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

2020-12-18 劉思瑤nrce

按照春秋時人的記述和本人是楚國公族的屈原說法,楚國先祖是黃帝之孫顓頊五世孫吳回(祝融氏)幼子季連,自季連開始姓羋氏,羋氏後裔鬻熊曾在商末做過羈押在商的周文王老師,因此周滅商後論功行賞,將遠在南方的鬻熊曾孫熊繹封為子爵之國。周初「五等爵」似乎是根據血緣、和王城距離的遠近、族裔等劃分的,比如公爵不是前朝王族就是本朝王族近輔,伯和侯似乎都是王畿以外的重要諸侯國,且伯爵多為同姓而侯爵多為異性,子爵系距離王城較遠的異族封國,男爵則是距離王城較遠的同族封國,楚國封地距離王城十分遙遠,且應已被排斥在「同族」之外,因此是子爵國。

這種情況很常見,比如同樣自稱大禹之後,陳國是侯,而越國只能是子,說明後者被排斥在同族外。特殊的例子則是吳國,它在檯面上是被承認為姬姓公族的,因此封爵是伯爵,而在夫差參加的黃池之會上,晉魯兩個公族諸侯承認夫差是「吳公」,但實際上《春秋》等同時代的諸侯史書,卻將吳國國君偷偷記錄為「吳子」,顯然不承認這個「短髮文身從本地俗」的政權是同族——更不要說公族了。回到楚國身上。楚和吳不同,不但遠,而且從一開始就被打入另冊,公然剝奪了自稱的血緣脈絡,而被算作「蠻夷」,對此楚國十分不滿,到了周夷王時代,楚子熊渠就順著周人邏輯,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別立為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自己則成了「三王之父」。

儘管此後不久熊渠因畏懼周天子討伐,自己去了王號,他也並沒有自己稱過楚王,但此後楚國的民族自尊心大為振奮,一有機會就膨脹一下。此後不久,周宣王找藉口南徵楚國,結果宣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90年)在千畝之戰中慘敗,「南國之師」喪亡殆盡,從此周天子再未直接大規模伐楚。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第二年周平王被迫遷都洛邑,東周開始,王權衰落,楚國趁機猛攻周朝設立在漢水流域的隨國等周王室同姓小國,迫使其先後臣服,並促使這些小國向周天子請願,提升楚國的爵位——實際上是要求周朝將楚國納入中原諸侯範疇,消除「蠻夷」痕跡,但始終不能如願,楚國國君熊通一怒之下,在周桓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讓漢上諸國尊稱自己為王(楚武王),從此在名義上與周王室分庭抗禮。

但楚國的這個分庭抗禮是投機的,一方面,除了被他武力壓服的周邊小國,周天子和周天子分封的大國普遍不接受其王號,另一方面,楚國還和王室及諸侯保持著正常的外交關係,在正式場合仍然稱「楚公」、「楚子」,以換取諸如王室承認其霸權之類的好處,而對楚國既要敷衍又很無奈的周系統君臣,則用自欺欺人的「純愛蠻夷,不從王化」,來解釋楚國稱王而周朝不管(其實是管不了)的尷尬,這種尷尬直到戰國中期各諸侯國「相王」(互相承認彼此為王),才告一段落。春秋時期諸侯國、尤其同姓和中原諸侯國普遍不敢僭越稱王,但稱王的國家也絕非楚國一個,吳國從壽夢(吳王闔閭的祖父)起稱王,越國則從允常或勾踐起稱王,他們稱王的時代都在戰國開始之前,且比楚走得更遠,連諡號之類都免了。

如前所述,吳越和楚一樣,在和周王室、周系諸侯正式外交時,通常是自稱「吳公」、「越侯」之類的。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期,為何別國國君都稱「公」,唯獨楚國國君稱「王」?
    楚國最初被周成王分封為「子爵」,是爵位中最低一級。但是後來經歷兩次稱王事件後,楚國國君便一直以「王」的稱號一直到戰國末期。首先楚國為什麼要稱「王」呢?尊卑與實力的問題。1、三子封王后又取消楚國被周成王封在南邊,替周王朝抵擋南蠻,撫化南蠻。楚人先祖由於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技術與發展水平,吸引很多蠻部歸附,楚國也壯大起來。
  • 齊桓公:尊王攘夷 一匡天下
    至周平王時,楚君最著名的是若敖、蚡冒和熊通。熊通自立為武王,與周天子並尊,周王室卻無可奈何。楚武王、楚文王時期,楚國連年伐隨、伐申,滅鄧、滅息,開拓疆域到漢水中遊,國勢日漸強盛。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布德施惠,結舊好於諸侯」,並遣使者朝拜周惠王。周王賜胙,並說:「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但楚國北進的勢頭是遏制不住的。
  • 齊桓公管仲鮑叔牙故事介紹 全國一卷作文題齊桓公鮑叔牙管仲的啟示
    春秋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本名呂小白,春秋五霸之首,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 ,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後即國君位 。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於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是為平定宋國的動亂。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
  • 湖南2020高考作文題中的齊桓公、管仲、鮑叔是誰?
    春秋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本名呂小白,春秋五霸之首,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前679年,各諸侯與齊桓公在鄄(juàn)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此外,齊桓公還滅了譚、遂、鄣等小國。   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
  • 徐州相王:魏國和齊國互相稱王,楚國為什麼很生氣呢?
    簡言之,魏惠王、齊威王訂立了同盟條約,魏惠王、齊威王訂立了同盟條約,相互尊對方為王,這以後各國紛紛稱王(僭越稱王,無視周王的權威。之前各國都是諸侯國,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史稱「徐州相王」。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時期乃至於戰國初期,各個諸侯國君主的諡號都是XX公、XX侯,比如春秋初期的齊桓公、晉文公,再比如戰國初期的魏文侯、韓昭侯,趙肅侯等。
  • 齊桓公一家有多奇葩?看看他的兄弟、姐妹、兒子都做了什麼
    齊桓公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在管仲的輔佐下率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讓齊國成為霸主國,然而齊國的霸主地位卻不過是曇花一現,隨著齊桓公的去世而成為歷史,這雖然和其他諸侯國尤其是晉楚的強勢崛起有關係,但也有部分原因可以歸於齊桓公的這個奇葩家族。
  • 「名人歷史百科」五霸之首——齊桓公
    【名人簡歷】齊桓公(?-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是齊僖公最小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姜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是什麼「神仙組合」?
    為了報答齊桓公施以援手的恩情,燕莊公親自送齊桓公。送君千裡,終須一別,燕莊公送到齊國境內才止步。齊桓公:「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得出國境,孤不能違犯禮制啊。」燕莊公送到哪,齊桓公當場把燕莊公用步伐丈量過的土地相送。燕莊公佩服齊桓公的慷慨大方時,或許暗搓搓地想過:「如果能重來,寡人再多送齊桓公一程。」
  • 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他們分別是誰?
    而三小霸為誰,論之者甚少,因為自齊桓公稱霸後,小霸沒有了,所以後人便將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三人,列為春秋三小霸。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 繼鄭國之後,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先後興起。諸侯爭霸,周王室無力徵討,天子之位,形同虛設。從這一角度來看,鄭莊公雖然自己沒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他指揮的繻葛之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春秋五霸的出現。因為在這場戰役後,齊桓公、晉文公等霸主,自然越來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從而有底氣挾天子以令諸侯。
  • 春秋初霸的齊桓公一家到底有多奇葩呢?
    齊桓公的父親齊僖公,是一位明君,他被譽為春秋三小霸之一,為齊桓公稱霸提供的有利條件,但是齊僖公卻總是想將自己的女兒倒貼給鄭國太子忽。齊襄公的這一做法讓很多人都遠離他,包括自己的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齊桓公),都逃離齊國,齊襄公雖然與妹妹可以在一起了,但他最終被自己的堂弟公孫無知等人殺死。與哥哥私通卻命好的文姜
  • 春秋圖霸:曹劌論戰長勺,反而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
    【論戰長勺】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們說過了齊桓公仇將恩報,信任鮑叔牙,重用管仲使齊國強盛,走上了稱霸的道路。不過不知道各位還記得不,在公子小白(齊桓公)回齊國的路上,被管仲埋伏了一波,而背後支持的就是魯莊公。雖然沒有殺管仲,但這口氣還是要出的。
  • 山西高考作文,齊桓公和管仲、鮑叔牙的歷史故事
    今年山西(全國1卷)的高考作文是:閱讀「齊桓公和管仲」的歷史故事,結合個人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老貓今天帶大家回顧一下歷史上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僖公有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齊僖公死後,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
  • 齊桓公二世,留下一座「大學」、兩個成語、三個有名的「齊王」
    齊桓公在大會上「代周天子號令諸侯」,他的霸業達致巔峰,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但是齊桓公姜小白晚年「親小人,遠賢臣」,齊國盛極而衰。而且鼎鼎大名的齊桓公好心收留並重用陳完(後改姓為「田」,乃田姓始祖),為姜氏齊國埋下禍根。
  • 齊桓公、管仲、鮑叔,發言稿可以這樣寫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稱霸沒有速成班:齊桓公在北杏之盟前後的感悟
    傳統上,齊桓公的父親齊僖公是與鄭莊公和楚武王並列的「春秋三小霸」,哥哥齊襄公雖然行事不著調,但包含開疆拓土之功的諡號「襄」也表示他沒有拖過齊國的後腿。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 如果春秋是個聯合國:讀懂春秋70國,春秋也就讀懂了一半
    春秋時期是一個對歷史愛好者十分不友好的時期。時間久遠,文字晦澀,歷史記錄簡薄;局勢複雜,國與國之間,諸侯與周王之間,還有數不清的公子公孫。因此,許多歷史愛好者對春秋敬而遠之。然而,春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複雜和精彩的時代。
  • 那些在春秋時率先稱王的國家,每一個都稱霸一時,第一個最厲害
    之後周平王東遷,我國進入了東周時期。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在春秋時期雖然禮樂崩潰,但大家還是守禮法的。還是都認同周天子的,共同供奉周天子。春秋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之後諸侯也多數是打著這個口號。不過也有特殊的,有些諸侯非常厲害,在春秋時期就稱王了。我們看一下春秋時那些敢於稱王的國家。
  • 篳路藍縷,以處草莽——楚國僭越稱王的前因後果
    諸侯國的國君,按照所受封的五等爵位,各稱某公、侯、伯、子、男。起初,西周時期,有資格稱公的諸侯國君,只有炎帝後裔姜姓焦國、黃帝後裔伊姓薊國、帝堯後裔祈姓祝國、帝舜後裔媯姓陳國、夏禹後裔姒姓杞國、殷商後裔子姓宋國;這六國是前代帝王后裔。另外,周室宗親----文王姬昌兩嫡弟虢仲、虢季,分別受封東虢、西虢,也是稱公,文王叔父仲雍的後代虞仲,受封虞國,也稱公。
  • 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是啥意思?禮崩樂壞說的就是這個
    齊桓公,名小白。譎,詭也。二公皆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雖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義執言,不由詭道,猶為彼善於此。文公則伐衛以致楚,而陰謀以取勝,其譎甚矣。二君他事亦多類此,故夫子言此以發其隱。朱熹的註解讓我們有了大致的了解,原來是因為晉文公和齊桓公雖然同為諸侯盟主,並且都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雖然都是假仁假義,動機不純。