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然:歷史地理中的「區域」

2020-12-21 西部網

早在一九九〇年五月我投考譚其驤先生的博士生時,在考場上譚先生就指示,如果我能考上,就以兩湖的歷史文化地理作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譚先生認為,做歷史文化地理,綜合性的區域研究才是第一等的題目。在我之前,他已指導盧雲完成以《漢晉文化地理》為題的博士學位論文。他說,盧雲是學歷史出身的,所以應該選一個時段,以全國為空間範圍;而我是學地理出身的,就應該選擇一個區域,時間做通代的,也就是做一個與盧雲相對稱的工作。

那年九月,我如願以償,幸運地成為譚其驤先生的博士生。但內心非常沉重。因為這個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如此宏大,而我之前並未做過前期工作,很擔心在學制規定的三年時間內能否完成學業。因此入學不久,我就多次向他討教,能否換一個選題,或者將題目加以縮小,只做湖南一省。每次提起這個話題,他的回答都是 「著毋庸議 」:空間和時間範圍都不能變,空間不能縮小到只做一省,時間不能縮短到只做某個斷代。至於什麼時候做完,那是我的事。

譚其驤

譚先生對我的另一個要求是,讀博的三年,不能全部用來做博士論文。他的理論是:既然叫博士,那就得博。必須花一半,至少花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讀書,讀跟學位論文無關的書。因此在入學後的第一年,我完全沒有對博士學位論文展開思考,也不敢向譚先生多問這方面的問題,生怕他誤會我不想讀書,只想著早點做論文、早點畢業。

一九九一年春夏,譚先生給我一道指令,叫我把湖南、湖北的政區沿革梳理一下。我花了大約個把月,寫了一篇萬餘字的作業,交給他。在那前後,他也曾幾次主動跟我談起我博士論文選題範圍內的問題。一次是問我,湖南省境內民族成分的變化過程。他教導我說:做中國的文化地理研究,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楚。另一次是討論兩湖境內的文化區域歸屬。

讀博時間有限,效率是生命線。考慮到效率問題,我決定先把歷朝的史料先過一遍,將其中與兩湖文化地理相關的史料給摘出來。當時我的策略是將史料分成兩大塊:明清以降,主要靠方志及一些專題史料;古代,主要用《四庫全書》。中國地方志總共數千種,主要成書於明代以降,尤其晚清以降。這些志書雖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當時人記當時事,可信度總歸還比較高。而明代以前的典籍,絕大部分已收入《四庫全書》。復旦圖書館四樓文科閱覽室正好有一套臺版的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字大,紙張好,翻起來特別舒服,特別快。

於是我備了一本《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先翻閱已經整理出版的古籍,將看過的書在目錄上做好標記。沒整理出版過的就看庫本。到一九九二年暑假前,總算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以及本校、本所收藏的兩湖方志過了一遍。暑假又回長沙,在湖南師範大學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查閱了復旦未收藏的湖南方志。

正當我在長沙看完所需的湖南方志,準備稍事休整,然後回校撰寫論文的那個下午,湖南師大歷史系的一位老友緊急找我,轉告我一個噩耗:譚先生走了!

譚先生是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九日午後生病的,此後一直住在醫院裡。儘管他自發病以後就再沒說過話,但我總懷著一絲僥倖。因為自一九七八年他初次中風以後,又多次復發過小中風,每次他都挺過來了。這一次,我希望仍能如此。幾次跟低我一年級的學兄靳潤成一起去醫院看他,儘管每次叫他、跟他說話都毫無反應,我也希望下次來叫他他能夠答應。萬不料,等來的竟然是這樣一個結果。

送別譚先生,我的博論進入撰寫階段。此時對於這篇博論會寫成什麼樣,我心裡仍然一點數都沒有。市面上、圖書館裡,關於文化的書很多,但關於文化地理的很少。寥寥兩三本與歷史文化地理相關的著作,與我關係最近的是盧雲的《漢晉文化地理》。一九九○年入學初,我就向葛劍雄先生借到這本博士論文的列印稿,細細地讀了。但凡讀過那本書的可能都有感受,那是一種極為震撼的閱讀體驗。作為博士論文,其篇幅多達六十餘萬字。將漢晉時期的文化地理,按學術、宗教、婚姻、音樂四個要素展開。可以說,每一章單拿出來,都可以作一篇博士學位論文。我,絕對不可能寫那麼多。而且他在《文化區:中國歷史發展的空間透視》中提到的文化區的基本特徵、生成和演變因素,以及劃分歷史文化區域的原則與方法,與地理學的做法其實有隔閡。

從本科到碩士,我在地理系讀了七年。地理學最本質的特徵,是區域性和綜合性。這兩性互為表裡。雖然也有部門地理的研究,但那不過是地理綜合的基礎,最終還得落到綜合地理上來。而綜合地理,也就表現為區域地理。不落實到具體的地域,沒辦法綜合。因此,做區域地理或曰綜合地理研究,首先要有地域綜合體的概念。而具體工作的開展,不可能一上來就直接綜合,必須先抓出一些要素出來做部門分析,等到把部門分析做到位了,這才有進行綜合的基礎。既然如此,抓出來做部門分析的要素,必須是對全局具有深刻影響的主導因素。不可能隨便抓出一些要素做一些分析,放在一起就說是做區域地理了。做區域地理,必須抓主導因素;主導因素分析做好以後,再進行綜合。而綜合,可以說是一項獨特的地理學技術。我在地理系讀書那七年學到的東西,如果用一句話來表述,就是這一句。

由此來反思盧雲的《漢晉文化地理》,裡面展開分析的學術、宗教、婚姻、音樂四大要素,能否構成當時全國文化地理格局的主導因素已經構成問題,而上述幾個要素在該書中完全是一種獨立狀態。既沒有彼此之間相互關係的分析,也沒有這幾個要素對當時全國整體文化地理格局產生何等影響的討論。作為曾經的地理系學生,我絕對不能這樣做。

為了解決文化地域綜合體中的主導因素問題,我多次找副導師周振鶴先生討論請教。他隨緣點化,說了一些他的個人意見,同時建議我看點文化人類學方面的書。我跑圖書館一看,文化人類學的書在書架上總共就那麼兩排。借了幾本抱回寢室,看完,沒什麼感覺。再去,換幾本。等到把架子上兩排書差不多翻完,我總算明白文化人類學家概念中的文化是怎麼一回事了。但如何把這一概念運用到歷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中來,一時仍沒有主意。

由於一直沒有趁譚先生健康時向他請教為什麼他覺得兩湖這個空間範圍不宜縮小,至此,已完全無從得知他對於這一選題的總體構想。出於工作量的考慮,我決定將博士論文的空間範圍調整到只做湖南一省。這一想法得到周振鶴先生的認可。

我花了大約兩個禮拜,將前面一年多時間裡抄錄的資料卡片加以整理,分門別類。然後以類相從,寫成專題論文。每寫好一篇就給周先生看一篇。大大小小,共寫了二十八篇。

開始一段時間,主要是廓清工作界面,例如爬梳湖南文化的發展背景,以及湖南文化在國史上的地位。接下來分析湖南文化的發展進程及空間格局。這都是歷史學、歷史地理學範疇的常規書寫,沒有什麼特別的難度。碰到的第一個難題是湖南歷代民風的變遷。之前碩士階段在長沙讀一些湖湘文化的研究論著,都說湖南自古民風強悍,羅列了很多史料。可是,湖南文化的表現在古代和近現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是昭彰在人耳目的事實。其故安在?百思不得其解。至此,資料看多了,並且運用在大學心理學課程上學到的知識,將它分為 「強悍 」和「勤奮 」兩個向度加以分析,自認為把問題給講通了。至少比之前的討論前進了一大步。第二個難題是在研究湖南的民間信仰時,傳世史料中關於南嶽朝香風俗的記載很少。已有的史料非常零散,時間上串不成線,空間上連不成片,簡直沒辦法開展討論。非常苦惱。我從小知道,南嶽朝香風俗在湖南非常重要。我老家曾有一位長輩,年輕時為了求子,曾單手提一片鐵瓦步行數百裡去南嶽許願。一路上不換手,累了就歇一歇。後來果然得遂所願。一九八一年八月底,我離開老家去長沙讀書,出門不久遇上先母從南嶽燒香戴福歸來。因習俗所限,她竟然略言數語便徑直回家。那是我第一次出遠門,她一步都沒法送。在傳統時代對於當地生活影響如此深刻的一項風俗,竟然無法揭示其空間分布,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理完文獻史料,我突然想起一九九二年暑假曾在郴州教育學院圖書館看到一本《湖南民間歌曲集》。當時還是內部資料,每地區一個分冊的那種。因為我讀研時曾在湖南師大校樂隊混過,看到歌譜特別有興趣,曾注意到有一首《朝香歌》,讀下來覺得曲調並不優美,也就沒有管它。此時忽然想到,那些歌好聽與否可以不管,用作史料來說明當地有南嶽朝香的風俗總該沒有問題。於是我請當時在那裡工作的女朋友幫我把這套書中所有的朝香歌都複印了寄給我。一排比,居然湘、資流域都有,而沅、澧流域沒有。顯然,這正反映了該風俗在晚清民國時期的基本分布。

再後來是做民俗的分區。對於分區的方法,完全無先例可循。我起先研讀湖南各地方志中的歲時資料,不知從哪下手。總體上看各地都差不多,細讀之下卻又千差萬別。用什麼指標才能描寫出這中間的區域差異?這時候本科的地理學訓練給我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我將那些歲時資料,一項項拆解開來,列成一個大表。等到把表列好,再一項項比較。凡是全省各地皆然的,顯然無法用作分區指標。變化很隨機,完全無區域性可言的,當然也沒有意義。結果發現,四月八、五月端午、九月重陽、小年祭灶四個節慶,在省內形成強烈的區域差異。據此可以得出一個有區、有亞區的區域系統。這一工作的完成讓我更加興奮。因為它不僅解決了一個個案,而且讓我摸索到了民俗文化的分區方法。

曾有人向我表示質疑:歲時風俗的內容那麼多,絕大部分內容全省都相同,我單單拿出四項來進行分區,有無意義?坦率地講,我覺得這是一個毫無必要的質疑。因為道理明擺著:分區,就是找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拿出來做分區指標的,一定要有區分度。就好比考查學生,出試題,太難,人人都不及格,甚至很多人得零分;或者太容易,個個滿分,這兩種結果都沒有意義。一定要難易適中,結果呈正態分布。因此,選分區指標,如果全省都一樣,或者各地五花八門,顯然都不合適。

那麼,這樣分區,會不會像質疑者擔心的那樣,「不能反映文化的本質特徵 」呢?我認為,這種擔心也是多餘的。這是將文化的主導因素和分區指標混為一談了。如果單純考察文化地域綜合體,揭示其中的文化內涵,那無疑要著眼於主導因素。但現在的問題是分區,要揭示文化的地域差異,那麼唯一的辦法是尋找可以用來分得出區域的指標。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執著於哪些因素才能反映當地文化的主要特徵,那麼等於是不想討論其中的地域差異了。

其實,這完全可以用植物生態學中的最小因子定律來加以說明。早在十九世紀,德國化學家李比希(J. Liebig)就證明,穀物的產量往往並不取決於需求量很大的營養物質,而是那些在土壤中極為稀少且必需的微量元素(如硼、鎂、鐵等)。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最小因子,也就被稱作限制因子。以此來闡釋上述文化地域差異,那些文化主導因子便相當於植物生長中需求很大的營養物質,而那些分區指標,也就是產生文化地域差異的限制因子。

顯而易見,對於某特定文化要素來說,它的主導因子在任何區域都應該是一樣的。而分區指標,則隨不同區域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因此,研究其他區域歲時習俗的地域差異,顯然不能照搬湖南的上述四項分區指標,而應該根據當地情況另行確定。

歲時習俗分區的結果讓我大為振奮。我相信,既然歲時習俗可以如此分區,其他各項風俗如民間信仰、婚喪嫁娶等均可照此辦理。因為資料性質、數據格式都差不多,只是詳略程度各項各地有所不同而已。

在爬梳這些單項民俗分區的過程中,我真是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每次都有新發現,新驚喜;緊張的則是擔心新的要素分區做出來與已有的那些分區在大的空間格局上完全不同。要是每個文化要素的分區方案做出來都呈孤立狀態,彼此不相干,不能匹配,那到最後這個結論怎麼做?上面提到《漢晉文化地理》中學術、宗教、婚姻、音樂四個文化要素彼此基本上呈獨立狀態,原因顯然是四個要素的展開過程在空間上缺乏足夠的相關性,合不起來。沒辦法形成一個有機的結論。該書在結語裡分西漢、東漢、三國兩晉三節,試圖對三個時段總體的文化地理格局做一些綜論,把前面四章內容統合起來,但事實上並沒有。西漢那一節依據《史記 ·貨殖列傳》和《漢書 ·地理志》對當時的風俗文化又做了一個分區,可這個分區方案與之前四個要素的空間分異仍然沒有關係,一個個都是獨立的存在。難道文化現象彼此都是孤立的麼?這顯然不合常理。況且,結語中西漢的文化分區是民俗層面的,到了稍後的東漢、三國兩晉就無影無蹤,似乎其中的區域差異就已經蕩然無存了一樣。這恐怕不符合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徵。

所幸我這份緊張每次還不等表格做完便煙消雲散。每次列表列到一多半,已有結果便隱約表明,總體空間格局與之前做過的那些要素分區是對得上的。這表明這些單項的民俗文化背後存在著一定的關係。等到把各項民俗文化的分區做好,後面的綜合文化分區也就呼之欲出了。

綜合文化分區當然之前也沒有人做過。後來我才知道,那個時候中山大學司徒尚紀先生也在做一個同樣的工作。他做廣東文化地理,因為在地理系,沒有在標題中強調 「歷史 」,但事實上他的工作每一步都是從歷史出發的。而且文化這東西與地理學其他的研究對象不同,其他很多研究對象可以就現狀展開探討,而文化脫離了歷史簡直沒法討論。司徒先生也是地理學出身,我們不約而同地借鑑地理學中綜合自然區劃理論。綜合自然區劃可以說是中國地理學界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最重要的學術貢獻,當時地理學界一眾大佬以此作為一項重要的中心工作,提出了很多區劃方案,後來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學術理論和實際操作方法,久已成為地理學思想方法的經典。近十餘年來,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對於沒受過地理學訓練的歷史地理學生來說,如果領會了這套理論、學會了操作方法,對於地理學的精髓就思過半了。

我把那些單項的民俗文化分區,連同之前做好的方言、民歌、宗教信仰,放在一起合併考慮。就空間分劃來說,基本上不用多考慮。一項項關聯得簡直太完美。我需要做的只是,首先從綜合區劃的操作規程出發,將這些文化指標分出個輕重:分別有什麼意義,哪些是主導性的,哪些是比較次要的,要從學理上找到依據。其次,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區域系統,須從整個文化生成、變異的大背景中加以解釋,並總結出一些影響因素。

工作推進到這一步,我心裡很清楚,作為一項區域性的歷史文化地理研究,這篇博論有一個目標是可以實現了。那便是獨闢蹊徑,不克隆盧雲《漢晉文化地理》的工作,建立一個區域歷史文化地理的研究模式。當年我說對譚先生的耳提面命悠然似有心會,並沒有做展開。在此可以概括地說兩點。一是有一次在譚先生家裡,他突然考問我:

「湖南湘、資、沅、澧四水,資水是屬於湘水的,還是屬於沅水的?」我毫無心理準備,也從來沒有想過類似的問題,陡然間聽他一問,有點蒙。猶豫了好幾秒,揣摩著他的意圖,抖抖索索地反問他:好像是屬於湘水的?他深深地點了點頭,說:「嗯,我也覺得是湘水的。」然後又問我:「澧水呢?」我考慮到澧水與湘水之間懸隔資、沅二水,自然不可能屬於湘水;它流域又比沅水小很多,地位不能與沅水相比,於是再問他:「應該是屬於沅水的吧?」他又點點頭,說:「嗯,我也這樣想。」

以我當時的學力,居然能做出這樣的反應,老實承認,瞎矇的成分居一多半。後來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思考,譚先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他為什麼會這麼想?隨著一個個文化要素的分區方案揭示出來,每次都是湘、資一個大區,沅、澧一個大區。到最後綜合文化分區時,湘資區中資水中上遊為一個亞區,沅澧區中澧水流域為一個亞區,完全順理成章。應該說,譚先生的上述感覺得到了較為完美的論證。我想,如果把這個作業交給譚先生批閱,對這一點他應該基本上會滿意的吧。

《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初版

另一點,譚先生一直沒有正式闡述,但我有感覺。就是他對於地理學的感覺非常好,對於區域地理的綜合性,把握非常到位。在他的概念中,區域地理就是綜合地理。一定要著眼於整個地域的綜合特徵。有一次他給我舉例,說:蘇北有河、漕、鹽三大政,做蘇北的區域研究,一定要三大政並舉。以此類推,他讓我做兩湖歷史文化地理,如果我只抓住某些單項文化要素,不能合起來,他顯然不會表示滿意。後來寫這篇論文,每寫一個單篇,我都揣摩,如果先生在,會給我什麼樣的指示。等最後這個綜合文化區劃做出來後,我不僅能把所有的文化要素在區域上統合起來,還能從政區、民族、人口等因素中尋繹出一些發生學背景,甚至還可以聯繫到自然環境的差異來加以討論。從自然環境到人文環境,再到文化發展及其地域分異,呈現出一條清晰的理路。我想,這個做法,應該也是譚先生樂觀其成的。

[本文系《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修訂版)》(張偉然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即出)一書序言之部分內容,原刊《讀書》2020年第12期,經授權,澎湃新聞轉載。]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高中3年地理必考知識:區域地理之中國地理考點詳解,學霸都在練
    高中3年地理必考知識:區域地理之中國地理考點詳解,學霸都在練!在高中地理學科的學習中,關於區域地理的內容是高中3年地理學科學習的一大重點,幾乎每次考試都會涉及,可以說是一個必考考點,所佔的分值比重一般在10-15分左右,因此想要在地理學科上取得一個好成績,那麼關於區域地理部分的內容就一定要攻克。
  • 【區域認知】區域特徵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84個地理知識大盤點!
    19.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一般應按以下步驟進行: (1)從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方面,分析該區域適合發展的農業類型以及適合種植的農作物。 (2)綜合考慮該區域社會經濟條件,如科技、交通、市場等方面,從上一步已確定的農業類型及作物中選取單位產值較高且對當地生態環境基本無害的一部分。
  •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怎麼劃分?哪個區域人口最多?哪個區域面積最大
    我國是世界上領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陸地面積大約960萬平方公裡,地處亞洲大陸東部,東西相距5500公裡,南北相距5200公裡,我國邊界線總長有2.28萬公裡,東南面直接對著浩瀚的太平洋,西部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地勢西高東低,呈三階梯分布,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複雜多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區域,根據各個區域特徵的不同,綜合地理位置
  • 歷史地理 | 最好的方法學中國地理,讓孩子們在快樂的學習中打好地理科學的基礎!
    小編今天分享的是王芳的:讓孩子們在快樂的學習中打好地理科學的基礎!
  • 中國地理區域分明的省,全省被分為三個部分,三種文化
    這在全國很多省是文化、方言,陝西省這一省非常奇怪,陝西省根據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陝南山地完全分為三個部分,各個部分不僅地理環境不同,文化和方言也不同。讓我先談談陝西最主要的區域, 那是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在古代是中國整體最豐富的地方,歷史非常悠久,自古以來就被稱為, 八百裡秦川是記述的關中平原, 這裡有以西安為中心、以鹹陽、商洛等城市為中心的關中平原經濟區, 關中平原合計面積為3.6萬平方公裡,古代位於含谷關和大散關之間的區域,因此被稱為「關中」, 關中平原的土地非常豐富,農業、工業非常發達, 另外西安在這幾年的發展中備受矚目
  • 英國地理研學課程案例分析——以英國FSC 課程「地理中的技術」為例
    摘 要研學旅行被納入學校綜合實踐必修課程後,地理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熱議不斷。本文以英國FSC課程「地理中的技術」為例,介紹實施過程、分析課程特點,為我國開發地理研學課程、開展地理研學旅行提供借鑑。英國的地理戶外教育,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完善的教學模式。
  • 地標品牌專題丨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如何轉型為區域公用品牌
    在理論方面,2007年,胡曉雲在其《中國農產品的品牌化——中國體徵與中國方略》中提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概念強調根據農產品特別是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特點,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在政策制定方面,2014年,農業部《中國農產品品牌發展研究報告》採用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等相關概念及理論內核,提出「品牌是現代農業的核心標誌」、「農業區域公用品牌……需要農業部門統籌規劃、主導推動,打造代表我們國家現代農業水平的國家品牌
  • 地理百科|地理中各種各樣的「效應」
    因而平時城市近地面的空氣就難以像其他自然區域一樣,從土壤和植被的蒸發、蒸騰中獲得持續的水份補給。這樣,城市空氣中水份偏少,溼度較低,形成孤立於周圍地區的「幹島」。地理滯後效應又稱地理滯後作用、地理遲滯效應,是指地理系統對輸入因素的非及時反應(左大康,1990)。自然方面,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不是一二年內可以立竿見影的。社會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素質,對發展經濟的效應,要經過十年、二十年才能見端倪。經濟建設中和規劃工作中,不少爭論的難題,往往與地理滯後作用有關。
  • 高中地理「必修一」學霸筆記,看看學霸如何學地理
    高中教育將地理歸納於文科之中,很多學生認為地理是一門只需要背,記的學科,用學習歷史,政治等學科的方法學習地理,效果並不理想.要想學好地理,必須弄清楚地理學科的特點.高中地理內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以及支撐地理學科的地圖,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專門的學科知識.地理既不同於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又區別於政治,歷史等文科課程.學生只有掌握科學的學習地理的方法,才能學好地理.
  • 對保護開發地理標誌產品的幾點思考
    開展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就是保護品牌價值、維護品牌聲譽,既可以提高產品競爭力,又可以不斷擴大產品的知名度。   地理標誌產品是產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結晶,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了產地歷史和鄉土文化、區域文化。開展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就是傳承歷史、弘揚文化、體現風情、彰顯魅力,既可以弘揚民族特色文化,又可以使經濟與文化、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 如何設置推特地理位置定位?
    通過Twitter地理位置定位,廣告客戶可以將其廣告系列定位到特定的地理位置:國家/地區,大都市,地區或郵政編碼。企業可以在廣告系列設置過程中指定Twitter地理位置定位:1.Twitter地理位置——滾動到"受眾特徵"部分3. 在"位置"部分中,輸入企業要定位的Twitter地理位置。企業可以按國家,大都市,地區或郵政編碼來定位。
  • 課外地理 | 甘肅!甘肅!
    、衝突、融合而且愈多元愈美麗這一切都要從甘肅的形成說起按照地理分區甘肅可以分成四個區域這每一區域的形成都源自地理與歷史共同織就的史詩Ⅰ公元前1960年前後>周人的先祖不窋(bù zhú)因夏朝朝政混亂「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他率領周部落避開混亂的中原來到當時被視為戎狄之地的甘肅慶陽耕織繁衍甘肅的第1個地理區域隴東、隴中黃土高原出場了(製圖@風沉鬱/星球研究所,點擊可放大查看,底圖源自
  • 中國區域劃分 - 七大地理分區,華東,華北,華南,華中,東北
    中國共分為七大地理區域。包括華東地區(綠色),華北地區(粉色),華中地區(紫色),華南地區(藍色),東北地區(青色),西北地區(黃色)和西南地區(紅色)。華北地區共有三省兩市,包括山西、河北、內蒙古、北京、天津,是中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區域。東北地區共有三省,包括吉林、遼寧、黑龍江,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最先發展的地區,被稱為共和國長子。西北地區共有五省,包括新疆、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是中國的邊疆地區。
  • 【專題歸納】地理基本原理分析:人文地理
    與自然地理相比,人文地理相對容易,但內容具有「廣」、 「散」、「雜」的特點,系統性、條理性較差,學習時很難抓住重點和主幹。就整個人類歷史時期來 看,由於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總的趨勢是在不斷增長的。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有不同的特點。在不同的國家(地區)人口增長也有差異。
  • 《中國國家地理》
    內容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並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是中國大陸較為出名的有關地理的雜誌。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鬥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誌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
  • 地理拉開差距的是什麼?
    而自然因素中,河流落差大,徑流最大、有口袋形的地形、地質條件好是有利條件;社會經濟因素中,經濟發達,資金充足,技術先進,市場需求量大等是有利條件。接著,再在圖像信息判讀的基礎上,對圖示小區域定位,遷移相關的地形、氣候、人口、經濟等特徵,進行對接。
  • 370年前建的拱宸橋,是杭城地理標誌,有著濃厚歷史
    在過去的一千年裡,一直沒有具體的標誌來提醒貨船進入杭城,拱宸大橋的建成使京杭大運河的南端有了明確的地理標誌。拱宸橋的名字也很特別。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橋之名(「拱」與「共」通,「宸」與「辰」通)即由此而來,意為民眾擁護實行德政的統治者。相傳,古代「宸」是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拱」的意思是拱手相讓,雙手合十致敬。
  • 李國平:「十四五」期間需要重新進行區域劃分並制定差異化的區域政策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先後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等旨在縮小區域差異的區域發展戰略,使得我國區域間差距呈現縮小態勢,區域經濟逐步從不均衡發展進入到相對均衡、協調發展的階段。然而,近年來,我國經濟空間結構演化面臨新的影響因素和外部環境,驅動地區經濟增長的因素已經從自然稟賦等第一性地理因素轉變為以規模經濟、專業化分工以及知識要素為主導所形成的新空間集聚等第二性地理因素。
  • 徐建平談中國近現代的區域劃界
    地理形勝、歷史沿革以及身處糾紛中的「人」其背後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如何在區域調整過程中起作用,也充滿了解釋的複雜性。近期,《上海書評》對徐建平的訪談即圍繞這些問題展開。那麼,一個具體的問題:譚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以及後來復旦大學史地所所建設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對傳統時代區域劃分的「模糊線」是如何處理的?徐建平:行政區域的範圍由一條封閉的界線所限定,在今人看來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然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行政區劃的界線並非從來就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