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是美國獨創節日,其實,它的歷史並不長。
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首次宣布感恩節升格,成為全國性節日;又經過了將近80年,直到1941年,美國國會才正式把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節日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
感恩節是美國的大節,人們合家歡聚、圍桌團圓,紀念當年徵服北美大陸的歐洲人後裔;不過,印第安人並不這麼想,美國人所謂的「感恩節」,是對印第安人趕盡殺絕的勝利紀念日。
據說,感恩節的傳統,可以一直追溯到17世紀早期。相傳在400多年前,來自英格蘭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來到北美,他們向印第安人學習種植玉米、放牧野牛。感恩節餐桌上擺的南瓜餡餅,就是當初印第安人送給清教徒的口糧,而清教徒帶給印第安人的,卻是一場場忘恩負義的屠殺。
從時間線上來說,最早開始迫害印第安人的,是地理大發現先驅: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
1492年,哥倫布首次登陸美洲大陸時,只帶著三艘百噸帆船尼尼亞號(Ni a)、平塔號(Pinta)、聖瑪利亞號(Santa Maria)。當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登陸美洲時,他帶了十七艘大帆船,船上有大炮、十字弓、槍械、馬匹和重甲,以及一千兩百名全副武裝的士兵。
哥倫布率領艦隊佔領了海地島(Hispaniola),採用極端恐怖血腥的手法,統治當地印第安人。25年後,海地島的印第安人,從500萬降到不足5萬。
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拉開歐洲人探索美洲的序幕,同時,也開啟了血腥屠殺印第安人的歷史。對於到達新大陸的人來說,清繳印第安人,是獲得土地和財富的最佳途徑,效率高、成本低。
1637年英國軍官約翰·梅森(John Mason),對康乃狄克州原住民佩科特人(Pequot)發起大屠殺,進攻中他命令軍隊避開佩科特男人組成的防線,繞到村子裡專揀婦孺老幼下手。事後他對雙手沾滿鮮血的士兵們說,「戰爭的勝利,是對上帝最好的獻祭」。
而如今歷史對約翰·梅森的評價卻是這樣的,「領導英國定居者襲擊佩科特人和神秘堡而聞名,有效地結束了康乃狄克州東南部佩科特人部落的霸權。」
到了1776年費城大陸會議,《獨立宣言》籤署美國建國,對於印第安人的屠殺,進入正規化和程序化。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就是激進狂熱的西進拓荒派。1779年,華盛頓下令發起沙利文遠徵(Sullivan Expedition),以焦土作戰方式,清繳印第安易洛魁聯盟(Iroquois Confederacy)。出徵時華盛頓總統宣布,「目標是將他們的居所完全毀壞消滅,必須毀去他們的農物,並防止他們繼續耕種。」並且對高級軍官私下說,「在所有印第安人被有效消滅前,不要聽取任何和平的建議」
為了把屠殺印第安人合理化,美國人將自己稱為上帝親選的子民,將印第安人稱為迦南人後裔。因為《聖經》上說,迦南(Canaan)是上帝「應許之地」,為了得到這塊「流著奶和蜜」的土地,可以將迦南人「都滅絕淨盡」。
有了這個心理建設,自打美國建國開始,對印第安人舉起的屠刀,從未放下。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繼承了華盛頓的「狂熱西進」,推行印第安人「改業政策」,讓他們把土地交給白人,如果不交就用子彈進行文明開化教育。
第七任總統傑克遜(Andrew Jackson)在1830年籤署《印第安人遷徙法案》(Indian Removal Act),要求印第安人從美國東南部,遷往密西西比河西岸。遷徙是強制性的,印第安人在刺刀和子彈的威脅下,踏上死亡行軍之路,他們飽受凍餓和疾病折磨,途中死傷無數,這段苦難歷程成為印第安人哀吟至今的「血淚之路(Trail of Tears)」。
美國第九任總統威廉·哈裡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他的父親班傑明·哈裡森是一位農場主,參加過第一屆大陸會議,並且在《獨立宣言》上簽名,後來出任維吉尼亞州州長。威廉·哈裡森的政治資本,一部分繼承於他的父親,另外很一大部分,是因為他屠殺印第安人戰績卓越,人稱「提帕卡農英雄」,從而入主白宮,成為美國總統。
1849年,美國第十一任總統詹姆斯·K·波爾克(James Knox Polk),拉開殖民加利福尼亞序幕,數個印第安原住民部落被徹底摧毀,在門多西諾(Mendocino)和圓谷(Round Valley)戰爭裡,尤基人近乎滅絕,有將近一萬印第安人在戰後被當做奴隸出售。
而在這一年,「管理」印第安人的部門,也從軍隊獨立出來,成立新的政務部。
這並非是美國人良心發現,而將近數百年的屠殺、清繳和遷徙,印第安人數量處於絕對劣勢,沒有能力發起成規模的反抗。
在槍炮和火藥下,雄獅一樣的印第安人,被馴化成為綿羊。
1901年,時任總統的威廉·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被刺身亡,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繼任成為第二十六任美國總統,也就是常說的老羅斯福。
他講出了對印第安人的真心話,也可能是之前歷任美國總統的共識,老羅斯福說,「這片偉大的土地,不可能只留給骯髒的野蠻人當狩獵地」。
直到1924年,美國才頒布《印第安人公民法案》,承認印第安人的公民權,不過也僅僅是公民權,剩下的權利像切香腸一樣,要一點點地給。
經過財產、稅收、教育等等一系列法案通過後,以1978年《美國印第安人信仰自由法》(American Indian Religious Freedom Act)為標誌,印第安人終於獲得美國憲法承認的完整公民權。
也就是說,印第安人受到美國憲法承認,並得到權益保障,時間不過42年。
在這之前,他們承受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種族屠殺,至今人口數量仍達不到美國總人口2%,而美國人則獲得了感恩節。
今年感恩節是11月26日,節日前夕,美國白宮照例舉行了一場「火雞特赦秀」。
火雞特赦,是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創意。
1963年感恩節來臨之前,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在白宮裡,對桌子上的火雞說,「我們讓它活下去」,於是,這隻火雞逃出生天。後來歷屆美國總統繼承了這個儀式,以此慶祝感恩節。
今年「國家感恩節火雞」有兩名選手:「玉米/Corn」和「棒子/Cob」。
「玉米」和「棒子」在眾人呵護下,從愛荷華州奔赴華盛頓,入住五星級酒店華威拉德洲際酒店,待遇比重症病人還要好。
最終,「玉米」得到赦免,而玉米本來就是印第安人教會美國人的求生之道。
至於另外一隻火雞,呵呵,結局可想而知。
既然有一隻火雞得到赦免,那麼,剩下千千萬萬隻「火雞同胞」,吃起來就會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