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的門槓不見了,柳棍代替
在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特意去問了下度娘。「門栓」和「門閂」,讀音相同,幾乎通用,哪一個是在我久遠的記憶中浮沉,散發出脈脈溫情的老物件呢?「門栓:閂門的短橫木(也有鐵製的)。 門閂:門關上後,插在門內使門推不開的木棍」。
沒錯,門閂,從字形上看,就是一根長長的木槓插在門內,那時候大人們稱之為栓門槓子。一根門閂,就是一件家傳的寶物,祖輩們精挑細選來粗壯的木頭,浸水、晾乾、整形、刨光、上漆,然后庄重地立於門後,朝朝暮暮,不離不棄,陪伴著清貧的歲月,守護著那些經年的老屋。
清晨,天空剛剛透出一絲亮光,早起的人打開門閂,隨著「吱嘎」一聲,勤勞的莊戶人家就開門幹活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家子的穿衣吃飯都在當家人的思慮之中。哪塊旱地要趁早涼澆水,哪個孩子的褲腳吊到了腿節彎,哪個地方有個郎中能治家中老人的慢性病……操不完的心,幹不完的活,但日子總要一天天往前過。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門閂默默地站在那裡,忠實於自己的職責,時光也在它身上留下了點點滴滴斑駁的痕跡。
月朗星稀的夜晚,鄉村一片沉寂,偶有狗叫聲遠遠傳來,那是晚歸的人匆匆的腳步。玩鬧了一天的孩子們早已進入了夢鄉,勞作了一天的大人們收拾完家前屋後,洗洗涮涮,將洗腳水潑出了門外,隨手關上大門,雙手託起門閂,插於大門兩側的弧形鐵環裡,這一天就算落下了帷幕。黑暗和寒冷被關在了門外,一燈如豆,屋內是至愛的親人,是安暖的家。再多的勞累都是心甘情願的,好好睡一覺,用掉的力氣就又回來了。
憨厚的門閂仿佛敦實的莊稼漢子,有著使不完的力氣。賣豬、抬糧食、搬移農業機械,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在重壓之下,它不會皺一下眉頭,依然挺直腰杆,在艱苦的歲月裡獨守一隅,隨遇而安。
快過年的時候,主婦們將焯過水的青菜放進布袋裡,紮上口,拉過一張長板凳,在一頭綁上繩子,這時的門閂只需輕輕擠壓,菜裡面多餘的水分就會瀝出來。門閂露出了溫厚的笑容,過年蒸饅頭這一出重頭戲裡,也有它的功勞呢。
流年似水,世事變遷。守護我們童年的門閂已無處可尋。但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常常看見一根堅實的門閂佇立在時光深處,散發出溫暖的光暈。
文/楊柳岸
- End -
免責聲明①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無關。
②文章原創性以及內容未經本公眾號證實,對文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