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股退市到科創板募資超500億,中芯國際成色幾何?

2020-12-21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資本偵探,作者 | 朱曉宇

科創板即將迎來「一哥」。

自提交科創板 IPO申請書以來,中芯國際一直在刷新記錄:6月1日在科創板提交 IPO申請後,中芯國際僅用了29天時間便獲得了註冊批文,刷新了科創板IPO的審核速度紀錄。閃電過會後,7月5日,中芯國際宣布科創板的IPO發行價為27.46 元/股,大基金等實力機構參與認購,從融資規模上來看,中芯國際是繼2010年農業銀行IPO以來,A股規模最大的IPO。

根據招股書,中芯國際此次初始發行股票數量為16.86億股,佔發行後總股數的 23.62%。若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新發股本擴大到19.38億股,約佔發行後總股數的 26.23%。

招股書顯示,若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中芯國際最多可募資532億元,即便不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中芯國際最少也可募資463億元。屆時,中芯國際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創板「募資王」。

作為中國大陸晶片製造龍頭企業,如今備受投資者追捧的中芯國際在二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並非一帆風順:2004年,中芯國際在紐交所和港交所兩地上市,但由於業績表現平平,其遭遇了上市即巔峰的尷尬局面。2019 年 6 月,因成交量持續低迷、企業融資成本太高, 中芯國際宣布從紐交所退市。

然而退市美股僅一年後,中芯國際便創造了科創板的募資記錄,就連在港股的市值也翻了一番。短短一年時間並不能讓中芯國際的業績實現大蛻變,但中芯國際所處的宏觀環境卻在發生劇烈變化,這使得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投資者此時的追捧,看重的是中芯國際所處賽道的未來前景。而在資本用錢表達支持之後,中芯國際也或能更好的把握機遇窗口。

20年曲折發展路

中芯國際創辦於2000年,是內地技術最先進、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跨國經營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集團,提供0.35微米到14納米不同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其總部位於上海,擁有全球化的製造和服務基地。

在上海建有一座300mm晶圓廠和一座200mm晶圓廠,以及一座控股的300mm先進位程晶圓廠;在北京建有一座300mm晶圓廠和一座控股的300mm先進位程晶圓廠;在天津和深圳各建有一座200mm晶圓廠;在江陰有一座控股的300mm凸塊加工合資廠。中芯國際還在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臺灣設立營銷辦事處、提供客戶服務,同時在中國香港設立了代表處。

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此前的創業經歷也與半導體行業相關。

1997年,已在美國半導體公司德州儀器工作近32年的張汝京,因德州儀器戰略調整放棄了DRAM(動態隨機存儲器)產業,決定退休返臺。同年,張汝京在臺灣創立了代工廠「世大半導體」,成為臺灣第三家晶圓代工業者。

彼時臺灣半導體行業已經有臺積電和聯電兩座大山,雙雄夾擊下,張汝京的世大半導體在資金、技術、人才和產能方面都稍顯遜色。世大半導體發展期間,恰逢聯電宣布五合一案,臺積電也正苦於產能不足,世大半導體剛建好兩座工廠就成了雙雄覬覦的目標。2000年,在世大半導體投資人胡定吾運作下,世大半導體以50億美元賣給臺積電,被迫接受事實的張汝京,只能另尋戰場。

2000年,正值大陸鼓勵發展半導體。賣掉世大兩個月後,張汝京籌集了14.8億美元在開曼群島註冊了中芯國際,其首批投資者包括上海實業、北大青鳥高盛以及漢鼎亞太等公司。經過考察,中芯國際選擇落戶上海。

創建之後,中芯國際迅速發展,2004年,創辦僅四年的中芯國際赴美、赴港上市,很快就躋身半導體代工行業的領先陣營。

但好景不長,2008年,存儲晶片的市場價格開始走跌,中芯國際盈利承壓,張汝京奔走尋求國企注資。同年11月,大唐控股以每股0.36港幣價格,花1.72億美元收購了中芯國際16.6%的股權,成為中芯國際的第一大股東。

注資完成後,中芯國際因產品專利問題與臺積電官司不斷。2009年11月,加州地方法院判決,中芯在65個有爭議的專利項目中非法使用了61個,臺積電要求中芯國際賠償10億美元。面對高昂的賠償金,中芯國際希望與臺積電和解。中芯國際給出的和解方案是,臺積電可以獲得中芯國際8%的股權,另外加2%的認股權。

雖然雙方達成了和解,但在連續不斷的官司風波下,張汝京選擇了辭職。張汝京表示,「和臺積電的官司讓我精疲力盡,而我盡力了。」2009年,張汝京正式退出了中芯國際,告別了半導體行業。

之後幾年,中芯國際幾次更換CEO,發展方向也一直飄忽不定。直至2017年,曾在臺積電任資深研發處長的技術狂人梁孟松加盟,與原CEO趙海軍作為共同聯合CEO,轉機得以出現。

梁孟松加入之後,僅用半年多就把中芯14nm製程試產良率,從3%提升到 95%,至此,中芯國際迎來發展加速期,同時,也開始研發更先進的14納米晶片。

在中芯國際的發展逐步步入正軌的同時,外部發展環境也正發生疾風驟雨般的變化。

2019年,美國升級了對半導體出口的管制,為此,中國政府加大了扶持國內晶片行業的力度,中芯國際也得益於此,踏上發展快車道。2019年,中芯國際的訂單量開始攀升,其中大客戶就包括華為等公司。中芯國際在年報中披露,2019年其14納米製程產品產能呈現出需求巨大與供給不足的局面。

美股股價表現不佳、國內需求爆發等多重因素作用下,2019年5月24日,中芯國際退出紐交所,於今年6月轉投科創板,在刷新科創板多項記錄的同時,中芯國際也迎來了投資人更為審慎的考量。

解碼真實的中芯國際

回歸中芯國際業績本身,短短一年間,在資本市場遭遇冰火兩重天的同時,中芯國際自身表現並沒有發生太大轉變。

中芯國際招股書顯示,2017到2019年,中芯國際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13.9億元、230.17億元、220.18億元,2017、2018兩年同比實現1.9%、7.61%的增長,而2019年,中芯國際的陷入負增長,營收同比下降4.34%。

同期,中芯國際淨利潤分別為 12.45億元、7.47億元、17.94億元,同比變化為-52.7%、-39.98%和140.04%。

中芯國際2019年實現淨利「大變臉」,離不開政府層面的支持。拆解招股書後不難發現,近年來,政府對其的補助金額在不斷擴大,2017-2019年,中芯國際享受的政府補助分別為10.24億元、11.07億元、20.39億元,佔同期淨利潤的比重分別為82.23%、148.09%、113.69%。2018年、2019年,政府的補助金額已經超過了該公司的淨利潤。

從市場方面來看,招股書披露,中芯國際的主營業務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美國以及其他地區。2017年之後,來自美國的訂單規模逐漸下滑,來自國內的訂單量開始攀升,營收結構開始多元化且趨於穩定。

2017-2019年,中芯國際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的主營業務收入佔比分別為47.26%、59.09%、59.39%;來自於美國的主營業務收入佔比分別為40.01%、31.61%及26.36%;來自於其他地區的主營業務收入佔比分別為12.73%、9.3%及14.25%。

不過,中芯國際仍然面臨過於依賴大客戶的問題。2017-2019年,中芯國際向前五大客戶貢獻的銷售額佔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50.45%、45.22%及43.21%,雖然在報告期內有所下降,但仍處於較高水平。若未來主要客戶的生產經營發生重大問題,將對其業績穩定性和持續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半導體行業是出了名的高門檻,需要投入大量研發,這一點在中芯國際上同樣體現明顯。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5.76億元、44.71億元、47.44億元,佔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6.72%、19.42%、21.55%,且佔同期淨利潤的比例分別為287.24%、598.29%、264.5%。

可以看出,中芯國際近年正在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從長遠來講,加碼研發有助於公司提升技術產品能力,打造更有競爭力的護城河。但從短期來看,也會為企業帶來成本壓力。

特別是近年來,中芯國際的綜合毛利率持續走低,且低於同行業均值的情況下,中芯國際更加需要錢投入研發、緩解資金壓力。

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中芯國際的綜合毛利率均在25%以下,分別為24.76%、23.02%、20.83%。而同期同行業的半導體公司臺積電、聯華電子、華虹半導體的綜合毛利率平均值分別為28.99%、28.9%、26.43%,行業公司的綜合毛利率均高於中芯國際。

不過,對於中芯國際而言,錢暫時並不是問題。

截至2019年末,中芯國際帳面上「趴著」超300億元現金。不過這300億中,有139.88億為2019年長期借款,6.98億為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84.94億元,短期償債壓力較大。因此,中芯國際需要優化負債結構,保證現金流。此次登陸科創板募集的資金,剛好可以起到調節作用。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如今受到投資人追捧的中芯國際,在通過登陸科創板募集到數百億資金後,也將為自身發展籌集了足夠的糧草。

前景:機遇挑戰並存

臺積電赴美建廠、華為晶片遭斷供,在中國半導體行業受到外力打壓的同時,中芯國際也迎來了機遇窗口期。

2018年至今,中國財政部、稅務總局、發改委、工信部接連發布多項文件表示,對半導體上下遊企業進行稅收減免、財政補助、技術扶持等政策。

2019年,中芯國際不僅享受定向稅收減免紅利,還得到了政府補助金額20.40億元。並且從歷年來的補助情況來看,補助金額依然有上升趨勢。

趨勢面前,嗅覺敏銳的投資者爭相入場。

從配售情況來看,中芯國際本次發行最終戰略配售數量約 8.43億股,佔據初始發行數量的50%,約佔超額配售選擇權全額行使後發行總數量的 43.48%,投資方繳款金額(包含經紀佣金)合計242.61億元。

中芯國際戰略配售規模截圖,圖源招股書

參與本次發行的戰略配售投資者,陣容也相當豪華。

公告顯示,中芯國際此次發行的戰略配售投資者包括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青島聚源芯星股權投資合夥企業等共29家投資方。戰略配售投資者涵蓋了央地政府投資基金、國有企業以及海外政府等。

值得注意的是,配售方青島聚源芯星在本輪戰略配售中獲配22.13億元,是中芯國際的戰略投資方之一。據了解,「聚源芯星」是由14家產業鏈企業聯合組成的投資基金,包括中微公司、上海新昇、中環股份、韋爾半導體、江豐電子等,這些企業均為半導體行業的上下遊產業。

配售結果名單 圖源:中芯國際公告

而據介紹,參與中芯國際戰略配售的18家大型企業或其下屬企業,均與中芯國際籤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包括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將在技術、人才、產品等各方面合作領域內開展戰略合作。

也就是說,在獲得資金支持的同時,中芯國際還獲得了來自產業鏈上下遊的資源加持。如此待遇,不可謂不豐厚。

天時、地利、人和,中芯國際如今確實順風順水,不過,對於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產業代表中芯國際而言,將時間線拉長後,其所面臨的挑戰依然需要時間解決。

首先,半導體行業門檻高、壁壘大,人才是發展關鍵。

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8-2019年版)》發布的數據,預計到2021年前後,晶片全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為72.2萬人左右,存在26.1萬人的需求缺口。缺口之下,中芯國際對於人才的吸引力需要持續提高。

根據中芯國際《2018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的數據,2018年,中芯國際的員工流失率在22%,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半,行業平均水平為14.3%。招股書數據顯示,2019年中芯國際的研發人員的平均薪酬為36.7萬元,比臺積電員工薪酬的中位數38.3萬元還要低。中芯國際的薪酬相較於同行業公司,略微遜色。

除了待遇不足造成的人才流失風險外,中芯國際的晶片研發能力對比其他公司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以產品為例,2015年,格羅方德開始實現14納米製程晶圓代工的量產,但是中芯國際實現14 納米製程晶圓代工的量產比格羅方德晚了三年。而對比行業龍頭,早在2018年,臺積電7納米製程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業務就已經量產。

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也強調,「就集成電路晶圓代工行業而言,在先進工藝線寬這一關鍵指標上,中國大陸企業在生產設備和技術人才等方面與業界龍頭企業還存在一定差距。在集成電路行業面臨全球範圍內充分競爭的背景下,中國大陸企業在與業界龍頭企業競爭的過程中,仍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

不過好在中芯國際的14納米製程晶圓足以應對國內的技術需求。2020年,中芯國際宣布追加全年資本開支11億美元至43億美元,以應對強勁的訂單需求。而此次中芯國際科創板IPO籌集資金約40%將用於12英寸晶片SN1項目(中芯南方一期),中芯南方為一家12英寸晶圓廠,主要滿足中芯國際14納米及以下先進工藝節點的研發和量產計劃。

身處重資產、長回報周期、需要大量尖端人才的半導體行業,擺在中芯國際面前的挑戰是巨大的,同時時代造就的窗口期也是顯現的。成立20年以來,中芯國際雖然在一些層面與全球範圍內的業界龍頭存在一些差距,但在行業內依然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

如今,通過科創板上市吸納巨額資金的中芯國際已經撬動了更大槓桿,而要回應多方的熱烈期待,還需要中芯國際腳踏實地的加速跑。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回A倒計時: 科創板募資或超500億元
    而中芯國際科創板實際發行價格低於這一區間。對此,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表示,「作為港股上市公司,科創板IPO價格以港股價格作為重要參考是慣例,這也是參與詢價的投資者主要報價策略。IPO公司詢價在國際上同樣是隨行就市,例如阿里巴巴、京東赴港上市,投資者參與詢價也會參考美股股價進行定價。」
  • 科創板運行將滿一年:募資超2000億科創成色鮮明
    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記者吳黎華)《經濟參考報》7月20日刊發題為《科創板運行將滿一年:募資超2000億科創成色鮮明》的報導。文章稱,科創板即將迎來開板「一周歲」。去年7月22日,科創板鳴鑼開市,首批25家公司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交易。
  • 海南自貿港獲重磅利好;中芯國際回A再進一步;網易今日港股公開招股...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主持召開黨委(擴大)會議,認真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全國兩會精神,並就證監會系統的貫徹落實工作作出部署安排;要求嚴厲打擊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持續淨化市場生態北京擬發布小客車搖號新政,主要調整包括:指標配置向「無車家庭」傾斜、每人最多只能保留1個小客車指標、取消申請更新指標的時限要求、調整配置時間等方面上交所6月1日披露,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的科創板上市申請已獲受理
  • 擬募200億 上交所受理中芯國際科創板上市材料
    來源:TechWeb【TechWeb】6月1日,上交所項目進度顯示,中芯國際(SMIC)更新為「已受理」狀態。這意味著,半個月前SMIC在公告中稱「回A股科創板」一事已在逐步推進。5月15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部分募集資金將用於12英寸晶片SN1項目。據悉,中芯控股與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等多方訂立新合資合同及新增資擴股協議,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及上海集成電路基金II(作為中芯南方的新股東)同意分別注資15億美元及7.5億美元予中芯南方註冊資本,中芯南方註冊資本將由35億美元增加至65億美元。
  • 市值破6000億!中芯國際首日收漲202% 科創板第一「吸金獸」誕生
    在行使超額配售權後,中芯國際發股本增加到19.38億股,總募資額達532.30億元,同樣創下科創板紀錄。   但與A股中芯國際的大漲不同,中芯國際H股大跌24.71%,收盤價報28.95港元/股。國信證券研報分析認為,短期內中芯國際A股和H股估值將會趨同,港股中芯國際估值將向科創板看齊。
  • 一周概念股:中芯國際成功登陸科創板上市,產業鏈企業業績預告一覽
    集微網消息,本周內,半導體行業最熱議的話題無疑是中芯國際回歸A股掛牌上市。作為中國內地技術最全面、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跨國經營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中芯國際對於國內半導體產業的意義不言而喻。與此同時,半導體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熱潮還在持續。
  • 中芯國際又有大動作:斥資500億投建12吋晶圓製造
    對於美國新的制裁名單, 中芯國際昨天回應稱,對本公司運營沒有重大影響 。本公司重申,本公司是獨立營運的國際性企業,投資人、客戶等利益相關方遍及全球,而目前公司營運和採購如常。  隨後, 科創板中芯國際在互動平臺表示 ,公司第一代FinFET14納米已於2019年四季度量產;第二代FinFETN+1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可望於2020年底小批量試產。
  • 科創板周年記:孕育6隻千億市值巨頭,成長性超A股整體水平
    截至當前,本月已有24家公司在科創板上市,新股數量僅次於去年科創板開市當月。巨無霸中芯國際的回A上市使本月科創板新股募資金額達到839.94億元,創科創板開市以來最高值。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已登陸科創板的140家公司從IPO受理到上市平均用時227天,較同期非科創板公司的上市平均用時592天提速了61.7%。6家公司上市用時不足百天,中芯國際更是創下了18天過會、從受理到上市僅用45天的A股記錄。
  • 美股指數剔除中國企業業界稱「象徵意義大於實際」
    繼富時羅素指數、標普道瓊指數刪除多家中國企業發行的證券之後,12月14日,擁有最多中概股的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發布聲明稱,決定將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芯國際」)等4家中國公司從相關指數的成份股組合內剔除。
  • 投資500億 中芯國際成立中芯京城:專注12英寸晶圓技術
    中芯國際又一個重大項目已經開始了,據企查查信息,日前中芯國際正式成立了中芯京城集成電路製造(北京)有限公司,這就是之前傳聞的500億元投資的新晶圓廠。中芯京城集成電路製造(北京)有限公司成立於12月7日,法定代表人為姜鐳,註冊資本為500000萬美元,也就是50億美元。
  • 每經熱評|中芯國際超募不是洪水猛獸
    每經記者:胥帥 每經編輯:賈運可每經評論員 胥帥中芯國際科創板首發結果出爐,若採取「綠鞋」機制,中芯國際預計募集資金淨額為525億元,遠遠超過招股書計劃的200億元。從中芯國際的科創板IPO最快過會時間到超募發行,這足以看到國家對半導體產業的重視程度。港股和A股市場對此都作出了積極回應,中芯國際(00981,HK)7月6日大漲20.60%,滬矽產業等聯動股集體漲停。
  • 外媒稱中芯國際被美國拉入"黑名單"
    據英國路透社9月26日晚間報導,美國政府已經對中國晶片製造企業中芯國際施加了出口限制。從路透社援引的一封美國商務部周五發出的信件來看,遭到美國政府出口限制的包括中芯國際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寧波等地乃至義大利的分公司和合資公司。任何受該出口限制令影響的供應商若想繼續給中芯國際供貨,就得向美國政府申請出口許可證。
  • 央企巨無霸科創板上市擬募資78億,就能解決「卡脖子」問題嗎?
    中國經濟周刊-金臺資本組 記者 郭志強中芯國際引發A股追「芯」熱潮後,又一「巨無霸」擬登錄科創板的消息引起了投資者的關注。6月15日,中國鐵建分拆控股子公司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鐵建重工」)科創板IPO獲受理。
  • 華為筆記本電腦目標營收百億美元;中芯國際回應美國出口限制;高德...
    每日分享網際網路圈兒最新資訊 歡迎各位關注、轉發 今日看點 華為搶攻筆記本電腦市場,目標營收百億美元 中芯國際回應美國出口限制:正評估對公司經營活動的影響
  • 中芯國際聯手國家隊 斥資500億投建12吋晶圓製造
    中芯國際聯手國家隊 斥資500億投建12吋晶圓製造】12月4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公告,公司全資附屬公司中芯控股、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和亦莊國投已訂立合資合同,以共同成立合資企業中芯京城集成電路製造(北京)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50億美元,總投資額為76億美元(約500億人民幣),業務範圍包括生產12吋集成電路晶圓及集成電路封裝系列等。
  • 市值破6000億!中芯國際首日收漲202%,科創板第一「吸金獸」誕生
    在行使超額配售權後,中芯國際發股本增加到19.38億股,總募資額達532.30億元,同樣創下科創板紀錄。但與A股中芯國際的大漲不同,中芯國際H股大跌24.71%,收盤價報28.95港元/股。此前受市場追捧的概念股比如中微公司、滬矽產業、長電科技等個股跌幅較大。半導體板塊則於7月15日就普遍下跌回調,中芯國際虹吸作用明顯。
  • 「展望2021」2020年發了4300億新股明年有望衝擊6400億
    科創板融資獨佔鰲頭分市場來看,2020年科創板融資金額高達2139億元,位居四大市場首位,而主板、創業板和中小板募資金額之和也不過2147億元。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三季度(7月22日)科創板才迎來第一批企業上市,這意味著,短短不過1年半左右的時間,科創板融資額已與其他三大市場之和相仿。
  • A股今年IPO募資4614億元創10年新高(附最新擬IPO排隊名單)
    A股今年IPO募資額創10年新高數據顯示,截至12月25日,今年A股共有386家公司登陸A股,通過IPO合計募資4614億元,創下自2011年以來IPO募資金額的10年新高。2020年科創板募資金額高達2179億元,位居四大市場首位。註冊制之下,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有所加強,不同質地新股上市後估值水平快速分化。
  • 「芯觀點」臭名昭著的羅森律所——濫訴中概股的幕後黑手
    在冗長的21頁訴狀中,列舉中芯國際的「不當之處」就佔了整整17頁,總的來說基本上可以歸納成一句話:4月23日至9月26日,中芯國際的多次官方公告沒有預見到自身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單的可能,有虛假和誤導性陳述,損害了廣大投資者的權益,被告則是中芯國際的諸多高管。2004年,中芯國際在紐交所和港交所兩地上市。
  • A股頭條:中國5G手機等供應鏈尋求國產化替代方案 美股高開低走集體...
    5、證監會同意凌志軟體、吉貝爾藥業科創板IPO註冊 周二,證監會蘇州工業園區凌志軟體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吉貝爾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公司科創板IPO註冊,上述企業及其承銷商將分別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協商確定發行日程,並陸續刊登招股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