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技術是熟能生巧的提煉,心法是學驗俱豐的萃取,這一切都建立在中醫入門的基礎之上,門尚未入,遑論其它。
中醫學術,上自岐,下至近代,著作之多如汗牛充棟。今適逢盛世,養生保健之需求日益增多,催生了不少新流派,新學說,新治法。
初學者每感中醫學習,如入迷宮,不知究竟。有窮其精力研學某流派者,有耗重金冀圖掌握某療法者,不一而足。
現實中,學習中醫之心理,或多或少希望掌握某一技能或效方,可立 竿影,以切實用。
此本無可厚非,但現實往往卻潑了冷水,有時連一個普通感冒,一個鼻炎都無法順利解決,實在值得大家思考,問題之根源出在何處!
孩子發燒40°的時候,你知道發燒的原因和正確的處理方法嗎?
如果感冒了,你知道自己是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抑或夾溼感冒嗎?
每天一根蟲草,一隻海參,真的能夠為生命保駕護航嗎?
各種中醫技能班,提高課,單最基礎的中醫知識掌握了嗎?......
相信你學習了這課程以後,會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相信你學習了這次課程以後,會明白這才是學習中醫的入門捷徑。
中醫基礎學習之必要性
得其要者,一言而終,不得其要者,流散無窮。學習之道,貴由淺入 深,循序漸進。學問之道,貴在依止經典,窮究其源。
中醫基礎,本是入之必經之路,如今卻荒草叢生,人跡罕至。不少中 醫愛好者,中醫粉忙於學習某些技巧、技能,或者學習所謂的心法,孰 不知恰恰是南轅北轍之行為!
技術是熟能生巧的提煉,心法是學驗俱豐 的萃取,這一切都建立在中醫入的基礎之上,尚未入,遑論其它。
診斷與治療,實際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工程。除了大家熟知的理法 方藥,還涉及氣候、地理、體質、生活習慣、性格等。
我們不妨來看看《紅樓夢》裡一個與中醫相關的片段。有一回,講到晴雯患了小傷寒,於是請了胡醫生來看,診斷為小傷寒,大筆一揮辛溫解表藥,賈寶玉一看連聲說該死,這枳實麻黃如何禁得?
可見,那個時候的中醫是普及的,即便是賈寶玉,他都識得藥性,懂 一些基礎的中醫知識。
春生夏,秋收冬藏;時令節氣,耕種勞作;物性味,溫熱寒涼。 很多生活中的中醫基礎知識離開現代人越來越遠了;。
感冒了,就去藥店買「xx感冒衝劑」,也不分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
夏有三伏貼,冬來滋補膏。當今物質極度豐富時代,似乎還體虛,營養不足,盲目進補,從不思考自己體質與現狀是否適合?
網際網路時代,各種醫學養生信息獲取方便而快捷,人們本來應該過得 更健康,更壽。然而現狀卻是癌症高發,三高低齡化,各種「過勞死」、「猝死」新聞時不時就會諸新聞。
至於「喜傷心、怒傷肝,恐傷腎、悲傷肺,思傷脾」等七情誘發疾病的常識,因為種種原因,更易被忽視。
不節飲,不重調攝,恣意而為致舊疾復發,正所謂「病好治,命難改!」
深究一下,這些現象都跟缺乏中醫基礎知識有密切的關係。
中醫基礎學習之重要性
臨床大家的治學成才之道秘訣是什麼呢?中醫基礎。
《名老中醫之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一本中醫暢銷書,書中所 提及的中醫界老前輩多數都是從背誦「四小經典」開始,築牢基礎,再登堂入室。
國醫大師是中醫傑出的傳承人,他們從小背經典,學識藥,跟臨床,學業基礎非常紮實,口授心傳,積數十年之功力方得殊榮。
但這些醫大師之後呢?未來的中醫主力又在哪呢? 現在有些從業者《內經》《難經》沒看過,《傷寒》《金匱》沒讀過, 靠幾張祖傳秘方過日子,靠老師傳授的一點經驗過日子。
這樣的醫生當然也會治好一些病,但是從長遠來看,因為缺乏經典的素養,底蘊 不足,限制了醫術的進一步發展。
中醫的未來靠哪些人呢?一定是學養、經驗俱豐的臨床大家。
辨證施治,是中醫診療的核心。精準辨證離不開紮實的中醫基礎。
耳穴為例,耳穴治病需要辨證嗎?需要的。前兩天有一個案例,患者胃痛,她學習過耳穴,在耳朵上找胃、內分泌這些對應的穴位,結果沒用。問我有什麼辦法嗎?
我跟她講:「胃痛,辨一下寒熱,這點很重要。通過分析舌苔,舌質紅,舌苔膩,溼熱性胃痛,是熱證。基於這種情況,需要祛溼熱,建議她增加敷貼肝的反射區。
大約十五分鐘以後反饋:不痛了。所以耳穴治病,也是需要辨證的。只有辨證對了,才能「效如桴鼓」。
大家學針灸,以及學推拿等等,都需要辨證。辨證是無處不在的, 學好中醫基礎,才是選了一條最好的捷徑。一旦中醫基礎學紮實,再由此及它時,必會覺得左右逢源,如添翼。
中醫基礎講些什麼
中醫基礎,講經絡穴位,陰陽五行,藏象學說,辨證論治,病因病機......更要和大家探討中醫的疾病觀。
24小時中醫基礎課程,不是單純講概念,更側重講中醫概念的應用。結合實際案例來講解,希望學習者可以理解得更深刻,而且不枯燥。
為什麼說:醫生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
為什麼說:陰陽五行概念,是經典中醫與現代醫學的分水嶺?
為什麼說:藏象是黑匣子理論?
為什麼說:辨證是中醫的最尖端水平?
為什麼說:病機十九條是中醫入的必背條文?
相信你接觸了本門課程後,自然會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貴生樂死!
學好中醫基礎,還要了解這四個字。
何謂「貴生」?活著,就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身邊人,善待 我們這個世界,此謂「貴生」。
何謂「樂死」?在我們遭受疾病、坎坷的時候,積極面對,甚至在遭 受死亡威脅的時候,也能夠坦然面對。
有了這種從容不迫,澹然自得的心境,有了一定的中醫基礎知識,當 你面對健康問題的時候,自然不會再慌張,不會再抓狂,健康於你也就不再是困擾。
希望這個課不僅是學習中醫基礎知識的課程,還是一個啟發思路,激發思考的討論課。
註:本文根據韓彥明老師講課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