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寬幅波動,市場風險事件不斷。因此,不看價格看基差、以「點價」為特徵的基差交易,正成為越來越多貿易商的「必修課」。這不僅是大宗商品貿易定價模式的變革,更是我國貿易企業風險意識日益凸顯的表現。基差交易這一國際上運用廣泛的大宗商品定價和套期保值機制,正深刻改變著我國企業的貿易方式和生態格局。
從現貨交易到基差交易
蔡耀東是上海佰融實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的企業成立於2007年,年油脂貿易量突破30萬噸,其中菜籽油佔2/3。企業能維持龐大的年貿易規模,沒被市場淘汰,蔡耀東的一個「護身符」是基差交易。
與現貨交易不同,基差交易的買賣雙方籤訂購銷合同時,不確定價格,而是協商基差,未來結算價格是期貨價格加上基差形成。簡單來說,基差是某種商品的現貨價格和期貨合約價格間的價差。因為理論上現貨和期貨價格同漲同跌,基差交易使傳統貿易中絕對價格的大幅波動轉變為基差的小幅波動。
相較於傳統現貨交易的「一口價」,基於期貨市場的基差交易,能有效幫助夾縫中的貿易商管理風險,鎖定利潤。
據蔡耀東介紹,過去產業鏈中之所以有貿易商,是因其撮合交易的功能,通過低價從上遊購貨,高價賣給下遊,賺取價差。隨著商品定價機制、國際經貿環境等變化,傳統現貨交易的盈利模式正面臨挑戰。
菜籽油是我國國產最大的油料品種。菜籽油期貨於2007年6月8日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在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一批批油脂貿易商相繼「倒下」,蔡耀東逐步認識到金融衍生工具在貿易風險管理中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大宗商品貿易企業如果沒有期貨市場的『保護』,遲早會被打敗。目前,基差交易已成為長江流域最流行的貿易方式。」蔡耀東說。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高級經濟師張秀青把我國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經歷大致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2004年之前,這個時期企業缺乏避險意識,在國際貿易中近乎「裸奔」;第二階段是2004年到2008年,我國油脂油料企業經歷「大豆風波」後,率先積極學習期貨市場知識並參與其中對衝現貨風險;第三階段是2009年到2011年,國內企業經受住了金融危機的考驗,並通過更加純熟的期貨市場操作經驗在惡劣的市場環境下存活下來;第四階段是2012年以來,期貨品種不斷增加,基差交易模式大力推廣,產業客戶逐步積極參與期貨市場。
在張秀青看來,我國涉農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水平逐步提高,其中,油脂油料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程度和水平最高。像蔡耀東的企業,一年30多萬噸的油脂貿易量,基本通過基差交易完成。
「基差交易本質是把期貨套期保值的功能融入產業鏈中。」上海夯石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仕都說,基差交易能有效降低貿易過程中企業承擔的風險,提高經營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巧借基差規避風險
簡單來說,貿易商「左手買、右手賣」,賺的是採購到銷售流通過程中的價差,但現實中往往要面對價格大幅波動帶來的採購和銷售的價格風險,存在「越跌越難賣,越漲越難買」的現象。
「以菜籽油為例,我今天賣的貨不是今天買的,而是之前買的,中間存在時間差和『期現價差』,就可能出現價格倒掛,這塊採購的風險就需要藉助期貨市場規避,進行期貨套保、套利,儘管後續隨行就市銷售貨物,也能鎖定利潤。」蔡耀東說,大宗商品貿易應該是「期現結合」的金融貿易。
以上海佰融2016年的一筆跨期套利交易為例。從供需角度看,10月以後菜籽油逐漸進入需求旺季,而公司計劃採購5萬噸菜籽油。由於擔心後期價格上漲,公司於2016年10月開始先後三次分批建倉,菜籽油期貨建倉均價6500元/噸,共建倉5000手(每手10噸)菜籽油1701期貨合約,建倉完成時基差為250元/噸。12月5日,現貨價格由6750元/噸上漲至7400元/噸,菜籽油1701期貨合約價格從6500元/噸上漲至7350元/噸,基差此時為50元/噸,基差明顯縮小,公司決定平倉菜籽油期貨合約,同時採購5萬噸菜籽油現貨,儘管現貨採購每噸虧損650元,但是期貨平倉每噸盈利850元,總計盈利1000萬元。
風險管理公司興起
作為第三方專業風險管理公司,上海夯石成立於2015年,短短幾年,便創造了較好的業績,年營業收入已突破30億元,這數字背後是我國企業日益迫切的風險管理需求,也得益於我國期貨市場的快速發展。
「近5年來,服務大宗商品貿易的第三方風險管理公司群體性出現。過去利潤豐厚時,企業風險管理意識薄弱,隨著盈利空間萎縮,企業比拼的是成本和風險管控能力,尋求的是長期穩健的經營,獲取穩定的利潤,而不是賭行情圖暴利。」張仕都說。
上海夯石不同於上海佰融直接參與期貨套保,而是利用期貨幫助產業客戶規避風險,優化庫存管理,通過基差交易等方式,提升產業的運行效率。
在採訪中,張仕都提到今年他們和廣東的一家榨油廠以及湖南的一家貿易商的交易和合作業務,他還提到了一個特別的「客戶」,即期貨市場。他稱這是「四方在做生意」。
「期貨對我來說是一個工具,也是一個不會違約的客戶。我買的時候,它做供貨商;賣的時候,它做下遊的客戶。在榨油廠和貿易商之間,正是因『期貨客戶』的存在,我們公司才得以幫榨油廠賣並鎖定利潤,幫貿易商買並鎖定成本,還能幫雙方優化庫存管理。」張仕都說。
具體來講,上海夯石與湖南的貿易商籤訂合作經營的協議,貿易商支付少部分足以覆蓋基差風險的保證金,通常為貿易額的5%至10%。當現貨貼水期貨時,上海夯石向廣東的榨油廠以基差點價的方式籤訂貨物購銷合同,同時在期貨市場上進行賣出保值,規避貨物運輸和倉儲過程中價格下跌的風險;當後期基差走強,湖南的貿易商發揮在當地的銷售渠道優勢,擇機將貨物銷售給湖南地區的下遊終端,同時上海夯石在期貨上進行期貨買入平倉。最終整個採購過程和銷售過程的綜合收益由雙方按約定共享。上海夯石根據現貨銷售情況進行相應的期貨平倉操作,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用期貨市場的盈利彌補現貨市場的虧損。
「做最壞的打算,下遊不要貨了,我們也能通過期貨市場賣出去或者往遠月移倉。」張仕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