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其他的高迪建築用天馬行空來形容,那麼聖家堂只能用偉大來形容。在我看來,它根本不是一座通常意義上的宗教建築,而是被物化了的人類精神世界。
高迪在聖家堂辛勤工作了43年,最後的日子更是把家搬進了聖家堂。
面朝東方的誕生面是高迪唯一親眼看到建成的立面,他深知自己無法看到聖家堂建成,於是留下這一面作為模板,供後世參詳。
聖家堂
聖家堂
--清晨,陽光會逐一拂過誕生面這些栩栩如生的雕像。就像吳哥窟的「微笑」,蔣勳說,他最喜歡的就是在中間打坐,看陽光把他們一面一面點亮。可能高迪希望再講一遍、再講一遍、每天講一遍《聖經》的故事,以此感化和警醒世人。
聖家堂
--立面分為三個門廊,各自代表一個神學三德(有信、有望、有愛)。有愛門廊上雕有生命之樹。該立面上的四座高塔分別對應一個門徒(馬提亞、巴拿巴、猶達和西門)。三條門廊被兩根立柱分開,立柱下分別有一隻海龜、一隻陸龜,各自象徵海洋和陸地,同時有因為各自的始終不變就又成了時間的象徵。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位於立面兩側的變色龍,象徵著變化。
聖家堂
--誕生面雕刻得精細和喜樂。高迪把身邊現實的、實實在在的人作為模特,刻畫了上去,所以生機勃勃。
聖家堂
--東方智者期待耶穌誕生。
聖家堂
聖家堂
聖家堂
--誕生立面爬滿了鮮花、綠植,象徵著希望和新生。
聖家堂
--受難立面全景。
聖家堂
--和誕生面截然不同的雕塑風格。
聖家堂
--方正、粗獷是受難面的特色。
聖家堂
--面朝西方的受難面雕刻得冰冷、悲愴、荒涼,表現了耶穌受難的黑暗。
聖家堂
--士兵的頭盔是米拉之家的煙囪造型,這是雕塑師在向偉大的高迪致敬。
聖家堂
聖家堂
--金色燙金字是提示人們,這座建築是獻給耶穌的作品。
聖家堂
--進殿右側的玫瑰連廊,獻給聖母瑪利亞。
聖家堂
--不同於其他教堂,高迪把所有雕像安排到了外面。中殿留出了足夠大的空間和光線,供人欣賞、冥想、反思、彌撒、歌頌,是屬於人和神共處的殿堂,充分體現了博愛的主旨。
聖家堂
聖家堂
--高迪曾說色彩是生命的動人之處。你們看,陽光透過彩色玻璃,如夢如幻,指引人們走過山川河流、越過白晝黑夜,透過星辰大海,穿過世界盡頭,直抵內心深處。
聖家堂
--誕生面主色調是藍色、綠色,和外立面雕塑一樣,象徵希望。
聖家堂
聖家堂
--我們並不信教,但仍然心生敬畏和崇敬。二樓留有大量的空間給人們,是希望大家能在此安靜審視、內觀、反思。
聖家堂
--受難面主色調紅色、橘色,表現受難的鮮血,象徵受難後的榮耀,體現著熱烈和奉獻。
聖家堂
--面朝南方的榮耀面還尚未完工,建成後會作為大門入口,因為這個方向對著大海,象徵著兼容並包、開放接納。
聖家堂
聖家堂
--內部的立柱是高迪獨特的設計作品。除了分叉以進一步支撐重量,它們千變萬化的表面紋理是多種幾何圖形拼合的結果。抬頭向上的時候,仿佛走近灰白的森林,陽光正透過樹冠灑下來,告訴你,要敬畏,敬畏大自然,擁抱大自然。
古埃爾公園
也叫奎爾公園,也是高迪代表作之一。我們去的時候公園的一部分在維修,加上本身不大、開放的樓房只有門口兩棟、天氣也比較熱,所以我們呆的時間不算久。
古埃爾公園
古埃爾公園
古埃爾公園
古埃爾公園
--今天是大姐大逛公園
古埃爾公園
古埃爾公園
古埃爾公園
古埃爾公園
-- 一邊缺個小鮮肉
古埃爾公園
古埃爾公園
古埃爾公園
古埃爾公園
畢卡索博物館
畢卡索博物館(Picasso Museum)在世界上有三座,一座在巴黎,一座在巴塞隆納舊市區蒙卡答路(Montcada)15號,另外一座在馬拉加。雖然畢卡索是西班牙人,但是成名於法國,最好、最成熟的作品多流散在國外,在他成名後西班牙才全力收集其少年時期的習作、畫作。
所以,這裡可以看到大師的成才之路,早中晚期的作品都有體現。可以看出,早期的畢卡索走的學院派路線,風格比較寫實。到了後期,更有自己的超現實主義的風格。
畢卡索博物館
畢卡索博物館
畢卡索博物館
畢卡索博物館
畢卡索博物館
畢卡索博物館
畢卡索博物館
畢卡索博物館
畢卡索博物館
畢卡索博物館
畢卡索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