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論仁

2021-02-19 初九學舍

《論語》論仁

清若

    明道先生言「學者先須識仁」。仁,是《論語》的核心,亦是傳統文化的核心。仁應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

    一、仁:心之德,人人固有,人人可修。仁,原為果仁,是生命最初的樣子,亦是種子,是生生不息,是生命的根本。仁是生,是活氣。故仁有柔嫩、真摯的涵義。仁,是一團和氣,是安暢溫和的樣子,而不仁則淹滯矣。仁,是一團活氣,是活潑靈敏的樣子,不仁就是麻木呆板的樣子。仁亦是一團生氣,給四周帶來新的生機;而不仁之則是頹唐陳腐的暮氣。孔子的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都自此發源。

    二、仁:相人偶。仁從二從人,是一人與另一人的相處,以他心如我心。阮元《論語論仁》中言:仁者二人也。在春秋時,所謂之仁也者,以此一人與彼一人相人偶而盡其禮義忠恕等事之謂也。人必須「為」方是仁。孔子未嘗離視聽言動來言仁。孔子贊顏子「其心三月不違仁」。可見仁是體現為行為而非言仁即心。如人在屋內獨坐,不謂之為仁,蓋必有兩人始能表現。仁是入世之語。仁並非離開實事而空談心性。 

    三、仁:乾元也。人心同道心,一片大化,生生不息,是生命的大境界。

    《周易 ·繫辭》有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安土」之上有「樂天」,天者,道也;土者,地也。天道地德。天地人合一。學舍山長說:「人樂以仁,地樂以德,天樂以道。樂雖分三,實亦一如。」

    看世間,植物的根固定了自身就無法動。動物對於環境只是一條路,只起一念。而我們人的心,能夠有一個不走原來天然的路的可能。人心有亂七八糟之可能,亦有追求人格精神的可能。

仁乃內在於每一個人的生命之內。君子體仁足以長人。若要將仁修煉成大境界,旋其面目,當下可始。「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述而》)正是此意。「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實現仁要自內求而非外求。仁需自覺、自發,不是在外力下推行,也不必自我勉強。在內在沒有充盈自如卻勉強要求自己諸德完美,只會讓自己變得枯萎憔悴失去生機。

仁是需要不斷修練的,從修己到安人,從明明德,到親民,到止於至善。如何修己?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無自欺便是忠,推而行之便是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說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凡同類者,舉相似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君子學而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如何行之?學而時習。學者,覺也,覺悟所未知也。時,是識時,了解你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智必識時,行若時雨「。一時代有一時代的產物。習是鳥學飛。在羽未豐時即無數次練習飛,經歷傷痛和挫折,待羽豐時,才能鵬程萬裡。所以學而實習的習即行動、實踐。時習就是要在今日之環境下實踐。不僅要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而更須復驗之於物理人事,辨其然否。若只嚮往做個好人而不善於學,則必然會上當受騙受人愚弄。民間有言濫好人,即說人雖好卻無法分辨之人。《論語·陽貨》中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如何分辨?需要學,學如何洞悉世事,了解人性,如何識人用人。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不如以直報怨。

看孔門弟子公西赤使齊之典故,知君子周急不繼富。看孔子四評管仲,知孔子是真正明道的識大者。孔子雖評價管仲不儉、不知禮,給予了批判,但卻在仁的方面對管仲給予極高評價。孔子平日品評人物時所持關於仁人的標準相當嚴格,不但孔門高第中包括其最得意的弟子顏淵在內,無一人許仁,就是春秋時代列國的一些賢大夫,如楚國令尹子文、齊國大夫陳文子、衛國大夫公叔文子等,也未被孔子評為仁人。而管仲在諸侯爭霸的時代,輔佐一個在後世儒者眼中荒淫無道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使民免罹戰爭之苦,發展農業經濟,抵禦戎夷入侵,使國強民富,讓包括孔子的後來者免做「被發、左衽」的野蠻人和亡國奴。孔子認為通過理順社會秩序,使社會民眾受益,這才是「天下之仁」。由此可知仁之美者在於天下仁也,而禮則最終是要服務於仁的。子路問孔子:「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孔子回答」如其仁,如其仁。」雖然管仲在舊主死後事仇人,表面上看不忠不德,但管仲視國大於君,他深信自己的才能可以幫助恆公國強民富,所以不死侍新君。因而孔子說管仲若當時找個沒人知道的小溝自殺了,匹夫匹婦是諒解了,但也無法受益萬千百姓了。而戰國諸子及後世諸儒卻多因管仲的不知禮和不死而抑之。故孔子之聖,實不虛矣!

    王國維在《孔子之學說》中說:「孔子自天之觀念演繹而得『仁』,以達平等圓滿絕對無差別之理想為終極之目的。至其絕對的仁,則非聰明睿知之聖人,不易達此境。欲進此境,必先實踐社會的仁。社會的仁,忠恕是也……即為普遍之仁」。

    孔子的一生就是從一個出生卑賤的普通人通過學,一步步成為仁人、聖人的。孔子用「仁」挺立人的內在人格,是對宇宙人生的覺,是一種精神境界,亦是一種生活方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如何立?如何不惑?如何知天命?如何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論語》中的智慧會照亮你。

    吾加入學舍一年有半,雖平日於工作家庭之外少有閒暇,然有眾學友同學共修,愈來愈發覺讀書之樂趣無有窮盡。

    學之義大哉!唯學,慎終如始,才能美成在久!

   (第一百零四期初九學報)

[   初九課程   ]

經典研修丨  《周易》研修班  

太極養生丨   陳氏太極班

                    道家八段錦養生班

童蒙養正丨  少年國學養正營

                   青少年玄武拳班

親子教育丨《教練型父母》初階課程  

                        成長教練研修班

生活美學丨  閱芷花道系列課程 

參學共修丨  初九參學營 

                   「來之」國學體驗營

歡迎報名、諮詢與定製

學舍地址:中國·江蘇無錫·梁溪區·北倉門生活藝術中心2A-2

相關焦點

  • 論仁
    讓我們再看《論語﹒憲問》篇: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齊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孔子的學生子貢,認為管仲輔佐公子糾,是公子糾的臣子。恆公殺死公子糾,管仲不為公子糾報仇,反而輔佐齊桓公。這是不忠,不忠當然不仁。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1《論語》的歷史地位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什麼能治天下,這還得從歷史說起。《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誕生於春秋末期,而《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可以說《論語》是名副其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 《論語》究竟怎麼讀?
    到了今天,我們應該一句一句的去讀《論語》。為什麼應該一句一句讀《論語》?我給你五個理由:第一、《論語》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基礎代碼。它既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後來2500年在中國流行最廣的的基礎教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萬千父母都稱讚的《論語》教本,這本書讓孩子比你更懂論語!
    《論語》被譽為萬世之書,天下之學,經典中的經典。○ 日本孩子到了三歲,就必須要學習《論語》;美國也把論語譯成多個少兒版本,讓孩子一讀世界思想家之首的風採。由此可見,《論語》早已成為全中國、乃至世界的父母培養孩子的重要讀本。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 用嘴巴聽《論語》孔子卡通形象論語棒棒糖超炫酷
    這款人見人愛的小商品叫「論語棒棒糖」,一種用嘴巴聽《論語》的高科技糖果。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文化體驗是旅遊業的靈魂,而創新則是實現從文化到體驗的橋梁。近年來,人們的旅遊觀念發生了轉變,旅遊者已不僅僅滿足於傳統的「有物可看,有話可說」的觀光式遊歷,而更希望通過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等全方位的參與或體驗。
  • 淺談《論語》:孔子的偉大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初期。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開始成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思想的碰撞使得學者們不斷的去偽存真,各家學說也得以不斷完善。這是中華文化最光輝、最燦爛的時期,完成了中華文化的第一次大集成。中華文化究竟在表達什麼?
  • 朱子文化|《論語》傳播與朱熹的貢獻
    孔子的《論語》,作為承載儒家思想的恢弘巨著,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鮮明的東方文化特徵和高度濃縮的理論精華,影響了中國2500多年的歷史。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即指《論語》是最精深的政治學。現在社會上通常把儒學作為「國學」,甚至有學者建議把《論語》作為我國的「聖經」,時習之,推廣之。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論語》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
    於是,閱讀量加上經歷與思考就有了這些關於《論語》的釋讀與感悟。《論語》成篇一定不是隨意的,不管輯《論語》的人是誰或者誰們,他或他們都一定是真正理解了夫子思想的精髓!《論語》立體的刻畫了一個人,說得再具體些就是它用語言記錄了一個人的行為,有著這樣行為的這個人成為「萬世師表」一直「譬如北辰」般地被人仰望!
  • 《論語》中國人的聖經
    《論語》的核心內容是「仁,義,禮,智,信」。大多以平凡樸素的事實,揭示出人生,社會的深刻道理。《論語》認為,學問不僅是文化知識,還包括做人的經驗和做人的道理。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吾日三省吾身"等。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黑格爾讀過《論語》的德文譯本(耶穌會士所譯),他把《論語》與西方歷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做比較,給予這樣的評價。他對《論語》的認識只是憑藉不嚴謹的譯本,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訓,而沒有觸及《論語》思想深層,未能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的思想結構,這造成了對《論語》思想的誤解和貶低,需要我們正本清源,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主體是仁學。
  • 《論語》經典十句,全是智慧
    ——《論語·子罕》三軍中最重要的統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孔子說這話的目的是告訴學生,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念,矢志不渝。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6.博施濟眾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7.博文約禮解釋: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論語」為什麼可以被譽為中國的「聖經」?
    而《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高度總結的重要文獻。能夠體現儒家基本思想,對後代政治,思想,文學藝術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據記載,《論語》一書主要由仲弓,子遊和子夏商討起草,而後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完成,用於紀念孔夫子,擔心師道失傳。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乃至漢儒曰:「章句發明始於子夏。」
  •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學而第一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在我還在上學的時候, 還有些讀古書的興趣, 常去中央廣場旁的古藉書店. 古藉書店, 顧名思義是專做古藉再版的, 多的是些再版的古代典藉.
  • 薦書丨寫給孩子的論語課
    請跟著饅頭大師一起,進入《論語》的世界吧。書摘丨第1講 《論語》是一本怎樣的書?從這一講開始,我們就要正式進入《論語》的世界了。在開始之前,有一個問題要說明一下:《論語》中的這個「論」,和「討論」的「論」(lùn,第四聲)讀音不同,它讀lún(第二聲)。那麼,這個「論」在這裡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收集、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