牛之蝸牛科技類貴重物品SSS深藍電腦
    最近大家在玩最強蝸牛的時候,是不是都開始接觸到了蝸牛科技中的深藍電腦,那麼深藍電腦究竟有什麼用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屬性、背景故事以及相關攻略。
  • 被IBM「深藍」擊敗的西洋棋大師:更多工作將被AI取代
    網易科技訊 2月25日消息,據外媒報導,加裡·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曾是西洋棋領域的權威人物,直到1997年被名為「深藍」(Deep Blue)的IBM超級計算機擊敗。時隔23年後,卡斯帕羅夫接受專訪,稱更多美國工作將被人工智慧(AI)取代。
  • 歷史上的今天,1996年2月10日,電腦「深藍」挑戰卡斯帕羅夫
    歷史上的今天,1996年2月10日,電腦「深藍」挑戰卡斯帕羅夫
  • 20年前輸給計算機的西洋棋冠軍,如今有什麼感慨
    結果可想而知,機器戰勝了人類。當年無人可以撼動的世界冠軍敗給機器,引發了全世界巨大轟動和焦慮。2017年5月30日,現年54歲的西洋棋特級大師卡斯帕羅夫在TED2017大會上首次公開20年前那場「人與機器」的對抗,坦然講述他如何克服了對機器和人工智慧的恐懼,並呼籲觀眾以樂觀的態度看待AI領域的快速發展。「既然打不贏他們,那就加入他們。」
  • 電腦程式ZEN比「深藍」更深 它或是圍棋終結者
    被人類製造出的超級計算機,反過頭來,用「智慧」將人類壓製得五體投地。  1997年,超級電腦「更深的藍」戰勝了西洋棋(西洋棋新聞,西洋棋說吧)(西洋棋新聞,西洋棋說吧)棋王卡斯帕羅夫(卡斯帕羅夫新聞,卡斯帕羅夫說吧)(卡斯帕羅夫新聞,卡斯帕羅夫說吧)。
  • 人類輸給過哪些動物和機器?
    「平面藏寶圖」是9個出現在平面不同位置的數字,人類和黑猩猩需要在「藏寶圖」瞬間消失後再現「藏寶圖」中9個數字的正確方位。結果,大多數黑猩猩都做到了,而人類卻搞得一塌糊塗。對戰黑猩猩的「平面記憶」,人類又輸了一次。
  • 阿爾法狗火了,但別忘了深藍!20年前它已打敗人類象棋冠軍
    很多人在關注柯潔對戰AlphaGo時,或許都會聯想到20年前的Kasparov對戰「深藍(Deep Blue)」,當時的那場世紀之戰大概比現在更加轟動,因為正是「深藍」開創了正式比賽中機器戰勝人類象棋冠軍的先河。儘管很多人質疑「深藍」戰勝Kasparov並非全憑下棋謀略,而是摻入了一些作弊手段,但不可否認的是,經過費城慘敗後它確實進步飛快。
  • 計算機:挑戰李世石的為什麼不是IBM深藍
    事件:3月9日谷歌人工智慧AlphaGo與韓國棋手李世石的第一場比賽結束,AlphaGo獲得勝利,雙方在較量3個半小時後,李世石投子認輸。  評論:19年來計算機產業到底發生了什麼:1997年IBM深藍超級計算機以2勝1平3負戰勝了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西洋棋大師卡斯帕羅夫。
  • 馬雲:AI應該翻譯成為機器智能 人類把自己看得過高
    如果說去年人們還在爭論機器會不會取代人,就業怎麼辦;那麼現在最令人著急的是,怎樣才能讓機器儘快取代人類的很多工作,比如在病毒傳播的領域,要讓機器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人衝在最前面。例如,一位專家用肉眼看一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CT片子,需要15到20分鐘;通過基於阿里雲的新冠CT影像的智能算法,機器判斷是否是疑似病例只需要20秒,比專家肉眼效率高60倍。「我認為AI應該翻譯成為機器智能,翻譯成人工智慧是人類把自己看得過大、也過高。很多事情對人類來講很難,但對機器來說卻非常容易,動物有的是本能,機器有的是智能,而我們人類擁有的應該是智慧。」
  • 圍棋人機大戰首局落定 人腦真的敗給了電腦嗎?
    2015年10月,由谷歌公司開發的圍棋軟體AlphaGo與歐洲圍棋冠軍樊麾二段進行了五場秘密比賽,結果,歐洲冠軍被5比0橫掃。三個月後,著名的《自然》雜誌率先披露了這一賽事結果:「面對AlphaGo,人類最後的智力驕傲崩塌了?」  儘管人工智慧早在近20年前和10年前就分別戰勝了西洋棋和象棋的世界冠軍,但在圍棋界的高手看來,AlphaGo並沒有外行人想像中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