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口才,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表現基礎,有些人是有話不想講——心態問題;有些人是有話不敢講——膽量問題;有些人是有話不會講——技巧問題;還有些人是無話可講——當然是環境和平臺的問題。——吳開友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景:同樣的事情,經由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講出來,達到的效果天壤之別。這和說話方式不同,語氣音調不同,說話場合不同,都有關係。
如何心悅誠服的讓對方聽取自己的意見,如何快速贏得他人的好感,如何與領導溝通達到升職加薪的目的,如何提升管理效率事半功倍等等,都離不開口才能力的培養。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做人、做事,卻不是真正的會做人,會做事,會說話。
《口才三絕》從做人、做事、口才三個方面,9個維度,結合生活工作中的常見案例,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如何自我修養,自我完善,提升人際社交的說話技巧。
做人是基礎,做事是態度,說話是能力,三者相輔相成,緊密聯繫,全面提升,讓人際社交不再成為難題。接下來,本文將從社交口才、修心養性及自我提升三個方面分別講述。
《口才三絕》《為人三會》《修心三不》
《口才三絕》:會讚美、會幽默、會拒絕
一個人怎麼說話,說什麼話,毫無例外地顯示著他的品味。——希爾頓
良好的溝通,能夠影響他人的看法和行為。俗話說,一句話可以讓人跳,也可以讓人笑。有時候,我們的想法初衷是好的,但是說出來的話卻讓對方不理解,還會引起誤會。不是我們不願意良言暖人心,而是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表達。
好的口才需要刻意練習,這本書中講述了很多有趣的方法。
1.語言的力量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大,溫暖的一席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著名演講口才藝術家卡耐基,小時候非常調皮。有一天,父親將繼母帶回家,他向這位繼母介紹卡耐基說:「這是全城最壞的男孩,他實在讓我頭疼,說不定明天又會做出什麼壞事來,我希望你注意他。」
讓卡耐基意外的是,繼母不但不生氣,反而微笑著走到他面前,輕輕託起他的頭,注視著他,說:「你錯了,這是最聰明的男孩,他只是還沒找到發洩熱忱的地方而已。」
聽到這句話,卡耐基不禁潸然淚下。正是因為這句話,卡耐基和繼母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為這句話,成就了卡耐基立志向上的動力;更因為這句話,讓他成為偉大的教育家。
好的口才,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和堆砌的措辭,只需要真誠的理解和讚美就夠了。
2.除此以外,幽默感可以提升形象,贏得公眾的好感,幫助自己化解尷尬。
幽默感的培養需要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積累,樂觀的為人處世態度。
著名劇作家蕭伯納,粉絲眾多,其中不乏各界成功人士,他的幽默風趣被世人津津樂道。有一次參加活動,一位當時很有名的美國女演員,向肖伯納表達了自己的好感,她說:「以我的美貌和您的智慧,相信咱們的後代一定是十全十美的。」
肖伯納巧妙而不失禮節的婉拒對方,回覆說:「您的想像是很美妙的,不過,假如生下的孩子,外貌長得像我,而智慧像你,那該怎麼辦呢?」這位女演員明白了蕭伯納的婉拒,後來,兩人成了朋友。
3.好的口才不僅可以幫助自己解圍,彰顯涵養和學識,還可以幫助解決人際交往中遇到的難題。
比如,遇到朋友同事的無理要求,如果盲目答應,會讓自己心情不爽,心生委屈,產生消極的負面情緒,影響心情;如果直接拒絕,又擔心讓對方不舒服,導致影響雙方的關係。最好的拒絕方式就是誠懇的說出自己的難處,讓對方知難而退,主動放棄,轉向他人尋求幫助。
《修心三不》:不生氣、不計較、不抱怨
當你抱怨時,你就是在毀滅你的當下,就正在失去創造和享受生活的這一刻。小成功靠朋友,大成功靠對手。——餘世維
不生氣是一種處世智慧,不抱怨是一種修養,不計較才能更幸福。
成功=勤奮學習/工作+好的學習方法+少說廢話
愛因斯坦3歲才學會說話。上學後,有位老師對他父親說:「你的孩子我們教不了,他將一事無成」,勸他退學。
16歲時,愛因斯坦報考蘇黎世大學,因為成績差而名落孫山。但他從不恢心洩氣。通過刻苦努力,勤奮學習,成為世界傑出的物理學奠基人。
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愛因斯坦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成功=勤奮學習/工作+好的學習方法+少說廢話。
試想,如果愛因斯坦對老師不公正評價和待遇生氣抱怨,整天計較別人的看法,怎麼能有精力和時間沉下心來鑽研思考?
智者不會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幹擾自己的發展成長;高情商的人遇到事情,不會斤斤計較,爭長論短;有自知之明的人從來不會抱怨別人,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立志進取。
白巖松在《白說》一書中寫道:
「很多人的失敗感,不是來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別人的眼光與當下世俗的標準。然後方寸大亂,然後就真覺得自己失敗了。如果你不為別人的眼光與標準活著,失敗的感受會在我們生活中消失大半。建立並信奉自己的標準,你已成功一半。」
《為人三會》:會說話、會辦事、會做人
「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歡你,那是不可能的,讓大多數人喜歡就是成功的表現。」
楊時和好朋友遊酢 程門立雪
北宋時期,有一個大學問家叫楊時,是一個非常有禮貌、謙虛好學的人。不管遇到任何困難,只要是和學習有關係,他願意不惜花再大的代價學到。
四十歲的一天,楊時和好朋友遊酢相約,一起找當時很有名的一位大學問家程頤老師,請教問題。他們來到老師門前,正巧程頤在睡覺。楊時不願意打擾老師,於是和朋友安安靜靜地站在門口等待老師醒來。
過了一會,天空飄起鵝毛大雪,天氣變得越來越冷。兩個人依然堅持站在雪裡,直到老師醒來,發現門外站立兩個「雪人」。
楊時為人處事態度,幫助他獲得了想要的知識,成功的得到了老師的指點。
《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認清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修業、為善、施恩,做好自己,沉澱心性。
俗話說三分做事,七分做人。會說話,會做事給人舒服的感覺,自帶親和力。練習口才不是只靠提升說話技巧就夠了,而應該內外兼修,自我整體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