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沙之戰引發的「雪崩」,超級大國楚國的衰落之源

2020-12-21 微存在2046

戰國時期的國家爭霸及統一歷史,秦國的強勢崛起無疑是一條主線,但幾大傳統強國如魏國、楚國、齊國的逐步衰落,也是與之同步的必然歷史進程。

有意思的是,這三大國家的衰落呈現出相同的特點,往好了說是遭到了天下各國聯合、連橫、合縱的重創,難聽的就是被「群毆」了。

比如魏國,正是前342年的馬陵之戰尤其是次年的齊國、秦國、趙國聯合圍攻使其從巔峰滑落,最終在前334年交出霸主位置。而齊國表現的更明顯,前284年「五國合縱伐齊」,不僅將齊國從霸主的位置拉下馬,更是讓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因此,大國的衰落無不是外交縱橫領域的全面孤立和失敗,導致遭到聯合進攻,對於這一規律,楚國也不例外。

事情要從前307年秦武王意外死亡說起。這件事猛一看起來似乎和楚國沒啥關係,但事情的走向卻與楚國密切相關。

因為《大秦帝國崛起》、《羋月傳》等電視劇的「普及」之功,宣太后與秦昭襄王的上位過程大家都已經很熟悉。

雖然這離不開宣太后、魏冉等人的「宮鬥」能力,但從整個形勢看,真正起作用的應該還是趙國、燕國等外部力量的「施壓」,正是趙武靈王等人的堅持,才讓原本都不被各方考慮的秦昭襄王成為了最終贏家。(宣太后當時支持的是自己的另一個兒子,秦昭襄王的弟弟公子芾<fei>。)

我們沒有看到楚國在其中起作用的切實證據,但從結果來看,這應該是楚國樂於接受的,不排除其也明確「施壓」或者暗地支持宣太后一方的可能性。

而出身楚國的宣太后主政後,自然推行「親楚善楚」外交國策,迅速調整和改善秦楚兩國的關係。不僅「厚賂於楚」,而且相互聯姻,最突出的表現是前304年,楚懷王和秦昭襄王「黃棘會盟」,兩國正式結為盟友,關係達到巔峰。

這對楚國來說無疑是意外收穫,要知道,僅僅幾年前的丹陽、藍田之戰,秦楚之間還打得如火如荼,楚國不僅連敗兩場,也丟失了楚國極為看重的漢中、上庸等戰略要地。

如今不僅強敵化為盟友,少了一個巨大威脅,漢中上庸之地也不費一絲力氣就收了回來。(該地在丹陽之戰中被秦國佔領,其後楚國一直嘗試通過外交途徑索要,但因為秦惠文王、秦武王的王位更迭而懸延,直到黃棘會盟才最終如願。)

表面看起來,楚國似乎是被天上掉下的餡餅砸中,運氣好的不得了,別國除了眼紅怕也說不得什麼。但實情遠非如此,尤其是楚國和秦國的結盟,實質上是對於齊國的公開背叛。

丹陽藍田之戰中我們就已經說過,當時兩國結成「齊楚聯盟」,對抗秦國主導的「五國聯盟」。這個事情已經過去七八年了,據《資治通鑑》記載,前306年「楚王與齊、韓合從」,即舊盟之上更有新約,既然如此,楚國和秦國的結盟,無疑是對齊國等國的背叛,也是當時國際格局的一個重大改變。

也就是說,「世事如棋局局新」,隨著秦國主政者的變化,天下進入了新的一番格局,秦楚結盟,共同對抗齊國等國。

▲前304年戰國大勢圖,感謝布哈林先生的地圖

對此,齊國當然不會坐視,而魏國、韓國也十分清楚接下來會面臨什麼。果然,黃棘會盟的次年即前303年,秦國就向兩國發起了進攻,攻佔了魏國的蒲坂、封陵等地,以及韓國的武遂之地。

齊韓魏由此迅速結盟,向秦楚聯盟發起反擊,因為楚國背盟,它們便以此為藉口首先進攻楚國。楚國派出太子橫(即後來的楚頃襄王)去秦國為質,換取秦國的出兵救援。

大概是覺得決戰取勝希望不大,齊韓魏三國選擇退兵。當時齊國最為強大,這一決定大概率是由齊國主導做出,韓魏沒有辦法,只有服從。首次伐楚就這麼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前302年,要麼是對齊國失去信心,要是就是懾於秦國的軍事壓力,這一年,魏國、韓國同秦國在臨晉進行了結盟,相當於也背叛了齊國。

這對於秦楚聯盟來說無疑是重大勝利,再加上仇視齊國的燕國、和齊國素來不睦的趙國,如果不出意外,齊國將會是下一個被聯合進攻的大國。

齊國正是當時世界的頭號強國,它被圍攻似乎也符合當時世界的心理預期。而這個從秦惠文王末年以來,秦國就一直追求的號召天下聯合攻打齊國的戰略夢想,似乎也已經閃現了曙光。

然而弔詭的是,意外還真的就發生了。

前302年,剛才說的那位楚國太子橫在為質秦國期間幹了一件特別沒譜的事。應該是私下裡和一位秦國大夫發生了意氣之爭,太子橫將其殺死。(失手誤殺的可能性較大。)

這位大夫姓甚名誰不知道,但可以肯定是極為重要的人,否則太子橫不會選擇「亡歸」。

堂堂楚國太子在秦國殺人,不交代一句就拍屁股逃了,可以想見,秦國國內自然「民意沸騰」,再加上被殺者的身份應該的確很高,甚至不排除是秦國王室貴族,秦國高層迫於各方面的壓力,最終只能做出和楚國絕交、攻打楚國討要說法的決定。(尤其是宣太后,她若不情願本在情理之中。)

秦國的這一決定似乎並不難以理解,然而這一走勢卻顯然大大改變這一歷史階段的原本走向。本該被「圍毆」的國家,竟然就這樣從齊國變成了楚國。

而秦楚聯盟破裂後,楚國立刻發現了自身備受孤立的嚴重戰略態勢,因為它已經得罪了齊韓魏,現在又得罪了秦國,外交上可謂全面失敗。

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楚國外交上到底是怎麼出的問題。應該說,這一時期尤其是秦武王意外逝世引發的一系列變故,對於楚國來說還是相當有利的,至少楚國利用它緩和了同秦國的緊張關係,也藉此空隙滅掉了越國(前306年),實現了楚國在戰國階段的最大成就。

後者常常被忽視,那就是楚國滅越的影響尤其是對當時世界的震撼。越國雖然地方偏僻,但怎麼說都是曾經的大國之一,楚國這麼輕易地就滅了越國,其引發的反響應至少不弱於齊國滅燕,楚國由此成為了當時風頭正勁,同時也最受嫉妒的國家。

恰恰是這些巨大成功,大概衝昏了楚懷王的頭腦,正如同當初得意忘形的魏惠王,他不僅沒有看到內中的危險,也做出了很多「昏頭」的戰略決策。

▲「一看就很傻」的楚懷王

尤其是對秦國的「逐利」因素讓其失去了對於整個局勢的準確判斷。這一點同樣常會後世無視,事情的實質是秦國當時要靠攏楚國,自然要施展各種「利誘」(厚賂、聯姻,尤其是歸還漢中地),對此楚國不是說不能接受,但接受的方式和程度值得商榷。

聯想到楚懷王當年對於張儀的應對策略,更能看出現在楚懷王的「輕率」之處,尤其是當時楚國和齊國等國還有盟約,如此輕易地「朝齊暮秦」而且是徹底倒向秦國,無疑是楚國外交戰略上的嚴重失分。

當然,和當初魏惠王「自稱為王」的妄自尊大、咎由自取不同,楚國還沒有強大到魏國的份上,楚懷王最終的外交失敗也有意外因素,那就是他的那個「坑爹」兒子。

這也是歷史真正耐人尋味的地方,總有人一直致力於尋找所謂的「歷史必然規律」,但筆者說一句話放在這裡,歷史的必然規律也許就是永遠離不開偶然。

正如前面所說,楚國在這一階段代替齊國成為被「圍毆」的對象,當然有其自作自受的原因,但同樣有意外因素,實在不能說是必然。

回到正題,應該是秦國方面直接或者通過韓魏向齊國發出了聯合攻打楚國的邀請,齊國對此當然求之不得。估計在興奮之餘,齊國也擦了一把冷汗。

前301年,秦國庶長奐率領秦軍為一路,齊國名將匡章、魏國名將公孫喜、韓國名將暴鳶率領齊魏韓三國聯軍為一路,兩路進擊,共同攻伐楚國。

其中秦軍應該是從武關、丹水方向進攻楚國西側,而齊魏韓三國聯軍則進攻楚國東側方城一線(即楚長城)。從後來的進展看,西側戰場因為楚國的增兵以及秦國的「別有用心」、等著看戲,這一側沒有發生大戰。真正的戰爭發生在東側,這就是著名的垂沙之戰。

因為兩年前就曾攻打過楚國,所以齊魏韓三國聯軍合作密切、輕車熟路,很快就突破了楚長城,將楚軍防線擠壓到泚(ci)水一線。

▲垂沙之戰示意圖

雙方夾水列陣,相互對峙,戰爭演化成了「河川攻防戰」。聯軍方面當然要打探水情深淺情況,多次派人實地「調查」,楚軍自然要阻止,見到河對面有人就用箭射擊,要知道楚軍的箭法一向是很準的,所以聯軍方面遲遲沒能得手。

基礎的地理情況都沒摸清,三國聯軍自然不能輕動,雙方這一耗就耗了幾乎半年。當時的齊國國君齊宣王(也可能是齊湣王)就坐不住了,派人嚴令匡章抓緊出擊。

匡章接令後說了一句話:「殺之免之,殘其家,王能得此於臣。不可以戰而戰,可以戰而不戰,王不能得此於臣。」

這便是垂沙之戰最大的亮點。翻譯過來就是著名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中國軍事史上,匡章應該是第一個實際實踐這個理論的人,是關於君主和將領對於前線戰役指揮決策權紛爭的典型闡釋。

個中的道理毋庸解釋,歷史上相關的正反面例證多如牛毛,尤其是君主「運籌帷幄之中,致敗於千裡之外」的笑柄多多。而將領之所以能成為名將,獨當一面的擔當和機斷專行的能力尤為不可或缺。匡章能夠成為齊國戰史上僅次於孫臏(或者還有田盼)的名將,絕非幸致。

▲名將匡章

後來,匡章從當地一個樵夫那裡得知,楚軍兵力空虛的地方河水深,而重兵布防的地方便是淺水處。匡章了解這一情況後當機立斷,派出精兵從淺水處偷渡,並向楚軍發起突襲。

出其不意、毫無防備之下,楚軍大敗,傷亡兩萬多人,主將唐昧也被殺掉。齊魏韓三國聯軍取得大勝,泚水以北的楚地盡被攻佔,後來被魏韓兩國瓜分。

在後世,垂沙之戰常被認為是楚國衰落的起點。很多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垂沙之戰明明只幹掉了楚國兩萬人,應該算不上多大的重創,怎麼當得起這個評價呢?

應該說,這個疑問很有道理,垂沙之戰主要是有名,但對楚國卻的確算不上多大的傷害。而所謂的起點,也未必就是指重創。

更重要的事情發生在戰後。大概是此時的楚國內外交困,又遭受了垂沙之戰這樣的大敗,「雪崩」之下,楚國竟然爆發了「莊蹻起義」。

關於莊蹻的研究極富爭議。他的身份到底是將軍還是平民,沒有定論,按照《荀子議兵》所說:「故齊之田單,楚之莊蹻,秦之衛鞅,燕之繆蟣,是皆世俗所謂善用兵者也。」既然善於用兵,莊蹻應該是楚國的將軍,而且就是垂沙之戰時楚軍主將唐昧的副手之一,趁著戰敗之機,他發動了叛亂。

然而近現代以來,也有莊蹻是平民也就是「穿草鞋者」的說法,這同莊蹻與柳下蹠齊名「大盜」的歷史傳說相合。還有認為,這個莊蹻就是後來的「滇王」,起義失敗後輾轉南下,佔領了雲南等地。(有興趣者可參考馬曜、楊寬等人的研究及爭論。)

對此我們無法定論,如果是前者,可以基本定位成「軍事政變」,如果是後者,那就是全國暴動了。只能說說這一起義所造成的後果:「楚分而為三四」,偌大的楚國竟然被割裂了三四塊,相互不能救援,尤其是「莊蹻暴郢」,連楚國的都城郢都都出現了大的動、亂。

相比垂沙之戰,「莊蹻起義」才是對楚國真正的重創。而且相比處於四戰之地、疆域規模也沒有多大的魏國,「龐然大物」般的楚國可不是幾場戰爭就能夠衝擊的,大概也只有全國暴動這種大規模的事件才能動搖其根本。

因此,「莊蹻起義」更大的可能的確是農民起義。而若是因此,則楚國當時的民生情況估計堪憂,趁著國家孤立、戰爭失敗之際,老百姓也趁機鬧事。這一點可以做個補充說明,那就是楚國的政治「腐敗」情況的確「冠絕」各國,根本原因便是保守貴族實力強大,變法不能徹底,權力一直掌握在「高高在上」的人手上,中下階層自然不滿意。

內部動蕩之下,秦國繼續「趁火打劫」。前300年,秦軍攻佔楚國新城,殺死楚將景缺,斬首三萬;前299年,秦軍再次攻佔楚國八座城邑,同時玩了一把「陰招」,那就是著名的「挾持楚懷王」事件;楚國並沒有割地贖人,反而新立了楚頃襄王,秦國敲詐不成,惱羞成怒,前298年又出兵武關,攻佔楚國的析地,斬首五萬,取十餘城。

經過以上種種沉重打擊,楚國終於開始衰落,這是繼魏國之後第二個衰落的傳統大國。而且,如果說魏國的衰落是由齊國主導完成的,那麼楚國的衰落則是由秦國主導的。(不說內因。)

整體來看,丹陽、藍田、召陵之戰算是開啟,而楚懷王末年的這幾戰則是中堅,齊韓魏與楚國的垂沙之戰只能說是「適逢其會」,是這一階段的開端,僅此而已。至於後世白起的攻佔鄢都、郢都,楚國早已在下坡路上滑落很遠了。

最後說說楚國。一般的說法是「橫成則秦帝,縱合則楚王」,意思是如果合縱搞成功了,統一天下的會是楚國,鑑於楚國「地大物博」,這種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只是歷史結局早已註定,國家競爭也是實力、謀略乃至運氣的全方位比拼,楚國的確在實力上存在不足,謀略上出現過嚴重失誤,甚至於運氣也是夠差的。

正因為楚國是在楚懷王手上開始衰落,所以後世對楚懷王的評價不高,甚至通過「被張儀欺騙」、「被秦昭襄王忽悠」等事件將其塑造成「蠢貨」形象,這無疑是簡化歷史的認知。

其實前者固然不存在,後者秦昭襄王也「偷雞不成蝕把米」,損人不利己,還差點給秦國造成滅頂之災,是個不小的損招。這個我們下文分解。

(全文完)

※敬請關注公眾號【微存在】,獲取更多文章資訊。

相關焦點

  • 垂沙之戰,楚國遭到重創,三國聯軍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
    按照這一理論,匡章得以找到楚軍防禦的薄弱之處,並迅速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破楚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垂沙之戰中,楚國最終吃到了敗仗。那麼,問題來了,垂沙之戰,齊魏韓三國重創楚國後,為何不乘勝滅亡楚國?
  • 垂沙之戰:楚國開始走下坡路
    戰國中期,齊、秦兩強東西對峙,韓、魏兩國因連年遭受秦軍入侵,便倒向齊國,欲借強齊之力以抗秦;齊國與楚國籤訂盟約,聯合齊楚韓魏四國合縱伐秦。為了破壞四國合縱,在公元前305年,秦國與楚國聯姻;次年,又割讓上庸之地與楚國結盟。 公元前303年,齊國以楚國背叛盟約,不守信義為由,聯合韓、魏伐楚。
  • 戰國唐河史:勿將瀙水作沘水——「夾沘而軍」和「垂沙之戰」
    至春秋 秦初年楚武王(前740前 690)、楚文王(前689前 677)時,楚國便一躍成為江漢 間「蠻夷皆率服」的大國,勢力 漸及中原。而楚成王熊惲(前671—前626)時,已是「楚地千裡」,繼續向 北擴張。但先被齊桓公遏制於召陵之盟,被迫向周王室納貢,後又被晉文公敗於城濮, 北進受阻。公元前613年楚莊王立,他繼位 三年後發奮圖強,罷斥奸臣,選用賢材,治理了內政。
  • 柏舉之戰,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吳國何以把大國楚國打的滿地找牙?
    他委任伍子胥、孫武、伯嚭等人為將軍,公子山為前敵先鋒,傾全國兵力水陸 3 萬餘人,並聯合唐、蔡兩國,乘楚國連年徵戰極度疲憊,東北部防禦空虛薄弱之隙,進行深遠的戰略奇襲,從而正式揭開了自商周以來規模最大、戰場最廣、戰線最長的柏舉之戰的帷幕。這場戰爭的戰略目標是闔閭君臣預先制定的,它以襲佔楚國郢都為基本目標,以實施遠距離戰略奇襲為作戰方針。
  • 徐州相王:魏國和齊國互相稱王,楚國為什麼很生氣呢?
    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之後,卻被齊將田盼打敗。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於徐州相王,楚威王不僅非常憤怒,甚至還派兵攻打了齊國,雖然最終沒有改變徐州相王的結果,但是,這無疑表達了楚國的態度。對此,在筆者看來,面對徐州相王這一行為,楚國之所以非常生氣,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兩點。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不要受到小說劇《大秦帝國》的蠱惑,魏惠王當權的52年裡,一直都是中原數一數二的強國,而魏國的霸業之所以衰落,是因為其它強國普遍崛起,魏國難以維持忠於自己的朝貢體系,也就是所謂的霸權解體,此時畢竟已經是戰國了,魏國還坐著春秋時代的功業美夢,當然是不可能長久的。當然了,魏惠王也算不上雄才大略,他的政策失誤也是魏國衰落的原因。
  • 朱坤明:垂沙之戰,齊國韓國魏國的匡章、公孫喜、暴鳶擊敗楚唐眛
    垂沙之戰的齊國大將匡章,就是這樣的一位統兵大將,利用地形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聯軍順利取勝。齊國大將匡章本來和楚軍的大將唐眛一直處於相持階段,誰也沒有辦法消滅對方,但是齊國、魏國、韓國人多勢眾,所以處於進攻的有利地位。
  • 抗疫阻擊戰世界震蕩,上演大國興衰歷史活劇
    隨著抗擊新冠病毒阻擊戰在全世界範圍展開,抵禦災難力量薄弱的國家,紛紛把救助的希望投向中國,而傳統大國如俄羅斯則在確定自己大國的位置,令人失望的超級大國卻顯露出海盜文化的流氓底色,從傲慢與偏見,轉入慌亂與焦慮,由山姆大叔變為怨婦撒潑,大國興衰的活劇在2020年上演的劇情反轉
  • 有此等楚王,屈原豈有不跳江之理?
    在位期間,屈原深知楚國國家制度的落後,極力進行變法改革,和舊貴族和舊勢力作鬥爭。對外,看清局勢的屈原明白秦國才是楚國的大敵。力諫楚王攻秦,反對和秦國結盟。可惜好景不長,公元前314年,也就是屈原變法改革的第五年,因受到奸臣排擠,屈原被降為三閭大夫。次年,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流放地在漢北地區。
  • 戰國七雄其餘六國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楚國春秋開始就是強國,更在中部位置。但懷王兩次伐秦,皆大敗,後來又被秦國騙去和秦昭王「會談」,結果被扣押,前296年死於秦國。這期間,齊國約與韓魏伐秦,兵敗函谷。前295年,齊再次攻秦。本來齊國已經相當強大,但湣王在位時的前284年,燕昭王用樂毅,合諸侯攻破齊國,湣王死,從此齊國衰落。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彼時,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對於戰國七雄之外的諸侯國,基本上都在戰國時期被消滅了。
  • 春秋時期,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
    按照春秋時人的記述和本人是楚國公族的屈原說法,楚國先祖是黃帝之孫顓頊五世孫吳回(祝融氏)幼子季連,自季連開始姓羋氏,羋氏後裔鬻熊曾在商末做過羈押在商的周文王老師,因此周滅商後論功行賞,將遠在南方的鬻熊曾孫熊繹封為子爵之國。
  • 崤之戰——秦國的依依東望
    這種機會對於秦穆公來說並不陌生,之前他已經數次運用這種機會來幹涉晉國的內政,並藉此「取回」了河西之地。現在,秦國的興趣點已經不再是晉國的君位傳承了,能夠借這個機會,入主中原,取代晉國的霸主地位,才是秦穆公最想要的。如果秦國想從晉國的手中奪取盟主之位,最直接的辦法當然是與晉國開戰,並取得勝利。在之前,和之後的春秋歷史當中,每一位霸主的產生,都伴隨著與其他大國的戰爭。
  • 伊闕之戰: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精銳部隊,秦國開始東出擴張
    伊闕之戰是秦國與韓魏聯軍在伊闕地區展開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秦國擊敗了韓魏聯軍,魏國僅存的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國內精銳部隊,秦國發掘了一把鋒利的戰刀,從此用這把刀把六國砍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這把戰刀就是白起,而伊闕之戰就是白起的成名戰。
  • 美國若衰落,誰將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張召忠給出兩個國家的名字
    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各國的綜合國力在各自的努力之下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而美國以及蘇聯作為當時唯二的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主地位兩個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雖然後來美國成功拖垮了蘇聯,但是現如今美國的地位卻不再是不可撼動的。
  • 若美國衰落,誰將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張召忠給出兩個國家的名字
    那麼,如果美國衰落了,誰將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軍事專家張召忠給出兩個國家的名字。美國是如何成為超級大國的?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局座表示,未來的超級大國可能在俄羅斯和印度中間誕生,這個答案出乎我們的意料,俄羅斯成為超級大國還是有很大可能的,印度為何有這個可能性?
  • 美國一旦走向衰落,哪些國家會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呢?答案在這
    所以美國正在衰落,那麼,美國一旦落後,哪個國家會取代美國呢?我國軍事專家給出了回答,他表示,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的國家便是俄羅斯和印度,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其他國家雖然在軍事、經濟以及科技上有了很強的實力,但是它們的發展潛力還不夠!俄羅斯是美國最大的強敵。這還得從二戰之後說起。
  • 活埋45萬趙軍的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秦國真無敵了
    經過了長平之戰洗禮的秦國鐵騎,完成六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一、長平之戰爆發前的戰國局勢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處於戰國晚期,離嬴政統一六國還有40年左右的時間。然後再說南方大國——楚國。楚國自從懷王時期喪失漢中,上庸之後,就走了下坡路。秦國不斷對楚國進行蠶食。齊國元氣大傷後,秦國派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核心腹地。公元前278年,鄢郢之戰,佔領了楚國都城郢。楚國被迫遷都,當然還少不了割地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