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說,這次恆星爆炸將非常明亮,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白天都可以看到。
參宿四比以前認為的要小。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天文學家給出了它爆炸時間的新數據,根據他們的說法,紅色超巨星宿四比之前認為的要小,離地球也更近。
雖然參宿四通常是天空中最亮的恆星之一,但它似乎在2019年底變暗——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意味著它即將爆炸。
新的研究表明,這種變暗現象實際上是由於一團塵埃雲遮蔽了這顆恆星與地球的距離,以及這顆恆星的自然脈動,但同時也給出了它成為超新星的時間框架。
參宿四在2019年突然變暗。
參宿四是肉眼可見的最大恆星之一,通常是夜空中第十位最亮的恆星,位於獵戶座的左上方。
它之所以被稱為紅色超巨星,是因為這顆恆星正接近生命的終點,在燃燒核心的元素時膨脹起來,不久——以天文的時間來算——就會爆炸成超新星。
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們說,這顆超新星不會傷害地球上的任何人,但即使在白天,它也會像半個滿月一樣亮一年左右。
但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他們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的新論文中指出,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發生。
利用複雜的模型來了解驅動參宿四脈動的物理原理,研究人員有效地證實了恆星內部的聲波是導致它脈動的原因。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梅雷迪思·喬伊斯博士說,目前這顆恆星的核心仍在燃燒氦,「這意味著它還遠沒有爆炸的危險」。
她補充說:「我們可能會在爆炸發生前的10萬年觀察到這一點。」
紅色超巨星:藝術家對參宿四的印象。
它的表面被巨大的恆星黑子所覆蓋,這降低了它的亮度。
在它們的脈動中,這些恆星有規律地向周圍釋放氣體,這些氣體凝結成塵埃。
如果這顆紅色超巨星飛上新星,它在地球上即使白天也能看到
她的合著者、來自布達佩斯Konkoly天文臺的Laszlo Molnar博士解釋了這項研究是如何揭示參宿四的大小以及它與地球的距離的。
參宿四的實際體積一直是個謎——早期的研究表明它可能比木星的軌道還要大。
Molnar博士說:「我們的結果表明參宿四的半徑大了太陽半徑的不少,半徑是太陽半徑的750倍。」
「一旦我們知道了恆星的物理尺寸,我們就能夠確定它與地球的距離。
我們的結果顯示,它距離我們只有530光年,比之前認為的要近25%。」
儘管距離如此之近,最終形成的超新星仍然不會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
「當超新星爆炸時,這仍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這顆超新星是我們最近的候選者。
這給了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去研究像這樣的恆星在爆炸前發生了什麼。」喬伊斯博士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