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愛。如果沒有愛,很多錢也是好的。」這句耳熟能詳的對白源自亦舒小說《喜寶》中的女主姜喜寶。
近期,備受矚目的《喜寶》正好在影院上映。但是,影片上映沒有多久口碑就跌至谷底。豆瓣3.4,一星差評達到56.5%,豆瓣短評上排名前列的多是批評和譏諷。關於喜寶評分的話題甚至上了微博熱搜。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電影《喜寶》,為何評分能創豆瓣歷史新低。
郭採潔揮不去「顧裡」標籤,
形象與原著不符
《喜寶》上映後,收到最大的爭議就是主演郭採潔,眾多網友認為她的形象與原著不符,演誰都是顧裡。她在微博回應道:「我不是喜寶,但我特別懂她,因為懂,所以投入。當我決定要演她時,那種強烈的野心和企圖心是和她完全匹配的」,郭採潔表示喜寶就是像顧裡那樣,是會讓人多停留眼神的人。
喜寶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有人說他愛我,我並不會多一絲歡欣,除非他的愛可以折現。」
「如果有人用鈔票扔你,跪下來,一張張拾起,不要緊,與你溫飽有關的時候,一點點自尊不算什麼。」
類似這樣現實的語句還有很多,能夠看得出,年輕的喜寶有著跟她實際年齡不契合的成熟, 冷酷又現實。從性格來看,小說中勖家幾次大事,都是喜寶出面力挽狂瀾。勖存姿用果斷堅毅形容她,勖聰恕說:「你是我爸爸理想中的兒子。」
聰慧、愛財、果斷,都是喜寶。
再提及外貌,在小說裡面,聰慧曾對喜寶說:「你有這麼大的胸脯?」勖存姿也對她說:「你怎麼可以在清晨臉都不洗就這麼漂亮!」
氣質脫俗、身材豐滿,也是喜寶。
電影中郭採潔,她有喜寶身上的靈氣,也演出了那種厭世的空虛與頹廢感。但遺憾的是,郭採潔的身形和原著中喜寶的長髮、豐滿,有一定的出入。
在原著中,喜寶是充滿了生命力的,她用毫不掩飾的坦誠與野草一般的生命力,激起了勖存姿的愛欲和徵服欲。但是郭採潔一出場的打扮過於老成,沒有年輕女大學生的感覺。此外,開篇郭採潔躺在紙幣滿滿的地上,有種亂入《小時代》的錯覺。
再例如,喜寶媽媽剛去世,生父就來要錢還債。喜寶將生父推出門外,跪倒在地,也不忘保持「端莊」和「高雅」。可以看出喜寶的「顧裡化」。包括電影中喜寶對上門要錢的父親幾處嘶吼,尤其是那句「你害死我了」,讓眾多觀眾串戲到「顧裡的生日宴會」。
觀眾之所以感受到劇情的突兀,是因為影像處理的過於懸浮,喜寶並不像一個吃過很多苦的女孩子,反倒是像未經世事,被一點點脆弱就輕易擊垮的弱女子。因為真正受過傷害的人是滄桑的,對於心中所恨之人態度是冷淡且涼薄的。
儘管郭採潔飾演的女主角飽受爭議,但張國柱飾演的勖存姿還是可圈可點的,儒雅富貴,將人物的寂寞和狠勁都表現出來了。但除了他之外,所有的配角都過於紙片人,尤其是宋家明這個角色。
在原著中,宋家明的人物形象是如此:高大,漂亮,書卷氣,多麼精明的一雙眼睛,富家子的雍容,讀書人的氣質,連衣著都時髦得恰到好處。但是演員的扮相油膩,除了和女主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之外,感情線絲毫沒有展露。
此外,飾演勖聰慧的演員完成度也不高,小說裡的勖聰慧是知世故而不世故,能考慮到喜寶的經濟窘迫而體貼地讓她帶一束花來婚宴,而演員呈現出的完全是涉世未深的少女形象。
原著遭「魔改」,
現世童話慘變教育片
除了選角,魔改也是《喜寶》評分低至谷底的重要原因。
電影《喜寶》和原著相比,從情節到人物關係再到核心價值觀都大相逕庭,這讓沒看過原著的觀眾一頭霧水,看過原著的觀眾恨得咬牙切齒。
首先,導演也就是編劇他沒有掌握原著的精髓。
亦舒的作品絕大多數都是圍繞女性來結構小說,因此,他的小說中有著強烈而鮮明的女性意識。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不同類型的女性形象,有唐晶這樣的新時代獨立自主的女性,也有像喜寶這樣在生存與愛情之間進行選擇,對於自身的追求有著清醒認知的女性。
在愛情觀上,亦舒是個愛情的現實主義者,《喜寶》是一段有關愛情與麵包、尊嚴與物慾的「現世童話」。原著中喜寶是一個有趣且驕傲,把男人當作梯子的女人,她很清楚前期自己和勖存姿僅僅是個交易,只是在最後,她發現錢並不是最重要的,她愛上了勖存姿,但是愛人已經死去,而她也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和生命的活力。
但遺憾的是,電影成功把原著改成一部霸道爺爺愛上灰姑娘的悲涼故事。電影在最後,爺爺給喜寶留下了巨額財富,而後離開了,喜寶因為痛失所愛歸還了所有的錢財。本來原著有著巨大悲劇色彩的結尾,現在卻變成規勸年輕漂亮女孩不要走捷徑的教育片。
其次,電影在改編的過程中缺乏細節的塑造,未能很好還原經典名場面。
在亦舒筆下的女主是鮮活的,亦舒的小說無論是在情節性還是戲劇衝突,都能給觀眾充分的審美享受。有魅力的文字語言,無疑能夠表達作者的觀點,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然而,金句太多,在進行影視化改編的時候,很容易因為細節不足而顯得捉襟見肘。
影片《喜寶》雖然複製了小說中的絕大部分情節,但大多數都是照本宣科,沒有豐富的細節串聯影片,交代影片的前因後果,因此讓觀眾覺得影片中很多戲都很懸浮,亦舒的名句「名校文憑是女孩最好的嫁妝」、「人們愛的是一些人,與之結婚生子的是另一些人」穿插其中,聽上去也只剩下空洞和做作。
此外,電影對小說人物關係的魔改,讓觀眾感到匪夷所思。在原著中,喜寶愛上了德國人漢斯,和他在一起,喜寶全身心都覺得舒暢自由。但是在影片中,並沒有出現漢斯一角,甚至把這個人直接變成了宋佳明,也就是聰慧的未婚夫,最讓人意外的是,影片中幾乎沒有任何細節來展現喜寶和宋佳明的情感線。最讓人驚恐的是,勖先生在影片中殺掉了宋佳明,也是他的女婿,僅僅是因為宋佳明對喜寶動了感情,就讓自己的女兒變成了寡婦。
再者,電影在改編的時候出現了時空錯亂的錯覺。
《喜寶》出版於1979年,書中故事以70年代初的香港為背景,抒寫當時香港中產階級、經濟獨立女性的愛情故事以及中年女性的迷惘,也在故事中反映了現代香港社會的變遷。
然而,電影版的《喜寶》卻在年代和地域背景方面,表現得很模糊。勖存姿的家看上去很復古,電話是手搖式的,可桌子和書架卻是當下流行的款式,聰慧在北京現代化的辦公室裡工作,觀眾甚至能看到寬屏液晶電腦。可尷尬的是,當鏡頭一轉,她竟然和許多北京人民一起騎著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式自行車上班。
總體而言,好的電影改編應該是在重視原著的思想內涵、美學風格的基礎之上,對其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再創造,電影《喜寶》在影視化改編上是個失敗的案例,無法引發觀眾思考,也無法給觀眾以獨特的審美感受,這也正是《喜寶》豆瓣低分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