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換「心」 漳州老舊小區改造進行時
老舊小區改造涉及千家萬戶,以「新」換「心」,長期居住的環境有了極大的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也上升了好幾個臺階,這就是老舊小區改造的最終目的。今年,全市投資3.4億元,計劃對2000年前建成、失養失修失管嚴重、市政配套設施不完善、社會服務設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願強烈的52個老舊小區完成改造,此次改造將惠及1.7萬戶居民。
作為漳州市老舊小區改造牽頭單位,市城管局採取提早謀劃、籌備前期、緊盯節奏、強化協調等舉措,及時化解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截止8月14日,全市52個老舊小區已開工37個,完成投資額10671萬、佔比31.39%,其中詔安光良小區、漳浦東平小區西區8棟\高新區待御新村南方花園停車場等3個項目已完工,薌城區人民新村、三龍小區、下沙小區、區政府西側項目東山銅砵4-6號樓等34個項目在建,餘15個項目尚未進場施工。其中22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已開工22個、完成投資額8145萬、佔比44.26%。
就讓我們直擊現場
看看主城區老舊小區為民辦實事項目的進展如何了
薌城區
金冠花園
區政府西側片區
工人新村
下沙溫泉廣場
新浦花園
前鋒新村
瑞京花園北區
龍江花園
三龍小區
九龍新村
元南花園
竹圍新村北區
元光南路5號段
和平裡新村
東嶽新村南區
勝利東新村北
芝山新村西區
龍文區
威山新村
檀香公寓
經過改造 這兩個小區變了模樣
▲水仙花園小區改造前後對比圖
隨著漳州市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逐步開工,不少市民關心,老舊小區改造都改造些什麼?改造後的效果是否令居民滿意?帶著這些問題,導報記者近日走訪了漳州市區兩個在去年完成改造的老舊小區——水仙花園和教師新村小區。
水仙花園小區:路變寬了,有了專門的停車位
8月16日上午,導報記者來到了位於薌城區南昌路的水仙花園小區。拿出該小區過去的照片進行對比,原本小區內坑窪不平的道路在改造後變得十分平整。改造後,小區內的路面不僅拓寬了,道路兩側還設置了專門的停車位。
「現在的小區環境比起以前好太多了,規劃了停車位,車輛不再隨意停放;道路變寬了,日常出行方便了很多,衛生環境也大大改善了。」水仙花園小區住戶李先生說起小區的這些變化,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據了解,水仙花園位於東鋪頭街道水仙花社區,1992年建成,屬於典型的老舊小區,列入薌城區2019年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此次整治涉及面積約3.3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650萬元,約有10幢419戶居民受益。
水仙花社區的工作人員陳先生介紹,水仙花園小區的改造工程歷時半年,修建了全新的大門道閘,並對小區內道路、監控系統、停車位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此外,在社區的牽頭下,該小區還引進了專門的物業公司對小區進行管理。
教師新村小區:電動車有了固定充電棚
8月16日上午,導報記者來到位於漳州市區新浦路的教師新村小區。該小區已有27年的歷史,小區內共有8棟樓房、近300戶業主。
導報記者拿起教師新村小區的老照片,尋跡來到該小區第1棟和第2棟間的過道。該過道約18米寬,以前兩側雜草叢生、廢棄物堆積嚴重,僅能容納一輛汽車單向通行。改造後,過道四周進行了重新規劃和修整,一側畫上了一排停車位,剩餘的空間還可容納兩輛汽車並排通行。
導報記者還走訪了該小區的其餘樓棟,發現各樓棟間的過道基本沒有堆放雜物,車輛整齊地停放在已劃定的停車位上。
走訪中,導報記者發現,該小區還新建了多個電動車自動充電棚,車主可根據需要繳費充電,原本部分樓棟底部接著各種排插給電動車充電的現象消失了。
教師新村小區住戶張先生介紹,現在小區整體環境翻新了,停車位也多了1/3,極大緩解了小區業主們停車難的問題。
來源:海峽導報
探索「社區居委會監督+小區服務中心承包+業主自治」管理模式
「以前老想搬走,卻又捨不得老鄰居,現在不用糾結了。」眼瞅著紅旗新村改造後面貌一新,小區居民劉先生說,「住得美了,心氣兒順了。」
紅旗新村位於漳州市區北環城路,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共有16幢400多戶,系國企福建紅旗股份有限公司的職工居住區。
2020年1月改造未完成以前,和許多老舊小區一樣,存在道路破損、綠化雜亂、違規搭建等「常見病」。利用公共綠地種菜、小車隨意停放......說到以前小區的狀況,採訪中,不少住戶頻頻搖頭。
改造前小區基礎設施薄弱,汽車隨意停放
2019年7月,小區實行改造,在保留原有30多米高的「地標」水塔基礎上,拆除了違章建築,重新鋪設小區路面及汙水管道等,並建設綠化帶、停車場、休閒小廣場、公共廁所及垃圾小屋等。
紅旗新村改造,是可見的民生實事好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但小區改造提升後如何維繫?小區的公共事務誰來管?改造後,如何形成長效的維護和運營管理機制,紅旗新村進行了一番探索。
改造提升後的紅旗新村面貌煥然一新
「由於老舊小區規模小,且已建成30多年,現在住戶以老人、租戶居多,比較難吸引市場化運作的物業公司接手管理。」紅旗社區居委會主任陳琳芙說,「大部分居民都是居住於此長達20多年的老鄰居,鄰裡情濃厚。」
考慮到這些因素,小區改造後管理工作仍由原紅旗股份公司成立的非營利性的紅旗新村服務中心承擔小區物業管理職責。由該服務中心聘用本小區居民擔任保潔、保安、維修人員等,參與小區治理。服務中心還提供部分公益崗位,幫助解決小區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
「紅旗新村服務中心集保潔員、矛盾化解員、便民服務員、治安防控等多種角色於一體,既解決了小區環境衛生問題,遇到突發事件、鄰裡糾紛等,也能發揮作用。」陳琳芙介紹。與此同時,紅旗社區居委會加強對該服務中心的監督與指導。經過改造後,小區空間重新布置設計,劃出數十個停車位,還通過運營管理停車位補貼小區管理費用。
今年58歲的朱東星是紅旗新村業主。今年1月,通過考核後,他被正式聘用為小區的一名門崗。生活在這裡20多年,朱東星不僅是小區變化的見證者、小區改造的受益者,如今更是小區的「管家」。「現在小區環境變美了,停車規範了,社區服務配套、治安等更要跟上去,我們每個住在這裡的居民都有義務去維護。」 朱東星說道。
自小區改造後,小區曾經的「頑疾」得到了徹底改變。小區的管理也讓住戶吃下了「定心丸」,這種「社區居委會監督+小區服務中心承包+業主自治」的管理模式,得到小區居民的普遍認可。
「都是街坊鄰居,有問題直接和『管家』反映,很快得到解決。」今年73歲的業主黃超俊家住頂樓。8月10日下午3時,因擔心颱風「米克拉」可能會導致屋頂漏水,他來到小區服務中心請工作人員上門檢查,確保居住安全。
城市社會治理的關鍵在社區,社區治理的關鍵在小區。「如果沒有有效維護和運營管理機制,改造後效果難以得到長期維護。」陳琳芙表示,「此外,我們組建業主微信群,服務中心工作不到位,業主就會反映到群裡。居委會工作人員會及時收集反饋意見和建議,現場核實後,督促服務中心整改,提高社區服務水平。」
來源:學習強國 福建學習平臺
來源:漳州城市管理、海峽導報
責編:漳樓情報_小圓(漳州樓市情報整合編輯)
聲明:文/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並致歉!
版面中樓盤宣傳信息有效期為:截止發布之日起7天內(面積為建築面積)。
- End -
▼
由於微信的推送原則發生了變化,如果你不留言,不點擊在看,有可能後期就與情報君失聯,看不到推送了,所以,麻煩大家動動小手,按照下面的步驟,將「漳州樓市情報」設為星標,那麼情報君就不會走丟了。
猛戳,提醒更多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