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聊室」低溫竟然也能燙傷?來聽聽如何避免

2020-12-26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陳甜田 通訊員 郭慶花 趙巖

低溫竟然也能燙傷皮膚?冬日取暖要慎重,在使用具有熱源作用的敷貼、理療儀器、具有加熱功能的按摩儀、暖水袋時要多加注意。如果不小心「中招」了,要如何處理呢?

36床的李阿姨是在濱州市人民醫院治療的一位脊髓損傷的患者。這天晚上,夜班護士巡視病房時發現家屬在床邊睡著了,她協助患者翻身,掀開被子檢查皮膚時發現阿姨大腿處被套上了一個電動的頸椎按摩儀。出於警惕,護士輕輕將按摩儀從腿下取出來,看到阿姨大腿被按摩儀包繞處皮膚已經變紅,起了水泡。燙傷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患者脊髓損傷致全身感知受損,按摩儀器設備使用不當,導致了低溫燙傷。

低溫情況下,皮膚也會被燙傷。肢體感覺障礙的人要特別警惕,慎用各種具有熱源作用的敷貼、理療儀器、按摩儀的加熱功能,還有暖水袋。

低熱燙傷又可稱為低溫燙傷,是因為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接觸70℃的溫度持續一分鐘,皮膚可能就會被燙傷;而當皮膚接觸近60℃的溫度持續五分鐘以上時,也有可能造成燙傷,這種燙傷就叫做低溫燙傷。

一般情況下,人體正常皮膚溫度值的燙傷是指超過45℃,並且皮膚長時間接觸熱能溫度。熱能越高,接觸的時間越長就會造成皮膚組織的嚴重燙傷。

人體的皮膚以及皮下組織的損傷主要與受熱溫度的作用時間有關。當人體的局部長時間與高於45℃的溫度接觸,就不會引起痛覺的感應,痛覺是人體的重要保護機制。並且,在低熱能的持續供熱中,即使溫度之間的溫差較小,但皮膚的表層組織在熱能的作用下逐漸脫水,最終導致深層組織發生熱損傷。

另外,人體的血液流動本來可以緩解熱能的積聚,但是由於身體局部與熱源的長時間接觸,並且受到一定的壓力限制,妨礙了血液的正常流動,無法及時緩解熱量對皮膚深層組織帶來的損傷。

低溫燙傷的臨床表現:燙傷的初期在皮膚的表層出現小水泡,呈現帶血的紅色,這是由於水泡的創傷面淤血所致。

除了暖水袋、電暖氣、暖寶寶、小太陽可以對皮膚造成傷害,在使用加熱的按摩椅時也要多加注意冬季天氣寒冷,大家取暖要注意,如果不小心造成了低溫燙傷,也不要慌,正確的處理方式很重要。一旦發生低溫燙傷,應該立即進行燙傷處理,冷敷燙傷部位,並及時就醫,以免燙傷部位發生感染造成嚴重傷害,切勿私自用牙膏等塗抹在燙傷部位,導致燙傷部位創傷面的感染。

相關焦點

  • 如何預防低溫燙傷,聽聽專家咋說……
    但你知道嗎,這些冬天裡的寶貝可燙傷了不少人啊!如何才能預防冬季的低溫燙傷呢?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的燒傷整形科專家就來給大家講講。被取暖設備燙傷,我們稱之為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在40-50℃的低溫條件下,較長時間接觸,造成人體一定程度的損害。
  • 低溫也能燙傷?會!感覺不到的燙傷更可怕
    這就是醫學專家所說的低溫燙傷低溫燙傷在冬季高發約佔冬季燙傷的三分之一什麼是低溫燙傷?低溫燙傷因常見水皰,易誤診為Ⅱ度損傷,但事實上多為深Ⅱ—Ⅲ度損傷。燙傷,高溫與低溫有何區別?原來,低溫燙傷發生初期,損傷皮膚的層次較淺,就在真皮和表皮間形成了小水皰。這時候,如果及時移除熱源,損傷就不再發展。但燙傷者常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及時發現損傷,導致進一步傷及真皮深層及皮下組織。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 低溫也能燙傷?會!感覺不到的燙傷其實更可怕
    燙傷,高溫與低溫有何區別? 低溫燙傷和高溫引起的燙傷不同,創面疼痛感不十分明顯,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水泡、脫皮或者發白的現象,面積也不大,燙傷皮膚表面看上去燙傷不太嚴重,但創面深、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如果處理不當,嚴重會發生潰爛,長時間都無法癒合。
  • 【生活提醒】低溫也能燙傷?會!感覺不到的燙傷更可怕
    這些取暖用品攜帶方便、取暖效果好,可許多人也因使用不當造成燙傷,這就是醫學專家所說的低溫燙傷。低溫燙傷在冬季高發,約佔冬季燙傷的三分之一。低溫燙傷因常見水皰,易誤診為Ⅱ度損傷,但事實上多為深Ⅱ—Ⅲ度損傷。低溫燙傷和高溫引起的燙傷不同,創面疼痛感不十分明顯,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水泡、脫皮或者發白的現象,面積也不大,燙傷皮膚表面看上去燙傷不太嚴重,但創面深、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如果處理不當,嚴重會發生潰爛,長時間都無法癒合。這是為什麼呢?
  • 低溫,也會引起燙傷!
    攜帶方便、取暖效果好可許多人也因使用不當造成燙傷這就是醫學專家所說的低溫燙傷舉個例子45℃的低熱物體接觸你的皮膚30分鐘以上就有可能出現燙傷低溫燙傷在冬季高發約佔冬季燙傷的三分之一低溫燙傷和高溫引起的燙傷不同,創面疼痛感不十分明顯,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水泡、脫皮或者發白的現象,面積也不大,燙傷皮膚表面看上去燙傷不太嚴重,但創面深、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如果處理不當,嚴重會發生潰爛,長時間都無法癒合。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低溫燙傷發生初期,損傷皮膚的層次較淺,就在真皮和表皮間形成了小水皰。
  • 冬季取暖 小心低溫燙傷
    低溫還能燙傷? 溫吞吞的熱水袋,就有可能是兇手! 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45℃-50℃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在冬季高發,約佔冬季燙傷的三分之一。
  • 一覺醒來「低溫燙傷」,你的「暖寶寶」是如何傷害了你
    同時,也出現了因操作不當而造成燙傷,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低溫燙傷」。如何避免「暖寶寶們」帶來的傷害?走!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什麼是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取暖物品屬於低熱物體(一般指 44℃~50℃),這些物品雖然基礎溫度不高,但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也會造成燙傷,尤其在冬天人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感覺較為遲鈍,因此,在使用取暖物品時,應及時觀察皮膚變化,避免造成低溫燙傷。低溫燙傷的主要表現1、膚色改變:如果熱源的溫度不高,接觸時間不長,接觸熱源的皮膚可發紅,成紅色斑塊樣改變。
  • 天冷取暖,香港澳美製藥提醒你,謹防低溫燙傷
    雖然這些「法寶」能有效趕走寒冷,並且使用起來也很方便,但是如果一旦使用不當很容易就會引發「低溫燙傷」。前不久,杭州的一位小夥子因暖腳爐使用不當,竟然坐上了輪椅。這位小夥子在加班時,像往常一樣,將雙腳放在暖腳爐上後竟然睡著了,等他醒來時感覺左腳跟發熱隱痛。
  • 冬季格外小心,低溫也會燙傷人體!
    一、低溫燙傷對人體的傷害一般情況下,皮膚與低溫熱源短時間接觸,僅造成真皮淺層的水皰型燙傷,但如果低溫熱源持續作用,就會逐漸發展為真皮深層及真皮下各層組織的燙傷。低溫燙傷和高溫引起的燙傷不同,創面疼痛感不十分明顯,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水皰、脫皮或者皮膚變白的現象,通常燙傷面積不大,燙傷皮膚表面看上去不太嚴重,但創面深且燙傷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的壞死,如果處理不當,會發生潰爛,長時間無法癒合。所以,某些情況下持續低溫燙傷比直接燙傷更嚴重。
  • 冬季格外小心,低溫也會燙傷人體
    低溫燙傷和高溫引起的燙傷不同,創面疼痛感不十分明顯,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水皰、脫皮或者皮膚變白的現象,通常燙傷面積不大,燙傷皮膚表面看上去不太嚴重,但創面深且燙傷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的壞死,如果處理不當,會發生潰爛,長時間無法癒合。所以,某些情況下持續低溫燙傷比直接燙傷更嚴重。
  • 冬季取暖 當心「低溫燙傷」
    據媒體報導,已經有不少人在使用暖寶寶等取暖物品時被燙傷。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外科主任李蘭青提示,此類取暖產品的溫度雖然不會特別高,但如果使用不當,也很容易造成「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表溫度的低熱物體所造成的燙傷。
  • 用「神器」暖腳小夥竟坐了輪椅,專家提醒寒潮天當心低溫燙傷
    來自杭州的年輕小夥兒一不小心竟被暖腳爐「燙」成Ⅲ度灼傷,由於創面太深,不得已還來了上海做了個手術。這名小夥是一名年輕的IT工程師,剛入職不久的他工作任務比較重,寒冷的冬天經常需要下班後在家加班,他在網上購買了好評如潮的暖腳爐。但有一天晚上,他像往常加班時一樣,將雙腳放在暖腳爐上後竟然睡著了,等他醒來時感覺左腳跟發熱隱痛。
  • 暖寶寶這樣用,竟可造成低溫燙傷!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暖寶寶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低溫燒傷。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低溫燙傷。什麼是低溫燙傷?對於燙傷,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但是低溫燙傷卻很少有人知道。低溫燙傷,指的是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冬季是發生低溫燙傷的主要季節,需要額外注意。 如何避免低溫燙傷?
  • 三九天當心暖寶寶致低溫燙傷!
    但當人處於寒冷中,肢體感覺是比較遲鈍的,若使用取暖產品不當可能會造成低溫燙傷。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關於低溫燙傷的小知識。  45℃左右溫度就能致燙傷  我們接診過一位被低溫燙傷的臥床老人。家屬怕老人腳冷,在床上放了暖寶寶,幾個小時後發現老人的皮膚發紫,還起了一個小水皰。於是,家屬把水皰弄破,塗抹點碘酒。
  • 小澤溫馨提示,冬季取暖謹防低溫燙傷。
    為什麼低溫也會引發燙傷? 低溫燙傷指身體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44℃~50℃)的熱源,從而造成由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低溫損傷發生時並不明顯,由淺入深。因為這些取暖物品的溫度通常並不會很高,例如暖寶寶、熱水袋,我們能夠感覺到的溫度一般只有40℃~50℃,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會慢慢適應這種溫度。
  • 當心低溫燙傷!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10日訊 低溫還能燙傷?溫吞吞的熱水袋,就有可能是「元兇」!燙傷還不好癒合?塗醬油、抹牙膏只會雪上加霜!不燙卻能傷人尤其老人和小孩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燙傷!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皮膚溫度的物體造成的慢性燙傷。舉個例子:45℃的低熱物體接觸你的皮膚30分鐘以上,就有可能出現燙傷!這種特殊的燙傷還很容易被忽視。冬天,很多家長怕小孩冷,會在被子裡放個取暖「神器」——熱水袋、熱寶寶,或是直接用上電熱毯。一旦使用不當,這些「神器」直接接觸孩子的皮膚時間過長,就會造成低溫燙傷。
  • 被暖寶寶、熱水袋燙傷兩三個月才能好?天冷,小心低溫燙傷,千萬不要...
    長時間使用取暖設備後出現皮膚發紅、腫脹、脫皮或出現水泡等症狀即意味著發生了「低溫燙傷」。低溫燙傷的面積通常比較小,呈圓形或橢圓形,常位於足跟、足底、小腿脛前、臀部等。早期看起來只是一個小小水泡,容易被忽視。
  • 寶寶燙傷後,家中錯誤的處置是「雪上加霜」,要謹防低溫水燙傷!
    在寶寶遇到的諸多危險中,燙傷是最讓寶媽們揪心的。因為燙傷易留疤痕,而且嚴重情況下會毀容,所以媽媽們會格外注意家中的明火,以及高溫的開水。 可只有開水才能燙傷寶寶嗎?其實有些時候,低溫水的燙傷危害更大!倘若媽媽對低溫水燙傷沒有太多關注,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恢復時間,很可能引發寶寶感染,甚至威脅生命安全。
  • 習慣使用暖水袋、暖寶寶,要小心「低溫燙傷」
    進入冬季,我們總是習慣使用暖水袋、暖寶寶等取暖用品,但長時間使用還要小心「低溫燙傷」。1月6日上午,方女士帶著年過八旬的老母親來到貴陽燒傷醫院換藥。老人是半個月前在家使用暖寶寶不當導致燙傷,被燙傷後的皮膚現在還有明顯的發紅、潰爛。在醫院燒傷整形科,前來換藥的患者絡繹不絕。
  • 冬季取暖防燙傷,低溫燙傷不知不覺,這些物品小心使用
    冬季寒冷,凍手凍腳,人們總會有各種辦法來抵抗寒冷。 我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還是人手一個鹽水瓶,但是救不了我們在冬天腫得像饅頭一樣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