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冰心說的好:一個美好的家庭,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
深以為然,美好家庭的生活前提是溫暖和睦的。
正如老話所言:家和萬事興。
家庭和睦有愛,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家庭的和睦有愛,是一家人齊心維護的結果,若是能做到了以下三點,家庭不愁不會興旺發達!
01、認同的話語,留給孩子
在謾罵斥責中長大的孩子,不是性情偏激,就是自卑孤僻。
在肯定欣賞中長大的孩子,待人性情謙卑有禮貌,自信不張揚,努力樂觀面對生活給予的一切。
深以為然,不同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導出來的孩子,最終定形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一個孩子性格形成跟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若是父母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只會貶低,打擊,責怪孩子。
那麼孩子就會在潛意識中給自己定性,他就是不行,遇事只會畏畏縮縮,最終只會一事無成。
因為父母的言行一直在無形中瓦解他的信心,剝奪他的成就感。
家庭於此類孩子而言,不再是有愛的成長基地,而是夢想的剝奪機。
家庭的教育方式,對一個孩子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不能總是打擊與苛責,要多一些肯定的話語,學會欣賞孩子的長處。如此下去,孩子才能更加自信,才能體會到被愛與學會如何去愛人。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一生的必修課,不僅做好孩子生活中的導師,也要做好孩子心靈上的引導者!
02、體諒的話語,留給伴侶
朋友會漸行漸遠,父母會老去,唯有伴侶,才是相伴到老的人。
兩個人在一起,體諒與理解必不可少。
生活沒有那麼多風花雪月,更多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不管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多一份體諒與理解給相濡以沫的愛人。
夫妻之間,最忌翻舊帳,喋喋不休地爭吵。
生活沒有那麼多對與錯,沒必要非要爭個輸贏,爭贏了,感情淡了,也是得不償失啊。
有格局有智慧的人會懂得包容,懂得體諒,懂得控制情緒,不會一點就著,把最壞的情緒給最親近的人!
餘生不長,記得對不離不棄的愛人,多一些體貼與關愛,多一份包容與理解,即使再無堅不摧的人,也會有脆弱無助的時刻,記得多些陪伴與鼓勵。
03、耐心的話語,留給父母
歲月匆匆不饒人,人生一晃而過,轉眼已是暮年,父母親腳步也慢慢蹣跚,兩鬢蒼蒼十指黑,日子過一天少一天。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記得對父母多點陪伴,多點問候,少一份針鋒相對。
父母或許愛的方式不是我們想要的,但別忘了,父母的初心是好的,你是他們唯一的牽掛。
父母對你嚴厲,是希望變得更優秀;父母對你嘮叨,是因為惦念你。父母雖笨拙,但對你的愛沒有少半分。
我們長大成年,父母慢慢老去,腿腳不利索了,話語不清晰了,變得嘮叨了,請不要埋怨父母,理應對他們多點耐心,多點理解與關懷!
父母恩,大於天,不要甩臉色給父母看,歲月蹉跎,物是人非,人走茶涼,父母會變得不如從前那般靈敏,記得不要對年邁的父母表現出嫌棄的一面,甚至是不耐煩的態度!
世事變化無常,明天與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趁父母健在,多在身邊陪伴不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家,是我們溫暖的避風港、是我們一輩子的牽掛、是我們一生的眷戀。
希望我們都能謹記在心:家是溫暖的地方,家人是你最值得好好珍惜的人,不是你惡語相向的對象,更不是你的出氣筒。
互為印證。穆和隱居冷水井的原因、經過以及他最後的去向,我們現在無從稽考,但以上述記載為主幹的傳說,卻仍然在潞水民間流傳,它的基本情節與上述記載一致。據考證,穆和隱居教學不僅是潞水地區的私人辦學之始,也是至今為止見諸文字記載的茶陵私人辦學之始。在民間傳說中,穆和隱居冷水井的故事還有一個留證的實物,即潞溪上一座叫裡仁橋的小石拱橋,傳說這座橋是他在隱居期間修造的。這座橋在下大壠境內,至今保存完好。這裡曾經是一條交通要道,經冷水井過攸縣,可以北上長沙等地。在民間傳說中,過往官員途經潞水,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說的是風水寶地,不可幹犯褻瀆。實際上,這應該是文官武將過裡仁橋時對穆和表示崇敬和懷念的一種自覺行為。
2009年下半年,我去冷水井一帶與老人閒聊。有人告訴我,穆和隱居的具體地點很可能是銅鑼坪。這是一個因地形酷似銅鑼而命名的山村。直到民國年間,這裡還能看到青磚鋪就的土坪、下馬石、馬廄等遺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在這裡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舊的青磚。曾經是銅鑼坪的居民則言之鑿鑿的說,穆和在這裡某一個十分隱秘的地方埋了的護莊寶物,銅鑼坪遭難時寶物就會示警顯靈。如此這樣,不一而盡。看來,穆和可能真的隱居在這裡了。凡是感到命不好,婚姻不好,生活不好的人,請你讀完此文。你一定會流淚感動,從而精進學佛。我媽出生1955年,經歷了國家三年困難時期,沒有餓死。由於外婆重男輕女吃了很多苦,但她的人生的真正苦難是從我出生開始。出生時由於燈光原因我始 終只睜一隻眼睛,爸爸以為我是瞎子,又見是女兒,非常生氣,把我們母女丟在醫院不管。當時沒有電話,我媽娘家人不知道她生產了。於是她一個在病床上餓了幾天,同病房的人看不下去了,可憐我們母女,於是就把食物給媽媽吃。過了30年,當年給媽媽布施食物的老阿姨說起這事,淚如雨下,她說她活了一輩子,沒有見過這麼心腸毒惡的男人。爸爸他是個怎麼樣的人呢?當年是經人介紹的,不是很清楚人品。媽媽嫁過來才知道,他是當地遊手好閒,品行惡劣的人——狂賭。家裡的任何東西他都變賣去賭,最終大年三十他把米賣了,我們餓著過年……修房子上梁時爸爸把修房的錢賭了,於是我們的房子沒有房頂。他如同一個吸毒的人,拼命地四處騙錢,又打罵媽媽逼她拿錢出來給他享受。我記得他手裡有一把糖果,並沒有給我,而是給了另一個小男孩。他認為女娃,只有給你一口飯吃,沒有餓死你就行了,你有什麼資格吃糖。我就是那個吃不到他糖果的人。我們種田養雞,我很小在田裡勞動。小小年紀和母親開始養活父親,供他的賭資。我們常一年吃不到一次肉,所有的錢被爸爸拿去。我們無衣服鞋子,大冬天我和媽媽冷啊。鄰居看我們太可憐了就經常施捨衣物給我們。有個鄰居就嘲笑媽媽說她穿得比討飯的還爛,面對別人的嘲笑,媽媽一句話也不發,只是默默幹活。聽鄰居嘲笑我媽,爸爸還幫著鄰居說:「她這個死婆娘穿著這麼差,影響市容。」他不想想自己的妻女穿著破爛,無非是因為捨不得買衣 服,錢你輸光了。那時候爸爸一出去賭就是幾天幾夜,回來就喝酒,經常打罵媽媽。他每天泡在茶館裡,有時候帶領一些壞人去市裡吃喝嫖賭。只要我媽吭聲,他就說要殺人,最後拿刀出來,要殺死媽媽。我當時很小,拿著一個木棍去幫媽媽。那一次我們一家三口對打對殺。幸好鄰居拉住,不然就會家破人亡。媽媽不跟惡人離婚的原因很簡單——「嫁雞隨雞」的思想,另外只認自己命苦,怕她再婚後爸對我更不好,二是怕娘家父母知道擔心,她就只能硬守著不讓家破裂。由於爸爸太壞,同學都知道我爸的事,經常嘲笑我,我受了很多欺負。有一天奶奶的佛友秋婆婆,一個修得有感應的老修行,她可以看人因果。給我媽講了她這一生為何苦難。說她前七世都是修行人,最後一世收養一個孤兒,又騙了一個女子的錢財,害得這人自殺。此生她要還前世業債,而前世自殺之人就是我爸。這一世我爸要百般折磨我們母女。當時我媽不信佛,所以也不信因果。就這樣苦難過了十多年,我爸因為賭博和人吵架,被人打成了眼睛殘疾的人。成了殘疾後他怕鄰居笑話他,於是把家裡的房 子賣了。換成錢,遠走他鄉。於是在我19歲時無家可歸了。爸爸賣了房子後天天賭,錢快要輸完了。一個親戚看我們母女太可憐了,給爸媽介紹了工作。讓媽媽有 一口飯吃,我的學業得已完成。這個對我們有大恩的人,我爸後來騙她5000元,想賴債不還。我後來還了,如此大恩豈是錢可回報的。沒有了房子,媽媽感嘆人生太苦了,她的淚年輕時就流幹了。有一天她走在路上,一個算命的人拉住她說不要一分錢,給她看一次因果。當時我媽不相信算命的,想著不要錢就聽了一下。高人說:「大姐,你這一生命太苦,菩薩會流淚啊。你嫁的這個人,吃喝嫖賭,打罵你。現在房子也讓他變賣。你活到了五十多歲,連家也沒有。你不要難過, 過幾年你還是會有房子的。你前世是欠了他的錢財,害她自殺,她自殺前對你有嗔恨心,所以見你就打罵你。你不要恨你老公了,這是報應。但他這一世壞事幹得太 多,本來要活七十多歲,但活不到了。你要多行善事,會提前還完業債。你的善報也將成熟,前世你收養孤兒,這個孤兒投身為你今世的女兒。她將學佛,帶你一同 入佛門,你的後福無量。」媽媽這時突然想起十幾年前秋婆婆所說的因果,和高人說的一模一樣。這不是巧合了,她感悟人生的無常,明白了因果。她這次聽到了佛法兩個字,很親切。但 還是機緣沒有成熟,並沒有學佛修行。從此她不嘆惜命運,天天辛苦勞動。沒有事就出去轉轉行善。從那時起她心態變了,無論生活有多苦,她仍然每天開開心心, 爸爸打她,她不還手;爸爸罵她,她不還口,每天臉上有笑容。她堅持行善幾年後,在我26歲那年,我遇到了佛法。也勸媽媽多念佛號。那年媽媽也正式學佛。也是那年我們有了房子,賣主以極低價出手,兩層連鋪面共160平方,才13.5萬。結果三年後,房子增值到近30萬。當時我們首付了幾萬就買到了。有了房子,媽媽做小生意養活爸爸。他的本性太壞了,不孝順奶奶,都是媽媽照顧。經常辱罵奶奶,後來奶奶死後,他第一件事就是搜查屍體上有沒有值錢的東 西。爸爸把屍體上的錢收走了,拿去賭了。最後他把奶奶的佛經燒光了,還謗佛謗僧。僅燒了佛經不到一月,就查出癌症。查出病後,更加瘋狂地吃肉,還叫我們借錢給他治病,但還是濫賭。有一次媽媽勸了他幾句,爸爸用鋼筋打罵我媽媽,我媽不生嗔恨,不還手,讓他打。我媽只是哭著說這是你最後一次打我了,最後也是鄰居出手救了我媽媽。看到當時情況的鄰居,都罵我爸:「你這個人太狠心了,你老婆勸你幾句,你就要用鋼筋打死她。她不是打不過你,她是讓著你。」那次媽媽的傷,到現在都成死痂了。但媽媽給我說,那次爸爸打她,她竟然不痛。爸爸的病加重,用了七萬多,快不行了。媽媽叫我辭工回來守著爸爸最後一 程,那時我們母女每天精心照顧他,他還是罵人,只是沒有力打人了。我看到媽媽經常在佛像前祈求菩薩保佑爸爸,願他病好。可病好了,無非是打罵她,我問她這樣做值得嗎。她不回答,還是這樣求菩薩,多年不流淚的母親又開始哭了。不久爸爸走了,是無痛走的。他一生做了很多壞事,五逆重罪,在臨終時,他還是念了佛號,看到了親人的離世,媽媽在57歲時看破了人生的無常,生起了出離心。這些年我媽做了太多好事,我舉幾個:她只有小學文化,只識少部分字,但自學中醫,看完了幾本藥書,以自己所學救了幾條人命。其中有個胃出血暈倒的,是我媽急救,這個阿姨經常說我媽是她的救命恩人;鄰居的小孫子在路邊玩,車開來時,她不顧生命危險救人,後來鄰居感恩,常給媽媽送蔬菜,媽媽又把菜布施給別人;廣發醫藥,她經常在自己的店鋪裡放感冒藥方便路人,又放中藥。凡有得癌症人,她布施中草藥。給人藥方,治好了很多人的病,分文不收;她自己做小生意的 錢。一部分用於放生,經常布施窮苦人。經常給敬老院的老人送吃的和衣服;看見乞丐,她會馬上買兩個餅、一瓶礦泉水,又拿衣服布施;每天都堅持念佛號幾千 遍。她說她壽命不多了,要抓緊時間修行。我給她講佛經她一聽就生信。今年她說,萬一有一天她死了,叫我不要難過,要把她所結下的錢全部放生,並她的骨灰和著麵粉放入河裡,布施水族眾生。如今媽媽還是每天做她的小生意,賣一件東西,只有幾毛錢的利潤,她也做得開心。因為這個錢可以用來放生,她很歡喜。如果你還報怨人生,報怨你的老公老婆不好,報怨生活,請多看下我媽媽的修行故事。這是真實的事,我無半句假話。她55歲才遇佛法,57歲生出離心,僅僅三年修行。這就是我媽媽,一個平凡的人。她值遇佛法很不容易,等到了55歲才遇佛法,所以她很珍惜,你們呢? 早幾年一次到昆明黃土坡那邊一位朋友家吃飯時,看到他鄰居家有一個三歲左右的大頭兒子,就是醫學上講的腦積水,頭大得簡直離譜。 後來了解到,周邊的人都說孩子的父母做了昧心事,才生了這麼個兒子。孩子的父親是貴州山區的人,兄弟倆一起到昆明來打工。後來弟弟因工傷事故死亡,由哥哥全權代表處理後事。總共得了近二十萬的賠償金,哥哥拿了4000元回家交給弟媳婦,不知怎麼矇混過去的。那地方很偏遠,聽說那時電都沒通,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麼樣。可憐的弟媳婦得了這點錢,還對哥哥感恩戴德,帶著兩個孩子,孤兒寡母,艱難度日。哥哥在昆明住地周邊的人都知道這件事,都說他是賣兄弟得的錢。 哥哥拿著這些錢,日子就過好了。那時房價還沒漲,他在世博園那邊買了一套房子。不久生了這個孩子,剛開始好好的,後來越來越不對勁,頭越長越離譜,而且特別愛生病。這夫妻倆對這個孩子又分外地寵愛,一生病就往工人醫院跑,一去就花幾百數千元。你說這孩子是不是來討債的? 也許有人不明白,父母造孽,孩子何辜?實際上,父母與子女是相互感召的,積德行善感召福德之兒,多行不義感召種種不如意的子女。父母造下自己的惡業,孩子有孩子自己前世帶來的業障。一個擔著賣,一個尋著買,能不湊到一家子去嗎? 每次回老家時,看到身邊頻頻演繹的現世因果,也算是這個沉淪時代的一個縮影吧。眼看著許多人自造孽自受報,一批批沉淪下去,經常上演著活生生的悲劇,我總是觸目傷懷,總有種無力回天的傷感。 關於父母與子女的相互感召,還想起早幾年帖子裡的事。有一個曾經信佛的人反覆糾纏,不斷發帖詆毀佛教,後來終於講到他不再信佛的原因。他們信佛不久,信得很投入。妻子懷孕時,夫妻倆去拜觀世音菩薩,求子女的福報,哪知道妻子剛回來就流產了,不久又重新懷上。他們為流產的事深受打擊,從此失去了對佛教的信心。 我問他:「你先客觀地反省一下自己以前的行為,該有什麼樣的業報?你怎麼知道你妻子懷的不是業障深重的子女?如果是這樣,流產對你們而言,是福還是禍?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你們佛前一拜,惡業減輕,福報增長,本來要給你們帶來噩夢般災難的子女轉而另投他處了?重新懷上的這個,你怎麼知道不是換了一個有福報的子女?」一言既出,他再不說話了。我不知道他以前做過什麼,但從他的一聲不吭,我想是點中他的要害了。否則以他的好勝好辯,不可能不起爭執的。 爺爺在我父親16歲那年就去世了,大概七幾年吧。骨灰一直寄存在火葬廠,九十年代初期才移到公墓,有了墓碑。話說那年高中住校,4月3日晚做了個夢,夢到我爺爺穿著黑色中山裝站得筆直,對我說他臉上有道縫,不好看,讓我和家人說說,給弄好~我媽說「你連你爺都沒見過,怎麼能夢到呢,可能清明到了缺錢吧」。誰也沒在意這事。4月5日清明節早,我們全家去掃墓,當看到爺爺墓碑上的照片就都愣了……照片是瓷片鑲到墓碑上的。照片有一道裂縫,從臉到胸,與夢中爺爺比劃的位置一樣……奶奶說爺爺活著的時候是有名的美男子,總是乾乾淨淨的容不得任何瑕疵。他不到40歲就去世了,火化時穿的就是一身新的黑的中山裝」。後來家裡給爺爺燒了些紙,說不要給我託夢,會嚇壞小孩子的。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這句話中的「阿彌陀」就是「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就像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教主一樣。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持名念佛方法非常普及,當前中國漢地很多佛寺牆壁上,都題寫「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很多人聽僧人或居士念佛號,可能會對「南無」兩字較有興趣,分明寫著「南無」,為何要念「那摩」?細心一點的人,可能還會發現一個秘密:為什麼「阿彌陀佛」的「阿」字,不同人念法也不同?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乃至影視劇中也很明顯),有些念「阿(ā)」,有些念「喔(wō)」,有些念「婀(ē)」,那麼哪種念法準確,哪些念法不妥,可有什麼講究?我們一千多年來所流傳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到了近代幾百年來大多都是採用「持名念佛」的途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持名念佛。「阿彌陀佛」是佛的名號,「南無」是皈依的意思,「南無」兩個字要念成námó(那摩)。
有家在,我們才過的安心,活的踏實,有家人,我們才有幸福可言!
-End-
給本文點亮「在看」
隨喜讚嘆,喜歡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