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要在經歷與沉澱中成長,女人更是如此想要平靜地度過人生中的難關,那麼必須擁有豐盛的內在和強大的內心。才能抵禦外界的風寒,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境遇,寬容地對待一些看似不合理及不公平事,才能活出平靜的生活方式。
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那麼自己首先要付出尊重。用謙虛、和善的態度待人接物,讓對方覺得贏得了尊重,那麼反過來,他也會用尊重的態度對待你。客客氣氣地對長輩、老人、老師、領導說話,差不多誰都能做到。但是,如果對於不得志,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或者從某個位置上隱退,不再掌權的人也能以禮相待,才是真正具有優雅品格的人。內心謙遜平和的人,就會把尊重他人看做理所當然。而那些總是把人分作三六九等,只對能給自己帶來利益,或者位高權重的人客客氣氣的人,一旦時過境遷,就會露出馬腳。
謙虛謹慎,有禮貌,並不會降低自己的身價。只有淺薄的人才會覺得別人對他的尊重是因為不如自己。面對這樣沒有優雅品格的人,只要一笑而過就好了,用不著因為覺得自己付出的尊重沒有得到回報,而感到氣惱。真正的優雅、尊貴的人,終究會遇到與自己價值觀相符人的好感和深刻的印象。說起來,時時尊重他人,周到的以禮相待,雖然不能起直接作用,但是能夠帶來有質量的人際圈,對於自己的職場和人際關係都有很大的隱性幫助。
著名作家畢淑敏女士有一本散文集叫做《我很重要》。這本書的名字,看上去非常符合當今張揚個性,要大聲說出「我在這裡哦」的風氣。但是,收錄在書裡的文章,宗旨是在傳達一種「只要我們在時刻努力著,為光明在奮鬥著,我們就是在無比重要地生活著」的信念。所謂我很重要,是因為我在努力著完成應該完成的,默默完成了手頭的事情,使之有一個滿意的結局,別人會覺得這個人就是不可缺少的存在。能做到這些,首先就主要告誡自己:我不重要。
愛是恆久忍耐,我想能做到這份愛的人,才能活出不以自我為中心,不以為義的生命。只顧著自己的感受,覺得沒人比自己重要的人,絕對會引起他人的反感。特別是那些自認優秀,自認「他們沒有我不行」的人,更容易頤指氣使。完全不顧及對方的實際狀況和感受,毫不客氣地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就算是合理的,可能會使結果變好的要求,提出的方式不同,收到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別。生活如此,職場亦是如此。
不公平的待遇,心平氣和地講出來,被提出要求的那個人,也會心平氣和地想辦法解決。如果對地位不如自己的那個人理直氣壯地提要求,發火,即使對方鑑於雙方地位的差距而強忍住怒火,但這個自認為「我很重要」的「大牌」的所作所為,也會很快流傳出去,進而失去旁人的耐心和尊重。
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被賦予了無可替代的人權。但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信奉「弱肉強食」,認為強者可以對弱者肆意妄為,真是令人遺憾。太把自己當回事,就容易挑三揀四、忘乎所以、剛愎自用,並且在與人相處時會吹毛求疵。這樣的人,即便本領再高強,也難以受人尊敬、被人重用。
忍耐一時,也總有爆發的一天。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建立在對等的基礎上。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上,想著「我要怎麼做才能配得上這樣的尊重」,而不是「為什麼我沒有這個」「為什麼那個沒按我的想法做」。這樣的人,才是具有貴族風範的紳士和淑女。
當然,不能因為一直告誡自己「我不重要」,就時時刻刻壓抑自己,連正當的權利都放棄掉了。如果自己的勞動成果被搶奪,或者被肆意踐踏,則一定要給予回擊。要義正嚴詞地表達「我不想給大家添麻煩,那麼請你也適可而止」。像這種一旦覺得自己有重要價值,就眼睛長在了頭頂的人,通常都是在還不得志的時候,被人無禮對待過的人。
所謂有沒有教養,就是自己承受過的痛苦,是等待著機會讓別人也承受一次,還是避免讓他人再遭受這樣的對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普遍的準則與自己的行為對照,擁有自我控制的力量,是教養的標準。面對不公平還能忍耐著一如既往地對待他人與付出才是愛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