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西方的海神,我們第一時間就能想起手持三叉戟的波塞冬。神話傳說中,當他揮動他的三叉戟時,能夠輕易地掀起滔天巨浪,引發海嘯,帶來風暴,造成地震,將萬物打得粉碎,造成天崩地裂,受愛琴海周遭的人民朝拜。
西方的海神如此厲害,可是我們卻極少聽說關於東方海神的傳說,仿佛咱們中國沒有海神似的。中國古代民間的百姓,大多祭拜天神,而民間關於海神的傳說則十分稀少。
那麼中國真的沒有海神傳說嗎?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觀覽近代,清代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就曾經發布了《熬化鴉片煙土投入大洋先期祭海神文》,「恐水族之預防莫及,本除害馬,豈任殃魚!比諸毒矢強弓,會須暫徙;庶使纖鱗凡介,勿損滋生。」可見古代人對於大海的崇拜的絲毫不亞於對於天神的崇拜。只不過近代人們對於大海的逐漸徵服,使得人們對於大海的崇拜,逐漸衰弱。
其實早在中國古代第一志怪百科全書《山海經》中,就有著關於海神的記載。
上古時期,航海技術還不發達,中土居民對陸地外的海洋世界了解甚少,因此對海外世界的描述多基於主觀的想像。《山海經》中記載的四海之神是這樣的: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黃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處東海,是為海神。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餘。」
「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
據此可知,四海神都有人的臉、耳及足,初步呈現出擬人化的特徵,這初步呈現了上古神話中諸神人格化的特點。他們具有原始時期神靈的初始面貌,因而大都樸實、粗野而奇幻,體現了初民宗教崇拜意識。
東海神和北海神是父子,他們與黃帝存在著血緣關係,這意味著他們與黃帝在文化上也存在著淵源。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先民的海洋文化觀念是根植於內陸文化的。
四海神外在形象上的神異之處還在於「珥蛇」、「踐蛇」。坎伯曾說:「鳥兒是人類心靈從大地束縛釋放出去的象徵,就像蛇象徵對大地的束縛一樣。」
鳥身操蛇的四海神則正以一種矛盾對立的鮮明形象,闡釋著初民對大海的觀察和探尋——追求凌天飛越以獲得自由與釋放,又不得不回歸大地被糾纏束縛。他們的進取源於初民對大海的強烈的嚮往,他們的退縮則又透露出對變化莫測的大海的畏懼。
總的來看,四海神在形象上具有雙面性。他們有令人害怕的一面,如《山海經》中的四海神是人獸組合體,總離不開蛇,令人望而生畏。莊子描述的「倏」和「忽」隱含了大海的變化無常和難以捉摸。
但他們也有可親近的一面。《莊子·秋水》中的海神若好似一個平和睿智、心胸豁達的聖哲,河伯在感嘆海洋的浩大,海神若卻給河伯講了一個等貴賤、同大小的道理。歐陽詢《藝文類聚》中還收錄了四海神曾幫助武王伐紂的故事,非常富有正義感。
然而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越來越強,海洋也逐漸褪去了神秘的面紗,四海神的神性也逐漸褪色,變得越來越凡人化。在這種觀念的滲透下,四海神由被敬畏的對象逐漸凡人化。譬如《西遊記》中的海龍王就總是受制於本領強大的孫悟空,東海龍王連定海神針也拱手送人。
由此看來,四海神的形象在易經漸漸失去了神秘色彩。這期間,伴隨著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人的生存能力的強化,人類在與自然抗爭的過程中逐漸地佔據上風。然而這些神靈卻充分體現了原始初民豐富的想像力,也體現了他們急切地想要強大自己、徵服自然的願望。想要理解先民們這種感情,就需要自己去閱讀《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