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為適應時代的變化,力求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已在人設、劇情諸多方面有所更改,但真愛的名義並不能粉飾喜寶靠近勖存姿的初衷,蹩腳的改動反而畫蛇添足,更讓影片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內核與存在意義。而脫離了對物慾、情慾、倫理、真愛以及階層差異等問題的探尋,一個老掉牙的愛情故事,又能帶給人們什麼樣的啟示與思考?
「楊花飛過兩鬢留,好似白了頭。新妝舊顏,歲月悠悠,老故事的盡頭……」黃齡的一曲《十樣花》婉轉、輕柔,歡喜中亦有女子的哀怨與憂愁。曲罷歌畢,餘音未了,只是可惜,雖為電影《喜寶》而作,無奈電影本身竟未得其一點精髓。
豆瓣評分3.4,上映不到一周的時間,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由郭採潔、張國柱主演的電影《喜寶》便口碑暴跌,甚至被一眾網友預測是今年的「最差史詩級爛片」。
我有一絲執拗,許是心中仍有年少時種下的亦舒情結,又或因不久前才重讀了幾部經典的亦舒小說,對亦舒筆下那些命運截然不同的女性甚是難忘,才在《喜寶》的差評多到對比之下《小時代》幾乎都要「翻身農奴把歌唱」的現在,還是堅持去看了《喜寶》。倒也沒有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只是覺得魔改後的《喜寶》,哪裡還有亦舒原著中那洞悉一切世凡的味道?
面目全非,是連靈魂,都不同了。
選角、演技、服化道、劇情銜接,難得《喜寶》有這麼多地方,可以被吐槽。的確,郭採潔不是我心中理想的喜寶模樣,張國柱不是我想像的那個富可敵國的勖存姿,蘇州花園般的勖宅自然也不是小說裡那個頂級富豪的家。更不知是否空間有限的緣故,以至於導演無暇顧及敘事邏輯的合理性,影片中一些橋段的極速切換毫無過渡,突如其來的出現令人費解——一見如故、一見鍾情的戲碼,我是相信的。
只是,勖存姿的兒子勖聰恕,與喜寶只見過一面,在得知喜寶與自己父親在一起後,就責怪喜寶拋棄他,瞬間崩潰至精神錯亂,是否太過激進了?縱然我知道喜寶美貌與智慧並重,天資過人、人見人愛,但二人之間實在交集過少,沒有任何鋪墊就情深似海,完全不知是何時何地讓情根如此深重?
相似的情節還有,勖存姿小女兒勖聰慧的未婚夫宋家明,莫名其妙也愛上了喜寶,因此招致勖存姿的「殺戮」竟不慎墜馬而亡;
原本就存在感不強的勖存姿大女兒勖聰憩突然自殺離世;
住進精神病院的勖聰恕,不久便奇蹟般的恢復成正常人結婚生子……
看似無關緊要的角色人物命運,其實是建構整個故事重要的枝蔓,對男女主角的心理變化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甚至有可能決定著一部作品的真實底色,但在這部影片裡,他們的出場更像是一種機械的催化符號,只是在適合的節點「為存在而存在,為消失而消失」。以至於影片的起承轉合太過突兀,因此導致劇情的發展也過於生硬、沒有說服力,讓人如墜雲霧。
《喜寶》已是舊戲文。
香港女作家亦舒的小說《喜寶》面世已是41年前的事,原著是講述家境貧寒的劍橋高材生薑喜寶,為了完成學業而委身年老的富豪勖存姿做情婦,在金錢和愛情之間搖擺的矛盾故事。若看劇情主線,區別仿佛並不太大,畢竟影片《喜寶》中的女主角也是因家境窘迫,才走進了勖存姿的世界,並用青春換來了她想要得到的愛與財富。
貌似,差別不過是,影片將原著故事的發生地香港轉至內地,將典型的港女形象換成內地女子,將勖存姿塑造成一個年老色馳身體還不健康的「糟老頭子」,並由來自臺灣的張國柱與郭採潔來演繹違背人倫糾纏在一起的勖存姿和喜寶,人物形象乃至角色生存的土壤都與原著有天壤之別。但,地理背景、社會背景、時代背景的不同,就復刻不出一個符合原著的好故事?不盡然。
外在的差強人意只是次要,重點在於內核與原著本意的「失之毫釐,謬以千裡」。
不同的人對於一部作品的主題總是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為原著本身就是三觀不正,因為亦舒筆下的喜寶就是一個「頂級撈女」,明明可以依靠自己的才能改變命運,卻選擇了大多數世人頗以為恥的捷徑。因為喜寶是女主角,因為她似乎並沒有付出多少代價就得到財富帝國的結局,因為她是人們狹義概念裡的「人生贏家」以及「負面人物」,便有人認為她的故事代表著作者潛在的三觀,是在鼓勵人們去不勞而獲。
但其實,亦舒早在小說中他人的命運裡,道破玄機:勖家人丁的凋零,難道不是對世人的預警?勖存姿悵然離去,宋家明成了神父,小女兒勖聰慧拋棄勖家給予的所有榮光去支教做了一個自食其力的平凡人……
瞧,這難道不才是作者內心所持的真正態度?——擁有財富未必是擁有世間的一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人們總是因為各種原因幸福著以及不幸著,太多人以為渴望不可求的一切,有人想緊握也必須放手,有人甚至不願擁有。那些人們以為的得到,又何曾是真正的得到?
而獨立打拼未來的勖聰慧,用自己的選擇詮釋女性存在的意義是實現其自我價值,而非成為男性的附庸。
亦舒筆下的喜寶,世故涼薄,有其可愛之處,也有其可悲之處。她與勖存姿的一場交易,既是各取所需,也是相互取暖,只是到他逝去的時候,才明白自己以為愛的只是他的錢,卻不自覺也動了真情。原著是以第一人稱敘述的,又有大量對主人公心理的描寫,既有讓人同情的家庭與成長背景,又有獨特的個人魅力,喜寶的轉變也有跡可循,所有變故與她身在底層渴望山頂的陽光密不可分。
於是,喜寶是一個並不多見的雖然世俗卻並不被人討厭的女性。然而,郭採潔很顯然沒能演繹出喜寶的特質,喜寶的驕傲中也有隱藏的自卑,她的痛苦也絕對不是影片中的故作悲傷與「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在原著裡,亦舒也不過是用物慾橫流的社會現實下一部分女性的際遇,去探討女性的成長。或許是自身對女性有所偏愛,亦舒會為筆下的女主角們的結局賦予童話色彩,她們的人生也因此很夢幻。
所以,《喜寶》中有做情婦換來此生衣食無憂的姜喜寶,《不羈的風》中有生活窘迫卻因照顧一富豪遺孀而獲得巨額遺產的唐清流,《我的前半生》中有被前夫拋棄卻靠自己重新站起來的羅子君……
儘管面目不一、命運不同,但亦舒小說蘊含的深意,大多是強調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更強調女性的自我價值。
可以看出,影片為適應時代的變化,力求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已在人設、劇情諸多方面有所更改,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與原著截然不同的過程與結局:在原著中佔據大量戲份的勖存姿太太消失了,喜寶愛著的漢斯與宋家明合體成一人也沒有被勖存姿殺害,姜喜寶在勖存姿死後,丟棄他給予的一切離開了。
為了喜寶三觀之正,為了這份忘年戀不受任何譴責和道德約束,且刻意營造愛情的純真與毫無雜質,喜寶已非喜寶。摒棄原著對複雜人性的描寫,只變成了一個單純的愛情故事,如此,似乎就是具有正能量了。但事實呢?真愛的名義並不能粉飾喜寶靠近勖存姿的初衷,蹩腳的改動反而畫蛇添足,更讓影片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內核與存在意義。而脫離了對物慾、情慾、倫理、真愛以及階層差異等問題的探尋,一個老掉牙的愛情故事,又能帶給人們什麼樣的啟示與思考?
不過是,魔改後的舊戲文,頂著古老的皮相,卻失了真切的靈魂。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作者/鍾玲
圖片/微博
原標題:《《喜寶》:魔改後的舊戲文,失了靈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