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共3902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
閱讀導航
前 言
數學和科學:澳洲躋身全球前十
汲取PISA的教訓
課程難度越大,HSC得分反而越高
沒有人推著你前行
前 言
根據最新的(2019年)國際數學和科學評測趨勢(TIMSS)測驗,澳大利亞取得了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躋身於全球前十。
這一結果和2018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的結果截然相反。
在當時PISA的測評中,澳大利亞中學生的科學、數學均顯著落後於其他OECD國家,連平均線都沒有達到?
那麼,為何短短一年內成果就有如此大的改善呢?
1
數學和科學:澳洲躋身全球前十
新州中學生的成績提升尤為顯著,是推動本次澳大利亞中學生在國際標準化測試中排名前十的一大主要驅動因素。
據了解,約有1.5萬名澳大利亞四年級和八年級的學生參加了國際數學和科學評測趨勢(TIMSS)測驗。
TIMSS測驗每四年在64個國家舉行一次,已有25年的歷史,主要測驗各國在數學和科學方面的教學成果。
測驗結果顯示,新加坡在各項指標上均位居全球第一,而中國、韓國、日本持續領跑前五。
澳大利亞在高中數學和科學測驗中排名全球前十。不過小學基礎教育還是略顯不足,小學科學科目中排名第14位,數學科目的排名為第27位,與土耳其和賽普勒斯處於同一陣營。
新州中學生是推動澳大利亞整體排名提升的一大功臣。當地八年級學生在科學科目中取得了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小學四年級學生在科學科目中也取得了自2007年以來的最好成績。
不過,和澳大利亞其他州/領地一樣,小學四年級學生在數學科目上的成績遲遲未能獲得進展。
TIMSS國家研究協調員兼澳大利亞教育研究理事會副主席Sue Thomson說,很難確定為什麼某些方面在改善而其他方面沒有改善。
教師的知識、學生的熱情和課程設置都可能是影響因素。
她說:「測驗結果表明,我們四年級的課程標準低於國際課程標準。我們確實需要研究四年級的課程,也許該年級課程設置正是問題癥結所在。」
令人可喜的是,澳大利亞得高分的學生人數也明顯有所增加。
Thomson說:「雖然高分兒增加,不過得低分的學生人數也依舊不少,這與學生的社會經濟背景息息相關。」
就不同性別而言,小學四年級數學科目是男孩勝過女孩的唯一測驗科目。不過這一性別差距在八年級並不明顯。
2
汲取PISA的教訓
對於澳大利亞而言,鑑於在去年的另一項全球評估(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中表現差勁而廣受質疑,TIMSS評分的改善無疑暫時扳回來「一些面子」。
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設計的系列全球評估,從2000年開始,每三年對全世界的15歲學生進行能力評估。
去年的PISA評估,有創紀錄的79個國家參加,測評的學生樣本人數為60萬人。
2018年的結果顯示,中國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知識能力上的表現優於所有其他接受測評的國家。
相比之下,澳大利亞排名則由「高於平均水平」掉落至「平均水平」。
在數學素養方面,澳大利亞孩子落後中國內地同齡孩子3.5年。在科學素養方面,澳大利亞的孩子落後新加坡同齡孩子僅2年。在閱讀/識字率方面,澳大利亞的孩子落後新加坡同齡孩子1年零9個月。
結果一出來,引發了各界對澳大利亞高中教育的質疑,即政府投入也不少,教師工資也不低,為何成績卻一塌糊塗?
那麼,為什麼同樣的國際標準能力考試,差異會這麼大呢?
Thomson博士指出,PISA測試了10年級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相比之下,TIMSS和澳大利亞國家評估計劃(NAPLAN,類似於中國的高中會考)與課程設置保持一致。
不過,和TIMSS一樣,NAPLAN的結果也呈現緩慢逐步改善的態勢。
在TIMSS測驗中,澳大利亞學生在數學推理方面比對事實、概念和過程的掌握能力要強。
但是,雪梨大學教育測量與評估中心主席湯姆·阿萊古納裡亞斯(Tom Alegounarias)表示,這種差異應該引起人們對PISA等考試可信度的質疑。
他說:「如果兩種標準化考試結果不一致,那麼國際評估的有效性以及我們應在多大程度上依靠這些考試的指導就值得質疑。」
澳大利亞數學科學研究所(AMSI)表示,很難弄清楚為什麼澳大利亞學生(尤其是新州學生)測驗結果會在短短一年時間內有所改善。
AMSI代理主任阿沙·饒(Asha Rao)教授說:「目前,我們仍無法弄明白這一年發生了什麼。不過,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明年繼續跟進觀察。如果這種增長在2021年或2022年繼續延續,那麼新州就有望成為一個效仿標杆。」
「我認同(應該)改善數學課程,但是,我要說的是,需要讓更多的學生學習數學。」
3
課程難度越大,HSC得分反而越高
最新的統計結果顯示,過去十年,對於HSC學生而言,相比任何其他2U科目,選擇音樂和3U或4U數學(Maths Extension)的學生更有可能獲得優等評分(Band 6,≥90分)。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不少學生認為選擇更容易的課程就能夠拿到更高的分,結果卻恰恰相反。
例如,選擇標準數學(Maths Standard,最低難度的數學)的學生中僅有1/20的人能夠拿到Band 6。
在澳大利亞,HSC(高考)可選科目超過100門,範圍涉及廣泛,目的是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在新州,HSC學生的成績基於固定成績標準進行劃分。例如,2U科目從Band 1(0-49分)至Band 6(≥90分),1U成績則分為四個等級,即從E1(0-24)到E4(45-50)。
在2010年至2019年之間, Band 6的學生比例最高的非語言科目是音樂2,平均為36%。尤其是在2018年和2019年,超過40%的學生獲得了Band 6。
3U和4U數學緊隨其後,十年平均水平為35%。
去年,3U數學(Math Extension 1)的學生中高達39%獲得了E4。相比之下,在比較容易的數學課程(通用/標準數學)中,只有6%的學生獲得90分以上的成績。
高階數學(2U)的學生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十年平均水平為20%達到了Band 6,而高階英語(2U)中14%的學生也獲得了Band 6。
NESA的前身,即學習委員會(Board of Studies),於2001年引入了Band制度,根據成績標準而不是鐘形曲線來對學生進行評分。
每個科目都有固定的成績標準,因此一個科目中的Band 6不等同於另一個科目中的Band 6,除非這些科目的評分標準完全一致。
在所有語言中,拉丁文拓展的E4比例最高,為74%。
一位了解HSC計分標準的人士表示,音樂和高級數學課程的學生表現一直很好。因為相比其他學科,他們更有可能在校外上課。
新州數學協會主席卡倫·麥克戴德(Karen McDaid)則表示,選擇最難數學課程的人往往對這一科目的熱情和積極性也最高。
她說:「正在學習4U的學生要麼熱愛數學,要麼渴望特別出色。」
4
沒有人推著你前行
這一結果也反映了澳大利亞的文化特點,即「沒有人推著你前行,但也沒有人限制你長高」。
這是大部分華人對澳大利亞教育體系的體會。
但是,這個體系背後的邏輯有些殘酷。沒有人在背後不斷地推著你前進,對於很多缺乏自治和自省的孩子而言,這種教育其實就意味著放任自流。
瑪麗亞·布萊克(Maria Black)是居住在雪梨的一位孩子母親。她說,沒有人願意聽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所在的國家表現比其他孩子/國家要差。
布萊克的女兒克洛伊現在15歲,就讀於斯特拉斯菲爾德(Strathfield)的一所私立學校Santa Sabina College。
她說:「在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身為家長肯定都希望我們的教育體系可以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
就不同類型學校的PISA成績而言,獨立(私立)學校學生表現最好,其次是天主教學校,最後是公立學校。
布萊克表示,雖然自己對各類學校的PISA成績排名一無所知,但是還是選擇將女兒克洛伊送到了一所私立學校。原因很簡單,她認為這樣女兒最有可能獲得好的成績。
同時,她對私立學校引入IB課程,即國際文憑組織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課程表示滿意。因為,這些課程定位於世界範圍的就業。
結語
據了解,澳大利亞當局正在審查聯邦和州的課程,優先考慮數學。新州教育部長莎拉·米切爾(Sarah Mitchell)表示,這一結果標誌著優先考慮數學和科學的改革正在產生影響。
她說:「我們具備了提供世界上最好教育系統的所有要素。」
澳大利亞課程、評估和報告管理局執行長戴維·德·卡瓦略(David de Carvalho)表示,這一測驗結果「令人鼓舞,但沒有任何值得自滿的理由,尤其是考慮到四年級數學結果」。
位於Kingsgrove的聖厄休拉學院(St Ursula's College)的校長瑪麗·裡斯克(Mary Leask)表示,該學校訓練有素的數學和科學老師以及與他們的直屬小學的合作關係推動了學生對STEM學科的熱情和表現。
「在過去三年中,我們發現選擇高階數學的女孩人數有所增加,參加物理和化學的女孩人數也有所增加」。
參考來源:
https://www.smh.com.au/national/the-chart-that-reveals-who-really-gets-band-6s-in-the-hsc-20201209-p56m22.html
https://freewechat.com/a/MzI1ODMyOTM0Mg==/2247485488/1
https://www.smh.com.au/education/nsw-lifts-australian-high-school-students-to-world-s-top-10-in-maths-science-20201208-p56l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