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陳甜田 通訊員 郭慶花 趙巖
低溫竟然也能燙傷皮膚?冬日取暖要慎重,在使用具有熱源作用的敷貼、理療儀器、具有加熱功能的按摩儀、暖水袋時要多加注意。如果不小心「中招」了,要如何處理呢?
36床的李阿姨是在濱州市人民醫院治療的一位脊髓損傷的患者。這天晚上,夜班護士巡視病房時發現家屬在床邊睡著了,她協助患者翻身,掀開被子檢查皮膚時發現阿姨大腿處被套上了一個電動的頸椎按摩儀。出於警惕,護士輕輕將按摩儀從腿下取出來,看到阿姨大腿被按摩儀包繞處皮膚已經變紅,起了水泡。燙傷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患者脊髓損傷致全身感知受損,按摩儀器設備使用不當,導致了低溫燙傷。
低溫情況下,皮膚也會被燙傷。肢體感覺障礙的人要特別警惕,慎用各種具有熱源作用的敷貼、理療儀器、按摩儀的加熱功能,還有暖水袋。
低熱燙傷又可稱為低溫燙傷,是因為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接觸70℃的溫度持續一分鐘,皮膚可能就會被燙傷;而當皮膚接觸近60℃的溫度持續五分鐘以上時,也有可能造成燙傷,這種燙傷就叫做低溫燙傷。
一般情況下,人體正常皮膚溫度值的燙傷是指超過45℃,並且皮膚長時間接觸熱能溫度。熱能越高,接觸的時間越長就會造成皮膚組織的嚴重燙傷。
人體的皮膚以及皮下組織的損傷主要與受熱溫度的作用時間有關。當人體的局部長時間與高於45℃的溫度接觸,就不會引起痛覺的感應,痛覺是人體的重要保護機制。並且,在低熱能的持續供熱中,即使溫度之間的溫差較小,但皮膚的表層組織在熱能的作用下逐漸脫水,最終導致深層組織發生熱損傷。
另外,人體的血液流動本來可以緩解熱能的積聚,但是由於身體局部與熱源的長時間接觸,並且受到一定的壓力限制,妨礙了血液的正常流動,無法及時緩解熱量對皮膚深層組織帶來的損傷。
低溫燙傷的臨床表現:燙傷的初期在皮膚的表層出現小水泡,呈現帶血的紅色,這是由於水泡的創傷面淤血所致。
除了暖水袋、電暖氣、暖寶寶、小太陽可以對皮膚造成傷害,在使用加熱的按摩椅時也要多加注意冬季天氣寒冷,大家取暖要注意,如果不小心造成了低溫燙傷,也不要慌,正確的處理方式很重要。一旦發生低溫燙傷,應該立即進行燙傷處理,冷敷燙傷部位,並及時就醫,以免燙傷部位發生感染造成嚴重傷害,切勿私自用牙膏等塗抹在燙傷部位,導致燙傷部位創傷面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