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孫子明明疼愛有加的王奶奶,無時無刻不在關註明明的健康。這天,她發現明明的眼睛出了「狀況」:他老是用小手揉左側眼睛,左眼看上去有些紅,有時還有淚水從眼角流出。她輕輕地掰開明明的左眼,喲,左側上眼皮裡冒出了一個米粒大小的東西。是得了「偷針眼」麼?細細一看又不太像……
醫生檢查後告訴王奶奶,明明得的確實不是「偷針眼」(麥粒腫),他眼皮下冒出的東西叫做霰粒腫。
(左圖為霰粒腫,右圖為麥粒腫)
霰粒腫又稱瞼板囊腫,是瞼板腺口受到阻塞,刺激腺體周圍組織,引起慢性炎症反應,逐漸形成凸起的腫塊。雖然上下眼皮都可受累,但上眼瞼受害的機會更多,表現為眼瞼表麵皮膚隆起,可摸到皮下的硬塊。硬塊大小不等,大如櫻桃,小如綠豆,與皮膚無粘連,按壓也無疼痛感覺。翻起眼皮,可在瞼結膜面相應的部位看到紫紅色肉芽腫突出。有的病程短,幾天後便銷聲匿跡,如同「曇花一現」;有的病程較長,可持續存在幾周或幾個月。也有的自行消失或經治療痊癒後,又長出新的腫塊來,大有「前赴後繼」的勢頭。
霰粒腫的診斷比較簡單,凡是生在瞼板腺上的小腫物,病程較長,不紅不痛,邊界清楚,與皮膚無粘連,十有八九可以確診。
再說麥粒腫。眼瞼有兩種腺體,即皮脂腺和瞼板腺。這兩種腺體一旦遭遇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急性炎症,統稱麥粒腫。如果是皮脂腺遭受感染,即王奶奶所說的「偷針眼」,醫學上稱為外麥粒腫。初起時發癢,逐漸加劇,眼皮出現水腫、充血,有脹痛和壓痛感。特別是發生在靠近外眼角的麥粒腫,疼痛顯著,眼結膜水腫,耳前淋巴結腫大並有壓痛。歷時幾天硬塊逐漸軟化,冒出黃色膿點,膿液一經穿破皮膚流出,紅腫迅速消退,疼痛亦隨之減輕。
孩子為何易與麥粒腫結緣?本來,健康人的眼瞼擁有足夠的防禦外界病菌侵襲的能力,但孩子年幼無知,常用髒手揉眼,遂將細菌帶入了眼瞼。另外,孩子營養不良,或患了某種全身性疾病,導致抵抗力下降,也為細菌偷襲眼瞼創造了條件。
麥粒腫的治療既要早治,更要講科學,要注意遵循以下規則:
1. 麥粒腫初期或膿腫尚未形成時,可做局部溼熱敷,每日3~4次,每次20分鐘。熱敷能加快眼部的血液循環,消腫止痛,較輕的炎症甚至可以因之而消散。同時,根據有無全身症狀(如發燒等)來決定是否使用抗菌藥物。
2. 一旦出現膿點,要及時請醫生切開排膿,不要等其自行破潰。因為麥粒腫特別是外麥粒腫,化膿後如任其自行破潰排膿,常可因疤痕收縮而引起眼瞼變形、外翻、上下瞼裂閉合不全等後遺症。
3. 父母切忌自己當醫生,用手擠壓膿點排膿。這是因為眼瞼血管豐富,且通過眼眶和眼內血管與顱內的海綿竇「一脈相傳」,擠壓膿點會使炎症擴散,造成細菌「大流竄」,引發一系列連鎖炎症反應,如眼眶蜂窩織炎、腦膜炎、敗血症而危及生命。明智之舉是由醫生施行手術切開膿點排膿。
4. 適當補充維生素A和C,多吃水果蔬菜,少吃或暫時不吃刺激性食物,有助於炎症康復。
最後提醒家長三點:
一是發病初期,霰粒腫與麥粒腫頗為相似,如眼瞼腫脹、出現痛感或眼睛不適等。但幾天後即變得涇渭分明:霰粒腫的上述症狀消失,僅在眼瞼內留下一個圓形、無痛性腫塊,可緩慢長大;麥粒腫炎症惡化,痛感加重,紅腫明顯。家長若搞不清楚,應及時向醫生求助。
二是霰粒腫有時可能「雪上加霜」,遭受細菌感染,霰粒腫一旦感染,其症狀、體徵便與麥粒腫差不多了。
三是霰粒腫繼發感染後,應按麥粒腫處理,待炎症消退後,最好做手術切除,以求徹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