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各朝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是土司制度,到現在"土司"一詞已存在了一千餘年。
土司制度不僅鞏固了當時封建王朝的統治權力,還能更好地保證地方的長治久安。
當時中國封建王朝採取"以夷治夷""以蠻治蠻"政策,利用當地酋長以其勢力管轄所及的區域,分別授予官職,準其子孫相繼承襲,管理各自轄區大大小小事務,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土司制度"。雲南地處邊疆,地域遼闊且族群複雜,因而成為中國歷史上土司數量最多,存續最久的省份。
尤其在邊境地帶,土司文化的影響力甚至到今日都能依稀在百姓的日常起居和生活中感受到。
讓我感受土司文化最深刻的地方就是位於雲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孟連宣撫司署。
傳承千百年的土司文化
孟連宣撫司署和其他的土司建築大為不同,因其在清代被焚毀,直到1919年才完成重建,所以它的建築特色融合了傣、漢風格。
古老的建築往往透出的是悠長的歷史文化。在1254年,蒙古大軍壓境,逼迫一個地方政權勐卯(即今瑞麗)王國的臣民南遷。
當時勐卯朝中的四位大臣兵分三路進行南遷,於是在西南邊的河谷平壩尋找到了新的居地 ——孟連。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朝廷在孟連設置了木連路軍民府,第一代土司罕罷法始建孟連城。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孟連設置了長官司,當時的土司刀派送為長官司長官,居六品,轄區廣大。
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土司刀派鼎貢象入京,受封宣撫司世職。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將地處邊境的孟連宣撫司定為「經制宣撫司」,光緒二十年(1894年),改屬鎮邊直隸廳(即今瀾滄)轄治,頒給「雲南鎮邊直隸廳世襲孟連宣撫司印」。
到了民國,始稱瀾滄縣孟連宣撫司。從第一代土司罕罷法到1949年末代土司刀派洪,共二十八代土司相沿承襲。自明至清,刀氏土司在南壘河西岸金山東麓為世族構建了規模宏大的「內城」,也就是現在的娜允。
依照傣族舊制,山城娜允被嚴格劃分為上城、中城、下城以及芒方崗、芒方冒兩個寨子。如今保存下來的有上城區的宣撫司署、上城佛寺和中城區的中城佛寺。
於傣漢特色建築中尋找土司文化歷史
除了歷史文獻資料,如今最能走進土司文化的方法就是近距離感受當地的土司建築和細緻觀察土司遺留下來的文物。這樣才能親手觸摸到它們曾經的輝煌和歷史變故中的種種痕跡。
堂門
宣撫司署坐落在最後一個傣族古鎮即娜允古鎮的上城區高地上,步行13級石階到二疊小歇山式飛簷鬥拱門堂,堂門兩旁種植著許多四季常綠的灌叢植物,灌木叢中還穿插種植著各色花卉,多彩的花卉們在烈陽下各相爭鮮鬥豔。跨身進入堂前,左手邊是司署景點詢問處,穿有傣族服飾的工作人員會耐心地為遊客講解各種問題,右手邊則是包裹存寄處。
議事廳
徑直往裡走,映入眼帘的是陽光下熠熠生輝的8根金色門柱,非常耀人眼球。
與門柱相互對應的是兩旁枝葉繁茂的棕櫚樹,棕櫚樹樹勢挺拔,葉色蔥蘢,非常適合四季觀賞,再往前走就能看到長約23.2米、寬約16.1米、高約10.2米,建築樣式為三簷歇山頂幹欄式的議事廳,整體規制宏敞,簡潔氣派。
議事廳是當時的領導者們處理大大小小事務進行議會的地方。一樓建有6排共47根的金色幹欄柱,每一根柱子藏在屋簷下,乍一看雖然沒有金色門柱那麼金燦奪目,卻隱隱透出了溫潤的色澤,讓人感到簡潔悅目。
房簷雕有立體的展翅金鳥,兩旁配著形式規整的金色祥雲圖和栩栩如生的金色花葉,讓整個建築散發生機盎然的氣息。
大廳的側面放著幾架少數民族風格的木鼓,配上精緻小巧的綠植盆栽,讓整個大廳看起來不再死板轉而充滿活力。
登上二樓,直接就能看到端立於屋子最前方約1米多高的龕臺,這就是土司的「寶座」。
寶座兩旁高豎旗幟和儀仗,看上去威勢莊重,其中兩柄鑲嵌寶石的金傘尤其引人注目。
後花園
沿路穿過議事廳後便到了後花園,此處多種植熱帶植物花卉,每到傍晚時分,彩霞渲染了整片火紅的天空。
灑下的光暈透過了競相爭豔的每一朵花兒,這時候的後花園像極了羞澀的姑娘,是那麼多情,不止惹人疼惜更讓人不舍離去。
土司居所
正廳通過小拱橋與議事廳相連。這裡便是刀氏土司及其夫人們的居所,左右廂房為一樓一底硬山頂建築,採取沿廊式對稱,與正廳渾然一體。
同議事廳相比,正廳顯然華麗許多,無數根金柱與簷下精雕細刻、繁複瑰麗的金色鬥拱相互輝映,襯著褐紅色的木樓,使得「金色王宮」的稱號名副其實。
在廂房的玻璃櫥窗裡,陳列著清代朝廷賞賜的青藍色底繡蟒袍和黑色絲緞六品朝官朝服,還有印信、傣文典籍、土司家居用品等物,深具歷史和藝術價值,為研究地方民族史提供了珍貴的文物史料。
雲南還有很多土司家族的歷史,只有親身到當地去觸碰它們,傾聽它們,觀察它們才知道它們曾經的輝煌和歷史變故中留下的種種痕跡。
這讓人不禁感慨:土司文化即使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但也展現出了它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魅力。
圖片來自獨遊聞風的博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