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料
反面人物,指的是那些與正面人物對立的人物,為了襯託出正面人物的形象,反面人物通常無惡不作。
過去,我們一提到反面角色,總是深惡痛絕,不少表演藝術家甚至因為演出反面角色過於深入人心,遭遇到群眾的「圍剿」。
《還珠格格》中,用針扎紫薇的容嬤嬤,令人毛骨悚然,是不少人的「童年陰影」。李明啟老師憑藉精湛的演技,將容嬤嬤的「壞」演得爐火純青。然而,她卻因為這個角色備受煎熬,走在路上被人罵,甚至被人吐口水。
不止容嬤嬤,其他不少反面角色也因為太招恨,演員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網絡暴力。不過,近些年,反面角色的形象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非黑即白,人物更加飽滿立體。
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因此,影視劇作品中出現了不少非常圈粉的反面人物,很多反面人物甚至蓋過主角光芒,被塑造得非常成功。
從這些帶給觀眾不同反應的反面人物,我們看到影視創作的變遷。在塑造角色方面,編劇們學習的創作方法論也在實戰中不斷被打破。
「臉譜化」的反面角色,善惡分明
在我們爸媽那個年代,影視劇的角色是臉譜化的,所謂「唱白臉」、「唱紅臉」,便是正面和反面角色的絕對涇渭分明。
當年許多抗戰劇,其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從一開始就設定得非常清晰,是敵是友有著明確的界線,並且劇情一定是正面角色走向勝利,反面角色走向滅亡。
比如《地道戰》,講述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故事。《地道戰》中的反面角色湯司令,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其扮演者劉江,也是著名的反派表演藝術家。
影片中,湯司令夜間偷襲高家莊,害死老忠叔,他還給高家莊的地道灌水放火,讓村民受盡苦難。而劉江老師在出演《地道戰》時,為了更好地塑造這一反面人物,還專門戴了牙套。形似神似再加上精湛的演技,湯司令成為熒幕經典反面角色之一。
老的影視劇往往如此,反面角色一出場就是壞人的樣子,形象比較對立,在劇情上也處處站在主角的對立面,起到加大劇情衝突的作用。《紅河激浪》的孫百歲、《白毛女》中的黃世仁、《六號門》中的朱把頭、《林海雪原》中的老道、《龍鬚溝》中的馮狗子等,老一代藝術家們給我們貢獻了不少深入人心的反面角色。
這些影視劇中,反面角色的結局從一開始就被設定好,他們必然走向失敗和滅亡。在過去拍攝技術不那麼發達的情況下,很多情況都依靠演員的演技。《地道戰》中,湯司令最後一槍又一槍地中彈,渾身慘烈地抽搐,面容恐懼扭曲,青筋暴突,手指僵硬地伸直,瞪大雙眼射出恐怖的目光,堅持幾秒後,全身逐漸失去力氣,直挺挺地向前栽了下去。
整個過程大快人心,但如今看來,每個鏡頭都絲絲入扣,十分考驗演員的功力。
反面角色形象更飽滿,
「改邪歸正」突顯主角光彩
隨著影視劇更加多元化地發展,反面角色的形象逐漸飽滿和豐富起來,他們不再是一成不變,他們也會成長和變化。
比如容嬤嬤,處處與小燕子和紫薇作對,心狠手辣、無惡不作。但到最後,她終於被感化,跟主角們道歉和解。
反面角色改邪歸正,更加襯託出正面角色的「偉光正」。容嬤嬤的道歉,小燕子和紫薇不計前嫌,讓兩位主角的單純和善良更加突顯。
還有《都挺好》中的蘇明成,啃老族又打女人,從小到大欺負妹妹,包括作天作地的蘇大強,懦弱又自私。然而到最後,這兩大反面角色都「洗白」了,蘇明成終於對蘇明玉說出「對不起」,蘇大強患上老年痴呆,「找習題冊」的情節看哭了無數觀眾。雖然不少網友對這種「洗白」還是有些意難平,對於受到傷害最大的蘇明玉的原諒不認同,但戲總歸要落幕,無論是正面角色還是反面角色,找到出口與過去一切握手言和,這大概也是影視劇最好的走向之一。
所以,很多觀眾只認可《還珠格格1》和《還珠格格2》,包括後面的《還珠格格3》和《新還珠格格》,他們並不承認。尤其是《還珠3》,作為1和2的續集,講述了兩對主角婚後的生活。吃齋念佛的皇后和容嬤嬤性情大變,主角們一個個人設崩塌,讓觀眾越看越生氣。
當反面角色不再跟正面角色作對,主角們反倒自己作出了一出鬧劇,這便是《還珠格格3》狗尾續貂的原因。因此,在影視劇創作中,當反面角色跟正面角色和解後,不妨故事就此停住,後續留給觀眾更多開放性思考,反倒是最好的結局。
讓人恨不起來的反面角色,
是人性更深層次的剖析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當下的影視劇市場,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沒有絕對的正義,也沒有絕對的惡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
比如最近正在熱映的《少年的你》,大獲好評的除了周冬雨和易烊千璽,片中的施暴者魏萊,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魏萊的形象跟一般反面角色不太一樣,她清純美麗,學習成績優異,家庭條件優渥。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人畜無害的女生,卻成為施暴團體的boss。但看過影片,魏萊這一角色卻讓人恨不起來。
原因一方面是演員的顏值和演技,另一方面,魏萊也是可憐的,當周冬雨飾演的陳念被魏萊施暴後,被路人吆喝要報警,那一刻,魏萊一下子就怕了,她追上陳念求她原諒:「我不能再去復讀了,因為復讀,我爸已經一年都沒和我說話了。」
所以,這個反面角色並不是臉譜化的,她像一個天使和惡魔的綜合體,一面是老師和家長眼裡的好學生,一面又是校園霸凌者,一方面在施暴小團體裡發號施令,一方面內心又十分脆弱不堪一擊。
人性是複雜的,行善作惡都事出有因,魏萊這一反面角色看似矛盾複雜,但實際上合情合理,魏萊的反差,其實也存在在每個人身上。
這也是影視劇發展至今,反面角色帶來的新的變化,他們不再是讓人恨得牙痒痒的壞人,觀眾通過這些反面角色,反而窺探到人性中不為外界所知的那部分,甚至在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好人和壞人不是絕對的,每個人都是矛盾綜合體。
或者可以說,每個人內心都有罪惡存在,在特定環境下,罪惡便會爆發。好人真的是好人嗎?只是他們的「壞」沒被激發吧!
這也是這些年不少經典反面角色帶給觀眾的新的思考,讓人恨不起來甚至越看越愛的反面角色,其實是影視劇創作者對生活和人性更加深入的剖析,因此不論是正面角色還是反面角色,都越來越接地氣,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立體。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總編 | 韓英楠
編輯 | 青禾
校對 | 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