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一下百度百科對重工業的定義,
「重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重工業與輕工業對應,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稱為重工業,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稱為輕工業。重工業包括鋼鐵工業、冶金工業、機械、能源(電力、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學、材料等工業。」
「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工業本身)提供原材料、動力、技術裝備等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實現社會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一個國家重工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是體現其國力的重要標誌。」
首先,可以看出重工業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概念,它應該是和輕工業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所以並不能單獨列出來說。並且大眾有一個誤解,那就是重工業指的僅僅是高汙染的鋼鐵石油行業,但還有高尖端技術集中的行業,即重工業才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技術水準。明白了這些,我們就可以開始論證為什麼說「蘇聯成也重工,敗也重工」。
一、 成也重工
我們明白在一戰時期,沙俄以農業為主,因此被戰爭機器德國狂虐。並且蘇俄在成立之初,列強入侵,白軍反撲,國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家的安全岌岌可危。蘇聯領導人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拼命發展重工業,不想再重蹈覆轍(蘇聯的重工業很多時候是軍工業的代名詞)。因為只有重工業才能在國家危難時刻保衛國家。這是蘇聯著重發展重工業的歷史因素。
至於蘇聯工業為什麼能發展的如此迅速,可以看看我前面寫的文章。(嘿嘿,給自己打打廣告)
不僅如此,蘇聯處於西方的包圍中,不發展重工業沒有就不能保衛國家安全。這是蘇聯發展重工業的現實因素。
蘇聯在二戰前只能說是大國,但不能叫強國。二戰對於蘇聯的影響可見一斑,正是蘇聯發達的重工業幫助蘇聯有實力抵禦住德國法西斯的入侵。有人說啊,蘇聯有美國的援助,開玩笑,等美國的援助到了,史達林格勒戰役都打完了。蘇聯要是沒有一定重工業,不分分鐘被德國打到莫斯科。
二、 敗也重工
首先啊,蘇聯解體並不是只有輕重工業比例失調這一個原因,而是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以後我再專門寫一篇來闡述。
蘇聯的輕重工業比例失調的狀況一直扭轉不過來。重工業一直佔四分之三,輕工業一直只佔四分之一。 重工業投資,一直佔工業投資的85%上下。這個在蘇聯初期是因為重工業的投入比和產出效率,以及軍事需求。在史達林模式形成之後,後來的歷代領導人都沒有進行徹底的改革,只是進行小修小補。當然也有因為當時處於冷戰時期,要進行軍備競賽的緣故。
史達林模式確實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也造成了經濟上國民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協調、忽視了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嚴重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甚至於說在日後的發展中,史達林模式沒有得到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沒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反而失去越來越多的民眾的擁護和支持,改革進入了死胡同,也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