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連宣撫司署,最後一個傣族古鎮中的土司文化遺蹟

2021-01-10 行走邊地綠寶石
宣撫司署正門

元、明、清各朝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是土司制度,到現在"土司"一詞已存在了一千餘年。

土司制度不僅鞏固了當時封建王朝的統治權力,還能更好地保證地方的長治久安。

當時中國封建王朝採取"以夷治夷""以蠻治蠻"政策,利用當地酋長以其勢力管轄所及的區域,分別授予官職,準其子孫相繼承襲,管理各自轄區大大小小事務,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土司制度"。雲南地處邊疆,地域遼闊且族群複雜,因而成為中國歷史上土司數量最多,存續最久的省份。

尤其在邊境地帶,土司文化的影響力甚至到今日都能依稀在百姓的日常起居和生活中感受到。

讓我感受土司文化最深刻的地方就是位於雲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孟連宣撫司署。

傳承千百年的土司文化

宣撫司署議事廳

孟連宣撫司署和其他的土司建築大為不同,因其在清代被焚毀,直到1919年才完成重建,所以它的建築特色融合了傣、漢風格。

古老的建築往往透出的是悠長的歷史文化。在1254年,蒙古大軍壓境,逼迫一個地方政權勐卯(即今瑞麗)王國的臣民南遷。

當時勐卯朝中的四位大臣兵分三路進行南遷,於是在西南邊的河谷平壩尋找到了新的居地 ——孟連。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朝廷在孟連設置了木連路軍民府,第一代土司罕罷法始建孟連城。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孟連設置了長官司,當時的土司刀派送為長官司長官,居六品,轄區廣大。

議事廳近景

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土司刀派鼎貢象入京,受封宣撫司世職。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將地處邊境的孟連宣撫司定為「經制宣撫司」,光緒二十年(1894年),改屬鎮邊直隸廳(即今瀾滄)轄治,頒給「雲南鎮邊直隸廳世襲孟連宣撫司印」。

到了民國,始稱瀾滄縣孟連宣撫司。從第一代土司罕罷法到1949年末代土司刀派洪,共二十八代土司相沿承襲。自明至清,刀氏土司在南壘河西岸金山東麓為世族構建了規模宏大的「內城」,也就是現在的娜允。

依照傣族舊制,山城娜允被嚴格劃分為上城、中城、下城以及芒方崗、芒方冒兩個寨子。如今保存下來的有上城區的宣撫司署、上城佛寺和中城區的中城佛寺。

於傣漢特色建築中尋找土司文化歷史

宣撫司署導覽圖

除了歷史文獻資料,如今最能走進土司文化的方法就是近距離感受當地的土司建築和細緻觀察土司遺留下來的文物。這樣才能親手觸摸到它們曾經的輝煌和歷史變故中的種種痕跡。

堂門

宣撫司署內景

宣撫司署坐落在最後一個傣族古鎮即娜允古鎮的上城區高地上,步行13級石階到二疊小歇山式飛簷鬥拱門堂,堂門兩旁種植著許多四季常綠的灌叢植物,灌木叢中還穿插種植著各色花卉,多彩的花卉們在烈陽下各相爭鮮鬥豔。跨身進入堂前,左手邊是司署景點詢問處,穿有傣族服飾的工作人員會耐心地為遊客講解各種問題,右手邊則是包裹存寄處。

議事廳

宣撫司署內景

徑直往裡走,映入眼帘的是陽光下熠熠生輝的8根金色門柱,非常耀人眼球。

與門柱相互對應的是兩旁枝葉繁茂的棕櫚樹,棕櫚樹樹勢挺拔,葉色蔥蘢,非常適合四季觀賞,再往前走就能看到長約23.2米、寬約16.1米、高約10.2米,建築樣式為三簷歇山頂幹欄式的議事廳,整體規制宏敞,簡潔氣派。

議事廳是當時的領導者們處理大大小小事務進行議會的地方。一樓建有6排共47根的金色幹欄柱,每一根柱子藏在屋簷下,乍一看雖然沒有金色門柱那麼金燦奪目,卻隱隱透出了溫潤的色澤,讓人感到簡潔悅目。

議事廳一樓

房簷雕有立體的展翅金鳥,兩旁配著形式規整的金色祥雲圖和栩栩如生的金色花葉,讓整個建築散發生機盎然的氣息。

大廳的側面放著幾架少數民族風格的木鼓,配上精緻小巧的綠植盆栽,讓整個大廳看起來不再死板轉而充滿活力。

房簷雕飾

登上二樓,直接就能看到端立於屋子最前方約1米多高的龕臺,這就是土司的「寶座」。

寶座兩旁高豎旗幟和儀仗,看上去威勢莊重,其中兩柄鑲嵌寶石的金傘尤其引人注目。

後花園

土司居所

沿路穿過議事廳後便到了後花園,此處多種植熱帶植物花卉,每到傍晚時分,彩霞渲染了整片火紅的天空。

灑下的光暈透過了競相爭豔的每一朵花兒,這時候的後花園像極了羞澀的姑娘,是那麼多情,不止惹人疼惜更讓人不舍離去。

土司居所

土司居所

正廳通過小拱橋與議事廳相連。這裡便是刀氏土司及其夫人們的居所,左右廂房為一樓一底硬山頂建築,採取沿廊式對稱,與正廳渾然一體。

同議事廳相比,正廳顯然華麗許多,無數根金柱與簷下精雕細刻、繁複瑰麗的金色鬥拱相互輝映,襯著褐紅色的木樓,使得「金色王宮」的稱號名副其實。

文物史料

在廂房的玻璃櫥窗裡,陳列著清代朝廷賞賜的青藍色底繡蟒袍和黑色絲緞六品朝官朝服,還有印信、傣文典籍、土司家居用品等物,深具歷史和藝術價值,為研究地方民族史提供了珍貴的文物史料。

雲南還有很多土司家族的歷史,只有親身到當地去觸碰它們,傾聽它們,觀察它們才知道它們曾經的輝煌和歷史變故中留下的種種痕跡。

這讓人不禁感慨:土司文化即使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但也展現出了它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魅力。

圖片來自獨遊聞風的博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雲南邊境少數民族特色,孟連縣娜允古鎮,人稱為中國傣族古鎮
    雲南省孟連縣娜允古鎮我們是中國最後一個傣族古鎮,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娜允古鎮,每年我都帶著家人去孟連度假,納允古鎮也是每次去孟連的地方,與其他熱點古鎮相比,納允古鎮開發得不多,基本上有保持原始生態的古鎮建築和傣族民族特色,所以來這裡的大部分是雲南本地人。
  • 最後的土司府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門楣上面兩個「門當」支一黑底描金橫匾,上書「孟連宣撫司署」。作為雲南清代土司衙署的代表,它是全省唯一的一座由傣、漢、白族建築風格合璧的大型建築群,是雲南邊疆民族地區十八座土司衙門中保存較完好的一座。1965年被雲南省人民委員會首批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近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世遺】中國土司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土司遺址不僅給人們帶來藝術美感,也讓人們更加了解當時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狀況、生產力水平和管理體系,從而了解中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此外,土司遺址也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入選世界遺產能夠讓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
  • 探秘恩施土司文化:容美紀行,被忽視的中國歷史
    爵府遺蹟的西南角一座山丘,名為「小崑崙」,是容美土司的讀書臺,從蓁莽青苔中爬上溼滑的山石,上面是一塊平地,長滿雜木,腳踩之處,瓦礫遍地,應該還是土司時代的建材遺物。披開樹枝,隔著屏山峽谷,青峰爭起,滿目流翠。
  • 姜文電影《芙蓉鎮》取景地,土司世襲,這個湖南的古鎮太美了
    湖南芙蓉鎮很多朋友應該都知道湖南有個香菸品牌叫芙蓉王,對於芙蓉鎮應該還是第一次聽說吧,芙蓉鎮是一個千年古鎮,在湖南省永順縣,距離長沙西北400公裡處。如果你從張家界出發的話,只需一個小時的車程。芙蓉鎮至今已經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湘西四大古鎮」,還有「小南京」之稱。這裡的原住民大多都是土家族,所以小鎮的建築極具土家族建築風格,走在小鎮的街上,隨處可見的吊腳樓以及青石板路會讓你誤以為自己穿越到了古代。芙蓉又被稱作為「掛在瀑布上的古鎮」,因芙蓉鎮被河流圍繞著,同時瀑布穿梭其中而得名。芙蓉鎮的周圍青山綠水,鎮上街巷曲折,熱情的土家族人民保留著淳樸的民風。
  • 土城古鎮,一個淹沒在歷史長河的千年古鎮
    去年六月我們也湊也鬧走進了貴州,不過我們避開熱門旅遊地,去到黔北赤水河流域,其中一站是土城古鎮。土城古鎮地處偏僻,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西部,與貴州赤水市、四川省古藺縣接壤,是川黔兩省結合部。古城的規模也很小,鎮區人口才一萬人。所以非常小眾,在網絡平臺上幾乎看不到習水有什麼旅遊景點,就算是其最著名的景點土城古鎮,去過的人甚至知道的人也並不是很多。
  • 「連載」雲南傣族寺院與佛塔(一)生活的中心
    【題記:傣族建築藝術既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又表現出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是中國建築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今日起連載《雲南傣族寺院與佛塔》,對其進行簡介。】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之一。傣族建築藝術既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又表現出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是中國建築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傣族在語言系屬上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在民族系屬上屬於西南地區四大族群之一的百越族群。
  • 江蘇有文化的古鎮,被稱「露天博物館」,有全國數量最多的祠堂
    如今,我國旅遊景點不計其數,這些地方的開發也是為了讓遊客更放鬆,在人們的印象中,古鎮很安靜,也很有歷史感,還可以說是許多地方的標誌,當然,古鎮也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有趣,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有著千年的文化遺產,這座古城被稱為江蘇文化之最,擁有全國最多的祠堂,而與其他古鎮相比,古鎮的商業化程度卻一直很低
  • 這裡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是貴州歷史文化名鎮,丙安古鎮
    丙安古鎮位於川南黔北交界地帶,赤水河谷,自古以來為川鹽進入黔蕭名站和商品集散地, 丙安古鎮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是貴州省的歷史文化名鎮。丙安古鎮位於露出河流交叉點的巨大丹霞石上,丹霞石容易裂開,河流衝刷嚴重,因此地質學上這裡不適合建設建築群落,但丙安古鎮經過百年風雨依然如山,丙安古鎮建於北宋大觀年間,明清古城容貌保存完好,是赤水河航運最繁榮的水陸碼頭, 紅軍長徵期間被紅一軍團佔領,留下了許多紅色文化遺蹟,是貴州省四大古鎮中文化內涵最重的之一,從遠處看,丙安古鎮位於山上,為了趕上霧天,發呆,很有意境
  • 上海又一古鎮被冷落,被稱浦東「文化之源」,卻連迪士尼也帶不動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也是我國的一線城市,長期以來,上海都是以經濟發達著稱,佔據著我國經濟優勢的城市,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上海是一座繁華的城市,在上海這個城市裡到處都是高樓大廈,根本看不見歷史發展的痕跡,其實上海也有一些古老的建築景觀,只是被掩蓋在高樓大廈之下,畢竟任何城市都是從歷史發展到現在。
  • 土司幹撒,決不可錯過的新城美食...
    提起幹撒,想必德宏人,尤其是傣族同胞們並不陌生,味道呢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但是知曉其中來歷的人恐怕為數不多。        說起這道菜,還得從幹崖土司的祭祀轄區地方神(傣語俗稱:「擔澀勐」)說起。以前,幹崖土司為了讓地方安定,祈求地方神靈護佑老百姓歲歲平安,遠離疾病,每年都要舉辦「擔澀勐」祭祀活動。
  • 古鎮張堰發布「文化地圖」,朱鵬高藝術館揭牌|張堰古鎮|張堰鎮|...
    當天,文脈「留」芳——張堰首屆古鎮文化藝術節拉開帷幕。在開幕式上,張堰古鎮文化地圖正式對市民發布,朱鵬高藝術館也成為地圖上重要的一站。張堰鎮作為金山新城區的「後花園」,全鎮區域面積34.93平方千米,只有東風社區、解放社區、富民社區、留溪社區4個城鎮社區,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迷你」的小鎮。這麼小的鎮,為什麼還要發布一張文化地圖呢?
  • 湖北唐崖司村,老人看護土司遺蹟近30年,1年看護費曾僅60元
    今天要介紹的是鄂西南邊陲藏著一處洞天福地—湖北鹹豐唐崖鎮,這裡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發生了很多動人的故事。這裡山青水秀,環境優美;這裡吊腳樓群環立,油茶湯令人回味;這裡風光獨特、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
  • 麗江「最原始」的古鎮,木府的發源地,但並沒有過度商業化
    了解麗江的人都知道,世界遺產麗江古城主要由大研古城、束河古鎮、白沙古鎮組成,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是前兩處,但後兩處不為人知,似乎已經被人遺忘了,但正因如此,白沙古鎮被商業開發的只有極少一部分,其餘大部分都保持著昔日的風貌,在這裡可以看到古麗江的樣子,很值得一去。
  • 江蘇有一個古鎮,名字令很多人難以辨認,卻是我國十大古鎮之一
    江蘇有著豐富的古代文明,金陵文化、吳文化、淮揚文化和海洋文化等都可以在江蘇找到足跡,吳韻漢風一直是江蘇文化的形象表現,不僅在歷史的遺蹟中,還體現在江蘇的古老文化中,現在江蘇的古鎮有近20個,許多古老的城市成了有名的觀光景點。
  • 畢節旅遊攻略:喀斯特景觀星羅棋布,水西土司文化千古流傳
    博物館主要展示彝族的風俗文化、水西土司的歷史以及奢香夫人的事跡。館內有6個陳列室,收藏了大量的彝文古籍,彝族社會傳統文化、藝術、異俗等物品尤其以彝文古籍和金石文物,集中反映了彝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奢香博物館是來大方旅遊不可錯過的地方。沒有門票。
  • 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泰族是一個民族嗎?
    而我國的傣族,長期以來被認為和泰國的傣族(按:泰國將其稱為泰族)是一個民族,那麼,事實上是否這樣?小編認為,這個話題說來話長。族群的遷移記得《紅樓夢》裡有這樣的一句話:人是「地行仙」。其實不論從世界歷史角度來看,還是從中國歷史角度來看,大規模族群的遷移,並不是少見現象,甚至像華夏族群這樣,一個族群世世代代生活在東亞大陸,反而是罕見現象。而傣族的祖先,其實原先並不居住在今天的雲南以及東南亞地區,而是居住在今天的兩廣境內,後來因為戰亂等原因,這才逐步遷移到今天的雲南以及東南亞地區。
  • 雲南麗江「最後」一片淨土,存在八百多年,且古鎮商業氛圍不濃厚
    白沙古鎮是麗江城北約12公裡的古鎮,是納西族聚居麗江水庫的第一個選址,也是麗江木氏土司的發祥地,納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白沙古鎮和大研、束河都被稱為「麗江三大古鎮」,但是,大家只知道大研古鎮、束河古鎮,不知道麗江和白沙古鎮的人太多了。
  • 重慶被冷落的一座古鎮,是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不要門票卻少有人來
    在中國西部地區的一些古鎮旅遊勝地,重慶地區的古鎮具有獨特的風味,特別是關於其發展,在中國許多發展古鎮,重慶的古鎮在建築結構上,還有歷史文化上,都屬於當地的文化精華,所以這些在地區內也是重慶被冷落的一座古鎮,是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不要門票卻少有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