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經常被隔壁或小區內的孩子啼哭聲音吵醒,讓人非常的煩躁與不爽。有的孩子鬧夜非常恐怖,整夜的不睡覺,就是哭鬧不休,讓家長筋疲力盡。但是呢,又不好去說別人,畢竟沒有誰願意孩子鬧夜的,做父母的都巴不得孩子整夜睡覺,小便都不起來拉的。那很多初為父母的人就抓狂了,什麼是鬧夜?鬧夜都有什麼原因?具體怎麼處理?那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
一、 什麼是鬧夜?鬧夜對於寶寶睡眠的影響?
鬧夜,是俗稱,夜晚吵鬧。中醫上面有個專業術語叫「小兒夜啼」。你看多形象,小兒夜晚啼哭。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嬰兒白天能安靜入睡,入夜則啼哭不安,時哭時止,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稱為夜啼。多見於新生兒及6個月內的小嬰兒。
小孩子鬧夜,睡不好,那麼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影響呢?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1、抑制生長。什麼常說「陽化氣,陰成形」。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身體是屬於陰的範疇,而晚上的休息就是在滋陰補陰。你看晚上盜汗的,一般我們說陰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大家看,睡不好的小孩子,生長發育就會比較緩慢。70%的生長激素都是夜間深睡眠的時候分泌的。若孩子睡眠特別不好,三個月到半年以後,孩子的身高會因為睡眠障礙、生長激素分泌不足而出現偏離。
2、智力發育緩慢。睡眠是給大腦充分的休息時間。有研究證明,睡眠比較好的嬰兒智商發育是比較好的。稍微大一點的孩子,睡眠對孩子的記憶力、創造力、精神狀態方方面面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下面我們從中醫的角度去分析一下寶寶為什麼鬧夜?
二、 寶寶鬧夜的中醫分析
中醫認為小兒夜啼常因脾寒、心熱、驚駭、食積而發病。
(1)脾胃虛寒。我們講「胃不和則臥不安」,所以脾胃有問題的睡眠都不大好就是這個原因。這個脾胃虛寒呢主要是小兒面色青白,四肢欠溫,喜伏臥,腹部發涼,彎腰蜷腿哭鬧,不思飲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緩。治宜溫中健脾。簡單的辦法處理呢就是大人的手掌,用爸爸的,陽氣足一些,睡覺時放到孩子的肚臍上面,可以很好的給他安眠。
(2)心肝火旺。俗話說煩躁,那這個煩躁是怎麼回事呢?延伸一下就是「心煩意躁」。所以你看煩躁的人都是好動,走來走去,一刻不停,自言自語,咬牙切齒。這些情況呢您以為孩子沒有嗎?只是她們是以哭鬧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小兒常見面赤唇紅,煩躁不安,口鼻出氣熱,夜寐不安,一驚一乍,身腹俱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尖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安神。這個時候呢,可以給孩子喝點蓮子心泡茶,或者用小兒推拿的清天河水會好很多。
(3)驚駭恐懼。小兒心神怯弱,容易受外物所幹擾。所以,驚嚇情況在兒童非常常見。一般表現為夜間啼哭,面紅或泛青,心神不寧,驚惕不安,睡中易醒,夢中啼哭,聲慘而緊,呈恐懼狀,緊偎母懷,脈象唇舌多無異常變化。治宜鎮驚安神。這個時候呢,可以採用揉神門穴的方式,或者銀戒指雞蛋收驚的方式,或者用大米小米的方式都可以,我的公眾號上都有。收驚法門,造福萬千小兒。。。。。。
(4)乳食積滯。也就常見的積食了。有的媽媽說吃母乳的孩子怎麼會積食呢?吃母乳的孩子,積食與媽媽的飲食有非常大的關係。症見夜間啼哭,厭食吐乳,噯腐泛酸,腹痛脹滿,睡臥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膩。可以晚上少餵一點乳食,或略微吃點保和丸等予以消積導滯。
三、 寶寶鬧夜的家庭處理措施
寶寶鬧夜或睡眠不好,家庭因素佔首要地位,主要有以下那麼幾種:
1、孕婦生活不規律造成寶寶鬧夜。
2、吵醒寶寶來餵奶。人人都說「初生寶寶要3小時吃一次奶」,寶寶一睡就五六個小時,肯定餓壞了,營養跟不上。因此每天晚上要定時叫醒寶寶喝奶。這種做法絕對是愚蠢之極的。由出生至半歲的寶寶,每次睡眠的時間大約是五六小時,睡醒便吃、吃後又再睡。其實所謂的3小時吃一次奶,是指寶寶可能會相隔三小時又再索食,而非「父母必須每3小時要餵一次奶」。「定時餵奶」不可取,應該「按需餵奶」,寶寶飢餓便會啼哭,而不用擔心寶寶會餓壞。不過,大多數新生寶寶在夜間也是要吃奶的,媽媽可適當調整餵奶的時間,可以把晚上臨睡前9-10點鐘這頓奶,順延到晚上11-12點。吃過這一頓後,寶寶大概會在4-5點以後才會醒來再吃奶。這樣,爸爸媽媽基本上就可以安安穩穩地睡上4-5個鐘頭了,不會因為給寶寶半夜餵奶而影響休息。3個月後,寶寶的作息時間就會規律起來,即使一晚上不喝奶,也能夠應付消耗。
3、含奶頭睡覺。這種哄睡覺的方法是相當危險的!若寶寶睡覺時含著媽媽的乳頭或奶嘴,間斷醒來時會下意識地吮吸乳頭或奶嘴吃奶,這種過分頻繁的進食習慣,容易使孩子的胃腸功能紊亂。也可能引起呼吸不暢,導致睡眠質量下降,甚至可能引發窒息。此外,這種不良習慣還可能影響孩子牙床的正常發育以及口腔的清潔衛生。
4、生理性哭鬧。飢餓、口渴是嬰兒哭鬧中最常見的原因,多見於三個月以內,這是由於母乳不足、奶粉衝調過稀,上一頓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吃飽。環境溫度過高、出汗多,嬰兒因口渴而哭鬧不止。冷、熱、溼、癢、痛環境溫度過冷或過熱會引起嬰兒的不適,但過熱比過冷更容易引起哭鬧不安。尿布溼了(大、小便)未及時更換,以哭鬧的形式向父母表示。嬰兒因溼疹、多汗,皮膚不清潔等引起的瘙癢或因蟯蟲爬至肛門周圍引起奇癢而哭鬧等。便尿感經過訓練的嬰兒,會以哭鬧的形式求援母親及時幫助他解大小便。生活不規律6個月以內的嬰兒常常「日夜顛倒」,白天睡、晚上哭,俗稱這些嬰兒為「夜啼郎」。
5、環境不適應:有些孩子對自然環境不適應,黑夜白天顛倒。父母白天上班他睡覺,父母晚上休息他「工作」。若將孩子抱起和他玩,哭鬧即止。對於這類孩子,可用些鎮靜劑把休息睡眠時間調整過來,必要時需請兒童保健醫生作些指導。
6、白天運動不足:有的孩子白天運動不足,夜間不肯入睡,哭鬧不止。這些孩子白天應增加活動量,孩子累了,晚上就能安靜入睡。
7、午睡時間安排不當:有的孩子早晨起不來,到了午後2-3點才睡午覺,或者午睡時間過早,以至晚上提前入睡,半夜睡醒,沒有人陪著玩就哭鬧。這些孩子早晨可以早些喚醒,午睡時間作適當調整,使孩子晚上有了睡意,就能安安穩穩地睡到天明。
8、特別注意病理性哭鬧。口腔潰瘍往往在吃奶或進食時哭鬧。腹痛如腸套疊(表現為陣發性劇烈的哭鬧,同時面色蒼白、嘔吐、排出果醬樣大便)、急性闌尾炎(持續性哭鬧、發熱,一旦闌尾穿孔後哭鬧加劇)、嵌頓性腹股溝疝(腹痛劇烈,患兒常用手撫摸嵌頓處,出現嘔吐)、腸痙攣(一陣陣哭鬧,安靜一段時間後又因腸痙攣而再哭鬧)等。鼻塞吃奶時因鼻塞影響呼吸而哭鬧。頭痛多種原因引起的頭痛都會使嬰兒哭鬧,如發熱,腦膜炎時呈一陣陣尖聲哭叫。外耳道炎、癤腫餵奶時當患側的耳朵貼近母親身體時或牽拉患側耳朵時哭鬧得更厲害。
一般來說「生理性」哭鬧的嬰兒一般情況良好,飲食正常,哭聲宏亮,哭鬧間隙期面色、精神正常,當消除因素後哭鬧停止。「病理性」哭鬧的嬰兒哭聲不同尋常,有時尖叫,聲音嘶啞,常突發性劇哭;伴有發熱時精神萎靡,面色蒼白,有時伴有嘔吐、腹瀉,大便有血,需去醫院進一步查明原因。小兒睡眠是有周期性,一般從淺睡到深睡而後活動睡到覺醒,在活動睡眠階段孩子會不斷翻身、動或哭,所以不要去驚動他,讓他鬧一陣、或者拍一拍哄一哄自會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