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沙之戰,楚國遭到重創,三國聯軍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

2020-12-21 情懷與歷史

垂沙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01年,齊國、韓國、魏國聯軍攻打楚國的一場戰爭。公元前301年,齊國、魏國、韓國三國的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雙方夾泚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境,下遊至襄樊入漢水)列陣,相持長達六個月。彼時,齊宣王不願意僵持下去,催促齊軍主帥匡章早日決戰。隨後,匡章命人尋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於楚軍放箭射守,派出的人不能靠近河邊。

後來,一位樵夫告訴說:「要想知道河水深淺太容易了:凡是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淺的地方;凡是楚軍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按照這一理論,匡章得以找到楚軍防禦的薄弱之處,並迅速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破楚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垂沙之戰中,楚國最終吃到了敗仗。那麼,問題來了,垂沙之戰,齊魏韓三國重創楚國後,為何不乘勝滅亡楚國?

首先,在垂沙之戰中,齊國、魏國、韓國三國在重創楚國主力之後,乘勝攻佔垂丘(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楚國大軍主帥死後,部將莊蹻率領兵馬叛變,起義的大軍一度攻下楚國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將楚國的疆域分割成幾塊。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垂沙之戰中,楚國可謂遭到沉重的打擊。在此基礎上,三國聯軍完全可以趁勢消滅楚國。

不過,三國聯軍卻沒有乘勝追擊。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在垂沙之戰中,楚國不得不向齊國表示屈服,被迫以太子橫為質,向齊求和。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楚國繼續抵抗的話,三國聯軍能以此作為藉口,從而繼續攻打楚國。但是,當楚國主動求和之後,無疑是給三國退兵一個臺階,這成為三國選擇撤軍的重要原因。

進一步來說,楚國疆域遼闊,這增加了消滅楚國的難度。楚宣王、楚威王時期,楚國疆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因為楚國疆域遼闊,這意味著想要消滅楚國的話,齊國、魏國、韓國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

不過,如果這樣的話,垂沙之戰的後續戰役,自然會陷入到膠著狀態,所以齊國、魏國、韓國選擇見好就收。比如魏國、韓國因為已經攻佔了楚國北部的部分疆域,也即已經獲得了實質的好處。如果繼續投入的話,說不定要把之前拿到的好處吐出去。另一方面,在筆者看來,秦國這一強國的虎視眈眈,也是魏國、韓國不敢孤注一擲,消滅楚國的原因之一。

秦昭襄王四年(公元前303年),齊、魏、韓三國聯合在一起攻打楚國。楚國派遣太子熊橫到秦國作為人質,秦國發兵救楚國,攻佔了蒲阪(山西運城永濟市西)、陽春(山西運城永濟市西南)、封陵(山西運城芮城風陵渡)。秦國再攻打韓國,又攻佔了武遂(山西運城垣曲)。在垂沙之戰之前,秦昭襄王曾經派兵救援楚國,並攻打了魏國和韓國。對於魏國、韓國來說,如果真的投入大軍消滅楚國的話,那麼其後方必然會相對空虛。

在這個時候,秦國如果全力出擊的話,魏國、韓國很可能就有滅國的風險了。權衡利弊之下,魏國、韓國自然承受不了這一風險,畢竟相對於楚國,秦國對於自己的威脅更大。比如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韓、魏攻秦,秦國任命白起為主帥,在伊闕(河南洛陽南)擊敗了魏國、韓國的聯軍,導致魏國和韓國付出了20多萬精銳士卒陣亡的代價。

最後,除此之外,齊宣王的去世,則成為齊國撤軍的重要原因。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齊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是為齊湣王。對於垂沙之戰來說,是在公元前301年取得勝利的話,但是,在齊國、魏國、韓國三國的大軍取得勝利之後,匡章卻收到了齊宣王去世的消息。至於剛剛即位的齊湣王,自然不願意大軍長期在外徵戰,也即這不利於齊湣王掌控大軍。所以,對於匡章來說,只能率領齊國大軍班師回國。在垂沙之戰中,雖然是三國聯軍,不過主力自然是齊國大軍。在戰國中期,齊國可謂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連秦國都需要禮讓三分。在齊國撤軍之後,魏國、韓國這兩國,實際上並沒有消滅楚國的實力。

於是,垂沙之戰得以在公元前301年告一段落。不過,對於楚國來說,垂沙之戰可謂是其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公元前299年(楚懷王三十年),秦國穩住了齊國後,秦昭襄王即對楚國採取軟硬兼施、又打又拉的策略,一方面命庶長奐率軍攻楚,佔領了楚國八座城邑;另一方面又邀請楚懷王到武關會盟。結果,楚懷王來到武關之後,秦昭襄王要挾楚懷王先割巫、黔中之郡,後結盟,楚懷王怒道:「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再也不肯答應秦的無理要求了。秦昭襄王於是把楚懷王扣留在秦國。最終,楚懷王客死異鄉,而楚國也開始走向衰落,失去了爭霸中原的實力。

相關焦點

  • 垂沙之戰:楚國開始走下坡路
    戰國中期,齊、秦兩強東西對峙,韓、魏兩國因連年遭受秦軍入侵,便倒向齊國,欲借強齊之力以抗秦;齊國與楚國籤訂盟約,聯合齊楚韓魏四國合縱伐秦。為了破壞四國合縱,在公元前305年,秦國與楚國聯姻;次年,又割讓上庸之地與楚國結盟。 公元前303年,齊國以楚國背叛盟約,不守信義為由,聯合韓、魏伐楚。
  • 垂沙之戰引發的「雪崩」,超級大國楚國的衰落之源
    壹戰國時期的國家爭霸及統一歷史,秦國的強勢崛起無疑是一條主線,但幾大傳統強國如魏國、楚國、齊國的逐步衰落,也是與之同步的必然歷史進程。有意思的是,這三大國家的衰落呈現出相同的特點,往好了說是遭到了天下各國聯合、連橫、合縱的重創,難聽的就是被「群毆」了。
  • 戰國唐河史:勿將瀙水作沘水——「夾沘而軍」和「垂沙之戰」
    數年後,因上官大夫靳尚、懷王寵姬鄭袖讒諂,遭到第一次放逐的屈原,曾來到丹淅之戰的戰場,悼念楚國將士的亡靈,那悲壯激昂的不朽詩章《離騷》,就是這位偉大詩人寫給為國犧牲的將士們的哀歌: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但是,在激烈的兼併戰爭之下,這些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戰國七雄消滅了。比如秦國消滅了巴國、蜀國,趙國消滅了中山國,韓國消滅鄭國。至於本文所要說的魯國,則被楚國所消滅。值得注意的是,魯國和齊國比較鄰近,都位於今山東省一帶,所以今山東省一帶,也被人們稱之為「齊魯大地」。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為何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旁邊的齊國呢?
  • 徐州相王:魏國和齊國互相稱王,楚國為什麼很生氣呢?
    於是,在戰國七雄中,自然形成了楚國、魏國、齊國三國稱王的格局。對此,不管是韓國、趙國,還是秦國、燕國,顯然不願意在爵位上低人一等。所以,在徐州相王之後,又出現了五國相王這一歷史事件,乃至於在戰國中期,戰國七雄以及宋國、中山國等諸侯國,都相繼稱王了。三當然,相對於楚國,周王室才是最應該感到憤怒的。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彼時,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對於戰國七雄之外的諸侯國,基本上都在戰國時期被消滅了。
  • 柏舉之戰,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吳國何以把大國楚國打的滿地找牙?
    他委任伍子胥、孫武、伯嚭等人為將軍,公子山為前敵先鋒,傾全國兵力水陸 3 萬餘人,並聯合唐、蔡兩國,乘楚國連年徵戰極度疲憊,東北部防禦空虛薄弱之隙,進行深遠的戰略奇襲,從而正式揭開了自商周以來規模最大、戰場最廣、戰線最長的柏舉之戰的帷幕。這場戰爭的戰略目標是闔閭君臣預先制定的,它以襲佔楚國郢都為基本目標,以實施遠距離戰略奇襲為作戰方針。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在戰國時期,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一樣,都是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戰國中期,秦、齊成為東西二強。當時主要的諸侯國都已稱王,秦、齊兩國都不願再與五國平起平坐,於是在公元前288年,齊閔王和秦昭襄王並稱為東西二帝。公元前286年,齊國消滅宋國,促使其整體勢力來到了巔峰。
  • 楚國與秦國有深仇大恨,為何沒有參加此次伐秦戰爭?
    本文所要探討的是:楚國既然與秦國有那麼大仇恨,為何沒有參與此次對秦國戰爭呢?「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是一種宣誓,也反映了楚國對秦國的仇恨。楚國之所以如此仇恨秦國,與楚懷王羋槐客死秦國有關。楚懷王怎會客死秦國呢?這要從張儀戲楚說起。
  • 《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秦強趙弱,為何秦國會敗給趙國呢?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剛剛在長平之戰中損失40多萬大軍的趙國,反而能夠在邯鄲之戰中轉敗為勝。那麼,問題來了,《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秦強趙弱,為何秦國會敗給趙國呢? 在公元前260年結束長平之戰後,如果讓白起立即發動邯鄲之戰的話。那麼,秦軍確實有機會一鼓作氣,提前數十年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可惜,範雎的阻礙,讓白起沒能趁勢追擊。
  • 六國是這樣被秦國滅掉的,其中楚國讓秦國付出的代價最大
    奮六世之餘烈的祖龍秦始皇,驅使虎狼之雄師,以摧枯拉朽之勢完爆六國,九年一統天下,一舉消滅戰國時代,結束了800多年的周朝諸侯國。例如前265年,秦之銳士猛攻韓國的上黨郡,上黨不樂意改降於趙,引發秦趙爭奪上黨的長平之戰,秦勝。可見韓國在列強爭鬥中很悲慘,加上改革圖強失敗;過外交依附強國失敗,這唯一能活命的兩條路還都堵死了,秦滅它將不費吹灰之力。韓非子韓王為了延續國命,就讓韓國宗室韓非去秦國說服秦王嬴政。
  • 吳起變法戛然而止,楚國也失去了圖強的最後機會
    楚國作為春秋時最強勢的國家,進入戰國之後卻像一個洩了氣的皮球。原本積極擴張、力壓中原諸侯、最富有侵略性的強國,成了一個虛胖的典型。三晉分裂時期,被新生的趙、魏、韓三國打得節節敗退,三晉軍隊數次攻破「方城」防線。
  • 結合秦國削弱楚國的過程,聊聊合縱為啥敗給連橫...
    公元前304年,秦國以歸還上庸地區為代價,與楚國在黃棘結盟;齊國當然不甘心看到兩強靠近,第二年,齊、韓、魏三國聯軍共同討伐背叛合縱的楚國。公元前301年,秦、韓、魏拉上齊國一同伐楚,楚軍雙拳難敵八手,遭受重創;第二年,秦國華陽君羋戎大破楚軍,殺害楚國大將景缺、陣斬三萬。楚王大恐,派羋橫去齊國當人質,寄希望以此拉得齊國相助,渡過難關。
  • 楚國疆域最廣,為何統一天下的卻是秦國?
    然而,儘管楚國擁有令人生畏的體量,但最終完結戰國亂世的卻是偏居西陲的秦國,「秦」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劃階段的時代符號。那麼楚國為什麼沒有取得秦人的成績?它比秦國差在哪裡呢?圖-秦楚鄢郢之戰起先天下只有一個「王」,那便是周朝的天子,彼時楚國只不過是南方的一個蠻夷小國,周人輕蔑地將其爵位定位為「子」。
  • 五次合縱伐秦為何齊只參加兩次?兩勝兩負一平為何六國還是敗了?
    楚國與秦國連橫沒幾天,秦武王繼位。這位王不喜歡耍嘴皮子的張儀,張儀出走。秦楚連橫瓦解。秦與越合夥攻擊楚。秦趁著六國混亂,還攻擊了韓、趙、魏。這時候,齊國覺得楚國背叛了自己,趁火打劫、落井下石般的攻擊楚國。導致楚國被揍的實在是喘不過氣來了。
  • 晉楚爭霸二百年,雙方先後進行十一次大戰,為何楚國只贏了一次?
    雖然,此時成為晉文公的重耳已經是61歲的老人,但這並不影響他的萬丈雄心。 到了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就在與楚國的城濮之戰中大獲全勝。或許,讓晉文公都沒想到的是,此戰不僅僅讓晉國成為了新一代列國的霸主,更為晉國奠定了200年的霸權。雖然,在此期間,楚國、秦國、齊國等強國也曾多次挑戰晉國的霸權,但是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最後,秦國只能向西拓展,齊國只得安守山東。只有楚國執拗的向北進攻,不斷與晉國進行戰爭。
  • 戰國時期秦國主動攻擊巴蜀,為什麼楚國遲遲不對巴蜀下手?
    為了打垮楚國,在秦惠文王時期和秦昭襄王不得不和楚國展開了一番激戰,最終經過丹陽藍田大戰以及後來的鄢郢之戰楚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秦國爭天下。而楚國的失策之處就在於當時楚國變法不是從一而終,吳起變法只有短短數年就因為楚悼王的離世而告終,楚國公卿力量實在太強,而楚國國君又不像秦國從一而終。
  • 有此等楚王,屈原豈有不跳江之理?
    屈原第一次流放期間,楚懷王先是受張儀蠱惑,秦國答應以六百裡商於之地換得齊楚斷交,實際只給六裡。懷王大怒,大舉攻秦,三次大戰皆敗。楚國漢中郡淪陷。楚懷王無奈,派屈原出使齊國,意欲修復齊楚聯盟關係。之後,屈原繼續被流放。公元前305年,為破齊楚聯盟,秦國與楚國聯姻,並送厚禮與楚國。楚國再次背叛齊楚聯盟。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而由這個數據來看,楚國的實力與齊秦相當,是戰國七雄的前三強。但這個實力距離統一天下還差的遠,且不說齊秦與之實力相當,就算是稍弱的韓趙魏,楚國也啃不動。
  • 所謂的楚國名將項燕,到底有多厲害?
    因為在公元前224年,當時的秦始皇嬴政據全國之力來攻打楚國,派老將王翦為大將軍,帶領將近60萬軍隊傾巢而出,而且在攻打了楚國的陳縣和其他縣城之後,楚國就已經危在旦夕,所以他們也做困獸之鬥,舉全國之力來防範秦軍的侵略。項燕,作為最主要的軍事將領,準備進行決戰,而此時的王翦,用反其道而行之的思路來採用深溝高壘的防守路線針對香菸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