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伏天后,海門的氣溫節節攀升。高溫天氣下,海鮮店鋪、素菜保鮮、工廠車間,各行各業對冰塊的需求量節節攀升,製冰廠進入了生產、銷售的旺季。有人也許會羨慕製冰廠的工人,能時時刻刻身處「清涼世界」,卻不知,他們的工作環境,完全可以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
2個大池24小時不停製冰
17日下午2點,記者在金雪製冰廠看到,工人們正忙於烈日下和製冰間,室外是35度的豔陽和熱浪,室內是零下15度的冰凍世界,而這群專注於製冰的工人,早就習慣了火與冰的激烈碰撞。
製冰間裡,師傅正忙著將一格格凍好的冰塊從製冰機裡吊出來,放進常溫水裡衝洗後,冰塊便從冷凍槽裡脫離而出。冰塊取出後,機器繼續向冰格內注入清水,再用吊車將注滿水的冰格放置在地下的冰池內。
冰池內霧氣升騰,正常一塊冰的製成時間需要12個小時左右。師傅們拿著冰鉤,利索地一撥,將剛製成的晶瑩剔透的冰塊一個個拉到了傳輸帶上,傳送到庫房裡去。
這樣的動作,他們一天要重複上千次。冰塊通過傳輸帶進入庫房後,部分暫存在裡面,更多的則通過一個小窗口,直接傳遞到外面的貨車上。吳雪飛的父親吳廣元在冰庫裡用鉤子把冰塊鉤到鐵製冰槽,母親陳秀蘭再用力把冰塊推上傳送帶,傳送帶把冰塊傳遞到外面的貨車上,再被送往菜場、工廠等地。
負責搬運冰塊的張師傅告訴記者:「雖然這不是一個技術活,倒是一份體力活。」張師傅今年62歲,家住三星鎮,之前在南通海鮮市場工作,今年三月加入金雪製冰廠,在冰庫負責搬運冰塊。雖然室外氣溫有35度,且搬運冰塊需要花費不小的力氣,但在冰庫的張師傅還穿著厚實的長褲、長袖外套。
「一共2個冰池,每個池一次性可做15噸冰。」製冰廠老闆吳雪飛說,每年6月到9月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一天最高產量可達34噸。「我們的冰庫最高可容納1萬塊冰,現在需求量大,我們加班加點,加上以前的庫存量,能夠保證庫裡至少有6000塊冰,這樣隨時隨地能滿足顧客的需求。」
12年冰雪人生冷暖自知
「有多少精力幹多少事。」這句話貫穿了吳雪飛十多年來的「製冰」人生。
08年以前,吳雪飛還在崇明,和朋友合夥開製冰廠,積攢了些經驗後,回到老家海門開始單幹。「我是三陽人,根就在這裡,所以還是決定回家發展。」今年46歲的他,眼神裡透露著一股年輕小夥的衝勁兒,話雖不多,工作起來十分利落。
白天,剛結束緊鑼密鼓的工作,深夜12點,吳雪飛準時進入儲存庫值班,一值,就是8小時,這期間,眼睛和耳朵要十分專註:看壓力表、聽機器聲。「時間久了,用耳朵就能聽出來機器有沒有問題,需不需要保養。」他笑道。
這些冰塊和機器早已成為他「無聲」的夥伴,陪伴他度過了十多年來數不清的夜晚。
夏天,雷雨天氣在所難免,為了避雷,吳雪飛要及時給機器斷電,等到雷電結束,再重新開啟,他用始終如一的小心謹慎,守護著製冰廠的財產安全以及工人們的心血。
「白天有時間就睡,起來直接幹活,其實這8個小時不算長;而且35度的高溫也不會持續太久,所以我們也不算辛苦!」
每年旺季,他最長一天連軸轉24小時。生活忙碌,工作枯燥,吳雪飛的眼神中卻總帶著股溫暖的笑意。
72歲婆婆日推百斤冰塊上千條
走到儲存庫門口,陣陣冷氣撲面而來,72歲的陳秀蘭站在傳送帶旁,佝僂著背幫忙推冰,由於冰塊體積大,容易卡在傳送帶的轉角處,她需要將冰塊角度撥正,才能保證其餘冰塊順利通過。
一塊冰重100多斤,旺季時,她每天要推上千條冰塊,但從沒喊過一聲累。從廠子搬到這裡開始,她和老伴兒吳廣元每天都要伴雞鳴而起,日落而息,為求方便,她和丈夫、兒子,在廠裡建了個小樓房,一住就是十多年。
除了幫忙推送冰塊,她還要做飯給工人們吃,「以前力氣大,裡裡外外活都能幹,現在就只能做點輕鬆的活兒了。」說著,她又彎下腰繼續推冰。機器有些許老舊,不時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偏西的日頭下,田野上映照著陳秀蘭忙碌的身影。
十多年來,金雪製冰廠在吳雪飛的努力下不斷成長,雖然製冰的成本在不斷增加,但是金雪製冰廠對冰塊的定價幾乎沒有變,日產量也從最開始的15噸變成了現在的34噸, 但吳雪飛和工人們依舊不改初心,連日來的加班加點只為給人們的生活送去清涼和便捷。
原標題:《室外氣溫35度,這群海門人卻穿上了秋衣秋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