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錢瑜 李濛)3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國家市監局」)官網獲悉,國家市監局組織開展2019年第二批網售產品質量國家監督專項抽查,共檢驗894批次產品,發現153批次產品不合格,不合格發現率17.1%,其中包括南極電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極電商」)生產的旅行箱包。
公告顯示,南極電商生產的貨號為C487811011的旅行箱包出現在2019年第二批網售產品質量國家監督專項抽查不合格產品及企業名單之中。該產品受檢企業為卡帝樂鱷魚宏豐專賣店,標稱生產企業為南極電商,產品商標為cartelo/卡帝樂鱷魚,檢測不合格的項目為振蕩衝擊性能。
這已經不是南極電商第一次被檢出產品質量不合格。2015年,濟南市工商局對全市流通產品的抽查中,南極電商旗下南極人品牌服裝被發現不合格;同年,北京市工商局抽檢南極人品牌冬被不合格;2017年,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抽檢衝鋒衣,南極人品牌產品不合格;2018年,江蘇省質監局再次對南極人品牌服裝抽檢,依然不合格。2019年,上海市監局對48個批次旅遊鞋、休閒鞋、布鞋等老年健步鞋進行了市場檢查和質量抽檢,南極人品牌男鞋再次抽檢不合格。
公開報導顯示,2018年內,南極人品牌已經上了14次國家質監部門及地方消費者協會的不合格產品黑名單,從蠶絲被、內衣、棉服、童裝、衝鋒衣到電推剪、捲髮器、按摩棒,均有產品被列入質檢黑榜。
經濟學家宋清輝稱,產品頻繁出現質檢不合格與南極電商「賣吊牌」的品牌授權業務模式有關,即南極電商只售賣商標授權,卻沒有對廠家的商品質量進行行之有效的嚴格把控。
紡織服裝管理專家、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表示:「目前國內的賣吊牌或品類授權的門檻很低,在品質上經常出現諸如面料偷工減料、工藝減少、棉紡含量不足等問題。現在很多企業只注重品牌管控,而忽略了品質管控、售後管控、工藝管控,品牌授權效益越是放大,品質就越是失控。」
財報顯示,南極電商早已關閉了生產線,所有的生產和銷售都由供應商、經銷商負責。事實上,南極電商也曾擁有過自己的工廠和渠道,自產自銷。2008年,南極電商開始轉型,關閉自營工廠,將品牌授權給合作工廠生產,同時,籤約合作經銷商,授權其銷售南極人品牌產品。轉型後,「南極電商」開啟了「賣吊牌」的模式。如今的「南極人」已不再是一個內衣以及服裝品牌,經過對外的品牌授權,南極電商的目標是打造「全品類消費品王國」。
然而,廣泛的授權給南極電商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品質無法保障」成為消費者對南極電商的普遍印象。黑貓投訴平臺顯示,銷售假貨、產品劣質也成為消費者投訴較多的內容。
「南極電商在品牌授權方面做到了極致,一個傳統的內衣品牌能夠利用在線電商的平臺成功轉型全品類授權品牌群體,涵蓋方方面面。但品牌授權廣泛導致無法全面把握品質,在授權品類和在線經營過程,難免有魚目混珠之嫌疑。」程偉雄表示。
「這是企業對品牌的自我壓榨,會導致品牌價值大幅下降。另外,這也會擾亂市場的品牌建設、體系建設、渠道建設,尤其會固化線上產品品質較差的印象,導致消費者信任度下降。目前想要解決這種情況,還需要政府以及行業加強監管。」程偉雄進一步表示。
對於如何維護品牌力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對南極電商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採訪,但截至發稿未得到回覆。
宋清輝認為,南極電商要想扭轉品牌形象並非易事,可能需要拿出「脫胎換骨」的勇氣,重塑品牌價值。
據悉,南極電商旗下涵蓋南極人、卡帝樂鱷魚、精典泰迪、PONY系列等品牌,經營類目包括內衣、家紡、男裝、女裝、鞋品、母嬰、童裝、服飾配件、箱包、戶外、居家日用、個人護理等眾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