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基因」存在嗎?Science調查了50萬人,結果……

2021-02-23 健康界

來源:微信公眾號「生物探索」

正文共:2047 字

預計閱讀時間: 6 分鐘

圖片來源:call me by your name 劇照

在人類社會和男女兩性中,約有2%至10%的人表示與同性發生過性關係。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流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對性取向進行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治癒方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是一種罪惡。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問這一群體背後的行為本質。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這些研究往往由於涉及人數較少,且沒有使用現代基因組分析的方法,並不能驗證其有效性。於是,一場關於「同性戀基因決定性取向」的研究大戰掀開了帷幕!基因在性取向中起到了多大作用,一直是生物學中懸而未決的問題,到底有哪個基因讓個體成為了同性戀?近日,《Science》雜誌的一項最新研究為此問題做出了的解答:對來自英國和美國近50萬名個體進行的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調查發現,不存在單一影響性取向的「同性戀基因」。

DOI: 10.1126/science.aat7693

本次研究是一項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哈佛大學和劍橋大學聯合開展的醫學和人類基因組項目。研究人員首先對來自英國的生物銀行資料庫(408995人)和美國的23andMe資料庫(68527人)進行統計分類,將至少發生過一次同性性行為的人群稱為「非異性戀者」,其他稱為「異性戀者」。接著,他們對其中477,522個「非異性戀」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該技術可以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檢測出樣本的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SNP),通過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就能找出所有的發生變異的等位基因頻率。鑽石(紅色)代表來自男性和女性組合的分析的全基因組重要信號,並且三角形代表全基因組顯著信號,其是女性(向上,藍色)或男性(向下,綠色)特異性。研究結果發現,在英國生物銀行和23andMe的樣本中,五個常染色體位點與同性性行為顯著相關。其中兩個遺傳標記與兩性行為相關,兩個遺傳標記單獨針對男性、一個遺傳標記單獨針對女性。這些基因座的跟蹤提示了與性激素調節和嗅覺有關的生物途徑的聯繫。研究人員表示,儘管如此,基因組中的這五個位點對同性性行為影響比重不到1%。他們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又利用不同的分析技術發現,當考慮到基因組中許多標記物的所有細微影響時,遺傳因素對同性行為的影響可能會佔到8%到25%。這也意味著,目前未知數量的遺傳標記可能在塑造性取向行為中發揮著微不足道的作用。DOI: 10.1126/science.aay2726哈佛大學社會學家Melinda C. Mills在該篇論文的評論稿中指出,這些數字結果說明,想要利用這些遺傳學的結果,從而去預測、幹預或者「治療」同性戀是完全不可能的。人類的各種複雜社會行為,都不可能利用一個基因位點去解釋。正如GLAAD首席項目官Zeke Stokes在《華盛頓郵報》的採訪中所提到的那樣:這項研究提供了更多證據證明同性戀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LGBTQ人士的身份不容辯論。

也正如《Call me by your name》中的那段話:如何過你的一生是你的事,但要記住,上天賜予我們的心靈和身體只有一次。

[1] Large-scale GWAS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2] How do genes affect same-sex behavior?

[3] No single 『gay gene』 determines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DNA analysis finds

  熱門推薦  

更多精彩內容,成為健康界VIP,來《看健日報》一探究竟!

百萬醫健人士,都在看

相關焦點

  • 研究了48萬人之後,他們發現「同性戀基因」並不存在
    太長不看版:最近,科學家通過分析近 48 萬人的數據,找到了 5 個可能與同性性行為相關的基因位點;不過,這些基因所能解釋的性行為差異,還不到1%——所以它們並不是「同性戀基因」。同性性行為非常複雜,它受到許多基因的共同影響,而非某一個。另外,社會文化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 同性戀基因存在嗎?
    由於美國不少州相繼認可同性戀結婚,導致同性戀進一步公開化,有一個幾十年的問題又熱了起來,那就是存在著同性戀基因嗎?
  • 同性戀並非是一種病
    世界衛生組織1977年還在精神病名冊中把同性戀列為一種疾病,直到1990年5月才正式將其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在2001年發表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中,同性戀才不再被視為是一種病態或心理異常。 二、「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嗎?
  • 「同性戀的基因」到底存不存在?
    研究:至少有兩個同性戀基因《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最新研究證實哈默一直是對的,的確有個同性戀基因,而且非僅如此,同性戀基因其實有兩個,甚至(根據概率)可能更多。同性戀基因可視為愛男人基因團隊成員、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貝裡說:「性向與選擇毫無關係,我們的研究顯示基因可能有關係,我們發現兩組基因影響一個男人是同性戀或異性戀。」澳洲La Trobe大學知名遺傳學教授珍妮?
  • 同性戀是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被「掰彎」的?
    在推理上,同性戀的種種自辯是無法自洽的。那麼在科學實驗上,真的證明同性戀是基因決定的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做了什麼。1993年,美國遺傳學家、分子生物學家迪恩·哈默發表研究報告,稱鑑定出X染色體上的一段DNA (稱為Xq28) 有可能與同性戀形成有關, 據此提出了關於同性戀基因的第一個直接證據。
  • 大學生同性戀調查 大學生同性戀佔多少比例
    如果某個人生活工作的環境中有同性戀者,那麼理論上,這個人通過學習和模仿,也會成為同性戀。媒體報導:同性戀學生不容忽視  據南方網報導,近期華南地區較為知名的某同志社交網站,針對1000人發起了調查,結果顯示,在廣州同性戀群體中,在校學生佔12%。
  • 每天喝杯牛奶,乳腺癌風險增加50%?萬人調查數據,告知結果
    但是有這樣一種說法讓人覺得不安,在北美一項研究中,納入了5萬名健康女性的調查後發現,每天喝杯牛奶,患乳腺癌的風險會增加50%,如果每天喝1/4杯,乳腺癌風險也會增加30%。這項萬人調查數據結合了多項信息,看上去還挺像回事,產生的結果也讓人震驚。那牛奶是不能喝了嗎?
  • 5.5美元定義同性戀?這款「基因測gay」APP,讓科學家們很頭痛……
    圖片來源:geneticliteracyproject.org10 月初, 一款號稱「可以通過基因檢測自己的同性魅力指數」的 APP 面世。然而今年 8 月 Science 剛剛發表的一項大規模同性性行為研究表明,我們無法用單個或多個基因去判斷一個人的同性戀傾向。
  • 「殺死那個同性戀」
    有調查顯示,截止2015年,有4成教材認為同性戀是變態,有5成教材認為同性戀可以被矯正。 我的天吶,網際網路是剛普及嗎? 由於傳統生育與婚戀觀念影響,這7000萬人一直處於被歧視、被抵制的狀態。由於國人對待同性戀並不友好,7000萬人中,也只有5%的人敢於出櫃。 對他們而言,談戀愛像做賊一樣見不得光,如果公然牽手擁抱,一定會被人指指點點。
  • Love wins 認識同性戀
    美國最高法院6月26日以5:4的投票結果裁定,同性婚姻合乎憲法。至此,美國50個州的同性情侶都將有步入合法婚姻的權利,14個州對同性婚姻的禁令隨之撤銷。美國由此成為全球第21個在全境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星條旗下,彩虹旗升起。距離蔡康永在節目現場講述出櫃心路,不過數日。潸然淚下的情景歷歷,一轉眼,同性婚姻已在大洋彼岸取得巨大進展。
  • 同性戀測試:你是否有同性戀的傾向?同性戀會有結果嗎?
    同性戀測試:你是否有同性戀的傾向?同性戀會有結果嗎?
  • Science:利用基因相互作用圖譜確定蛋白複合物的整體結構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etic interaction mapping informs integrativ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 一份5萬人調查研究:每天喝1杯牛奶,乳腺癌機率會上升50%?
    一份5萬人調查研究:每天喝1杯牛奶,乳腺癌機率會上升50%?難道喝牛奶真的會患乳腺癌嗎?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對女性的進行了飲食調查,也對牛奶、豆奶等等其他的奶製品做了調查。這些都沒有患上乳腺癌,只是很少部分的人患有乳腺癌,但也是在絕經之後發生的。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豆製品和乳腺癌沒有關係,但是牛奶和乳腺癌有關係,如果我們牛奶喝多了,就會患上乳腺癌。
  • 「同性戀雷達」根本不存在
    新的研究表明,你所謂的「同性戀雷達」不僅錯得離譜,而且根本不存在。
  • 2020年7月3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組蛋白是存在於真核細胞內部的蛋白。之前的研究已表明,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將DNA結構排列成核小體。它們的作用是充當DNA螺旋纏繞的線軸,使之能夠適應細胞核內部。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組蛋白還有另一個功能:將銅離子從有毒的形式還原成一種可以安全存在於細胞內的形式。
  • 【走進「同性戀」的世界】
    這就說明,同性戀的性取向有70%是遺傳基因所產生的結果。2.與同性父母的關係疏遠伊莉沙白。莫白莉博士(Dr.Elizabeth Moberly)未發表她的專論之前,很多心理學家及精神病醫生都相信同性戀的產生在於同性戀者與異性父母的關係過於親密,導致他們與異性父母而非同性父母認同。另同性戀者也因此與母親的心理相一致,尋求受男性的庇護。
  • 中國有多少人是同性戀?
    師範院校的認知水準尚且如此,可見,中國社會對同性戀的包容度,還有很大空間。李銀河曾講過,男女同性戀人口在人群中會佔到3-4%。中國大陸人口14億,算下來,同性戀人群是4200萬-5600萬。如果你覺得這個數字過分誇大,那是因為,你大大低估了埋藏在水下的冰山。加拿大的同性戀比例為5.3%,但大概只有185萬人。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數據顯示,約有4.5%的美國人為同性戀。
  • 樂視視頻APP告訴你 不得不知道的同性戀現狀
    在國外: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2010年數據,美國同性戀伴侶數達90萬人,而在2013年美國國家衛生情報局隨機對34577名成人進行的採訪中,有1.6%認為自己是同性戀;與此同時,澳大利亞性少數群體活動者皮特曼稱,享受合法同性婚姻的人口佔全球人口的10%,其中巴西2億人、美國1.4億人,法國6600萬人。
  • 維基精選:【同性戀】
    但數篇生物學理論研究論文指出性傾向的形成可能涉及基因或子宮環境等生物性因素,而由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非社會性的環境因子共同作用促成,科學證據不支持能由社會性手段教導或學習性傾向的說法。科學研究已證實同性戀是人類性慾的自然展現型式之一,同性戀此性傾向與異性戀、雙性戀相同,其本身不造成任何心理傷害。
  • 巴黎30萬人上街遊行抗議同性戀婚姻法
    巴黎30萬人上街遊行抗議同性戀婚姻法 巴黎30萬人上街遊行抗議同性戀婚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