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論仁
清若
明道先生言「學者先須識仁」。仁,是《論語》的核心,亦是傳統文化的核心。仁應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
一、仁:心之德,人人固有,人人可修。仁,原為果仁,是生命最初的樣子,亦是種子,是生生不息,是生命的根本。仁是生,是活氣。故仁有柔嫩、真摯的涵義。仁,是一團和氣,是安暢溫和的樣子,而不仁則淹滯矣。仁,是一團活氣,是活潑靈敏的樣子,不仁就是麻木呆板的樣子。仁亦是一團生氣,給四周帶來新的生機;而不仁之則是頹唐陳腐的暮氣。孔子的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都自此發源。
二、仁:相人偶。仁從二從人,是一人與另一人的相處,以他心如我心。阮元《論語論仁》中言:仁者二人也。在春秋時,所謂之仁也者,以此一人與彼一人相人偶而盡其禮義忠恕等事之謂也。人必須「為」方是仁。孔子未嘗離視聽言動來言仁。孔子贊顏子「其心三月不違仁」。可見仁是體現為行為而非言仁即心。如人在屋內獨坐,不謂之為仁,蓋必有兩人始能表現。仁是入世之語。仁並非離開實事而空談心性。
三、仁:乾元也。人心同道心,一片大化,生生不息,是生命的大境界。
《周易 ·繫辭》有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安土」之上有「樂天」,天者,道也;土者,地也。天道地德。天地人合一。學舍山長說:「人樂以仁,地樂以德,天樂以道。樂雖分三,實亦一如。」
看世間,植物的根固定了自身就無法動。動物對於環境只是一條路,只起一念。而我們人的心,能夠有一個不走原來天然的路的可能。人心有亂七八糟之可能,亦有追求人格精神的可能。
仁乃內在於每一個人的生命之內。君子體仁足以長人。若要將仁修煉成大境界,旋其面目,當下可始。「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述而》)正是此意。「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實現仁要自內求而非外求。仁需自覺、自發,不是在外力下推行,也不必自我勉強。在內在沒有充盈自如卻勉強要求自己諸德完美,只會讓自己變得枯萎憔悴失去生機。
仁是需要不斷修練的,從修己到安人,從明明德,到親民,到止於至善。如何修己?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無自欺便是忠,推而行之便是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說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凡同類者,舉相似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君子學而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如何行之?學而時習。學者,覺也,覺悟所未知也。時,是識時,了解你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智必識時,行若時雨「。一時代有一時代的產物。習是鳥學飛。在羽未豐時即無數次練習飛,經歷傷痛和挫折,待羽豐時,才能鵬程萬裡。所以學而實習的習即行動、實踐。時習就是要在今日之環境下實踐。不僅要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而更須復驗之於物理人事,辨其然否。若只嚮往做個好人而不善於學,則必然會上當受騙受人愚弄。民間有言濫好人,即說人雖好卻無法分辨之人。《論語·陽貨》中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如何分辨?需要學,學如何洞悉世事,了解人性,如何識人用人。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不如以直報怨。
看孔門弟子公西赤使齊之典故,知君子周急不繼富。看孔子四評管仲,知孔子是真正明道的識大者。孔子雖評價管仲不儉、不知禮,給予了批判,但卻在仁的方面對管仲給予極高評價。孔子平日品評人物時所持關於仁人的標準相當嚴格,不但孔門高第中包括其最得意的弟子顏淵在內,無一人許仁,就是春秋時代列國的一些賢大夫,如楚國令尹子文、齊國大夫陳文子、衛國大夫公叔文子等,也未被孔子評為仁人。而管仲在諸侯爭霸的時代,輔佐一個在後世儒者眼中荒淫無道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使民免罹戰爭之苦,發展農業經濟,抵禦戎夷入侵,使國強民富,讓包括孔子的後來者免做「被發、左衽」的野蠻人和亡國奴。孔子認為通過理順社會秩序,使社會民眾受益,這才是「天下之仁」。由此可知仁之美者在於天下仁也,而禮則最終是要服務於仁的。子路問孔子:「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孔子回答」如其仁,如其仁。」雖然管仲在舊主死後事仇人,表面上看不忠不德,但管仲視國大於君,他深信自己的才能可以幫助恆公國強民富,所以不死侍新君。因而孔子說管仲若當時找個沒人知道的小溝自殺了,匹夫匹婦是諒解了,但也無法受益萬千百姓了。而戰國諸子及後世諸儒卻多因管仲的不知禮和不死而抑之。故孔子之聖,實不虛矣!
王國維在《孔子之學說》中說:「孔子自天之觀念演繹而得『仁』,以達平等圓滿絕對無差別之理想為終極之目的。至其絕對的仁,則非聰明睿知之聖人,不易達此境。欲進此境,必先實踐社會的仁。社會的仁,忠恕是也……即為普遍之仁」。
孔子的一生就是從一個出生卑賤的普通人通過學,一步步成為仁人、聖人的。孔子用「仁」挺立人的內在人格,是對宇宙人生的覺,是一種精神境界,亦是一種生活方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如何立?如何不惑?如何知天命?如何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論語》中的智慧會照亮你。
吾加入學舍一年有半,雖平日於工作家庭之外少有閒暇,然有眾學友同學共修,愈來愈發覺讀書之樂趣無有窮盡。
學之義大哉!唯學,慎終如始,才能美成在久!
(第一百零四期初九學報)
[ 初九課程 ]
經典研修丨 《周易》研修班
太極養生丨 陳氏太極班
道家八段錦養生班
童蒙養正丨 少年國學養正營
青少年玄武拳班
親子教育丨《教練型父母》初階課程
成長教練研修班
生活美學丨 閱芷花道系列課程
參學共修丨 初九參學營
「來之」國學體驗營
歡迎報名、諮詢與定製
學舍地址:中國·江蘇無錫·梁溪區·北倉門生活藝術中心2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