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冷空氣的來襲,
各種新潮的取暖設備紛紛粉墨登場,
除了「暖寶寶」貼片繼續熱賣之外,
又有燃油金屬暖手爐、
USB接口取暖設備等陸續推出,
受到熱烈追捧。
這些取暖用品攜帶方便、取暖效果好,
可許多人也因使用不當造成燙傷,
這就是醫學專家所說的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在冬季高發,
約佔冬季燙傷的三分之一。
低溫燙傷是指機體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一般指44℃—50℃)的熱源,造成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損傷程度與接觸時間成正相關。
有研究表明,當49℃的熱源持續接觸皮膚3分鐘,可導致表皮損害,超過9分鐘表皮將壞死;44℃的熱源持續接觸皮膚6小時,將導致皮膚不可逆損傷。
儘管此類燙傷的創面面積看上去較小,早期大多只是可見紅腫、水皰,但實際可能損傷至皮下組織、肌肉甚至骨骼。
另外,四肢是平時使用取暖工具最多的部位,但由於四肢血液循環較差,若伴有糖尿病、中風後遺症等疾病,更容易導致創面難以癒合,形成慢性潰瘍,並因此留下疤痕,甚至需要植皮治療。
低溫燙傷因常見水皰,易誤診為Ⅱ度損傷,但事實上多為深Ⅱ—Ⅲ度損傷。
低溫燙傷和高溫引起的燙傷不同,創面疼痛感不十分明顯,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水泡、脫皮或者發白的現象,面積也不大,燙傷皮膚表面看上去燙傷不太嚴重,但創面深、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如果處理不當,嚴重會發生潰爛,長時間都無法癒合。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低溫燙傷發生初期,損傷皮膚的層次較淺,就在真皮和表皮間形成了小水皰。這時候,如果及時移除熱源,損傷就不再發展。但燙傷者常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及時發現損傷,導致進一步傷及真皮深層及皮下組織。
表達能力欠佳,如果監護人照看不周,很容易導致燙傷。
女性冬季手腳冰涼現象比男性常見,會更多地使用取暖工具。
在低溫燙傷後,立即用冷水衝洗燙傷的部位,以降低傷口的溫度,緩解疼痛並將燙傷的傷害降到最低,如果發現燙傷脫皮的現象,改用浸泡的方式進行降溫,降溫時間應在15~20分鐘為最佳。
在降溫過後,使用碘伏或者生理鹽水進行消毒殺菌,以免傷口感染。
塗抹適量的燙傷膏,能夠有效止痛,並促進傷口細胞的修復。
如果發現燙傷情況比較嚴重,燙傷部位的皮膚呈紅褐色或灰色,並且燙傷面積過大,無法自行處理,建議立即就醫治療。
低溫燙傷的過程猶如溫水煮青蛙,燙傷發生時不易及時察覺,想要避免低溫燙傷關鍵在於提前預防。高危人群使用取暖物品時,無論自我還是家人都需格外注意。
首先控制好溫度,因為溫度越高造成燙傷所需的時間越短。一方面可直接調低取暖物品的溫度(如電熱毯調成低熱檔等),另一方面取暖物品不要直接接觸皮膚(如熱水袋裹一層毛巾等)。
其次需控制好時間,避免長時間的接觸同一部位,更不可在熟睡時使用接觸類取暖物品。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儘量避免使用「暖寶寶」之類的取暖物品,通過多穿衣保暖才是最安全的方法。
推 薦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