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陳斯斯
2021-01-08 21:12 來源:澎湃新聞
一波又一波冷空氣來襲,各種取暖神器開始大顯身手,但「神器」使用不當,也會成「毀膚利器」。來自杭州的年輕小夥兒一不小心竟被暖腳爐「燙」成Ⅲ度灼傷,由於創面太深,不得已還來了上海做了個手術。
這名小夥是一名年輕的IT工程師,剛入職不久的他工作任務比較重,寒冷的冬天經常需要下班後在家加班,他在網上購買了好評如潮的暖腳爐。但有一天晚上,他像往常加班時一樣,將雙腳放在暖腳爐上後竟然睡著了,等他醒來時感覺左腳跟發熱隱痛。
起初,他沒有引起重視,次日早上起床後發現左腳跟起了水泡,下地行走疼痛,於是就到藥店買了燙傷膏,腳跟抹藥後蹣跚趕去公司上班。但一周後,腳跟疼痛一直不見好轉,並且逐漸加重,甚至影響到正常行走,他在洗澡時發現,左側腳跟原來起水泡的地方竟然發黑、滲液,發黑區域周圍出現紅腫,他這才感覺不對勁。
在同事的推薦下,他坐著輪椅來到上海瑞金醫院灼傷整形科,最終被確診為:左側足跟Ⅲ度低溫灼傷伴皮膚軟組織感染,並被收治入院。多名專家共同會診,幫小吳制定了個體化的穿支螺旋槳皮瓣修複方案。手術很順利,術後他按時拆線出院,並很快恢復了正常行走,回歸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溫度並不算高的取暖「神器」還能把人燙傷,究竟是何原因?
瑞金醫院灼傷整形科主任劉琰介紹,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的「低溫燙傷」,即指人體皮膚長時間與高於45℃的致熱源接觸,看似溫度不高,但長時間接觸可使熱能積蓄向深部傳導而引起深度燙傷。
「低溫燙傷雖然面積小但深度較深,換藥治療時間長,有時2-3個月還不能癒合。部分病人甚至需要手術治療,癒合後常遺留不同程度的瘢痕。」 劉琰說,低溫燙傷一般多見於糖尿病、截癱、腦血管患者以及老年人。由於皮膚感覺異常,對熱刺激反應敏感性低,容易低溫燙傷。
如何預防低溫燙傷,劉琰表示,皮膚和熱源之間要採取一定的隔離手段,比如厚毛巾等,而且要確保妥善包裹取暖設備,以免在睡夢中包裹物脫落而燙傷。合併糖尿病和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者,要儘量避免使用皮膚接觸類的取暖物品,即使使用更要隨時注意皮膚情況,以免燙傷。
同時,她也不建議女性在寒天中將暖寶寶貼在皮膚上取暖。
「在低溫燙傷患者中,女性佔大多數,其中暖寶寶也是一個造成燙傷的『兇手』。很多女性為了更加暖和,將暖寶寶直接貼在皮膚上,造成了皮膚的深度燙傷。」 劉琰表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低溫燙傷,取暖神器,寒潮
相關推薦
評論(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