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辰
(《曹全碑》,東漢)
今天,咱們要說的這件國寶是一座大名鼎鼎的石碑——《曹全碑》,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它與以往咱們說過的那些或帝王御筆題字、或記錄歷史重大事件的國寶級碑石有所不同,它上面既沒有皇親國戚的題字,也乏少重大歷史事件的專述。它只是一塊記錄了東漢時期陝西郃陽縣縣令曹全的生平事跡的普通功德碑而已。
如此,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曹縣長之功德碑何以就成了國寶級的文物?
這話咱得從頭說……
(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所有)
(拴馬樁)
首先說什麼是碑?
碑,古時叫「豎石」,它被豎在宮殿或廟堂前用來觀測日影,相當於日晷的作用。
彼時,它也被叫作「拴馬樁」,立在宅院門前供主人和來客拴馬所用(上圖)。
它還被叫做「木碑」:戰國時期死者下葬時,人們將一種方形的木柱插在墓道中(方木柱的上端被鑿出一個洞,做成轆轤),然後把繩子繞在轆轤上,緩慢地將棺槨放下墓穴。這個木製的轆轤就是中國最早的「碑」的雛形——戰國時期用來下放棺槨的木柱,也叫「木碑」。
時間到了漢代,「碑」進入形成與發展期。早期的「日晷」與「拴馬樁」已失去了昔日的功用,取而代之的是在豎石上刻上了紀念死者的文字,「碑」因此有了歌功頌德、紀念死者的意義。由此,「碑」就具有了碑石的文化,就有了「凡刻字之石皆曰碑「的說法。碑石文化就這樣源遠流長延續至今。
接下來說說石碑的組成
石碑通常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
1.碑首。碑首的形狀有圓形或尖形等,上飾盤龍等雕飾。古時樹碑立傳者都是有身份地位之人,不同官階所使用的石碑形制不同。如唐代嚴格規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階方可使用魑首龜座(上圖)形制的石碑等。
2.碑身。碑的主體,通常為豎長方形石。碑身分為「碑陽」與「碑陰」兩面。碑的正面為「碑陽」,刻寫正文;背面為「碑陰」。
3.碑座。安放石碑的底座,稱作「趺」,有方形與龜形等;龜座的等級較高。傳說龍王九子中的長子龍龜,力大無比且喜好書法,於是被指派背馱石碑之重任,也算是發揮所長,龜盡其才。
本篇主角《曹全碑》從形制上看其碑首、碑座都相對簡單,說明它的主人身份地位一般(芝麻官一枚)。
(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所有)
最後,說說碑刻的起源
中國古代碑刻有著悠久的歷史,繼甲骨文、金文(銅器上的銘文)之後,碑文就成了中國文字與書法的重要載體。
中國古代碑刻起源於戰國時期的石鼓文,即文字被刻在一個外形似鼓的石頭上(非豎石),故名「石鼓文」。它被發現於陝西寶雞,現藏故宮博物院。
石鼓文後,秦代石刻多為篆刻。到了漢代,由於隸書相比秦篆容易書寫,故而隸書漸盛。作為文字重要載體的碑刻,此時在東漢也達到了興盛的巔峰。一方面是由於冶鐵技術的發明,使得刻石工具有了進步;另一方面社會厚葬之風的興起,使得樹碑立傳成為了社會風尚,碑石石刻因此方興未艾。
(《曹全碑》,局部)
了解了碑的來歷、碑石的組成、碑刻的歷史,最後回到本篇主題——《曹全碑》。
《曹全碑》碑高272釐米,寬95釐米,刻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年),距今約2000年。從碑刻史上看它屬於碑刻的元老級,資歷夠深。重要的是,《曹全碑》刻好後不久便不明原因地被埋入地下,因此該碑出土時完好如新,字口清晰,是現存漢代石碑中少有的上品。
(《曹全碑》,局部)
《曹全碑》碑主曹全,是東漢靈帝時的郃陽縣令,因為官清正廉潔、體恤百姓而深受民眾愛戴,故當地官吏、鄉紳以及百姓自願集資為他刻立了這塊功德碑。碑陽記述了其家世、戰功(平定黃巾起義等)以及德政等生平事跡,碑陰則刻有當時捐款人的名單。
此碑因涉及黃巾起義等歷史事件,從側面補充了史籍中的缺漏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曹全碑》碑拓,局部)
《曹全碑》最令人交口讚譽的是它獨具魅力的碑文書體——漢隸。該隸書被認為是漢隸最美之典範,最傑出之楷模,享盡歷代書法大家之讚譽與推崇,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正所謂「行雲流水,美女簪花,不足喻其魅麗流暢;飄逸風流,雅士衣錦,不足喻其品高嫻雅」。
2004年,《曹全碑》入選《中國書法·隸書》郵票。
也正因此,東漢芝麻官曹全竟得以青史垂名、萬古流芳——跟他本人有神馬關係!(小人物青史留名之套路^_^)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百家號「走遍世界博物館」,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