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簡直是人全身最忙的器官,啥事都得過過腦子,讓腦子計算一下。所以腦子特別「耗電」,重量只佔人體2%,但耗氧量卻要佔上25%。
那腦子大了是不是就更聰明呢?就像人,是不是個頭越大,就力氣更大呢?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誰更聰明?
頭大聰明,這可是江湖上流傳很久很廣的一個說法了,老外也常這麼說,到底對不對,有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今天咱就探索一下。
不講那麼多嚇唬人的病,放輕鬆,咱整點兒奇怪又沒用的知識吧~
01跟其他人比,頭大似乎更聰明健康《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表明[1],智力越高的人,大腦前額葉區域的灰質體積越大,說人話就是,大腦皮層的神經元越多,大腦就更大。
前額葉就是腦門區域,我恍然大悟,這不就是說老壽星也聰明嘛?
《自然》雜誌還有研究證明[2],小時候腦袋大,長大更可能聰明。
英國的研究人員在2006年至2011年之間,從英國的生物銀行(你可以認為就是基因庫)選取了約50萬個37-73歲人的數據。
研究發現,嬰兒期頭圍為31.7cm至35.5cm的人,考上大學的概率更高,在數字推理測試中得分也更高,種種表現總結就是智商更高。
而且,頭部較大的嬰兒的整體健康狀況也更好。
又健康又聰明,簡直是天大的好事有沒有?
大頭兒子的大頭,更多遺傳自媽媽吧?
02腦袋相對身體來說,越大越聰明照「頭大聰明」的說法,人腦的平均重量是1400g,但愛因斯坦的腦重量只有1230g,按說應該更笨啊,怎麼還成天才了呢?
腦子的大小,除了絕對體積,還有個相對體積。藍鯨的大腦能有7800g重,體積上碾壓人腦。但是藍鯨的身體更龐大,腦子重量只佔身體的0.007%。而人腦佔身體重量的2%。這麼一比較,人腦個頭要碾壓鯨腦了。
人比大多數動物腦子相對體積大,也比它們聰明。
但是比較相對體積依然不夠,事實上老鼠的大腦相對體積和人腦是一樣大的,可老鼠卻沒有我們的智慧。普遍認為大象很聰明,可大象的大腦相對體積比我們小得多。
科學家又進一步精確了一下,比較具體某個位置的體積相對值。相當於學生考試,不比總成績,比單科成績。嗯,這個就靠譜很多了。就像老鼠,整體不如我們聰明,但是嗅覺遠遠超過我們,而老鼠負責嗅覺的那塊大腦確實格外大。
據說,愛因斯坦作為天才,大腦有個部位比其他人大了15%。聰明的大腦就是不一樣啊。
03別高興太早,還有更多說法大腦這麼複雜,僅僅簡單比大小哪夠呢?
大腦上面還有這麼多褶皺呢,咱愛叫它腦迴路。
褶皺越多,相當於固定大小的腦殼裡能裝的大腦皮層就越多,神經元就越多,計算能力越高。
老鼠的大腦,上面幾乎光禿禿的,沒有褶皺,腦迴路≈0,難怪智商沒法跟人比。
這幅圖,就像學霸和我的腦迴路
拜基因所賜,世界上每個人的指紋不一樣,腦迴路也不一樣。
除了褶皺,還有神經元結構。
大腦有10%的神經元和90%的神經膠質組成。神經元就像可以導電的銅絲,負責傳遞信號,神經膠質細胞就是外層負責絕緣的橡膠。
神經鞘膜包裹更緊密,神經網絡更複雜更立體,寶寶才會更聰明。
神經網絡的搭建離不開信號刺激,讓寶寶多聽多看多觸摸,給大腦更多的信號刺激,才能讓寶寶更聰明。
先天遺傳和後天培養才是聰明的決定性因素,頭大小根本不重要!
04頭太大的寶寶,不是聰明,反而可能不正常雖然,頭圍不能直接反映腦功能,但是如果頭圍異常肯定說明寶寶的腦發育存在問題。
根據世衛組織[3]的生長曲線,新生兒頭圍約34釐米,其中男孩33.2-35.7cm,女孩32.5-35cm,出生後前6個月長得快,約8cm,第一年頭圍應該增加11cm左右,兩歲這一年再長個2-3cm,到48cm,後面就慢了。
育學園APP中有根據WHO標準制定的頭圍增長曲線表格,孩子頭圍只要在這幾條曲線框定的範圍間,基本沿著某條線平行增長,就是正常的。
看到這裡是不是忍不住想測測自家孩子頭大不大?
來來,這麼測,找一根沒有彈性的軟尺,沿著孩子眉心兩點、兩個耳朵尖兒、後腦勺最突出的部分圍一圈,然後讀數,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
圖源:CDC
小時候長得快,可以一個月測一次,半歲後2月測一次,逐漸6個月測一次,3歲以後一年測一次也行。把數據記錄在表格裡,連成一條曲線。
比如,這個娃頭大,打敗了全世界85%的頭,但是她一直沿著85%的百分線生長,基本可以判斷是正常的。
如果長著長著,頭圍越長越慢,當心,狹顱症?某種營養不足?
如果頭圍增長剎不住車得快,也要當心,有可能是巨腦症,神經膠質增生。有可能是患有腦積水,腦脊液不被吸收。
新聞報導某6歲9個月的腦積水孩子「頭圍達到了64釐米,而正常成人的頭圍才53釐米左右」。
確實,「頭大即聰明」有些道理,但是這句話卻沒啥指導意義。概率上的事情,具體到個人就不見得是這樣了。
寶寶父母不要因為寶寶頭不大,就下定論寶寶不聰明;也不要覺得寶寶頭大就聰明,因此放鬆對「異常」的警惕。
平時不必在意單次測量的數大小,重點關注長期頭圍數據連成的曲線,以此監測寶寶的頭圍生長速度是過快還是過慢,若及早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此外,要讓孩子聰明,主要是遺傳,其次是咱們給足寶寶營養,讓神經元好好長,然後多陪伴互動,給足刺激信號,讓神經元之間聯繫起來。
這麼說來,
大頭除了順產更難生,以後帽子不好買,好像也沒什麼好處了。
頭大的人腦子好不好說不準,反正盤起來更圓潤(・∀・)。
參考資料:
[1] S P Hagenaars, S E Harris, G Davies, W D Hill,etc,Shared genetic aetiology between cognitive functions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UK Biobank (N=112 151) and 24 GWAS consortia[J] Molecular Psychiatry volume 21, pages1624–1632(2016)
[2] Erhan Genç, Christoph Fraenz,etc,Diffusion markers of dendritic density and arborization in gray matter predict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ume 9, Article number: 1905 (2018)
[3] https://www.who.int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上,費時費錢還沒用當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越發重視,給孩子報的興趣班佔了教育支出的大頭。
有數據調查如今的教育支出佔了家庭年收入的20%以上。
大多數家長都被「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影響,給孩子報的興趣班越來越多。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市場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有的家長抱著「技多不壓身」的想法,盲目給孩子報興趣班。
但對孩子來說,興趣班真的是越多越好嗎?
我有個親戚從女兒5歲就開始報各種興趣班,4年間大概花了20萬左右。
給孩子報的興趣班涉及了各個方面,比如畫畫、少兒英語、跆拳道、排球、鋼琴、滑雪、書法等等,到最後就留下了2個興趣班。其中大多數要麼學不會,要麼是根本沒興趣。
她家女兒從6歲開始學排球,大約一年半的時間,家長和老師想盡辦法都沒能讓孩子感興趣,還讓孩子落下了一身傷。
孩子爸爸看不下去了,指責道:
「你這麼盲目地給孩子報興趣班,絲毫不了解孩子的優勢和興趣,孩子不想學的你還在堅持,浪費錢還浪費時間。」
作為家長,當然希望孩子能更優秀,但盲目地報興趣班真沒什麼用,反而耽誤了孩子真正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家、教育家李玫瑾教授曾在講座上直言:
興趣班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以下3種興趣班,沒必要讓孩子上,費時費錢還沒用。
01:孩子不感興趣的興趣班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採訪中提到:興趣班當然是以孩子的興趣為主,才叫興趣班;如果孩子連基本的興趣都沒有就被家長逼著學,他怎麼可能堅持得下去。
對於李玫瑾教授的這句話我是深有體會。
我之前跟風給大寶報了奧數班,每次去上課大寶都一臉不開心,厭煩都寫在臉上了。後來大寶甚至對數學這門學科都很討厭,我才意識到錯誤。
02:沒有專業資質的興趣班
興趣班佔了家長們年收入的20%,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有些人就是看到其中的利潤才辦了興趣班,實際上對孩子的培養根本沒有作用,只是單純的斂財,甚至根本沒有專業資質。
比如前段時間被曝光的「量子速讀班」,說是能培養孩子的速讀能力,還舉辦了比賽。
但看了視頻你就能發現,這不就是在比誰翻書翻得快嗎?
可是報這種興趣班的家長真不是少數,看現場比賽的孩子數量就知道了。
所以家長們在報興趣班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03:學校能教的興趣班
李玫瑾教授建議一個孩子最多報兩個興趣班就可以了。
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上太多的興趣班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因為大多數的學校都能教。比如有的小學就有教鋼琴、豎笛等等。家長要報就給孩子報學校教不了的,比如跆拳道、二胡、京劇等等。
孩子6歲前,培養這2方面比興趣班更有用一、性格教育
李玫瑾教授多次在講座中提到3-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父母的話對孩子來說就是黃金,等到過了9歲他自己有主了,想管都管不了。在這個階段塑造好性格、好行為是回報率非常高、非常快的事。
有報興趣班的時間不如好好培養孩子的性格、情商、社交能力等等。
二、專注力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到:學習成績差的孩子,不是智力差,而是專注力差;他的注意力都沒在老師的黑板上,成績怎麼可能好。
孩子的專注力強才能將老師所講的知識快速吸收,我認為小學一二年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關鍵時期。
而且不用報興趣班就能培養,每天陪孩子玩15、20遊戲就行了。
這裡是智慧爸媽學園,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
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寶寶跟誰睡就跟誰親?心理專家:錯過「黃金期」,再努力也沒用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寶貝,都被爸爸媽媽以及爺爺奶奶捧在手心裡長大。
當然,現在很多年輕父母的經濟壓力比較大,他們在上班後都會把孩子託付給老人來照顧。
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寶寶和誰待的時間越長感情就會越深厚,尤其是晚上跟著誰睡,就有可能和誰更親。而年齡越小的孩子,這樣的現象越明顯。
1
前幾天,芽芽媽的高中同學婷婷打電話傾訴,說是晚上被2歲的女兒從床上趕了下來。
芽芽媽聽到她說這話的時候,感覺充滿了憂傷。
婷婷老公前段時間去外地出差兩個月,一個人照顧不上孩子,心疼她的媽媽就把2歲半的女兒接回娘家照顧了。
最近她不太忙了,就去媽媽家看孩子。到了晚上,孩子睡下後,婷婷就上床陪著孩子睡。誰成想,還沒等婷婷躺下,女兒已經坐起來了,對著她說:「這是姥姥的床,你出去,我要和姥姥一起睡。」
婷婷很是受傷,卻只能自我安慰,孩子還小,不懂事,等長大了自然跟自己就親了。
相信有很多人都與婷婷有同樣的想法。但其實,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指出,在孩子最初的幾年,誰養的就跟誰親,對誰的心理依賴更大。
2
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是有科學依據的。
19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曾拍過一部簡短的黑白影片,主要內容就是跟蹤拍攝一群無法被媽媽長期照顧的嬰兒。
一些嬰兒的媽媽在生下他們的頭三個月親自照顧,然後把孩子交給育嬰園的護士。
在媽媽剛離開的前幾天,大多數孩子還能愉快的玩耍或微笑,大概一周後,他們發生了變化:不是反應遲鈍、面無表情,就是臉上寫滿恐懼。
施皮茨認為,育嬰園的護士們工作繁忙,每個人平均要照顧7個小嬰兒。
並且她們大多是因為工作而履行照顧義務,並不能給孩子孩子足夠的愛和陪伴,所以不能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還有一些嬰兒,交給家裡其他養育者照顧,比如爺爺奶奶,他們給孩子充足的愛和關注。
慢慢,孩子會把對媽媽的依戀關係轉移到這些養育者身上。
3
產生這種心理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這樣一個過程:
親子關係→1對1玩伴關係→群體玩伴關係
●0-1歲,親子關係
1歲前,被視為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
如果養育者能與嬰兒在體膚接觸、情感展示、行為表現和語言刺激上,有充分的互動,那麼寶寶的情感依戀對象便轉移到了養育者身上。
●1-3歲,1對1玩伴關係
有些媽媽在孩子1歲前,雖然也跟孩子住一起,但因為上班忙、下班後也未能跟孩子有良好互動,孩子們感受不到媽媽的關注,也會轉移依戀對象。
●3歲後,群體玩伴關係
到孩子3歲後,他們常常發展為對群體的玩伴關係有需求,對於媽媽或養育者雖然有依賴,但也能開始接受在幼兒園或非熟悉的寢室睡覺,跟小朋友們也玩得較好。
因此,孩子從小跟誰睡,長大就跟誰親,這種說法成立。
4
3歲前不陪孩子睡,想再陪孩子很難。
陪孩子睡覺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如果錯過幾年的時光,你就要為此付出很大的辛苦才能挽回,能挽回的已經是比較幸運的,如果時間再拖的久一些,將會出現不可避免的後果。
兒童心理學認為,兒童形成的第一個關係(通常是母親)非常重要。
首先,這個依戀關係顯示了保護、愛和安全,影響到兒童所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
其次,依戀關係通常是一個持久的聯繫,在童年期一直起作用,青春期也是孩子安慰的源泉。
最後,依戀關係是所有親密關係的原型,包括成年形成的關係。
雖然說依戀關係的建立沒有2-3歲這個關鍵階段,推遲幾年也可以形成,但是越晚建立依戀關係的孩子,越容易出現一些問題。
依戀關係的發展是有階段的:0-2個月是前依戀,2-7個月是形成中的依戀,7-24個月是明確的依戀,24個月以後是目標矯正的夥伴關係。
所以,還是比較建議孩子在3歲前和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5
兒童心理學家鮑爾比說:「錯過孩子建立依戀對象期,如果推遲到2歲半以後,再好的母親撫養都沒有用了。"
所以媽媽們,即便現在有些辛苦,但也請不要放棄。
「爸爸」和「媽媽」,是世界上最有愛的稱呼,也是最應該承擔責任的稱謂。
當孩子深情呼喚你時,至少把入睡時光留給孩子。
對孩子來說,興奮或疲憊的一天結束,在睡前帶著父母深沉的愛意進入夢鄉,月光下,媽媽溫暖的懷抱,會是孩子一生甜蜜的記憶。
對此,爸爸媽媽還要注意這些問題:
1.時機不到,不要強求和孩子分床睡
尤其是3歲以前,寶寶的各方面發育並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如果強制分開睡覺,寶寶的安全感會受到極大的打壓,弄不好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2.老人的幫助並不是撫養,別再推卸責任
因為身體狀況或工作情況,請老人來帶娃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現象,但其中的度爸爸媽媽一定要把握好。
3.不要動不動就以父母的離開來威脅孩子
如果總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爸爸就走了」或者「如果再犯媽媽就不要你了」這類的話,孩子就會感到慌張,進而漸漸失去對爸爸媽媽的信任感。
今日話題:你們家孩子喜歡和誰一起睡呢?
參考文獻[1]張英琴,周念麗,張翔升.0~1歲兒童母親育兒焦慮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誌,2015,23(09):635-637.[2]李漢斌.親子關係的本質與建立[J].湘潮(下半月),2010(12):53-54.[3]範晶.論親子關係與心理健康[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11(09):164-165.[4]李茂粉. 2-5歲兒童與母親情感回饋的測評與模式研究[D].瀋陽師範大學,2020.
完整版→《李玫瑾家庭育兒課程》52集完整版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